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入水法 内容: 〔原文〕入水,举两手臂不息,不没法。 1、向北方箕踞,以手掩(挽)足五指,愈伏兔痿尻筋急。 2、箕踞,以两手从曲脚入据地,曲脚加其手,举尻。 其可用行气。 愈淋沥、乳痛。 3、举脚交叉项,以两手据地,举尻持任,息极,交脚项上。 愈腹中愁满,去三虫,利五脏,快神气。 4、蹲踞,以两手举足,蹲极横。 治气冲肿痛、寒(疝)疾入上下,致肾气。 5、蹲踞,以两手举足五指,低头自极。 则五脏气总至,治耳不闻、目不明,久为之,则令人发白复黑。 6、正偃卧,卷两手即握,不息,顺脚跟,据床。 治阴结,筋脉麻痿累(拘急)。 7、以两手还,踞着腋下,治胸中满,眩、手枯。 8、反两手据膝上,仰头象鳖取气,致大黄元气至丹田,令腰脊不知痛。 9、手大拇指急捻鼻孔,不息,即气上行致泥丸脑中,令阴阳从数,至不倦。 10、以左手急捉发,右手还项出,所谓血脉气各流其根,闭巨阳之气,使阴不溢,信明皆利阴阳之道也。 11、正坐,以两手交背后,名曰带缚。 愈不能大便,利腹,愈虚羸。 坐地,以两手交叉其下,愈阴满。 12、以两手捉绳辘轳倒悬,令脚反在其上,见愈头眩风颠。 以两手牵反着背上挽绳自悬。 愈中不转,精食不得下。 以一手上牵绳,下手自持脚,愈尻久痔及有肿。 13、坐地,直舒两脚,以两手叉挽两足,自极。 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 〔解说〕入水法,练功时需举两手臂,不息行气,此即所谓不伤水的功法,“不没法”参照入火法,按“不伤法”解释。 1、面向北方,箕踞而坐,用两手拉两脚的五趾,可治疗大腿痿软,腰 部筋脉拘急。 2、采用屈膝张脚踞坐势,用两手从腿弯处伸入按地,把脚放在手上,抬起臀部。 还可以同时配合行气。 能治愈小便淋漓,乳痛。 举脚交叉向项后,用两手按地,举臀使臀高抬起,达到最大限度,交两脚于项上。 能治疗腹中胀满不适,除三虫,疏通五内,畅快神气。 4、采用下蹲势,下蹲时使两脚尽量近似成为一条直线,即所谓的尽力横蹲;并用两手握住两脚趾,尽力向上提,使脚趾离地。 这种功法能治疗气冲腹肿痛,寒疝上下出入,使肾气通畅。 5、采用屈膝如坐的蹲踞势,用两手搬起两脚的五趾,尽力低头,使五脏之气都达到头上。 可治疗耳听不聪,目昏视物不明。 长施这种功法,可使白发重新变黑。 6、正仰卧,两手卷成握式,闭气不息,行气沿腿至脚跟止,两腿足根据在床上。 可治阴结,筋脉麻木,痿软、或拘挛。 将两手松开,按在腋下,治胸中胀满,头眩,手枯萎不用。 7、反翻两手按在膝上,仰头仿鳖仰天引颈吸气那样吸气,引气到中丹田,使中丹田元气到下丹田,可使腰脊疼痛消失。 大黄元气即中丹田元气。 8、用手大拇指很快地捻鼻孔,闭气不息,引气上行达泥丸脑中,可使阴阳顺从其数,收到强壮健身令人不易疲倦的效果。 9、用左手很快地握住头发,右手环绕从后项出,这就是所谓的血、脉、气各流其根,闭藏太阳经脉之气,使阴气不外流。 此功法的确是通调阴阳的有效方法。 10、正坐位,用两手交叉在背后,名为带缚。 能治疗大便困难,通利腹部,并可治疗虚劳羸瘕。 11、坐在地上,用手交叉放在脐下,能治疗会阴胀满不适。 12、用两手抓住绳子,倒悬在辘轳上。 辘轳是汲取井水的起重置备。 本功法可利用此设备,使脚在上,头在下,令身离地,用以治疗头晕风癫病。 用两手反牵绳于背上,拉绳自悬于空中。 可治愈中焦脾气不能健运,食欲不佳的病症。 用一只手在上面牵拉绳,另一只手在下面拉住脚,可治愈久痔及尾 部肿痛。 13、坐在地上,伸直两脚,用两只手交叉挽拉两脚,尽量用力,能治疗肠胃不能受纳饮食,呕吐气逆。 【小结】1、入水法探讨《云笈七签》∶“ 月精法∶ 月精,凡月初时、月中时、月入时,向月正立,不息八通,仰头 月精,八咽之,令阴气长。 妇人 之,阴精益盛,子道通。 凡入水,举两手臂不息,没。 ”《悟真篇注疏》曰∶“息火谓之沐浴”,沐浴就是入水洁身。 这里“凡入水”可以理解为∶吸月精太过,致使阴气偏胜,人身如水被浴,或似入于水中,肢体发冷。 此时当举两手臂不息,以引火升阳,消散阴气,不使阴气淹没阳气,使火灭息。 王冰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是此意。 本篇“入水法∶入水,举两手臂不息,不没法”,就是说练功补阴如入水沐浴后,当举两手臂不息以引阳升火,使水不要淹没火。 入水和入火都是练功中的两大注意事项和原则,故本书独立设题以引人注意。 2、鳖取气法其功法见“龟行气法”。 本段强调此功也可用“反两手据膝,仰头像鳖取气,致大黄元气至丹田”,而前法主张衣被盖口鼻,各有所仿效之处。 土位中央,其色正黄,色黄而体大,故名大黄。 此处的大黄即中丹田,鳖息深长细匀,仿效纳之,则应力求深长,使气由中丹田直至下丹田。 发布时间:2025-09-12 10:01:0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0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