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西山群仙会真记 内容: 序序曰∶性非生知,学道者,必资于切问。 道难言传,立教者不尚于明文,藏机隐意,恐轻泄于圣言;比物嘱辞,乃密传于达士。 世有读书而五行俱下,开卷则一览无遗,声名喧世,孰知不死之方;头角摩天,岂悟希夷之理。 必也访道寻真,求师择友,览仙经之万卷,不出阴阳;得尊师之一言,自知真伪。 水火木金土,五行也,相生而为子母,相克而为夫妇,举世皆知也。 明颠倒之法,知抽添之理者,鲜矣。 上、中、下、精、气、神,三田也。 精中生气,气中生神,举世皆知也;得反复之义,见超脱之功者,鲜矣。 知五行颠倒,方可入道;至于抽添,则为有道之人也。 得三田反复,方为得道,至于超脱,则为成道之人也。 古先达士,无不道成;委成道者,百无一二。 今来后学,徒有道名;委入道者,十无八九.欲论得道而超脱者,西山十余人矣。 遂同前圣后圣,秘密参同。 一集五卷,取五行正体之数;每卷五篇,应一气纯阳之义。 开明至道,演说玄机,因诵短篇,发明钟吕、太上至言。 庶得将来有悟,勤而行之,继仆以出尘寰,为蓬瀛之侣。 华阳真人施(肩吾希圣)序。 识道葛仙翁曰∶天下无二道,殊途而同归;圣人无两心,百虑而一致。 古今一道,圣贤同心。 逮夫道原既判,心识自分。 谈道者,强自分别,同流异派,摘叶寻枝,自为见鲜,以独立教门。 万物之理,既不能穷,一己之性,胡为而尽? 如释子 于顽空,乃以今世求于后世;儒者执于见在,遂以少年荣为老年。 殊不知先圣之行道,存乎一心也。 《西山记》曰∶吕先生言∶初习儒业,长好性宗,修天爵而弃人爵,鄙顽空而悟真空。 天爵止于人事,真空不离因缘。 葛仙翁曰∶以五常言道,止得其绪余;用三乘见性,难穷其根蒂。 是知道不疏于儒、释,儒、释自疏于大道。 历古及今,聪明有识之士,莫不留心清虚而志在玄元也。 迨以安乐延年,次以长生不死,默盗天机,当为己用。 自人升仙而为天官,何止儒者之虚荣于当年? 由百岁延而及万年,何同释子之因报于后世? 修真者邪正不可辨也。 欲识大道,三教中太上为先,一身之外,更何求也? 识法《太上隐书》曰∶法本无法,理归自然。 心因境乱,法本心生。 立法之意,救补已失而防于未萌。 故三千六百法,养命数十家。 三千六百法者,十年之期;养命数十家者,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一、三、五、七、九,五行之阳数,二、四、六、八、十,五行之阴数。 大道分而为二气,二气裂而为五行。 大而为天地,明而为日月,灵而为人。 莫不禀二气而生五行,运五行而贯三才也。 《西山记》曰∶华佗观五禽之戏而作导引,以为人之久逸而气滞血凝,故屈体劳形,使荣卫通畅。 后人因之名为般运。 欲求超脱,误矣。 昔陈义遗女于道,久饿而学龟之吐纳,得终年不死。 后人因之名为服气。 欲求丹药,误也。 张绍审五味之乱人真液,一脏好而一脏恶,一气盛而一气弱,故罢五味而素且淡之。 后人因之名为休粮,误也。 刘洞知真阳真阴,有余则引其子,不足则杀其鬼,补且泻之也。 后世因以采日精月华,取天地正气,误也。 昔广成子教黄帝房中之术,恐走失真气而亏修养之宜,止欲御敌可欲之境,不说采战有功而夺妇人之气。 后人因之以为人补人,采气还精,损人害己,以望长生,误也。 广成子教黄帝根据法修养,久不见功。 于崆峒山,凡以内事为法则,炼外丹以补久虚积伤之损。 后人因之以无情金石,锻炼于烟焰之中,分胎见宝,欲饵之以求上升或不死延年,误也。 扁鹊解《灵枢》,以鼻引清气,口吐浊气,留之二十四息为一。 两火以炼真铅如戏蕊而曰阳胎,炼真汞如含莲而曰阴胎。 胎在息住,息住神存,可以留形住世,积而入圣超凡。 后人因之以多入少出,欲聚气为胎,闭息为法,误也。 《九仙经》言∶病大用火,病小用水。 用火则纳气复升于身,真气遍于四大,阴鬼邪魔望之不敢近也。 用水则纳气而复升于身,气透水如涌泉,定中以意送在所病之处,气血通流,自无滞碍。 后人因之而独坐闭气,以舌为辘轳,左旋右搅,收敛余津,漱而咽之,复随肠胃传送于外,乃曰浇灌以长黄芽,欲为大药,误也。 《通玄真经》云∶守无为之道,得自然之理。 清而不浊,静而后动,移神于希夷之域,保形于仁寿之途。 一念不生,万惑俱息,长生延年,安闲自乐。 后人因之不悟择静绝迹,默默忘机,终年竟不见功,误也。 《灵室内观经》曰∶外境不入,内境不出,神志自守,闭目内视。 降君火于下田,布黄云于四大,笙簧车骑,罗列往来,自得壶中之趣。 后人因之形如槁木,必若死灰,谨守顽空,失于昏寂,阴灵出于天门,止于投胎就舍,误也。 又有开顶缩龟,住山识性,烧炼看读,布施供养。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是少识无知之徒,自生小法旁门,互相授受,迷惑后来,致使大道日远日疏。 殊不知仰视俯察,默合天地阴阳升降之宜,日月魂魄往来之理。 一气初浮,识自己之阴阳;五行既分,交自己之水火。 火中有水,水中有火。 火上负阴,恍恍惚惚,其物为真一之水;水上抱阳,杳杳冥冥,其精力正阳之气。 二气交媾,结成内药,养就金丹,可为陆地神仙者也。 识人上清玄格曰∶大道似不肖盛。 德若不足,韬光晦迹,自卫其身,人不知也。 道未足于己,言已轻于人;事未充于内,骄已见于外,好胜于人,人不知也。 修真之士,识人为先务。 当其取士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及其求法也,察其理而验其功。 勿以人而废言,防其大辩若讷者;勿以言而用人,防其善为说辞者。 或大醇而小疵,始愚而终圣。 修真之士,亦有知人之鉴,不可不奉无上之道也。 《西山记》曰∶古今贤圣,虽有兼人之智、普照之明,未尝不先求于人,谓务学而不如务求师;师,人之模范也。 黄帝求赤松子,半年方得中戒经,止于防外行之失。 刘安玉师王道原,终年始得小术法,又不言修养之事。 阴长生不以马明生久病而怠其志,葛稚川不以郑思远家法而晦于人耳。 朱度胡氏而始终如一,方 遇金华而远近相随。 张梦干三遇海蟾,方得三乘之法。 解志一一见旌扬,尽授九转之功。 王猛见长寿大仙,谈笑之间而识破大道。 梅福遇大洞真君,步趣之次而诀尽天机。 历古非神仙以入南洲,然修真之士不遇者,于识人之际不明也。 其或道貌古颜,辩辞利口者,始谓得神仙,悠久始知常俗之辈。 学而不遇,一也。 或业重福薄,不信天机,轻命重财,甘为下鬼。 录人纤恶,弃人大善,虽见其人,不听其言,虽听其言,不纳其理,终无所得,仙凡自隔。 遇而不得,二也。 或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纵得真诀,自生懈怠。 悦须臾,厌持久,朝为夕改,坐望立成。 得而不守,三也。 又况交接狂徒,搜索异论,废时乱日,何以成功? 古人上士,始也博览丹书,次以遍参道友,以道对言,所参无异论,以人合道,所师无狂徒。 嗟! 愚而自专,贤否不辨,贱而自用,邪正不分。 论识人之去就,不可胜举也。 故古今上圣真人,未修炼,先修养。 故曰∶沐浴不可当风。 若幽室静房,闭目冥心,伸身正坐,使元气上升,通满四大,上入泥丸,此真沐真浴,万倍于外之水火也。 又曰∶不欲远唾以损气,不欲疾步以损筋,不欲极视而昏精,不欲疾听而伤肾,不欲久立而伤骨,不欲久卧而伤肉。 多睡浊神,频醉散气.多汗损血,力困伤形。 奔车走马,气乱而神惊;望高登峻,魄散而魂飞。 养形之道,安而不劳,劳而不乏其力;静而不挠,挠而不乱其气。 外有所补,内有所益。 然后识五行以保全冲和之气,外固内真,两皆得趣,可以长久矣。 识时《洞玄经》曰∶有形者不能无名,有名者难逃于数。 大则天地阴阳,升降不失其宜;明则日月魂魄.往来自有其度。 差之毫米,失之颠倒。 阴阳有愆伏,则四序乱而不能升成万物;寒暑无代谢,则八候差而不能运转一气。 人为万物之贵,一气之灵。 大则取象乎天地,无乖升降之宜;明则取法乎日月,不乱经营之度。 定之以时,应之以数。 于道也,夫何远哉! 《西山记》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温凉寒暑,一年一交合,交合不失其时,一年之后有一年。 大道无情,营运日月。 弦望晦朔,一月一往来,往来不失其时,一月之后有一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勿谓春生夏长也,而梅艳菊芳;勿谓秋收冬藏也,而柏实松茂。 因时日受气,因气发生,无知之草木,如是最灵。 而为人者,胡不顺养真性而修炼形躯耶? 鹤知夜半,燕识戊己。 因阴感阳,缘水避土。 蛇于巳日不过道,莺于春时自出谷。 无识之禽兽,如是最贵。 而为人者,何不顺时养元阳而收藏真气耶? 嗟! 无知之徒,自气足之后,走失耗散,八百一十丈,元气久久而损。 岂知真气大运随天∶春在肝,夏在心,秋在肺,冬在肾。 元气小运随日∶子在肾,卯在肝,午在心,酉在肺。 天地之春夏秋冬,日月之弦望晦朔,人之子午卯酉,正相合也。 冬,阴也。 阴中阳生而为温,则曰春也。 是阳为主而阴为客。 阳中又阳生而为热,则曰夏也。 夏,阳也。 阳中阴生而为凉,则曰秋也。 是阴为主而阳为客。 阴中又阳,生而为寒,则曰冬也。 此天地之四时矣。 旦则暗也,魄中魂生而为明,则曰上弦。 上弦之后,魂为体而魄为用,魂中又魂生而曰望矣。 望则明也,魂中魄生而为暗,则曰下弦。 下弦之后,魄为体而魂为用,魄中又魄生而曰晦矣。 是日月之四时矣。 天地有三百六十日,日月有三百六十时,人有三百六十度。 天地有二十四气,日月有二十四度,人有二十四时。 自子至午,气生之时,阳也。 自午至子,气谢之时,阴也。 寅辰午申子戌,阳生之六时;卯巳未酉亥丑,阴生之六时;甲丙戊庚壬,五行之阳时;乙丁己辛癸,五行之阴时。 辰则太阳而卯则阳明,寅则少阳而丑则太阴,子则少阴而亥则厥阴,戌则太阳而酉则阳明,申则少阳而未则太阴,午则少阴而巳则厥阴。 午则肾气交心气,从下而上,三阳气聚之时。 子则心气交肾气,从上而下,三阴气聚之时。 魂为阴中之阳,其气生于卯初;魄为阳中之阴,其气生于酉末。 养阳不在春夏,春夏所以养阳者,以气在心与肝也;养阴不在秋冬,秋冬所以养阴者,以气在肾与肝。 夏至之后,真汞积于绛宫;冬至之后,真铅积于丹田。 木运交天 二十五度,是时巽也,以阳交阳,当此收之而成大药。 金运交灵符二十五度,是时干也,以阴交阴,当此炼之而号还丹。 炼形起火,须在气升之前;聚火还元,必用阴降之际。 炼形住世,以气为先,用五行相克之时,炼气超凡,以时为先,使三田往返之候。 修真之士不见功者,以旺时不收,损时不补,散时不聚,合时不取,无时不求,还时不炼。 不知交会之时,又无采取之法,蹉时乱日,不见尺寸之功,安得比天地长久、日月坚固哉? 识物《洞天语录》曰∶以言言道,得其绪余,故得道所以忘言;以象求意,得其仿佛,故得意所以忘象。 然道不在言也,以先知觉后知,非言不足以求理;然意在象也,以大明决小明,非象不足以陈义。 言以示其理,象以显其义。 则大道玄意默会,无象无言之间。 始也,详言密语,恐以之不悟;比物立象,恐彼之不知。 及夫目击道存,不在言也;心同意会,不在象也。 《西山记》曰∶形而上者道,形而下者器。 上以下为基,道以器为用。 如《钟离秘诀》曰∶以心为天,肾为地,肺为月,肝为日。 日月天地,物之大明者也。 《崔玄真秘诀》曰∶以肾气为婴儿,心液为 女。 肝气,阴中之阳,为日中之魂;肺气,阳中之阴,为月中之魄。 儿女魂魄,物之灵而神者也。 如心为朱雀,肾为玄武,肝为青龙,肺为白虎。 亦是四象也。 葛仙翁曰∶婴儿为心液之上正阳之气, 女是肾气之中真一之水。 金公乃肺之老阳,黄婆其阳微弱,当使之复还下田。 余液是老阴,肾液到脾液,真阳近少阴,其阳衰弱,当使之复还下田,此四象之说详矣。 太白真人曰∶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 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 龙本东方甲乙之物,而出于火中者,心液之上正阳之气也,则曰阳龙出自离官。 虎乃西方庚辛之物,而生于水中者,肾气之中真一之水也,则曰阴虎生于坎位。 然而龙是阳物,升举自在,而在水中,乃阴中之阳,故比心液之上正阳之气也。 虎是阴物,奔驰自在,而居陆地,乃阳中之阴也,故比肾气之中真一之水也。 老君言恍恍惚惚,其中有物者,为气中之有水而负阴者,是也。 杳杳冥冥,其中有精者,为液中之有气而抱阳者,是也。 阴真君曰∶北方正气,号河车。 车谓运载物于陆地,往来无穷。 而曰河车者,取意于人身之内,万阴之中,有一点元阳上升,薰蒸其胞络。 上升元气,自肾气传肝气,肝气传心气,心气传肺气,肺气传肾气,而曰小河车也。 肘后飞金晶,自尾闾穴起,从下关过中关,中关过上关,自上田至中田,中田至下田,而曰大河车也。 纯阴下降,真水自来;纯阳上升,真火自起。 一升一沉,相见于十二楼前,颗颗还丹,而出金光万道,则曰紫河车也。 故车行河,如气在血络之中。 气中暗藏真水,如车载物、所谓河车者,详矣。 广成子以内事教黄帝,久不见功,乃于崆峒山炼大药。 五金之中,铅为黑金,黑金之中而取银。 八石之中,砂为赤石,赤石之中而取汞。 以汞合银为宝,故有铅汞之说。 铅者,肾之所藏真气;汞者,阴阳所合,自己之真精也。 真阴真阳,以成大药。 火候无差,精变为汞,汞变为砂,砂变为丹,而曰真铅,是也。 金晶肘后飞入上宫,自顶而入下田,真火前起,升入泥丸,自心而过重楼。 一阴一阳,上水下火,而为既济。 奔于元海,而曰紫金丹。 故曰真汞者,是也。 此汞铅之理,详矣。 以物推求,阳比象动而升举之,阴比于静而凝滞之。 物不必多识,象不必多求。 止于纯阴纯阳,二气交接而为大药。 然阳中有真阴,阴中有真阳。 乃阳交阴、阴交阳、阳交阳、阴交阴,阴阳有四交也。 及乎阴合阳、阳合阴、阴合阴、阳合阳,阴阳有四合也。 四交四合,大应天地之八节,明应日月之八候。 广记多识,不止损神伤气,而且议论差别,适以废时乱日,终无益也。 养生《三元真经》曰∶人物异形,受生唯一气。 魂得之于天体,魄得之于地。 无形无象,自空中来。 即父精母血,以无为有。 三百日胎完,胎完气足则生,是由无而有。 不善养生,则以有还无矣。 血气方刚,以所有之神气,复与于儿女;血气既衰,将已有之魂魄,复还于天地。 故生中起灭,以灭止生,气断神散,而无生矣。 善人君子,莫不欲生,而不知养生之时,以天地为法,日月为本。 阴绝阳生,阳绝阴生,生生不穷,天地所以长久。 魄往魂来,来往不已,日月所以长久。 是知气在养而不弱,形在养而不悴。 内外养之无差,故得与天地日月同长久也。 《西山记》曰∶古今圣贤,谈养生之理者,着养生论者,不为少矣。 又曰∶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者,可以养心。 又曰∶绝念忘机。 绝念忘机者,可以养神。 又曰∶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者,可以养形。 又曰∶务逸有度。 务逸有度者,可以养乱。 又曰∶入清出浊。 入清出浊者,可以养气。 又曰∶绝淫戒色。 绝淫戒色者,可以养精。 养生之道,不在于此。 所生微也,善养者,从微至着;所生小也,善养者,自小及大。 当旺时,养而取之;当衰时,养而补之。 如春养脾,秋养肝,夏养肺,冬养心。 炼形则起火,还丹则聚气。 此年中用月,不失养生之道也。 及春夏养阳,以真气随天,大运在肝与心。 心肝者,气生之所。 秋冬养阴,以真气随天,大运在肺与肾。 肾肺者,液降之所。 此阴阳传送,不失养生之道也。 及肾气生于子时,一阳生于二阴之中。 当此之时,若澄心静滤,闭目升身,想火轮起于丹田,是气升而养之有法也。 及肝气生于卯时,一阳升于二阴之下。 当此之时,如孤坐闭目,多入少出,存儿女相见于黄屋之中,而产就婴儿,是阳生而养之有法也。 及心气生于午时,一阴生于二阳之中。 当此之时,若忘言绝念,满口含津,攻心气不散,存龙虎交媾于烟焰之中,而盘金鼎奔流于下,是丹田气生而养之有法也。 及肺气生于酉时,一阴生于二阳之上。 当此之时,若闭目冥心,以腹肚微胁,存大火炙于鼎中,鼎中有三昧,炎炎不绝,三昧齐发,是阴生而养之有时也。 及夫三百日,胎完而真气生,养其真气而炼之生神。 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五百日阳神生,养其阳神而炼之合道。 是生形已来,养之而生真气;自生气以来,养之而生法身。 身外有身,超凡入圣,养生之道,备于此矣。 养形《玉华灵书》曰∶神以气为母,气以形为舍。 炼气成神,炼形成气。 阳神未聚,三花不入泥丸;真气未朝,五彩不生丹阙。 无形笼络,神气两难。 故天地大也,未免轻清重浊之象;日月明也,难逃圆明缺暗之形。 积阳生神,上以丽乎天者,星与辰也;积阴生形,下以伏乎地者,土与石也。 水中气升,而为雨为云;气中水降,而为露为雾。 万象群生,不能无形。 惟人也,集灵以生,资道以成。 不知养形之端,精魂耗散,而阴壳空存。 未死之前,已如槁木。 余喘既绝,尽力粪壤。 养形之道,可不深思? 《西山记》曰∶仲夏、仲冬之月,善养形者,处于深堂,避其大寒、大热之气而伏其肌肤。 非特此也,先寒而衣,衣不得顿多;先暖而解,解不得顿少。 久劳,则安闲以保极力之处;久逸,则导引以行稍滞之气。 暑不当风,当风则荣闭而卫结;夏不卧湿,卧湿则气散而血注;冬不极热,极热则肾受虚阳,而春夏肝与心有雍蔽之疾也;夏不极凉,极凉则心抱浮寒,而秋冬肺与肾有沉滞之患也。 不可极饥而食,食不过饱,过饱则伤神,饥则损胃。 不可极饮,饮不过多,多则损气,渴则伤血。 沐用旬,浴用五。 夫五则五气流传,浴之荣卫通畅;旬则数满复还,真气在脑,沐之则耳目聪明。 若频频浴者,血凝而气散,虽肌肤光泽,久而气自损矣。 故有瘫痪之疾者,气不胜血,神不胜形也。 若频频沐者,气雍于上,滞于中,令人体重形疲,久而经络不能通畅。 故古人以阳养阳,阳不耗散;以阴炼阳,阳不损弱。 如一年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借阴养阳,以阳消阴也。 一日内,午前炼干以气,前起炼形,后起金晶;午后炼坤以药,有药则聚气炼丹,无丹则收火煮海。 皆以真阳见用于自身,不然敛身聚之,可以无中养就真气。 升身真气,以灭魔阴焉。 奉道之士,广览多学,徒以劳损,不知阴阳为之总领之元也。 真阴真阳为胎,凝于丹田,次以真阴为气,真阳成形,身外有身。 超凡入圣矣。 养气《太上隐书》曰∶天地以清浊为质,非气不足以运阴阳;日月以明暗分形,非气不足以交魂魄。 以橐龠之用、呼吸之理,是气使之然也。 禽一冲而制在气,腹空如实;鱼一跃而制在水,穿水如无。 众植凋残,独松柏而常茂者,气坚也;群动灭寂,惟龟鹤之不悴者,气任也。 形为留气之舍,气为保形之符。 欲留形住世,必先养气。 至大至刚,充塞乎天地之间;气聚神灵,遨游风尘之外。 善养生者,养其形;善养形者,养其气。 《西山记》曰∶古今养生之士,不免于疾病死亡者,不知其道也。 昔人以志士不语为养气,此保气也,失之昏;以入清出浊为养气,此换气也,失之虚。 昏者,气散神狂,真灵日厌,终无所归矣。 虚者,丹田无实,徒劳而吐纳,终不能佳矣。 多入少出,攻病可也;认为胎息,误矣。 上咽下蓄,聚气可也,指作还丹,误矣。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委气而和神也。 息息要住,纳之不出,闭气而炼形也。 一咽复一咽,双收两夹,以嘘咽为法,是借气取水灌溉之术也。 正坐升身,气满四大,血路通行,荣卫和畅,是布气焚身之法也。 若此皆非养气矣。 养气之道,生时养之,使不衰弱。 时养之使不散。 如古行屯者,是阳初生,屈而未伸,故朝屯以取,养气之茂也。 如古行蒙者,是一阳处群阴之中,暗而不明。 故暮蒙以取,求阳之义也。 非特此也,才所不敏,强思伤也;力所不及,强举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度,伤也;汲汲所欲,伤也;戚戚所怀;伤也。 或久谈言笑,寝息失时,拽弓引弩。 耽酒呕吐,饱食便卧,跳步喘息,欢呼哭泣,阴阳不交,积伤至尽,则早亡矣。 故善养者,淡然无欲,处乎寂寞之境,自有希夷之趣。 冬则阳生,至春分之后,阳盛而阴散,防其余阴入腹而为苦寒之疾。 夏则阴生,至秋分之后,阴盛而阳散,防其余阳入腹而为酷暑之患。 勿观死者,防死气触生气;不近秽处,防秽气触真气。 真气未壮而朝不虚食,常充口;真气欲绝而暮不实食,常减口。 然而调气、和气、布气、咽气、聚气、行气、保气、换气,皆不出养气之道。 夫气如线,触之则断;气如烟,扰之则散。 不能养者,失保形之道。 然养气未及采气,采气未及炼气。 采气还元,结成金丹。 炼之出壳,迁变羽客。 未炼先采之,未炼先养之。 养心《通玄经》曰∶人以形为舍,心为主。 主于国则君臣之分,主于家则父子之礼。 心为君父,气为臣子,身为家国。 心气一注,无气不从。 在五行为火,南方盛阳之精,宿应荧惑,神受朱雀。 状垂二叶,色若朱莲。 神明根据泊,变化莫测。 混合阴阳,大包天地,细包毫芒。 制之则止,放之则狂。 清静道生,浊躁神亡。 但能空寂,得之存常。 永保无为,其身则昌。 惟狂克念,可以作圣;惟圣罔念,可以作狂。 古今达士,养以寡欲,务于至诚,真源湛然,灵光自莹于丹台也。 不为事惑物役,可以超凡入圣。 《西山记》曰∶从道受生,谓之性。 自一禀形,谓之命。 所以任物,谓之心。 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有所思,谓之志。 事无不周,谓之智。 智周万物,谓之虑。 动而荣身,谓之魂。 静以镇身,谓之魄。 流行骨肉,谓之血。 保形养气,谓之精。 气清而快,谓之荣。 气浊而迟,谓之卫。 总括百骸,渭之身。 众象备见,谓之形。 块然有阂,谓之质。 形貌可则,谓之体。 小大有分,谓之躯。 众思不碍,谓之神。 漠然变化,谓之灵。 气来入身,谓之生。 气去于形,谓之死。 所以通生,谓之道。 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精,变化不测,通神群生。 真人上仙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修道也。 道不可见,因心以明之;心不可常,用道以守之。 故虚心遣其实,无心除其有也。 定心令不动也,安心令不危也,静心令不乱,正心令不邪,清心令不浊,净心令不秽。 此皆己有,令己除之。 心直不反复也,心平无高下也,心明不暗昧也,心通无窒碍也。 此皆固有,因以然之,又在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故得灵光不乱,神气不狂,方可奉道保生。 嗟无知者,多思神殆,多念志散,多欲损气,多事役形,多语弱气,多笑损脏,多愁摄血,多乐溢意,多喜则交错,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昏乱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 故其源不洁,和气自耗,不得延年,失于养心之故也。 故古喻之如猿狂而不定,比之如贼盗其所有也。 养寿《三清真录》曰∶父母之真阴真阳二气,以精血为胞胎,胎完气足而为形矣。 集灵资道,神气相合而为寿,定矣。 大寿一万二千岁,守朴任具,虽亡而道不亡也。 中寿一千二百岁,留形住世,道在而身亦在也。 下寿一百二十岁,知之修炼,可以安乐延年;不知修炼,走失耗散。 在我者,不为我之所有,而又外触禁忌,暗除年算。 一算为三百日寿,一岁为本数之寿,一纪为正纪之寿。 无知少学,以小恶为无伤,积恶以致于灭身;以小损为无害,积损以致于灭生。 始以减一算,次以除本数,终以除一纪,未及中年,夭之大半。 仙子真人,怜而哀之。 虽有超脱之法,必先养寿之方。 审而用之,可延至大寿。 不惮修持,于日自有超凡之道。 《西山记》曰∶虽知养生之理,不悟修行之法,则生亦不长;虽知修炼之方,不知养寿之道,则修亦无验。 故养寿者,凡以禁忌而防其祸。 行不多言,恐神散而损气;睡不张口,恐气泄而损神。 临危登峻则神飞,玩杀看斗则气结,吊死问病则喜神自散,卧湿当风则真气日弱。 古庙凶祠不可入,入之则神惊;狂禽异兽不可戏,戏之则神恐。 对三光濡溺,折人年寿;贺四重深恩,灭人大数。 饮宴于圣像之侧,魂魄不安;坐卧于墓冢之间,精神自散。 枯木大树之下,不可息,防九阴之气,触人阳神;深水大泽不可渡,恐至寒之性,逼人真气。 出众花卉不可折,防招妖狂入室;非时果实不可食,防带邪气入腹。 忘言绮语,非患难不可频说,说之减人正寿;肥甘醇酒,非会合不可频饮,饮之除人本禄。 负贤忘恩,必有祸应;轻财毁物,自无福生。 大山勿深入,入之必凶;美物勿酷爱,爱之勿吉。 损人伤物,以冤报冤,嫉贤妒能,以怨起怨,虚传妄授,慢友轻师,此类或有触犯,虽得正诀,遇异人,大道未就,先为此除其寿。 以罪当功,竟不能速成也。 善养寿者,以法修其内,以理验其外。 修内则秘精修气,安魂清神,形神俱妙,与天地齐年,炼神合道,超凡入圣也。 验外则救贫济苦,慈物利人,孝于家,忠于国,顺于上,怜于下,害不就利,忙不求闲,凡以方便为心,勿以人我介意,方始奉道.多遇至人,自得真法。 及夫下功之后,少有患难,速得圆成,然是修养所致,亦是阴德报之。 苟不达养寿之宜,安得内外齐成乎? 补内《九天秘录》曰∶三清之下有三太,三太之内有二仪,二仪既判而列五帝,五帝既立而同一区。 此天地之内,上下有阴阳升降,东西有日月往来。 周而复始,运而不已,代谢循环,终无走失。 惟人也,以精为母,以气为主。 五脏中各有精,精中生气;五脏中各有气,气中生神。 欲寿无穷,长生住世,炼精为丹,养气为神。 真仙上圣,修真补内,不补外也。 内真外应,无施不可,有作必同,自凡而入圣也。 《西山记》曰∶男子先生右肾,以外精而内血,阴为理也;女子先生左肾,以外血而内精,阳为里也。 肾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心生小肠,小肠生大肠,大肠生胆,胆生膀胱,膀胱生三元,三元生三焦,三焦生八脉,八脉生十二经,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一百八十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一百八十缠络生三万六千孙络,三万六千孙络生三百六十五骨,三百六十五骨生八万四千毛窍。 胎完气足,灵光入体,与母分离而为人也。 以内外言之,经络之内以为内,肌肤之外而为外。 养命养其五脏,五脏为根,根固叶自茂矣。 养形养其五气,五气为源,源深流自长矣。 真气大运随天,元气小运随日。 春,肝旺脾弱,则养脾食甘物;五谷中粳米、五果中枣肉、五畜中牛肉、五菜中葵菜。 清心无忧,忧则伤肝。 隐坐避风,因肝恶风也。 若日用之间卯时,以待小运。 日生元气,传送在肝,闲居冥目以养肝。 旬日见功,目可视秋毫。 若修炼下功,不必如此。 夏,心旺肺弱,则养肺食辛物∶五谷中黄黍、五果中桃子、五畜中鸡肉。 五菜中葱菜。 清心少喜,喜多伤心。 静坐避热,以心恶热。 若日用之间午时,以待小运。 日生元气,传送在心,绝念安居以养心。 旬日见功,可气通百脉。 修炼下功,亦不必如此。 秋,肺旺肝弱,则养肝食酸物∶五谷中豆、五果中李子、五畜中犬肉、五菜中藿菜。 静居避寒,寒则伤肺。 不要多悲,悲则损肝。 若日用之间酉时,以待小运。 日生元气,传送在肺,升身静坐以养肺。 旬日见功,肌肤光泽。 若修炼下功,不必如此。 冬,肾旺心弱,则养心食苦物∶五谷中小麦、五果中橘子、五畜中羊肉、五菜中薤菜。 清心无恐,恐则伤心,若日用之间子时,以待小运。 日生元气,传送在肾,敛身正坐以养肾,旬日见功,丹田自暖,气力刚健。 若修炼下功,不必如此。 当四季,脾旺肾弱,养肾食咸物∶五谷中粟米、五果中山药、五畜中猪肉,五菜中韭菜。 安心无畏,畏则伤脾,静坐避湿,湿则损脾也。 若日用之间戌辰丑未,以待小运。 日生元气,传送在脾。 风急震雷,通过膀胱,变为精华,真气走失而火上起,肺开心冲肝浮胆横,万神以真火烧之,弃体外游,骨解筋伸,与死无异。 一泄一气弱,百泻一神去,千泄一脏损,已至枯竭,四大无主,乃曰死矣。 故真仙上圣,有还精之道。 若志在玄元,肾气交心气,积气生液,如悬珠垂露,颗颗还于丹田,火候无差,自然凝结,形若弹丸,色同朱橘,气中生气,炼气成神,身外有身,超凡入圣。 若以未悟清虚,甘做儿孙之牛马,淫邪之心未息,亦不可深究房中之术,俱以借其阴貌,赚心气下入黄庭,而肾气不能上升,乃以龙盘虎绕,欲泄之前,弃其情爱。 一则孤坐敛身,双手抱脐,使气结为胎。 一则升身偃脊,敛身少时,使肘后飞入泥丸,以填血脑而后百骨充盈,有返老还童之验矣。 嗟少学无知,欲采妇女之精气以为阴丹,又炼无情之金石,取天地之秀气,而为外丹。 饵之填精补海,幸而药盛而时暂无损。 若以元阳耗散,而丹台空虚,饵之在腹,当有不救之疾。 取之于人,当有速亡之患。 返以神仙之法为诳,静言思之,谁其过欤? 补气《玉华灵书》曰∶九天之上无阴,九地之下无阳。 元气传送,余气在脾。 静坐闭气,多入少出,旬日见功,肢体光泽,经络快畅。 若修炼下功,不必如此。 是五脏各有时,一脏旺而一脏弱,一气盛而一气衰。 损有余,补不足,五脏既和,百骸自理;百骸自理,万病不生∶万病不生,千岁可期。 《西山记》曰∶气本无形,必赖有形之躯。 形全气在,自可修补。 不择老幼,所贵至诚,始终如一。 天皇圣胎秘用神诀,补气之上法;达摩胎息至理,补气之中法;其后因胎住息,因息就胎,扁鹊《灵枢》、葛洪注《胎息》,补气之下法。 此外皆非法也。 补精《太上玄镜》曰∶纯阳上升者,谓之气;纯阴下降者,谓之液;气液相交,注于骨络之间者,谓之髓;气液相交,出于膀胱之外者,谓之精。 内则心、肾、肝、肺、脾五脏也,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胆、胃六腑也。 外则皮肤毛发、眼耳鼻舌、手足、荣卫、经络穴四体也。 精者,心气在肝,肝自生精,肝精不固,目眩无光;心气在肺,肺自生精,肺精不实,肌肉清弱;心气在肾,肾自生精,肾精不满,神气减少;心气在脾,脾自生精,脾精不坚,发齿自弱。 五脏之中,肾为精海,心为气馆。 真精在肾,余精自还下田。 真气在心,余气自朝中元。 思虑愁恼,其耗气也,如漏鼎中之气;淫邪祸乱,其走精也,如析釜下之薪。 补下精之道,非但绝色,而房中最急慎之。 《西山记》曰∶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 盖阳升阴降,物受天地纯粹之气,阴精阳华,人食万物充实之资,一饮一食,纳之于胃,与真气相合,传流肾府。 虚气充盈,对境生心,心火下逼,肾气不能上升,左旋右盘。 地中升阳。 一百八十日到天。 其阳过乎天者,阳自阴中来。 阳负阴胎,阳恋阳住,阴为阳逼,复自天来。 故天中阴降,一百八十日到地。 其阴过乎地者,阴自阳中来,阴抱阳质,阴恋阴住,阳为阴逼,复自地起。 周而复还,并无走失。 尚有震动倾倒之愆,又况人肾为水也。 水中生气,如烟似线,触之则断,挠之则散。 眼耳鼻舌身意,六欲伤于外;喜怒哀乐好恶思,七情伤于中。 上则重楼走失,下则金龟抛泄。 如漏网包风,能无损乎? 不知补气之道,如火消膏,积日复入轮回。 补益《洞神真经》曰∶养生之道,以不损为延命之术,以有补为先。 居安虑危而防未萌,不以小恶为无伤而不去,不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 起卧有四时早晚,行止有至和之常制。 调和筋脉,有偃仰之方;养正除邪,有吐纳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予夺之要。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 以清虚去其狂虑,以安闲养其真性。 虽少年致损,气弱体枯,年老得悟,防患补益。 以气补气,气自有余;以神补神,神无不足。 气盛而形乃延长,神住而命自悠久。 《西山记》曰∶知至道者,天不杀;服元气者,地不灭。 夫至道不远,只在己身。 用心精微,命自延久。 《六玄旨》曰∶欲得长生,当修所生。 所生之本,始乎精气。 精气结而为形,形为受命之本,气是有形之根。 故午前炼干,午后炼坤。 气自肾中生,自子时为始,午时为终,其气升而旺也。 所以炼干者,静坐幽室,闭目冥心,升身勿动,使气满四大,薰蒸其体,荣卫通和,积日气秀神清。 及夫肾气到心,积气生液,液自心中生,自午时为始,子时为终,其液降而盛也。 所以炼坤者,闭目冥心,敛身正坐,以两手抱腹,降心火于丹田,烹蒸气海,积日气旺神清。 此补益于气也。 冬避寒,夏避暑,寒避风,暑避热。 动勿劳其肢体,闲勿怠其肌肤。 五日一浴,十日一沐。 气旺时勿动,血旺时不息。 此补益于形也。 永绝嗜欲,见境不动心者,上也。 假借修真,因死求生,形虽交而气不交,体虽浊而形不浊。 不得已而亲妇人,勿使走失。 时暂弃其情爱,抽身于后,赚心气以补下元,可以安性命者,次也。 三十岁,阴阳两停,而五谷秀气无所制作,未免情欲,当五日一度。 四十岁者,十日一度。 五十岁者,二十日一度。 六十岁者,一月一度。 六十四岁,卦尽之年,更不言度也。 若高上玄元,欲求长生不死者,可不议此也。 此补益于精也。 补益形者,不若补益精;补益精者,不若补益气;补益气者,不若补益神,补益于神,则形气永安。 古今达士,谈益神之道,不为少矣,往往不见功者,非特出至诚也,神为主故耳。 昔刘纲真人,于甲子庚申生日本命祭享形神,尚得神聚,长生不死。 赵真人,于静房空室,调神出壳,如壮士展臂,可千万里,阴魂不敢相干,亦得留形住世。 况夫补已散之灵气,益见在之魂神? 祸福预知,神之灵也。 死生永除,神之真也。 补神之道,有清身养命,绝念忘思,动静不失时,修炼应其法,丹就而气自真,气真而神自益矣。 补损《十洲杂记》曰∶纯阴无阳,鬼也;纯阳无阴,仙也;阴阳相杂,人也。 鬼则阴灵之气凝而为形,仙则阳和之气不散,炼而为质。 人以阳尽而为鬼,鬼者,人之归也。 人以阴尽而为仙,仙者,人之迁也。 当其少年,阳多阴少之时,不肯修炼。 及夫老弱,气散神衰之后,安得无损? 高人上士,忧勤未补之前,戒慎补已损之后。 未损者,保养不至于损;已损者,补益不至于亏。 非大道高士,不可议此。 《西山记》曰∶人受气赋形,三百日胎完,与母分体,一千日乳抱,四千日盗物,取天地之气,五千日气足。 故女子十四岁,天癸降而真阴散;男子十六岁,真精满而阳气泄。 男子之气,八百一十丈;女子之血,三石六斗。 九九八十一,纯阳之数,气之本数也;六六三十六,纯阴之数,血之本数也。 过此以往,走失耗散。 气以九九而损,血以六六而竭。 自然亏损,又况败坏而不知修养乎? 如王侯之府,美女兼千;卿士之家,侍外家数百。 昼以醇酒,淋其骨髓;夜以房事,输其血气。 耳耽目恣,偃卧不休。 上奔走不安居而又滋味锦绣,大醉入房,不知御神保气,居无节而精神有限,未及半白已憔悴枯朽也。 故真仙上圣,凡所修养有益,惟求无损。 一日之忌,暮无大醉;一岁之忌,暮无远行;终身之忌,暮无燃烛行房。 此补损之大略也。 五味,人不可无也,戒之偏多。 酸损脾,甘损肾,咸损心,苦损肺,辛损肝。 大药未就,尚有饥渴,一日三次要食,古人所以淡而食之,又不荤腥,恐污口腹也。 五脏积滞,用六字气治之,即《黄庭图》之法也。 张澄道以此留形住世,王悟真以此治病延年,孙思邈以此修身治人。 六字之妙∶春不呼,夏不 ,冬不呵,秋不嘘,四时常有嘻,三焦无不足;八节不得吹,肾府难得盛。 凡有余则引其子,不足则杀其鬼。 此妙古今无知者,西山上圣得其昧也。 不须禁忌百端,但朝不虚而暮不实,上也;素无味,淡无荤,次也。 何虑四体之不充悦乎? 及夫六字气,有余引子,不足杀鬼者;肝本嘘也,余则用嘘。 嘘亦不能引肝气,若引其子,则用呵字,泻心之气,心气既行,肝气自传也。 若肝气不足,则杀其鬼。 肺,金也,金克木,木为妻而金为夫,夫乃鬼也。 如肝气弱,必是肺之有余,必杀其鬼,用 字泻之。 聪明之士,审达五行生克,调和其气,无过不及而阴阳自正。 根据时对节,下手行动,默契天机,混合玄理,安有长生之不得、神仙之不成耶? 真水火《中黄秘诀》曰∶阴生水,水性常冷,而有华阳温泉濡之,不胜其暖也。 阳生火,火性常热,而有萧丘寒焰向之,终不能暖也。 外之水火,尚有返复之性;内之阴阳,安无颠倒之宜? 如肾,水也。 水中生气,气为火矣。 心,火也。 火中生液,液为水矣。 水可以滋流百脉,火可以熏蒸四大。 人之水火也,如此。 《通玄论》曰∶道原一判而分二仪,天以干道而轻清在上。 在上以阳为用,暗抱一点真阴在其中也。 故冬至后,地中阳生,夏至到天。 积阳所以生阴,其阴感阴而阴不得耗散,散为雾,凝为露,雾露之气,天之所出阴而真水也。 地以坤道而重浊在下。 在下以阴为用,暗抱一点真阳在其中也。 故夏至后,天中阴降,冬至到地。 积阴所以生阳,盖其阳感阳而阳不散耗,升为云,施为雨,云雨之气,地之所出阳而真火也。 人亦若是。 受胎之初,父精母血,二气相合。 阳气上升,心为气馆,气中暗藏,真水在心也。 阴气下降,肾为水府,水中暗藏,真气在肾也。 不然,安得肾气到心,积气生液,一阴生于二阳之中;心气到肾,积液生气,一阳升乎二阴之中也? 《西山记》曰∶凡人有三火八水。 水者,一气传一气,积气生液,而五脏各有液,名曰色水。 肾气之中,暗藏真一之水,而为阴虎者,名曰真水。 肘后飞金晶入上宫,自上而下,与真火相逢,而既济成,然名曰神水。 凡有疾病,闭口纳气,一口复一口,定中送在病处,皆可痊安,名曰法水。 水之为用多矣,其名不一。 丹就真气生,灌溉而为沐浴之法,炼形真气升,还返而为还丹之法。 刘海蟾言∶两曜注成七宝殿,一渠流转八琼浆。 是玉液还丹也。 吕公言∶水火都来相作间,卦候飞成地天泰。 一升一沉阳炼阴,阴尽方知此理深。 是上下水火既济之候也。 逍遥子曰∶法水能朝有秘关,逍遥日夜遣循环。 是法水治病也。 此水之大概矣。 三火者,膀胱民火,肾为臣火,心为君火。 凡所无知,为物所扰而怒且忧者,则为无明之火。 若降而下烧丹田,一意不散,至诚守之,而曰烧炼丹药。 火之升上,起后过双关,而曰河车。 升之前起上过重楼,而曰炼形。 前后俱起,遍满四大,炎炎焚身,此火之大概矣。 《九仙经》曰∶病小用水,病大用火。 病大者,无常之限也。 若人误犯天神,或身不宁,急入静室,散发拨衣,闭目冥心,正坐握固,叩齿集神,升身起火,微以留息,少入迟出,默想如脐下火轮大如斗,须臾焰起自身,可比轮盖,罩定自身,令阴鬼邪魔不敢近也。 释教降魔火,道家焚身火。 凡行此火,须是久绝嗜欲,丹元坚固。 不然,以水火交媾,龙虎成丹,丹就而阴灵自散,不敢近阳,神自不肯去也。 神在形固,阴退气全,气全角坚,自可长年。 真龙虎《龙虎真丹经》曰∶真龙真虎所在、所交之处,古今秘而不说。 唯《太一真书》,是太上亲着,又《真一元解入言玄言》二集,称“龙虎真诀”,一在昆仑五城之内,一在北极大渊之内。 藏之玉函,刻之金札,封之以金泥,印以玉章。 猛兽列卫,神人在旁,尘世无缘而知矣。 太白真人曰∶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 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 少则少矣,妙则妙矣,乃所以泄天地之机。 吕公曰∶因看崔公入药境,令人心地转分明。 阳龙言向离中出,阴虎还于坎上生。 二物会时为道本,五方行尽得丹名。 修真上士如知此,定跨赤龙归玉京。 《入药镜》曰∶肾中生气,气中暗藏真一之水,名曰阴虎。 心中生液,液中暗藏正阳之气,名曰阳龙。 龙虎非肝肺也,乃玄之又玄,知之修炼而为圣。 《传道集》曰∶肾气传心气,积气生液,液中有正阳之气,名曰阳龙,是谓出于离宫。 心液传肾液,积液生气,气中有真一之水,名曰阳虎,是谓生于坎位。 二物会时,在人生人,在己生神龙虎。 古今有识者,或以多知广记,知其龙不在肝,而虎不在肺,如何得达交会之时,而悟采取之法。 故少有不长生与成仙者,良以此也。 《西山记》曰∶水火既济,龙虎相交,所用不一。 如肾气传肝气,肝气方生,肾之余阴入脾,其气过肝,为纯阳。 气中有真一之水,以到于心,和气生液,颗颗如悬珠垂露,而还下田,更不随溺水以传膀胱。 若用火候无差,炼而为一气,气中生气,浩劫不死,而为陆地神仙。 是虎交于龙,以肾气合心气是也。 及夫下火,加减有时,抽添有数,以心气合于肾气,是龙交于虎。 若以下关透而起自尾闾穴,左升者为龙,右起者为虎。 气从夹脊双关而过,至分道岭而阳龙之气入内院,阴虎之气入天池。 左旋右盘,三十六数,而真水下降,如甘露入心。 此是龙虎相交于上宫,又不必于心肾而有上交、上合之别也。 及夫胎完胎就,而真气既生,防其大过,必济之以水,而玉液金液还丹。 及夫还丹日久,行于经络,而变阳酥,凝于中府,而积白雪,防其大过,必举以火,而有炼质焚身。 是知还丹之时,乃阴虎单行,而不必交于龙也。 焚质之时,乃阳龙独举,而不必交于虎也。 龙虎之功,不为小矣,所患乎不知龙虎之本也。 若识龙虎之象,又知交合之时,且得采取之法,三百日养成内丹,而命中有晶,乃得与天地齐其寿算矣。 真丹药《洞天语录》曰∶高上元君始在尘世而流传大道,引喻天地升降之宜、日月往来之数,而曰内丹。 广成子教黄帝根据法行,持久不见功。 乃于崆峒山中,凡以内事为法则,以金石相配合,而曰外丹。 内之丹药,乃为真药,外之丹药,止可疗治病,安乐而已。 内丹小则长生不老,大则超凡入圣。 始乎二气交,而凝结在丹田,变精为汞,变汞为砂,砂变为丹,形若弹丸,色同朱橘,而真气自生。 以气炼气,气合神聚而入道,道成而入圣。 圣则大而化之,无所不通,岂外丹之可比耶? 故知真药、真丹,身外无求。 《西山记》曰∶以龙交虎媾,结成玄珠;火候无差,烧成大药。 真气始生,升之可以炼形,不避寒暑之患。 真气既聚,纳之可以还丹,永除饥渴之苦。 于己也岂非药乎? 及夫真气施于人也,亦有验矣。 入水水沸,吹木木荣,变苦为甘,改衰为壮。 即人以疗疾苦,无不痊瘥。 凝神以祛鬼魅,无不灵应。 盖内真而外应也,岂非谓人之药乎? 或以内事不修,真元不识,惟以外之无精金石,加日添火,饵之以求超升,误矣! 然而古今上士,亦论外丹,非外丹不可用。 如广成子以朱砂为丹,炼之九转而曰神丹。 陈七子以七宝丹砂,炼之九转而曰灵丹。 刘安王以童子小便,炼之七转而曰还丹。 是知灵聚而为神,神散而为虚,以气还元,而曰还丹。 后人用之,亦见有功。 升仙者,盖始也炼之,而内事兼修,内外俱成,得通仙道。 若以外药独用,气弱神衰,天地秀气不能停留,反为害不细矣。 真铅汞《玄洞玉诏》曰∶昔广成子教黄帝炼外丹,方有铅汞之物,凡以内事为法则也。 人之初生,先生肾也,肾为北方壬癸水,在五金而为铅。 次生心也,心为南方丙丁火,在八石而为砂。 铅中取银,如肾气之中暗藏真一之水。 砂中取汞,如心气之中暗藏正阳之气。 盖以外铅中银而合砂中汞,自然成砂,火候合宜,锻成大宝。 取类于人,则肾气之中,取真一之水;心液之上,取正阳之气。 二物合而为丹,乃如外物见宝之比也。 《传道集》曰∶抱天一之质而为五金之首者,黑铅也。 铅以生银,铅乃银之母。 感太阳之气而为众石之主者,朱砂也。 砂以生汞,汞乃砂之子。 难取者,铅中之银;易失者,砂中之汞。 铅汞若相合,锻炼自成宝。 此铅汞之理见于外也。 若以内言之,父母真气合而为一,即精血为胞胎,凝结为内肾。 内肾者,铅也。 及夫肾中生气,气中生水,以肾水合心液之上正阳之气,凝结于黄庭而为丹。 则曰真铅也。 以肾气合心气,积气生液,结为玄珠,方还下丹田而曰汞也。 及夫丹就真气升,肾气入顶而真水降,一升一沉,于十二楼前而为既济。 既济一次而还下丹田,故曰真汞也,《元皇君诀》曰∶铅汞鼎中居,烧成无价珠。 都来两个字,了得万家书。 正一真人曰∶铅汞传来几万秋,几人悟得几人修? 若教此理常人会,尘世神仙似水流。 吕公曰∶金丹一粒定长生,须得真铅炼甲庚。 火取南方赤凤髓,水求北海黑龟精。 古今上圣,称说铅汞之理不同,其来止于铅为肾水而真铅为丹,汞为心液而真汞为药。 真铅真汞为既济,若凭外说,不可中理矣。 真阴阳《九天秘录》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不测之谓神。 物中神而大者,天得一阳以守干道,地得一阴以守坤道。 物中神而明者,日得一阳魂以道应,月得一阴魂以道致。 故夏至一阴自天来,若无真阳,万物死也,不能焦枯。 冬至一阳自地升,若无真阴,万物生也,不能滋润也。 日有真阳,阳燧感而火出;月无真阴,故方诸取而水绝。 此天地日月至大至明,真阴真阳,岂人之不若是乎? 《西山记》曰∶肾,水也。 水中生气,名曰真火。 气中暗藏真一之水,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也。 心,火也。 火中生液,名曰真水。 液中暗藏正阳之气,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也。 三华者,三阳。 肾气乃阴中之阳,丹中真气,则真阳中之阳也,心液之气,乃阳中之阳。 不说三阴也,所贵阴尽阳纯矣。 《玉皇圣胎诀》言∶人常降心火于下田,外境不入,泯绝狂虑;一气不散,委于气海。 肾气不能上升,其息渐少,纵出之悠悠,然减省也。 故后圣有自然胎息矣,及达磨胎息至理,言人之气升,自有走失,莫若内视诸世界,游玩自己天宫超清虚妙境。 其法贵乎无漏,一念不生,一意不动。 无漏,则善果成;不动,而真圣见。 而面壁九年,气无毫发走失,阴灵自外而身有身。 东人不悟,乃掷钵西归。 故圣人曰∶真胎息也! 及扁鹊解《灵枢》,以冬至之后,真铅积之一分,状如戏蕊而镇丹田。 令人鼻引清气,闭口不出,以定息二十四数,为火一两。 四十五日,火进一十六两而炼就阳胎。 又以夏至之后,汞积之三分,状如抱卵而镇绛唇。 亦以鼻引清气,闭口不出,以定息二十四数,为火一两。 四十五日,火进一十六两而炼阴息。 以阴息投阳胎而生真气,真气生元神,神形合为一,与天地齐年。 离而为二,身外有身,而为羽客仙子,不在尘世,以返三岛十洲者也。 及葛洪注《胎息论》,曰∶凡胎息之要,如在母腹中。 母呼即呼,母吸即吸。 今人不达妙理,纵能闭之少时,随口出之,喘息不已,非止不能留所闭之息,而又元气损虚,返为外来阳气所夺。 若气未急之前,外身自可停步少时,勿使大急。 未气急之际,先鼻引清气一口,续后便以新取之气,换出旧闭急者之余气也。 故得夺住其气,积而形神清爽,可以除疗百病。 曲留强住,亦非自然,所以为下等胎息。 真仙上圣而有三品之论也。 鼻引口吐,可以去浮寒,逐客热,冲结滞,行经络。 若定息,气血不交,阴阳自媾。 若定万息,气住神藏,大乘之功,不可言也。 补气之道,此为上矣。 或咽气救饥渴,行气以壮肌肤,收气补下田,养气以返童颜,运气以益血脉,虽见小功,终不及胎息之补气得力,功速且久也。 炼法入道《西山记》曰∶以法入道,道故不难,以道求仙,仙亦甚易。 求仙不难,所以难者,所学之道不正。 学道不难,所以难者,所学之法不真。 昔人隐形易貌,留气返魂,咒白刃不伤,禁毒虫不害,钉钉自落,履火不焦,使水逆行,回风倒雨,结巾投地而兔走,盘带辍针而蛇行, 果结实于须臾。 龙鱼遨游于倾刻。 若此是其术也而与法不同。 故昔人以冬后阳生,而春分之后余寒误入肠胃,以为伤寒之疾。 既觉,急居静室,盘膝正坐,闭目冥心,定息住气。 以双手叠之,兜外肾,向前倒身跪礼不过二三十度。 汗出清凉,寒气自散。 昔人梦泄遗漏,或下元虚冷,乃于日落之后,静坐幽室,以手兜外肾,以手搓脐下八十一数。 搓手兜肾,兜手搓脐八十一数。 九遍为度,但左右换手而已。 遂丹元补暖,真气充盈。 昔人以幽居静室,绝念忘言,一向下心火,闭目存想,如火轮炎炎。 积日气海坚固,颜色异常。 日久下尽诸秽,自耐寒暑也。 昔人以饮食过度,胸臆注满,或寒热凝滞,或痛结雍塞。 当静坐,鼻引清气,口闭不开,多入少出,攻所病之处。 大紧方放其气,不下三五次。 自然消除,永绝万病。 昔人心上为阳而阴不能到,以肾下为阴而阳不能及。 故涌泉之上,气升而不降,血注而不升,致使脚膝沉重,阴凝而阳散,又况终日奔驰,无时休息,当夜后汤灌二足。 此外益而功少,不若高举二足,使气倒流于涌泉,逆流于丹阙,即日足轻,行及奔马,其步如飞也。 昔人以四肢小疾,五脏微 ,或而凝滞雍塞。 静坐澄清,闭目绝念,运心气于所病之处,暂闭息少时,无攻不胜。 以上皆法也而与道不同。 夫道者无所不包,无所不通,何止为技艺之能,治疾病之功而已。 因术识法,因法知道,道本一阴一阳而已。 阴阳相交相合,故天地有春夏秋冬之四季,日月有弦望晦朔之四候。 惟人也,于一日之间,丑末寅初,阳合阴也;辰末巳初,阳交阳也;未末申初,阴合阳也;戌末亥初,阴交阴也。 悟阴阳交合,何道之远哉? 炼形化气《西山记》曰∶形者气之舍,气者形之主。 借形养气,气壮而形固矣。 运气炼形,形全而气自真矣。 故人之真气,大运随天。 春在肝、夏在心、秋在肺、冬在肾。 人之元气,小运随日。 子在肾、卯在肝、午在心、酉在肺。 古先达士,识破天机。 以气度合天度,以日用参年用。 自子至午,气生之时,而用聚气还丹之法。 自午至子,气散之时,而用收气炼丹之法。 彭玉真人诀曰∶午前炼干,午后炼坤。 自寅至午,乃升身静坐,冥目忘言,鼻息迟迟,密想心宫,如夫妇相见之仪,久久成功而得长生不死。 昔元 真人诀曰∶自晨起不语,以舌搅上 下 ,恶浊之津咽之而呵出心中所积喜怒哀乐之气。 真气上升,寄留面目,以手握之,次居静室,宴坐不语。 至午未之间,气盛神昏,侧卧闭口而睡。 积日安乐延年,亦可留形住世。 此知其时候,悟其交合,而无采取之法也。 西山上圣,知其子时肾气生,卯时肝气生,午时肾气交心气。 积气生液,还于丹田,而曰玄珠。 若火候无差,乃成大药。 肾气之中,暗藏真一之水;心液之上,暗藏正阳之气。 以阴抱阳,用水承气,此大道之本,长生之药。 如何使之不走失? 当辰巳之间,幽室静坐,神识内守,满口含津,勿咽勿吐。 鼻息少入迟出,绵绵若存,自然二气相交,凝结如露。 一百日无差药力全,二百日圣胎坚,三百日仙完而真气生,气中有气而可炼气成神。 故钟离曰∶昔有三真颂金丹六诀矣,若以修行不悟此,世人学道谩劳功。 又曰∶闲庭无事忆江南,华满春城水满潭。 若见扬州风物好,是须稳驾虎龙船。 此名曰龙虎交媾,又曰采药之法也。 及自午至子,而用收气炼丹之法者,而为火候,古今不同。 夫不悟真理,不识天机,而达造化之宜者,惟扁鹊解《灵枢》。 以鼻引清气,入而留之,四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 火,夏至之后,以巽卦天 运二十五度,行之炼真汞而为阴胎。 冬至以乾卦灵符运二十五度,行之炼真铅而为阳息。 阳息投阴胎而变金丹,金丹一粒,可长生不死。 广成子教黄帝,自晨至暮,静坐忘念,屏绝外虑,神识内守,一意不散。 降心火于丹田,存脐下如净瓶。 净瓶之中,有一珠如弹丸,用炎炎火不计昼夜而下烧之,至于胎成息住。 自然不饥不渴、不畏寒暑,可以留形住世。 此进火得时,亦无聚气之法。 西山有颂曰∶佳人才子正当年,华落黄昏聚会难。 不避主公肠欲断,时来须索闭阳关。 此戌末亥初,气随真液还丹之际,阴交阴而气欲散失。 当居静室,息不必闭也,但少入迟出,心火下降,至意留在丹田。 恐肾气升而不停,心火降而不住,乃微以肚腹轻胁,丹田自热,炼日中所得之药。 始也一百日乾卦,次一百日兑卦至乾卦,次一百日坤卦至乾卦。 乾坤相见,火候无差,若此加减合宜,如说抽添,须肘后飞金晶也。 故古先上圣,于离卦采药,乾卦进火,三百日结就内丹而为陆地神仙。 形神俱妙,浩劫不死。 故炼形之道,非真气不可也。 炼气成神《西山记》曰∶以气炼形,形化气而体骨轻健,入水不溺,蹈火不热。 其大平龙虎交媾而成大药,火候无差,以变金丹。 若以神炼气,气炼成神,非在于阳交阴会,其在于抽铅添汞。 致二八之阴消,换骨炼形,使九三之阳长,三百日仙胎完而真气生,不可再采药也。 肘后飞金晶,自肾后尾闾穴升之而到夹脊,自夹脊双关升之而至上宫。 不止于肾气补脑,而午后降真火以炼丹药,致阴尽阳纯也。 如是子时肾气方生,静室清心,闭目正坐,敛身而肾气自聚,微微升身,偃胸直腰,先到夹脊,次到上宫。 自子丑至辰巳,定一百日一撞三关。 而又积心之真火,锻炼下元内丹。 阴固阳凝,气自纷纭。 是日气中有气,前升入顶,后起入脑,前后俱起。 但升身勿动,以焚身逐阴鬼。 一烧增一气,十烧增一神,百烧延万年,千烧出尘世。 古先上圣,恐火大过而又有浇灌之法也。 始以采药,是玉液还丹。 次以肘后金晶入脑,自上田复入下田。 是金液还丹之法也。 以鼓两颊而嘘咽纳气是也。 丹就而真气生,以真气炼五脏之气。 《九仙经》云∶炼神剑金槌,本以五脏之气。 《中黄经》云∶闭之千息,以炼五脏。 五脏各出本色,气聚而上以朝元。 三阳合而升之入顶,是则不出五脏而无修炼之时,又无锻炼之法也。 西山有炼气之法,妙且玄矣。 采药进火,三百日大药成。 还丹炼形,二百日真气满。 大运不必随天,但可以小运应日,闭气炼气。 如甲乙日炼肝气,甲日肝气先进于艮卦,闭息至巽卦为期,如青气现,运而在顶。 乙日养肝气,与彼法同,凡起火识五行生克也。 丙丁日炼心气,丙日心气先进于巽卦,闭息至坤卦为期,如赤气现,运而在顶。 丁日养心气,凡起火识五行生克也。 戊己日炼脾气,先进于春,则辰时一时闭息,夏则未时闭息,秋则戌时闭息,冬则丑时闭息,凡起火识五行生克也。 庚辛日炼肺气,庚日肺气先进于坤卦,闭息至乾卦为期,如白气现,运而在顶。 辛日养肺气,凡起火识五行生克也,壬癸日炼肾气,壬日肾气先进于乾卦,闭息至艮卦为期,如黑气现,运而在顶。 癸日养肾气,凡起火识五行生克也。 十日一翻,炼遍五脏。 凡二百五十日,各炼二十五日数。 真气自聚,开河车,搬五彩之物,笙簧女乐车马旌旗,各分方号队阵,喜笑熙熙,上朝帝阙,共入天宫。 或而阴鬼作梗,邪魔为障。 但于静室中,闭目冥心,升身正坐,三昧真火自起,一烧而魔鬼消散。 火过清凉,了无一物。 前件侍从歌乐,转加繁盛。 终日默坐,内观明达,并无厌足,奇验异证,不可备录。 既觉身形常似飞腾,意气飘扬,难以制御。 常用调神出壳,乃超凡入圣之时也。 炼神合道《西山记》曰∶修真之士,志在玄元而甘寂寞。 一日气满功盈,五气朝元,三花聚顶,血凝气聚,万神朝真,并在上宫,富贵华盛,楼台车马,士女笙簧,殆非人世所有,勿得认为真境。 是自身上宫未能超脱内院,因循不出,是为困在昏衢,形神俱妙,不能超脱,止为陆地神仙,难以弃壳而返十洲三岛。 西山上圣,前功已满,而出壳之法不可不备录详记也。 昔海蟾公功满数足,阳神欲出,方在上宫,而静室孤坐,如鹤出天门,龙生旧穴,猛撞天门自开,弃壳而去。 钟离公功满数足,静坐内观,如登七级宝台,自下而上,一级至一级,上尽到时,勿忽忽,则变壳不出,止为陆地神仙。 登之既尽,闭目下跳,如梦中方寐,身外有身,如婴儿大莹洁可爱。 勿得远游,速须复入本躯。 入而不出,与天地齐年;出而不入,与凡俗异处。 吕公出法,七层宝台,三级红楼,一如钟离之法。 方当内观,紫河车搬神上入天宫,留恋紫华而不肯超出。 故起真火而于烟焰中化一火龙,跃出昏衢,乃弃壳之法,最妙者也。 世祖禅师,虽无火候而阴灵亦不散。 方在内观,而于定中,以神磬声而去,此止可出而不见入法也。 昔达摩六祖禅师,虽是阴神出壳,始以形如枯木,心若死灰,集神既聚,一意不散。 神识内守,从心地涌起。 一升复一升,直过三十三天,化乐天宫,如道家之在上宫也。 当跪礼前进,从三门之中门而出,此亦出而不能入也。 西山上圣功满数足,其出也,虽不离内观,中起大歌乐过中门。 故起火是搬神入顶,过门是调神出壳。 方在内观,起火之后,想闹华深处,有孤村寮舍三二间,始自彼中出。 既远既近,而回望故园,根据根据寥落,欲去不可。 回视欲来,则不可错路。 圣圣相传,皆得弃壳而无难易也。 颂曰∶功成须是出神京,内境繁华勿累身。 回望故园风物好,闹华深处有孤村。 嗟夫! 少学无知之徒,止于定中而出阴神,一日误出天门,不能回返本躯,名曰尸解坐化,迷惑世人,深为有识者之所笑也。 炼道入圣《洞天语录》曰∶世人不悟大理,以尘世石火电光中暂荣暂贵,役使心绪无定。 一日气弱而病,气绝而死。 转转不悟,流身异类。 透灵于别壳,终不达生死之宜。 夫修养真气,真气既成而锻炼阳神,阳神既出而得离尘世。 方居三岛,功成神迁弃壳,须传流积行于人间。 行满功成,受紫诏天书而居洞天矣。 稚川《受道记》曰∶道成之人,不可不传。 传之非人,祸及七祖。 得人不传,灾临己身。 赤松子戒黄帝曰∶道不可私,求必以物。 将其理,当信金而示不变也。 《西山记》曰∶所为舍施者,表其受道之人诚心也。 大则舍一身,中则舍儿孙,下则舍田宅。 上则舍施于有道之人,中则舍施于有法之人,下则舍施于有术之人也。 茅真君戒曰∶传道之人,必欲与先圣立教,遇有志之士,勿谓无信金而不传。 遇无志之士,勿谓得信金而强与。 非特坠教坠道,而又彼此皆无益也。 玉真人请益元德真君曰∶上仙入南洲,传道立教,必欲立盟誓、出金玉者,何也? 真君曰∶盖南洲之人,孽重福薄,不信天机。 轻命重财,愿为下鬼。 若不立信金,彼必有反虑。 若不设盟誓,彼必轻泄。 故取之以金,表其不变。 嗟夫! 人居大众,万中无一人奉心清虚,万中无一人志诚,万中无一人明者。 明破天机而轻于财货、委于性命,留意者少矣。 盖其人假道求财,诳惑有志之士,致使信心者见道流弃之。 遂使高道之士,束手钳口,见死不救。 若奉道之士,识人而知其贤愚,受法而知其邪正。 节次得事,续续有功。 使泰华为金,未可酬师友之一二也。 发布时间:2025-09-10 10:56:55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0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