标题:第五十二卷 内容: 第五十二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二十六宋七〈光宗绍熙五则 宁宗庆元六则 嘉泰四则 开禧三则 嘉定十七则 理宗宝庆三则 绍定六则 端平三则 嘉熙四则 淳祐十二则 宝祐六则 开庆一则 景定五则 度宗咸淳六则 瀛国公德祐二则〉庶徵典第五十二卷星变部汇考二十六宋七光宗绍熙元年,星变。 按《宋史光宗本纪》:绍熙元年五月丙子,太白昼见。 按《天文志》:六月乙未,月犯宿斗距星西北。 又按《志》:五月丙辰,荧惑犯灵台。 又按《志》:十一月戊午,太白入氐。 又按《志》:五月丙子,太白昼见,与日争明。 又按《志》:十一月丁丑,太白与填星合。 绍熙二年,星变。 按《宋史光宗本纪》不载。 按《天文志》:二年七月丁未,荧惑入东井。 庚寅,入鬼,犯积尸气。 十一月庚戌,入太微。 又按《志》:十二月戊子,太白犯岁星。 绍熙三年,星变。 按《宋史光宗本纪》不载。 按《天文志》:三年五月己酉,荧惑入太微垣内,留守。 三月乙未,入太微垣西,犯上将星。 四月丁巳,犯太微右执法。 七月乙酉,入氐。 八月丁未,犯房北第二星。 又按《志》:二月辛丑,填星留守天江。 又按《志》:七月己卯,太白犯天江。 八月甲辰,犯权左角少民星。 又按《志》:九月乙亥,荧惑与填星合于尾。 绍熙四年,星变。 按《宋史光宗本纪》:四年六月甲寅,太白昼见。 秋七月乙丑朔,太白昼见。 十一月癸酉,太白昼见。 按《天文志》:七月丁亥,月犯天关。 十月庚戌,入东井。 十二月乙巳,又入。 又按《志》:十月丁酉,荧惑入太微垣内,徘徊内屏者凡四阅月。 十一月己巳,犯上相。 又按《志》:九月甲戌,太白犯心东星。 又按《志》:七月乙丑、十一月甲戌〈按《纪》作十一月癸酉,互异。〉,太白昼见。 又按《志》:三月辛巳,辰星与太白会于昴。 绍熙五年,星变。 按《宋史光宗本纪》不载。 按《天文志》:五年三月丁卯、闰十月癸酉,月皆入东井。 十二月丁丑,入氐。 又按《志》:八月壬辰,岁星犯司怪。 十一月庚戌,犯诸王。 又按《志》:七月癸酉,荧惑犯氐。 八月壬辰,犯房。 十一月庚寅,犯壁垒阵。 又按《志》:十一月庚戌,太白与荧惑合于危。 宁宗庆元元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庆元元年三月庚寅,太白经天。 七月己亥,太白昼见。 按《天文志》:六月辛酉、十二月壬申,月皆入氐。 己卯,入东井。 又按《志》:九月丙戌,荧惑入太微垣内。 戊申,始出。 又按《志》:六月丁卯,太白入东井。 九月戊子,入太微。 戊戌,始出。 又按《志》:三月庚寅,太白经天,昼见。 七月己亥,太白昼见。 又按《志》:九月戊子,太白犯荧惑。 又按《志》:四月辛酉,岁星与太白合于井。 又按《志》:三月庚寅,太白与岁星合于参。 六月庚午,合于井。 八月癸酉,与荧惑合于张。 庆元二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二年九月甲午,流星昼陨。 按《天文志》:八月乙亥,岁星犯权大星。 又按《志》:三月癸卯,荧惑退犯天江。 五月丙辰,守犯心大星。 十月戊戌,犯氏宿距星。 又按《志》:十一月丙子,太白与填星合于牛。 庆元三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天文志》:三年二月辛亥,月入毕。 又按《志》:八月甲戌,太白与荧惑、岁星合于翼。 庆元四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四年九月壬寅,太白昼见。 癸卯,太白经天。 按《天文志》:七月己亥,月宿于岁星。 又按《志》:六月庚寅,月犯毕西第二星。 壬申,入井。 壬寅,入氐宿方口内。 九月乙巳,犯壁垒阵西第八星。 甲寅,入东井。 戊午,行入太微垣内。 十月癸酉,犯壁垒阵。 十一月己卯、十二月壬午,亦如之。 又按《志》:三月乙巳,岁星入太微,犯右执法。 又按《志》:五月庚子,荧惑入羽林军。 又按《志》:七月乙丑,填星犯壁垒阵西第五星。 又按《志》:十月壬午,太白犯岁星。 又按《志》:五月庚子,荧惑与填星合于尾。 八月甲戌,合于虚。 又按《志》:十月戊寅,太白与岁星合于角。 又按《志》:六月甲午,星昼陨。 七月壬寅,星出羽林军下,青白色,大如碗。 九月丁巳,星出奎宿,向壁垒阵没,赤白色,大如太白。 庆元五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天文志》:五年三月戊戌,月入东井。 七月甲寅、十二月辛未,亦如之。 四月壬子,行入太微。 又按《志》:十二月己卯,岁星犯房。 又按《志》:十一月癸巳,荧惑入氐。 又按《志》:十一月辛丑,荧惑犯岁星。 十二月辛未,太白犯填星。 又按《志》:十二月辛未,太白与填星合于箕。 又按《志》:六月丁丑,星出东北,慢流至西南方没,大如岁星,青白色。 九月壬子,星出西南,慢流向东北没,大如太白,青白色。 庆元六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天文志》:六年二月壬申,月入太微。 又按《志》:三月丙寅,岁星犯房。 又按《志》:四月癸巳,荧惑犯填星。 又按《志》:四月癸巳,荧惑与填星合于室。 嘉泰元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嘉泰元年六月丙午,太白经天。 十一月丙寅,太白昼见。 十二月己卯,太白经天。 按《天文志》:七月乙卯,月入氐。 又按《志》:五月丁丑,荧惑细行不由黄道。 又按《志》:六月丙午,太白经天,昼见。 十一月己巳〈按《纪》作十一月丙寅,互异。〉,昼见。 十二月己卯,经天昼见。 又按《志》:五月戊午,太白与荧惑合于柳。 嘉泰二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天文志》:二年四月甲申,月入太微。 戊子,入氐。 九月己酉,犯斗。 又按《志》:八月丙戌,岁星留守牛。 又按《志》:五月庚戌,荧惑犯填星。 又按《志》:正月丁巳,太白与荧惑、岁星合于南斗。 十二月癸酉,与岁星合于女。 又按《志》:四月辛巳,星出西北,急流东北,至浊没,色赤。 十月乙酉,星出五车,大如岁星。 嘉泰三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三年六月癸亥,太白经天。 按《天文志》:四月,月犯太白。 又按《志》:四月辛丑,月犯斗。 丙午,入太微。 十月癸卯,入羽林军。 辛酉,入氐。 又按《志》:七月戊午,岁星行入羽林军。 又按《志》:二月壬寅,荧惑犯井宿。 又按《志》:六月甲寅,太白入井。 十月甲寅,入氐。 又按《志》:六月癸亥,太白经天,昼见。 又按《志》:六月乙卯,客星出东南尾宿间,色青白,大如填星。 甲子,守尾。 嘉泰四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天文志》:四年十月辛丑,月掩、犯岁星。 十二月丙申,又掩、犯。 又按《志》:三月壬申,月犯权。 六月戊申,入羽林军。 七月丙子,又入羽林军。 十月壬子,入太微。 癸丑,犯天江。 又按《志》:七月己卯,填星留守天廪。 又按《志》:六月乙未,太白犯斗。 又按《志》:五月乙亥,荧惑与填星合于胃。 又按《志》:十一月庚午,星出天津,急流入天市垣没。 开禧元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开禧元年三月庚申,太白昼见。 六月己巳,荧惑犯太微右执法。 按《天文志》:正月庚午,月犯五诸侯。 二月乙丑,又犯。 三月己巳,入太微。 四月戊申,入羽林军。 又按《志》:正月庚辰,荧惑留守五诸侯西第四星。 四月丁巳,犯权大星。 六月丙午,犯太微西右执法。 〈按《纪》作六月己巳,互异。〉甲戌,入东井。 十一月甲辰,入太微。 十二月戊午,留守太微垣。 又按《志》:八月甲辰,填星留守毕。 又按《志》:六月壬子,太白入井。 又按《志》:三月庚申,太白昼见,与日争明。 又按《志》:七月癸未,岁星与填星合。 又按《志》:正月庚子,星出中天,赤色,大如太白,向浊没。 七月癸亥,星出天津,入斗宿东南没,色赤,大如太白。 开禧二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二年五月壬寅,太白昼见。 十二月戊午,荧惑守太微。 按《天文志》:六月丙寅,月入羽林军。 七月己丑,入斗。 十月辛亥,又入。 又按《志》:七月乙未,岁星犯井钺。 八月庚戌,犯东井。 又按《志》:八月壬子,填星留守诸王。 又按《志》:五月辛卯,太白犯权大星。 十一月壬戌,入氐。 又按《志》:五月壬寅,太白昼见,与日争明。 又按《志》:六月甲寅,荧惑犯岁星。 又按《志》:二月甲子,岁星与填星合于昴。 又按《志》:二月壬申,太白与填星、岁星合于昴。 又按《志》:六月癸丑,星出招摇,入库楼,色赤,大如太白。 开禧三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三年十二月乙巳,太白昼见。 按《天文志》:二月癸丑,月犯五车东南星。 乙丑,犯心东星。 六月丁巳,入南斗魁。 丁卯,犯昴。 十二月癸丑,犯五车。 又按《志》:九月甲戌,岁星顺行入鬼,在积尸气、锧星西南。 又按《志》:二月己未,荧惑退留守权星。 又按《志》:七月丁卯,填星犯井钺。 九月甲戌,留守井。 又按《志》:十一月癸巳,太白顺行入壁垒阵。 又按《志》:十二月乙巳,太白昼见,与日争明。 又按《志》:十月丁未,太白犯荧惑。 又按《志》:十月丙辰,荧惑与太白合于箕。 嘉定元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嘉定元年五月甲子,太白经天。 按《天文志》:二月丙午,月犯昴。 三月乙亥,犯五车。 六月丁丑,犯房。 又按《志》:闰四月壬申,岁星顺行入鬼,犯积尸气、锧星。 七月辛酉,顺行犯权大星。 又按《志》:九月辛酉,荧惑入太微顺行。 又按《志》:四月辛亥,填星犯井。 又按《志》:六月甲戌,太白犯井钺。 又按《志》:五月甲子,太白昼见。 又按《志》:五月戊辰,荧惑与填星合于井。 八月庚寅,与岁星合于张。 又按《志》:六月戊寅,太白与填星、荧惑合于井。 又按《志》:六月辛未,星出天津东北,慢流向天市垣没。 嘉定二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天文志》:二年六月甲申,月掩食填星,不见。 乙丑,掩食荧惑。 又按《志》:十月乙丑,月犯斗。 又按《志》:二月丙戌,岁星犯、守权大星。 又按《志》:二月乙酉,荧惑退行犯太微上相。 三月癸卯,退行犯左执法。 己酉,留守太微垣。 六月壬戌,顺行入房。 己丑,顺行犯天江。 九月己酉,顺行犯南斗。 又按《志》:正月癸亥,填星犯守井。 又按《志》:四月丁丑,太白与填星合于井。 又按《志》:六月壬午,星出织女东南,慢流入天市垣没,色赤,有尾迹,照地明,大如太白。 庚寅,星出中天,急流向东北,至浊没。 嘉定三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天文志》:三年九月庚寅,月犯心中星。 又按《志》:二月己巳,岁星退行入太微,犯左执法。 四月乙亥,留守太微。 又按《志》:十月己未,荧惑入太微垣,犯右执法。 又按《志》:九月己酉,星夕陨。 嘉定四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四年秋七月壬戌,太白昼见。 按《天文志》:闰二月己丑,月入东井。 又按《志》:十一月甲子,岁星犯房。 又按《志》:正月辛卯,荧惑入氐宿方口内。 二月丁丑,犯房。 四月丙戌,退行入氐。 五月丙寅,犯氐。 六月乙巳,犯东咸。 八月壬辰,犯南斗。 十一月壬子,犯壁垒阵。 又按《志》:六月庚子,太白入井。 八月庚寅,犯权大星。 又按《志》:八月乙酉,太白与填星合于室。 嘉定五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五年九月丙午,太白昼见。 按《天文志》:九月丁未,月犯岁星。 又按《志》:正月丁巳,月入东井。 己酉,犯南斗。 又按《志》:四月乙巳,岁星退行犯房宿。 七月丙辰,顺行犯房。 辛酉,顺行犯钩钤。 又按《志》:八月癸卯,荧惑入太微。 九月戊申,又犯右执法。 十一月丙寅,入氐。 又按《志》:九月丁未,太白与岁星合于心。 又按《志》:七月乙巳,星出中天,慢流向西南方,至浊没。 嘉定六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六年二月丁丑,太白昼见。 按《天文志》:二月庚辰,月入东井。 十月辛酉,犯毕。 庚申,犯角宿距星。 又按《志》:三月丙寅,岁星留守建星。 又按《志》:闰九月庚午,荧惑犯壁垒阵。 十月戊戌,入羽林。 又按《志》:三月壬戌,填星留守权,犯角少民星。 闰九月己丑,顺行入太微。 十一月丙子,留太微垣,守右执法。 又按《志》:三月癸卯,荧惑与岁星合于斗。 又按《志》:五月癸亥,星昼陨。 九月癸卯,星夕陨。 丁巳,星昼陨。 十月戊戌,星出昴宿西南,慢流向天廪东南没。 壬戌,星出西南,慢流至浊没,青白色。 十二月壬寅,星昼陨。 嘉定七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七年五月丁丑,太白经天。 八月乙巳,太白经天。 九月壬戌,太白昼见。 按《天文志》:六月辛丑,月入氐。 又按《志》:十月甲寅,荧惑顺行犯氐。 又按《志》:十二月戊戌,填星留守太微垣东上相星。 又按《志》:十一月丙寅,太白顺行入氐。 又按《志》:三月辛巳,荧惑与太白合于参。 又按《志》:六月庚子,太白与填星合于翼。 十一月丁卯,与荧惑合于氐。 又按《志》:三月壬午,星出轸宿距星东南,慢流至浊没。 五月辛卯,出天津西南,慢流向心宿西北没。 嘉定八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天文志》:八年正月戊辰,月犯毕。 七月辛卯,又犯。 辛未,入东井。 十一月辛未,又如之。 又按《志》:八月甲午,岁星犯壁垒阵,入羽林军。 又按《志》:四月戊午,荧惑入羽林军。 又按《志》:四月戊午,荧惑与岁星合于室。 又按《志》:七月癸未,星出室宿距星东北,急流向天仓星西北没。 乙酉,星出织女东南,慢流向牛宿西北没,有尾迹,照地明,大如太白,青白色。 八月甲辰,星出天津西南,慢流向河鼓东北没。 十二月丙申,星出五诸侯东北,慢流向天关西南没,有声及尾迹,明照地,赤黄色。 嘉定九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九年五月癸酉,太白昼见。 按《天文志》:正月丙寅,月入东井。 乙亥,入氐。 十一月戌子,犯毕。 又按《志》:十月庚午,荧惑与辰星合于房。 又按《志》:九月庚寅,太白与填星合于角。 又按《志》:六月乙巳,星出牛宿距星东北,慢流至浊没。 嘉定十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十年六月庚戌,太白昼见。 癸酉,太白经天。 十一月庚辰,太白昼见。 戊戌,太白经天。 按《天文志》:三月庚辰,月入毕。 五月丁亥,入氐。 十二月丙寅,又入。 十一月壬辰,犯权大星。 又按《志》:七月壬寅,岁星留守毕。 又按《志》:九月丁亥,荧惑留守天关。 十一月壬午,退行犯月星。 辛卯,留守昴宿月星。 又按《志》:七月乙酉,太白犯角。 又按《志》:五月乙丑,太白昼见。 癸酉,经天。 〈按《纪》作六月庚戌、癸酉,与《志》月日互异。〉十一月庚辰,昼见。 戌戌,经天。 又按《志》:七月戊子,荧惑触岁星。 又按《志》:七月戊寅,荧惑与岁星合于昴。 又按《志》:五月壬申,星出尾宿距星西北,慢流向牛宿距星东南没。 嘉定十一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天文志》:十一年二月庚戌,月入东井。 九月戊子、十二月庚戌,皆如之。 四月辛亥,入太微。 六月庚戌,入氐。 九月丙戌,入毕。 又按《志》:七月甲戌,岁星顺行犯井钺。 八月丙午,顺行入东井。 九月己丑,留守东井。 又按《志》:四月壬戌,荧惑顺行入鬼,犯积尸气。 又按《志》:正月辛巳,填星守氐距星。 六月辛亥,留守亢。 十一月丙子,入氐。 又按《志》:六月乙卯,星出河鼓距星西南,急流向正西,至浊没。 又按《志》:五月癸未,蚩尤旗竟天。 嘉定十二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十二年二月戊戌,太白昼见。 三月丁亥,太白昼见。 六月丙子,太白昼见。 辛巳,太白昼见。 辛卯,太白经天。 按《天文志》:八月甲申,月犯荧惑。 又按《志》:四月癸酉,月入太微。 九月丙辰,又如之。 八月癸未,入东井。 十月庚午,入羽林军。 又按《志》:七月辛酉,岁星顺行犯鬼。 又按《志》:七月壬戌,荧惑顺行入井。 又按《志》:四月壬申,填星退行入氐。 五月乙卯,留守氐。 又按《志》:六月庚辰,太白顺行入井。 八月壬申,顺行犯权星、御女。 丁丑,犯权左角少民星。 又按《志》:二月庚子〈按《纪》作戊戌,互异。〉,太白昼见。 三月丁亥,经天昼见。 六月辛未〈按《纪》作辛巳,互异。〉,昼见。 辛亥〈按《纪》作辛卯,互异。〉,经天昼见。 又按《志》:闰三月甲寅、七月壬寅,太白与岁星合于井。 又按《志》:十一月己亥,星出昴宿东南,急流至浊没。 嘉定十三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十三年九月甲午,太白昼见。 按《天文志》:十月辛酉,月犯太白。 又按《志》:正月戊戌,月犯毕。 九月甲辰,又犯。 二月癸酉,入太微。 九月癸巳,犯南斗。 丙午,入东井。 又按《志》:二月庚寅,岁星顺行犯鬼。 又按《志》:七月乙巳,填星犯房。 又按《志》:十月丁巳,太白顺行犯南斗。 又按《志》:八月丙戌,太白与填星合于房。 又按《志》:十二月丁巳,星出轸旗东北,慢流至浊没,赤黄色。 嘉定十四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十四年三月庚寅,长星见。 甲午,太白昼见。 按《天文志》:正月乙巳,月入氐。 七月己丑,又入。 三月丙申,入太微。 四月辛未,犯南斗。 八月丙寅,入羽林军。 又按《志》:二月乙丑,岁星退行犯权左角少民星。 又按《志》:七月己丑,荧惑顺行犯司怪。 又按《志》:二月壬午,星出南河距星东南,慢流向西南,至浊没,赤黄色。 八月戊午,星出房宿距星,急流至浊没,有尾迹,照地明,大如太白,赤黄色。 十一月甲申,星出天仓距星西北,慢流向东南方,至浊没,赤黄色。 嘉定十五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十五年五月庚戌,太白昼见。 八月甲午,有彗星出于氐。 九月壬戌,彗星没。 辛未,太白昼见。 按《天文志》:三月壬子,月掩食太白。 又按《志》:五月丁巳,月入氐。 八月癸未,入南斗。 又按《志》:三月甲子,岁星退行犯太微左执法。 又按《志》:十一月丙午,太白顺行入氐宿方口内。 又按《志》:五月丁丑,荧惑与岁星合于轸。 又按《志》:八月甲午,彗星见右摄提,光芒三尺馀,体类岁星,凡两月,历氐、房、心乃没。 嘉定十六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天文志》:十六年六月辛巳,月犯心前星,又犯中星。 十一月庚申,入太微。 又按《志》:正月戊申,岁星留守氐距星。 又按《志》:十月丁酉,荧惑入太微。 又按《志》:十一月壬戌,星出五诸侯东北,急流向西北,至浊没,色赤黄,隆隆有声,及尾迹照地,大如盏。 嘉定十七年,星变。 按《宋史宁宗本纪》:十七年六月丁卯朔,太白经天,昼见。 按《天文志》:正月戊申,荧惑留守太微垣东上相星。 又按《志》:六月己丑,客星守犯尾宿。 理宗宝庆元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宝庆元年六月辛卯,太白昼见。 冬十月癸巳,有流星大如太白。 宝庆二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二年正月戊寅,荧惑入氐。 壬午,太白、岁星、填星合于女。 四月辛亥,有流星大如太白。 冬十月辛亥,荧惑、岁星、填星合于女,荧惑犯填星。 十一月辛酉,荧惑犯岁星。 宝庆三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三年秋七月乙酉,太阴犯心。 八月甲戌,太白、荧惑合于翼。 按《天文志》:七月乙酉,月犯心后星。 又按《志》:八月甲申〈按《纪》作甲戌,互异。〉,太白与荧惑合于星、翼。 绍定元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绍定元年六月己酉,流星昼陨。 秋七月戊戌,荧惑犯南斗。 冬十月戊申,荧惑犯壁垒阵星。 丁巳,荧惑、填星合于危。 甲子,荧惑犯填星。 十一月癸酉,荧惑入羽林。 绍定二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二年正月丁亥,荧惑、岁星合于娄。 九月壬辰,有流星大如太白。 十一月己丑,荧惑入氐。 按《天文志》:正月庚辰、九月壬辰,星出,大如太白。 绍定三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三年闰二月乙酉,太白、岁星合于毕。 六月乙酉,岁星入井。 冬十月己巳,荧惑、填星合于室。 十一月丁酉,有星孛于天市垣。 丁未,流星昼陨。 按《天文志》:六月乙酉,岁星顺行入井。 十一月丁未,退行入井。 又按《志》:七月丁巳,荧惑退行入羽林军。 又按《志》:十一月丁酉,有星孛于天市垣屠肆星之下,明年二月壬午乃消。 绍定四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四年七月庚戌,有流星大如太白。 九月甲辰,流星昼陨。 绍定五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五年五月癸巳,太白经天,昼见。 六月乙丑,荧惑、填星合于娄,荧惑顺行犯填星。 秋七月甲申,太白入井。 八月壬申,太白、岁星合于张。 闰九月己酉,有流星大如太白。 庚戌,彗星出于角。 冬十月戊子,以星变,大赦。 按《天文志》:四月丁丑,太白昼见。 五月癸巳,经天。 又按《志》:闰九月,彗星见东方,十月己未始消。 又按《志》:八月甲寅,星夕陨。 闰九月己酉,星出,大如太白。 绍定六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六年二月癸卯,荧惑犯东井。 五月庚戌,太白、荧惑合于柳。 端平元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端平元年正月丙午,太白、荧惑合在斗。 四月戊寅,岁星守太微垣上相星。 五月己酉,太阴入氏。 六月庚午,荧惑、填星合于胃。 辛巳,荧惑犯填星。 丙戌,有流星大如太白。 九月辛丑,荧惑入井。 十一月壬戌,太白经天。 按《天文志》:四月戌寅,岁星退守太微东上相。 又按《志》:九月辛丑,荧惑入井。 十二月,犯司怪。 又按《志》:正月丁未〈按《纪》作丙午,互异。〉,太白与荧惑合于斗。 又按《志》:六月丙戌,星西南行,大如太白,有尾迹,照地明。 端平二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二年正月丁酉,太阴行犯太白。 二月癸酉,岁星守氐。 壬午,太白、填星合于胃。 四月丁亥,太白昼见。 戊子,有流星大如太白。 六月壬申,太阴入氐。 庚辰,流星昼陨。 己丑,荧惑入太微垣。 秋七月丁酉,有流星大如太白。 戊戌,太白经天。 辛丑,流星昼陨。 丙午,太白入东井。 八月癸巳,岁星入氐。 丁巳,太白犯太微垣右执法。 冬十月辛卯,有流星大如太白。 己未,填星犯毕,岁星、太白合于心。 十二月己亥,填星守天街星。 庚子,太阴入井。 又按《志》:十月己未,填星退行犯毕宿距星。 十二月己亥,留守天街。 又按《志》:春,天狗坠怀安金堂县,声如雷,三州之人皆闻之,化为碎石,其色红。 端平三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三年春正月己未朔,以星行失度,罢天基节宴。 丁卯,填星犯毕。 夏四月丙申,太阴入太微垣。 五月己卯,有流星出心,大如太白。 辛巳,太阴入毕。 六月丁亥,流星夕陨。 癸卯,荧惑、填星合于毕。 丙午,荧惑犯填星。 七月辛酉,太阴入氐。 庚午,荧惑入井。 戊寅,太阴入东井。 九月庚申,太白、岁星合于尾。 十一月甲戌,太阴入太微垣。 按《天文志》:四月丙申,月入太微。 十一月甲戌,又入。 五月辛巳,入毕。 七月壬戌,入氐宿。 〈按《纪》作七月辛酉,互异。〉戊寅,入东井。 又按《志》:正月丁卯,填星顺行犯毕距星。 又按《志》:六月丁未〈按《纪》作丙午,互异。〉,荧惑犯填星。 又按《志》:五月庚辰〈按《纪》作己卯,互异。〉,星出心宿,大如太白。 六月癸巳〈按《纪》作丁亥,互异。〉,星夕陨。 嘉熙元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嘉熙元年春正月癸酉,荧惑守鬼宿。 壬午,流星大如太白。 二月己酉,太白昼见。 四月庚子,荧惑犯权星。 五月丙辰,太阴犯荧惑。 丙子,荧惑犯将星。 六月乙未,太白、填星合于井。 秋七月辛酉,太阴犯岁星,填星入井。 庚午,岁星守建星。 癸酉,太阴入井。 八月乙酉,填星犯井。 九月壬子,填星留于井。 癸丑,有流星出七公西星,至浊没。 冬十月戊戌,有流星大如桃。 十一月辛未,日与金、木、水、火四星俱躔于斗。 诏损膳避朝,庶图消弭,其令有司检会故实以闻。 按《天文志》:四月丁亥,月犯荧惑。 五月丙辰,又犯。 七月辛酉,犯岁星、填星。 又按《志》:七月癸酉〈按《志》作辛酉,互异。〉,月入井。 又按《志》:五月〈按《纪》作七月,互异。〉庚午朔,岁星留守建星。 又按《志》:八月乙酉,填星顺行犯井东第二星。 又按《志》:二月己酉,太白昼见,经天。 又按《志》:正月壬午,星出,大如太白。 二月己丑,星夕陨。 九月癸丑,星出七公西,至浊没。 十月戊戌,星出,大如桃。 嘉熙二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二年四月己酉,太阴入太微垣。 闰月丁未,太阴入井。 甲子,有流星大如太白。 五月辛巳,太白昼见。 壬寅,岁星犯壁垒阵。 六月甲辰朔,流星昼陨。 七月辛卯,有流星大如太白。 壬寅,荧惑犯鬼积尸气。 八月辛酉,太白昼见,经天。 癸亥,流星昼陨。 九月壬午,荧惑犯权星。 乙未,有流星大如太白。 十月丁卯,荧惑入太微垣。 戊辰,太白入于氐。 嘉熙三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三年五月辛未,荧惑犯太微垣执法星。 八月己亥,荧惑入氐。 辛丑,太阴入氐,有流星大如太白。 丁亥,荧惑犯房宿。 十月癸亥,荧惑、太白合于斗。 十二月辛酉,太白昼见。 按《天文志》:五月辛未,荧惑犯太微垣执法星。 八月己亥〈按《纪》作丁亥,互异。〉,入氏。 丁巳,犯房。 又按《志》:八月〈按《纪》作十月,互异。〉癸亥,荧惑与太白合于斗。 又按《志》:三月甲戌,星昼陨。 八月辛丑,星出,大如太白。 嘉熙四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四年春正月辛未,彗星出营室。 庚辰,以星变,下诏罪己。 辛巳,有流星大如太白。 甲午,彗星犯王良第二星。 二月辛丑,流星昼陨。 丁未,太白昼见。 三月辛未,彗星消伏。 乙酉,流星书陨。 五月庚午,太阴入太微垣,岁星、太白合于娄。 甲戌,太阴入氐。 六月己亥,太白犯毕。 癸丑,太白犯天关星。 戊午,有流星大如太白。 秋七月乙丑,太白入井。 甲戌,太白、荧惑合于井。 己丑,荧惑、太白合于鬼。 八月己酉,荧惑、填星合于柳,太白犯权星大星。 癸丑,荧惑犯填星。 十一月甲子,荧惑犯太微垣。 己巳,荧惑犯太微垣左执法。 辛巳,荧惑犯太微上相垣。 按《天文志》:正月辛巳,月入太微。 五月庚午,又入。 甲戌,入氐宿方口内。 又按《志》:八月乙巳,荧惑犯太微垣左执法。 十一月辛巳,犯太微垣东上相。 甲子,顺行入太微垣。 又按《志》:七月庚寅,客星出尾宿。 又按《志》:正月辛巳、六月戊午,星出大如太白。 二月辛丑、三月癸未〈按《纪》作乙酉,互异。〉,星昼陨。 淳祐元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淳祐元年春正月丁未,太阴入氐。 六月庚申,太白昼见。 癸酉,有流星大如太白。 己卯,流星昼陨。 丙戌,荧惑入氐。 冬十月庚辰,太白入氐。 十一月戊戌,太白昼见。 己巳,太白经天,昼见。 按《天文志》:二月癸酉,月掩食荧惑。 又按《志》:六月乙酉,荧惑犯氐宿东南星。 丙戌,入氐宿方口内。 又按《志》:六月庚寅〈按《纪》作庚申,互异。〉,太白昼见。 十月〈按《纪》作十一月,互异。〉戌戌,昼见。 乙巳〈按《纪》作己巳,互异。〉,太白经天。 又按《志》:六月癸酉,星出,大如太白。 己卯,星昼陨。 淳祐二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二年十二月壬戌,太白昼见。 按《天文志》:六月丁丑,岁星顺行犯井宿。 淳祐三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三年春正月庚辰,荧惑入氐。 六月甲戌,有流星大如太白,出于氐。 七月丁亥,太白入井。 己亥,太白经天,昼见。 八月乙卯,流星昼陨。 闰月丁丑,太白犯权星。 壬寅,太白、填星合于翼。 冬十月丙戌,太白入于氐。 淳祐四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四年夏四月丁丑,有流星大如太白,出于尾。 癸未,填星守太微垣。 六月乙未,有流星大如太白,出于毕。 八月壬辰,太白昼见。 九月癸丑,荧惑、填星合于轸。 癸亥,太白犯斗宿距星。 按《天文志》:四月癸未,填星留守太微垣,守右执法。 又按《志》:八月壬辰,太白昼见,经天。 又按《志》:四月丙子〈按《纪》作丁丑,互异。〉,星出尾宿距星下,大如太白,六月乙未,星出毕宿,大如太白。 淳祐五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五年二月壬辰,太白昼见,经天。 夏四月甲申,填星犯上相星。 按《天文志》:一月辛卯,太白昼见,经天。 〈按《纪》作二月壬辰,互异。〉淳祐六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六年夏四月辛酉,太白昼见。 壬戌,太阴犯太白。 五月壬戌,太白犯权星。 秋七月丁卯,太阴犯斗。 癸酉,有流星出自室,大如太白。 八月辛卯,太阴犯房。 壬子,太白昼见。 九月甲子,有流星出于斗,大如太白。 戊辰,太白昼见。 冬十月乙未,填星、岁星、荧惑合于亢。 己酉,太白入氐。 十一月癸亥,岁星入氐。 按《天文志》:七月丁卯,月犯斗西第五星。 八月辛卯,犯房宿距星。 又按《志》:四月辛酉、八月壬子,太白昼见。 九月戊辰,昼见经天。 又按《志》:三月戊午,太白与荧惑合于毕。 又按《志》:七月癸酉,星出室宿,大如太白。 九月甲子,星出斗宿,尾迹青白照地,大如太白。 淳祐七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七年夏四月丁亥,填星犯亢。 秋七月己未,太阴犯心。 九月丙辰,有流星出于室。 冬十月辛巳,太白昼见。 按《天文志》:七月己未,月犯心宿中央星。 淳祐八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八年六月甲辰,有流星出河鼓,大如太白。 秋七月戊申,太白入井。 按《天文志》:六月甲辰,星出河鼓,大如太白。 十月丙戌,星出角宿距星。 淳祐九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九年六月壬戌昼,南方有星,急流至浊没,大如太白。 秋七月癸酉,太白犯进贤星。 冬十月辛丑,太白入氐。 十一月辛未,太白入氐。 壬申,有流星出自织女星。 十二月戊申,太白昼见。 按《天文志》:六月壬戌,其日,星自南方急流,至浊没,赤黄色,大如太白,十月〈按《纪》作十一月,互异。〉壬申,星出织女。 淳祐十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十年三月丙申,有流星夕陨。 十二月戊戌,太白、岁星合于危。 按《天文志》:四月丁酉朔,星夕陨。 淳祐十一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十一年二月甲寅,太白犯昴。 乙卯,太白昼见。 秋七月癸亥,太白昼见。 丙寅,太阴入氐。 壬申,太白入井。 丁丑,有流星出于毕,大如太白。 八月己丑朔,流星夕陨。 癸巳,太阴入氐。 丁酉,荧惑入井。 闰十月癸丑,太白入氐。 按《天文志》:七月乙丑,月入氐宿方口内。 八月癸巳,又入。 又按《志》:二月甲寅,太白顺行犯昴。 七月壬申,顺行入井。 闰十月癸亥〈按《纪》作癸丑,互异。〉,顺行入氐。 又按《志》:七月丁丑,星出毕宿距星,赤黄色,大如太白。 八月己丑朔,星夕陨。 淳祐十二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十二年夏四月庚申,有流星出自角、亢,大如太白。 壬申,荧惑犯权星。 五月戊申,太阴犯毕。 秋七月庚寅,太白、荧惑合于轸。 九月戊戌,太白、填星合于箕。 丙午,太白犯斗。 十二月壬申,太阴入氐。 按《天文志》:五月戊申,月犯毕宿大星。 十二月壬申,入氐宿方口内。 又按《志》:九月丙午,太白顺行犯斗宿距星。 又按《志》:四月庚申,星出角宿、亢星,大如太白。 八月癸丑,星出角,色赤照地。 宝祐元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宝祐元年夏四月丁巳,有流星大如太白。 五月丁酉,荧惑、岁星合在昴。 九月壬辰,太阴入毕。 宝祐二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二年二月甲辰,荧惑犯权星。 七月庚戌,有流星大如太白。 九月丁卯,太白昼见。 宝祐三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三年五月辛酉,太阴入毕。 六月甲戌,太阴入氐。 七月辛丑,太阴入氐。 辛酉,有流星大如太白。 八月丁卯,岁星、荧惑在柳。 己巳,太阴在氐。 冬十月甲戌,太白昼见。 丁丑,有流星出自毕。 十一月丁丑,荧惑犯太微垣上相星。 按《天文志》:十一月丁巳,荧惑犯太微垣上相星。 〈按《纪》作十一月丁丑,互异。〉宝祐四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四年春正月乙巳,太阴犯岁星。 己酉,太阴犯荧惑。 五月丁未,太白昼见。 六月丁亥,太白入井。 冬十月壬戌,太阴犯斗。 十二月戊午朔,荧惑犯填星。 宝祐五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五年六月丙戌,太白、岁星合于翼。 辛卯,太阴入氐。 秋七月己未,太白昼见。 丁卯,有流星大如桃。 丙子,太阴入井。 十二月丁未,荧惑入氐。 按《天文志》:六月辛卯,月入氏宿方口内。 七月丙子,入井。 宝祐六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六年秋七月癸丑,荧惑犯房宿。 八月癸未,太阴行犯荧惑。 九月戊辰,有流星透霞。 十一月甲子,太阴犯权星。 甲戌,填星、荧惑在危。 十二月辛丑,填星、太白、荧惑合于室。 按《天文志》:三月庚午,荧惑退行入氐。 开庆元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开庆元年六月壬寅,太白昼见。 秋七月辛亥,太白入井。 八月庚子,太白犯权星、荧惑。 九月戊辰,太白犯荧惑。 闰十一月己卯,荧惑入氐。 十二月丁未,荧惑犯房宿、钩钤星。 按《天文志》:六月己亥,星出斗宿河鼓,急流向东南,至浊没,赤黄色,有音声,尾迹照地明,大如太白。 景定元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景定元年春正月庚辰,岁星、荧惑合在尾。 五月壬午,荧惑犯斗。 秋七月壬申,东南有星如太白。 八月己酉,太阴犯填星。 壬子,太白犯房。 冬十月乙卯,有星自东北急流向太阴。 十一月戊子,荧惑与填星顺行,太阴犯房。 按《天文志》:正月庚辰,填星入尾。 又按《志》:七月丙子〈按《纪》作壬申,互异。〉,星出东南,大如太白。 十月乙卯,星出东北,急流向太阴,有音声,尾迹照地明,大如桃。 景定二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二年秋七月辛未,太阴犯斗。 景定三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三年二月乙巳,太阴入氐。 夏四月庚寅,太白昼见。 庚子,荧惑与岁星合在危。 甲辰,有流星大如杯。 五月壬戌,荧惑犯壁垒阵。 六月己酉,有流星大如荧惑。 八月癸卯,太阴犯昴。 九月丙子,有流星大如太白。 闰九月甲申朔,太白昼见。 丙戌,流星透霞,大如太白。 庚子,有流星大如太白。 冬十月己未,太阴犯岁星。 丁卯,太阴犯五车星。 庚午,太白入氐。 十一月丁未,荧惑、填星合在娄。 按《天文志》:二月乙巳,月入氐宿方口内。 六月乙未,入氐。 八月癸卯,犯昴宿距星。 十月丁卯,犯五车。 又按《志》:五月壬戌,荧惑犯壁垒阵西方胜星。 景定四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四年夏四月乙卯,太阴犯权星。 五月庚寅,太阴入氐。 戊戌,流星出自角宿距星。 六月丁卯,流星出自河鼓。 八月乙卯,流星出自天仓星。 十二月辛未,太白、岁星顺行。 按《天文志》:四月乙卯,月犯权。 五月庚寅,入氐宿方口内。 景定五年,星变。 按《宋史理宗本纪》:五年二月壬戌,流星出自毕。 甲子,太阴犯房。 丁卯,太阴犯斗。 四月癸丑,太阴入太微垣。 戊午,太白昼见。 庚午,太白、岁星合于娄。 五月甲午,流星出自河鼓,大如太白。 己亥,太白经天,昼见。 六月甲寅,太阴犯心。 戊午,太白犯天关星。 戊辰,荧惑、岁星并行。 己巳,太白、太阴并行入井。 秋七月甲戌,彗星出柳。 丁丑,诏避殿减膳,应中外臣僚许直言朝政阙失。 己卯,流星出自右摄提星,彗星退于鬼。 辛巳,彗星退于井。 甲午,填星守毕。 丙申,台臣言太子宾客杨栋指彗为蚩尤旗,欺天罔君,诏栋罢职。 戊戌,彗星退于参。 八月壬寅朔,荧惑与填星合。 戊午,彗星消伏。 甲子,彗星复见于参。 辛未,彗星化为霞气。 冬十月丙午,太阴犯斗。 按《天文志》:七月甲戌,彗星见于柳,芒角烛天,长十馀丈,日高方敛,凡月馀,己卯,退行,见于舆鬼。 辛巳,在井。 丙申,见于参。 戊戌,在参宿度内。 八月末,光芒稍减,凡四月乃灭。 又按《志》:二月壬戌,星出毕宿。 五月甲午,星出河鼓大星东南,急流向西北,至浊没,赤黄,有尾迹,照地明,大如太白,七月己卯,星出右摄提。 按《元史叶李传》:叶李,字太白,一字舜玉,杭州人。 少有奇质,从学于太学博士义乌施南学,补京学生。 宋景定五年,彗出于柳,理宗下诏罪己,求直言。 是时,世祖南伐,驻师江上,宋命贾似道领兵禦之。 会宪宗崩,世祖班师,鄂州围解。 似道自诡以为己功,因复入相,盖骄肆自颛,刱置公田关子,其法病民甚,中外毋敢指议。 李乃与同舍生康棣而下八十三人,伏阙上书,攻似道,其略曰:三光舛错,宰执之愆。 似道缪司台鼎,变乱纪纲,毒害生灵,人神共怒,以干天谴。 似道大怒,知书槁出于李,嗾其党临安尹刘良贵,诬李僣用金饰斋扁,锻鍊成狱,窜漳州。 似道既败,乃得自便。 度宗咸淳元年,星变。 按《宋史度宗本纪》:咸淳元年秋七月丁酉,太白昼见。 咸淳二年,星变。 按《宋史度宗本纪》不载。 按《天文志》:二年八月庚午,填星入井。 又按《志》:六月甲戌,星出左摄提。 咸淳三年,星变。 按《宋史度宗本纪》不载。 按《天文志》:三年十月甲寅,岁星顺行犯权大星。 又按《志》:七月己亥,太白与填星合于井。 又按《志》:七月庚寅,星出昴宿东南,急流至浊没,赤黄,有尾迹,照地明,大如太白。 咸淳四年,星变。 按《宋史度宗本纪》:四年秋七月戊午,有星出氐宿,西北急流入骑官星没。 九月癸未,太白昼见。 按《天文志》:七月庚午,太白顺行入斗。 又按《志》:九月癸酉,太白昼见。 〈按《纪》作癸未,互异。〉又按《志》:七月戊午,星出氏宿距星西北,急流入骑官星没,赤黄,有尾迹,照地明,大如桃。 咸淳五年,星变。 按《宋史度宗本纪》:五年五月庚申,有星自斗宿距星东北急流向牛宿,至浊没。 秋七月壬戌,东南有星自河鼓距星西北急流,至浊没。 按《天文志》:五月庚申,星出斗宿距星东北,急流向牛,至浊没。 六月庚寅,星出斗宿。 七月壬戌,星出东南河鼓距星西北,急流至浊没。 咸淳十年,星变。 按《瀛国公本纪》:十年七月癸未,即皇帝位。 十月丙寅,荧惑犯填星。 按《天文志》:二月壬子,月犯毕。 又按《志》:十月丙寅,荧惑与填星行在轸。 又按《志》:九月壬寅,有星见西方,曲如蚓。 瀛国公德祐元年,星变。 按《宋史瀛国公本纪》:德祐元年三月丁亥,有星二斗于中天,顷之,一星陨。 四月癸亥,有大星自心东北流入浊没。 乙丑,荧惑犯天江。 七月丁丑,太白入东井。 壬午,太白昼见。 八月戊午,荧惑犯南斗。 十月丁巳,太白会填星。 壬戌,荧惑犯壁垒阵。 十一月辛巳,太白犯房。 按《天文志》:七月丙子〈按《纪》作丁丑,互异。〉,太白入东井。 十一月辛巳,犯房。 又按《志》:七月丙子〈按《纪》作壬午,互异。〉,太白昼见。 德祐二年,星变。 按《宋史瀛国公本纪》:二年正月癸酉,荧惑犯木星。 己卯,月晕东井。 发布时间:2025-09-09 12:45:2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0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