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太清导引养生经 内容: 慎修内法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 能随风上下,至高辛氏时犹存。 常以朝起,布席东向。 先以两手叉头上,挽头至地,五吸五息。 止胀气。 次以卧,右手掩脑,左肘肘地极。 复以左手掩脑,右肘肘地极。 五息止。 引筋骨。 次以两手据右膝,上至腰,睡极起头,五息止,引腰。 次以左手据腰、左膝,右手极上引。 复以右手据腰、右膝,左手极上引。 皆五息止。 引心腹。 次以左手据腰,右手极上引。 复以右手据腰,左手极上引。 五息止。 引腹中。 次以叉手胸胁前,左右摇头不息,自极止。 引面目。 邪气不复得入。 次以两手叉腰下,左右自摇,自极止。 通血脉。 次以两手相叉,极左右,引肩中。 次以两手相叉,反于头上,左右自调。 引肺肝中。 次以两手叉胸前,左右极。 引除皮肤中烦气。 次以两手叉左右,举肩,引皮肤;立右右,摇两胫。 引除香港脚。 右(即上)赤松子导引法,除百病,延年益寿。 此自当日月习行之,久久有益。 宁先生者,黄帝时人,为陶正。 能积火自烧而随烟上下,衣常不灼。 常以子后午前,解发东向,握固不息,一通。 举手左右导引,手掩两耳,令发黑不白。 卧引为三,以手指掐项边脉三通,令人目明。 东向坐不息,再通。 以两手中指点口中,唾之二七,相摩拭目,令人目明。 东向坐不息,三通,以手捻鼻两孔,治鼻宿息肉愈。 东向坐四通,啄齿无通数,伏前侧卧不息,六通,愈耳聋目眩。 还卧不息,七通,愈胸中痛咳。 抱两膝,自企于地不息,八通,愈胸以上至头颈耳目咽鼻邪热。 去枕握固不息,自企于地不息,九通,东首,令人气上下通。 鼻微纳气,愈羸不能从阴阳法。 大阴,勿行之。 蛤蟆行气法正坐,自动摇两臂不息,十二通,愈劳大佳。 左右侧卧不息,十二通,治痰饮不消。 右有饮病,右侧卧;左有饮病,左侧卧。 有不消气排之,日初出、日中、日入,此三时向日正立不息,九通,仰头吸日精光,九咽之,益精百倍。 入火垂两臂不息即不伤火法向南方蹲踞,以两手从屈膝中入,掌足五命令内曲,利腰尻髋、治淋遗溺愈。 箕踞交两脚,手内并脚中,又叉两手极引之,愈寤寐、精气不泄。 两手交叉颐下,自极,利肺气、治暴气咳。 举两脚、夹两颊边,两手据地,服疗宿壅。 举右手、展左手,坐右脚上,掩左脚,愈尻髋痛。 举手交颈上,相握自极,治胁下痛。 舒左手,右手在下,握左手拇指自极,舒右手,左手在下,握右手拇指自极,皆治骨节酸疼。 掩两脚,两手指着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仰,若血久瘀为之即愈。 竖足五指,愈腰脊痛,不能反顾视者。 以右手从头上来下。 又挽下手,愈颈不能反顾视。 坐地,掩左手,以右手指肩挽之,愈倾侧腰膝及小便不通。 东向坐,向日,左手揖月,举身望北斗,心服月气,始得众恶不入,理头仰苦难。 牵右手反折,各左右自极,张弓,兼补五脏不足。 气则至,抱两膝,着胸自极,此常令丹田气还补脑。 坐地,直两脚,以手捻脚胫,以头至地,调脊诸椎,利发根、令长美。 坐地,交叉两脚,以两手从曲脚中入,低头叉项上,治久寒不能自温。 耳不闻勿正倍声,不息,行气从头至足心,愈疽痂、大风,偏枯诸痹,极力右振两臂不息,九通,愈臂痛劳倦、风气不随。 龟鳖行气法以衣覆口鼻,不息,九通,正卧,鼻微出纳气,愈鼻塞不通。 东向坐,仰头不息,五通,以舌撩口中沫满二七,愈口干舌苦。 雁行气法低头倚壁,不息,十二通,以意排留饮宿食,从下部出,自愈。 龙行气法低头下视,不息,十二通,愈风疥、恶疮、热不能入咽。 可候病者,以向阳明以达。 卧,以手摩腹至足,以手持引足低臂十二,不息,十二通,愈脚足虚痹、不任行、腰脊痛。 以两手着项相叉,治毒不愈,腹中大气即吐之。 月初出、月中、月入时,向月正立不息,八通,仰头吸月光精八咽之,令阴气长。 妇人吸之,阴精益盛,子道通。 入水举两手臂不息不没法向北方箕踞,以手挽足五指,愈伏兔痿、尻筋急。 箕踞以两手从曲脚入,据地,曲脚加其手,举尻,其可用行气,愈淋沥、乳痛。 举脚交叉项,以两手据地,举尻持任息极,交脚项上,愈腹中愁满,去三虫,利五脏,快神气。 蹲踞,以两手举足,蹲极横,治气冲、肿痛、寒疾入上下、致肾气。 蹲踞,以两手举足五指,低头自极,则五脏气总至,治耳不闻、目不明。 久为之,则令人发白复黑。 正偃卧、卷两手即握不息,顺脚跟据床,治阴结、筋脉麻痿累。 以两手还踞、着腋下,治胸中满弦、手枯。 反两手据膝上,仰头象鳖,取气致大黄元气至丹田,令腰脊不知痛。 手大拇指急捻鼻孔,不息。 即气上行,致泥丸脑中,令阴阳从数,至不倦。 以左手急捉发,右手还项中,所谓血脉气各流其根,闭巨阳之气,使阴不溢,信明,皆利阴阳之道也。 正坐,以两手交背后,名曰带缚,愈不能大便,利腹,愈虚羸。 坐地,以两手交叉其下,愈阴满。 以两手捉绳,辘轳倒悬,令脚反在其上见,愈头眩风癫。 以两手牵,反着背上,挽绳自悬,愈中不专精、食不得下。 以一手上牵绳,下手自持脚,愈尻久痔及有肿。 坐地直舒两脚,以两手叉挽两足自极,愈肠不能受食、吐逆。 宁先生曰∶夫欲导引行气以除百病,令年不老者,常心念有一还丹以还丹田。 夫生人者丹,救人者还,全则延年,去则衰朽。 所以导引者,令人支体骨节中诸邪气皆去,正气存处。 有能精诚勤习,履行动作言语之间,昼夜行之,则骨节坚强,以愈百病。 若卒得中风病,宿固 HT 不随,耳聋不闻,头癫疾,咳逆上气,腰脊苦痛,皆可按图视像,随疾所在行气导引,以意排除去之。 行气者则可补于里,导引者则可治于四肢,自然之道。 但能勤行,与天地相保。 彭祖谷仙卧引法彭祖者,殷大夫,历夏至商,号年七百,常食桂得道。 居常解衣被发卧,伸腰,填小腹,五息止,引肾,去消渴、利阴阳。 又云∶伸左脚,屈右膝,内压之,五息止,引脾,去腹寒热、胸臆邪胀。 挽两足指,五息止,引腹中,去疝瘕,利九窍。 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腰,去脊痹偏枯,令人耳闻声。 两足内相向,五息止,引心肺,去咳逆上气。 踵内相向,五息止,短股,除五络之气,利肠胃,去邪气。 掩左胫,屈右膝,内压之,五息止,引心肺,去风虚,令人明目。 张胫两足指,号五息止,令人不转筋。 两手牵膝,置心上,五息止,愈腰痛。 外转两足,十通,内转两足,十通,五息止,复诸劳。 右(即上)彭祖谷仙卧引除百病延年益寿要术,凡十节,五十息,五五二百五十息。 欲导引,常夜半至鸡鸣平旦为之,禁饱食沐浴。 王子乔八神导引法(延年益寿除百病)法曰∶枕当高四寸,足相去各五寸,手去身各三寸,解衣被发,正偃卧,勿有所念,定意,乃以鼻徐纳气,以口出之,各致其藏所,竟而复始,欲休先极之而止,勿强长息,久息乃自长矣。 气之往来,勿令耳闻鼻知,微而专之,长遂推之,伏兔股 ,以省为贵。 若存若亡,为之百遍,动腹鸣气,有外声,足则得成功。 成功之士,何疾而已。 喉咙如白银环一十二重,系膺,下去得肺,其色白泽,前两叶高,后两叶卑。 心系其下,上大下锐,率率赤如莲华未开,倒悬着肺也。 肝系其下,色正青如凫翁头也。 六叶抱胃,前两叶高,后四叶卑。 胆系其下,如绿绨囊,脾在中央,亦抱正黄,如金铄铄然也。 肾如两伏鼠,夹脊直脐肘而居,欲得其居高也,其色正黑,肥肪络之,白黑昭然。 胃如素囊,念其屈折右曲,无污秽之患。 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精,此名神舍。 神舍修则百脉调,邪病无所居矣。 小肠者,长九尺,法九洲也(一云九土,小肠者,长二丈四尺)。 诸欲导引,虚者闭目,实者开目。 以所苦行气,不用第,七息止。 徐徐往来,度二百步所,却坐,小咽气五六,不瘥,复如法引,以愈为效。 诸有所苦,正偃卧,被发,如法,徐以口纳气填腹,自极,息欲绝,徐以鼻出气数十所。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闭口温气,咽之三十所,腹中转鸣乃止。 往来三百步,不愈,复为之。 病在喉中、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脐下者,去枕。 以口纳气,鼻出气者,名曰补;闭口温气咽之者,名曰泻。 闭气治诸病法欲引头病者,仰头;欲引腰脚病者,仰足十指;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指;引臂病者,掩臂;欲去腹中寒热诸不快,若中寒身热,皆闭气张腹。 欲息者,徐以鼻息,已,复为,至愈乃止。 一、平坐生腰脚,两臂覆手据地,口徐纳气,以鼻吐之,除胸中、肺中痛,咽气令温,闭目也。 二、端坐生腰,以鼻纳气闭之,自前后扭头各三十,除头虚空耗,转地闭目摇之。 三、端坐生腰,以左胁侧卧,以口纳气,以鼻吐之,除积聚、心下不快。 四、端坐生腰,徐以鼻纳气,以右手持鼻,除目晦、泪苦出,去鼻中息肉,耳聋亦然,除伤寒、头寒、头痛恍恍。 皆当以汗出为度。 五、正偃卧,以口徐纳气,以鼻出之,除里急。 饱食后小咽,咽气数十令温,寒者使人干呕腹痛,以口纳气七十所,大填腹。 六、右胁侧卧,以鼻纳气,以口小咽气数十,两手相摩热以摩腹,令其气下出之,除胁皮肤痛,七息止。 七、端坐生腰,直上展两臂,仰两手掌,以鼻纳气,闭之,自极七息,中痛息。 名曰蜀王台,除胁下积聚。 八、覆卧,去枕,立两足,以鼻纳气四四所,复以鼻出之,极,令微气入鼻中,勿令鼻知,除身中热、背痛。 九、端坐生腰,举左手,仰其掌,却右手,除两臂背痛、结气也。 十、端坐,两手相叉抱膝,闭气鼓腹二七或三七,气满即吐,即气皆通畅。 行之十年,老有少容。 十一、端坐生腰左右倾,闭目,以鼻纳气,除头风,自极七息止。 十二、若腹中满,食饮苦饱,坐生腰,以口纳气数十,以便为故,不便复为之。 有寒气、腹中不安,亦行之。 十三、端坐,使两手如张弓满射。 可治四肢烦闷、背急。 每日或时为之。 十四、端坐生腰,举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胁,以鼻纳气,自极七息。 除胃寒,食不变则愈。 十五、端坐生腰,举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胁,以鼻纳气,自极七息。 除瘀血、结气。 十六、两手却据,仰头,自以口纳气,因而咽之,数十。 除热、身中伤、死肌。 十七、正偃卧,端展足臂,以鼻纳气,自极七息,摇足三十而止,除胸足中寒,周身痹、厥逆。 十八、偃卧屈膝,令两膝头内向相对,手翻两足,生腰,以口纳气填腹,自极七息。 除痹疼、热痛、两脚不随。 十九、觉身体昏沉不通畅,即导引。 两手抱头宛转上下,名为开胁。 二十、踞,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生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 除难屈伸拜起、脑中痛、瘀痹。 二十一、踞,伸左足,两手抱右膝,生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左足着外。 除难屈伸拜起、脑中疼,一本除风、目晦、耳聋。 二十二、正偃卧,直两足,两手捻胞,所在令赤,如油囊裹丹。 除阴下湿、小便难颓、小腹重不便。 腹中热,但口纳气,鼻出之数十,不须小咽气,即腹中不热者,七息已,温气咽之十所。 二十三、踞,两手抱两膝头,以鼻纳气,自极七息。 除腰痹、背痛。 二十四、覆卧,旁视两踵,生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 除脚中弦痛、转筋、脚酸疼。 二十五、偃卧,展两手,外踵指相向,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两膝寒、胫骨疼。 二十六、偃卧,展两脚两手,两踵相向,以鼻纳气,自极七息。 除死肌不仰、足胫寒。 二十七、偃卧,展两手两脚,左傍两足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 除胃中食、苦呕。 二十八、踞,生腰,以两手引两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布两膝头,除痹、呕也。 二十九、偃卧,展两手两脚,仰足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三十、偃卧,左足踵拘右足拇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厥逆疾。 人脚错踵,不拘拇指,根据文用之。 三十一、偃卧,以右足踵拘左足拇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周身痹。 三十二、病在左,端坐生腰,左视目,以口徐纳气而咽之,数十所,闭目,目上入。 三十三、病在心下若积聚。 端坐生腰,仰向日,仰头,徐以口纳气,因而咽之,三十所而止,开目。 三十四、病在右,端坐生腰,右视目,以口徐纳气而咽之数十所,开目。 王乔导引图(一在彭祖中)七日,伸左脚,屈右膝,内厌之,五息止。 引脾气,去心腹寒热、胸臆邪胀。 彭祖导引图导引服。 解发东向,握固不息,一通。 举手左右导引,以手掩两耳,以指掐两脉边五通。 令人目明,发黑不白,治头风。 淘气诀诀曰∶凡人五脏,亦各有气。 夜卧闭息,觉后欲服气者,先则淘转,令宿食故气得出,然后调服。 其法闭目握固,仰倚两拳于乳间,两膝举背及尻。 内闭气,鼓气海中气,便自内出,斡而转之,呵而出之,一九或二九止。 是淘气,毕则调之。 导引服,东向坐,不息四通,啄齿二七,愈龋齿痛,或曰治蚶不龋。 咽气诀夫人皆禀天地元气而活之,每咽吐纳则内气与外气相应。 自气海中随吐而上,直至喉中。 但喉吐极际,则辍口连鼓而咽之,郁然有声 。 然后左边而下至,经二十四节,如水历坎,闻之分明也。 女人则从右边而下,如此则内气相固,皎然别也。 以意送之,手摩之令速入气海。 气海在脐下三寸是也,亦谓下丹田。 初服气人上焦未通,以此摩而助之,务令速下。 若气已流通,不摩而自下,一闭口而连咽,止二咽,号云行。 一湿咽,取口中津液相和咽之,谓之雨施。 服气入内,气未流行,每一咽则施之。 不可遽行至连咽也。 三年行之,乃以功成也。 导引服,正住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 愈疽痂、大风、偏枯诸痹。 或曰,行气从足起,令上气至头,止。 导引服气,先偃卧,闭口鼓腮腹,令气满口咽,咽时作意蹙向后,日夕为之妙也。 导引服,踞地壁角中,两手抱膝,低头不息,九通。 愈颈、腰、脚痛,一曰治劳,他同。 导引服,左右伸两臂,不息,九通。 愈臂痛、劳风、气不随、塞闭。 导引服,正坐,仰天呼出酒食醉饱之气,即饥醒。 宜夏月行之,令人温凉不躁。 导引服,正坐,张鼻服气,排至脐下,小口微排不息。 以除结。 宜夏月,喜热。 导引服,小低头微息,但抱手左右不息十二通。 消食,令人轻身,益精神,配气不得入。 或导引服泻行气,皆低头抱踞,以绳自缚,低头不息十通,消食轻身。 导引,常以两手如拓千斤之右,左右互相为之,终身无疾。 导引,两手据地,缩身曲脊,向上三举之。 此势每日为之,补益延年。 当为之时,勿当风,仍须闭气。 每一服了,吐气莫令耳闻。 若劳倦,以 吐之,脏中病若冷,则吹气;若热,呼气出之矣。 导引服,蛇行闭气,偃卧正直,复起踞,随王相所在,向之不息。 少食通畅,服气为粮,以唾为浆,春出冬藏。 华池玉浆甜如饴,子勉行之勿生疑。 一本春生夏养,冬合内藏,闭目前光,他同。 导引思气者,呵属心,心主舌。 口干涩,气不通及诸邪气,呵以治之。 如大热大开口,小热小开口。 亦须作意量宜,治之过度则必损。 导引思气者,呼属脾,脾主中宫土。 如气微热,腹肚胀满,气闷不泄,以呼治之。 导引思气者,嘘属肝,肝主目。 目温赤,嘘以治之。 导引思气者,吹属肾,肾主耳。 腰膝冷,阳道衰,吹以治之。 导引思气者, 属肺,肺主鼻。 有寒热不合, 以治之。 呵、 、呼、嘘、吹、嘻,是五脏各主一气,及劳极,根据理之,立瘥。 导引之法,卧床,当令高,无令地气上冲,鬼气有干。 导引之法,无令躁暴者,一身之贼。 导引之法,无令向北,反神有犯。 每事不言,亥子日不向北唾,减损年命。 导引服,思司命两人更回左右,旋思常见。 导引服,思神光黄且明月在己边,昼夜常见。 导引服,思五脏形气色串,周流身匝。 导引服,思五脏色神在所处,自此以下,人形皆五。 导引服,思五脏化为龙鱼。 导引服,思精脐中肾气正赤白,从背上头下迎身,名曰还精。 导引服,思心为火如斗,辟恶气。 导引服,思飞分身飞行,常念有人若在己前后,久可得与语,南北在所问。 (上抄集宁先生导引图异同事,道林导引要旨。)低头以两手抱两足,不息十二通,主消谷,令人身轻,益精气,诸邪恶、百病不得入。 踞坐,合两膝,张两足,不息五通。 治鼻口热疮及五痔。 累膝坐,以两手据两膝,上伸腰极,起头引之,不息三通,治肤。 交趺坐,叉两手着头上,挽头结下着地,不息五通。 令人气力自益。 长跪坐,曲手以抱两乳下,左右膝摇不息,令人延年益寿,住年不老,以两手抱两膝着胸前,不息三通,治腰痛、肾疝及背膂中疼痛。 大箕坐,以两手捉两足五指,自极,低头至地,不息十二通。 治颈项腰背痛,又令人耳目聪明。 交趺坐,以两手交叉着头下,自极,不息六通。 治腰痛、不能反顾。 仰头,以手摩腹,以手持足距尘,不息十二通。 治膝痹、不任行步及腰背痛。 伸两脚,以两手指着足指上,治腰痛如折及歃血、瘀血。 屈两脚坐卧住足五指,治腰背痛。 卧以手摩腹至足,以手持引之,不息十二通,治脚痹湿及腰背痛。 左手急引发,右手急掐项中,利阴阳之势。 正坐,以两手交背后,治虚羸大小便。 以一手攀上悬绳,一手自持脚,治痔及肿。 伏蹲踞,以两手抱两膝,低头不息,九通,治颈痛、劳极、腰痛、百节蹉错。 正坐,仰天呼出饮食醉饱之气,立消也。 夏天为之,令人自然凉不热。 以两手大指捻鼻孔,不息,令人阴阳不倦。 外转两足十过,内转两足十过,补虚损益气。 赤松子坐引之道,能常为之,令人耳目聪明,延年益寿,百病不生。 其先长跪,两手向前各分开,以指外向。 次复长跪,两手夹叉腰左右。 次复长跪,以右手反腰,左手高头而止。 次复长跪,右手伸后去,左手叉腰前。 次复缓形长跪,左右手更伸向前,更屈,从后叉腰。 次复长跪,高举两手。 发布时间:2025-09-10 11:18:0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0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