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修养宜饮食调理第六 内容: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即人之死生系焉。 举世之人,皆知男女之事纵欲必致伤生,即饮食之中,亦惟知纵酒过度必至戕命,至于嗜味纵口,疾病丛蓄,甘陷溺于其中而不知警。 盖病之生也,其机甚微,由积渐而毒始发,及病之成也,第归咎于外感六气、内伤七情,鲜有悔悟于平日口腹之贪饕者。 考之《内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诸经并行。 是为无病之人。 此言水谷之益人也。 今也饮食不节,恣食浓味,惟恐不及,血沸气腾,济以燥毒,清化为浊,脉道阻涩,不能自行,疾已潜滋矣,犹恬不知畏。 虽晓之以物性,陈说利害,无如美食在前,馨气当鼻,馋涎莫遏,其可禁乎。 或反托词肠胃坚浓,福气深壮,何妨奉养。 纵口固快一时,积久必为灾害。 前哲格言,爽口作疾,浓味厝毒,谓之何也。 或者疑《内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曰地食人以五味,则嗜味何伤。 不知味有本于天者,有成于人者。 谷粟菽麦,自然冲和之味,有益人补阴之功,此《内经》所为本天之味也。 若人之所为者,皆烹饪偏浓之味,有致疾伤命之虞,安于冲和之味者,心之敛,火之降也;以偏浓之味为安者,欲之纵,火之胜也。 且谷食与肥鲜同进,浓味得谷为助,其积之也久,宁不长阴火而致虐乎。 彼安于浓味者,未之思耳。 昔人《饮食垂戒箴》曰∶山野贫贱,淡薄为常,动作不衰,体健而康,均此同体,我独苦病,悔悟一萌,尘开镜净。 可知茹淡者安,啖浓者危。 试观古今来寿登百岁以上者,多出于民间,而身都通显家享丰浓者,罕有其人,岂天命定数,独彼寿而此否乎。 又或者曰∶视养我者均为我贼,食物固可废欤? 曰∶浓不如薄,多不如少,虑患而谨节之,畏危而坚忍之,举匕箸如儆戈矛,不与肉食者同其陷溺,宁负我生之腹,不负生我之天,是亦卫生之一道也。 嗜味纵口,必致伤生,已淳淳戒之矣。 即日用菜蔬之属,各有性寒性热之不同,或益或损之宜辨,苟非平时留神审择,亦阴受其患而不知。 兹复就家常需用之食物,搜考本草诸书而摘录之,惮知所去取而慎择焉。 按本草诸书,坊间旧刻不下数十种,究无一可据,或性味彼此柄凿,或损益自相矛盾,甚或侈陈反忌,竟无一物敢入口者。 姑举其一二言之。 如食品诸物,载鸡肉同虾、鲤鱼食,成痈∶芥菜同鲤鱼食,成心瘕。 凡 馔中多以此合食,曾未见有为害者。 且又谓鸭肉与鳖同食杀人,尤属妄诞,骇人耳目。 至如一物也,言主治则云能化痰能益气,言反忌又云食之生痰动气。 将信为化痰益气而食之乎,抑信为生痰动气而禁之乎,令人无所适从,何须费辞饶舌。 惟延禧堂《集解》颇能辟之,谓诸家食忌不可尽信。 然亦以“猪之临宰,惊气入心,绝气入肝,皆不可食”等语,信为有据,叙入篇中。 独不思心之与肝,凡畜同具,屠宰之时,皆不惊不绝乎,何仅一猪为然。 且既云心不可食矣,何又云心可入心补心;既云肝不可食矣,何又云肝能入肝明目。 荒唐无稽之说,不可殚述。 兹则删其繁芜,正其悖谬,就常食习见之物,分类而剖之,确而可信,简而易稽,俾饮之食之者,洞悉其物性,审择其损益,庶有助于养生者之趋避也。 发布时间:2025-09-19 10:58:5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1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