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七 ∏攻上 内容: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 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 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 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2)、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牛马。 此何故也? 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 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3),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注释](1)非攻是墨家针对当时诸侯间的兼并战争而提出的反战理论。 墨子认为,战争是天下的“巨害”,无论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将造成巨大损害,因之既不合于“圣王之道”,也不合于“国家百姓之利”。 在篇中,他对各种为攻战进行辩护的言论作出了批驳,并进一步将大国对小国的“攻”与有道对无道的“诛”区别开来。 (2)“扡”同“拖”。 (3)十重:十倍。 [白话]现在假如有一个人,进入别人的园圃,偷窃他家的桃子、李子。 众人听说后就指责他,上边执政的人抓到后就要处罚他。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损人利己。 至于盗窃别人的鸡犬、牲猪,他的不义又超过到别人的园圃里去偷桃李。 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他损人更大,他的不仁也更突出,罪过也更深重。 至于进入别人的牛栏马厩内,偷取别人的牛马,他的不仁不义,又比盗窃别人鸡犬、牲猪的更甚。 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他损人更大。 一旦损人更大,他的不仁也更突出,罪过也更深重。 至于妄杀无辜之人,夺取他的皮衣戈剑,则这人的不义又甚于进入别人的牛栏马厩盗取别人牛马的。 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他损人更大。 一旦损人更大,那么他的不仁也更突出,罪过也更深重。 对此,天下的君子都知道指责他,称他为不义。 现在至于大规模地攻伐别人的国家,却不知指责其错误,反而跟着去赞誉他,称之为义。 这可以算是明白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杀掉一个人,叫做不义,必定有一项死罪。 假如按照这种说法类推,杀掉十个人,有十倍不义,则必然有十重死罪了;杀掉百个人,有百倍不义,则必然有百重死罪了。 对这种(罪行),天下的君子都知道指责它,称它不义。 现在至于攻伐别人的国家这种大为不义之事,却不知道指责其错误,反而跟着称赞它为义举。 他们确实不懂得那是不义的,所以记载那些称赞攻国的话遗留给后代。 倘若他们知道那是不义的,又有什么理由解释记载这些不义之事,用来遗留给后代呢? 假如现在这里有一个人,看见少许黑色就说是黑的,看见很多黑色却说是白的,那么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人不懂得白和黑的区别。 少尝一点苦味就说是苦的,多尝些苦味却说是甜的,那么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人不懂得苦和甜的区别。 现在小范围内做不对的事,人们就都知道指责其错误;大范围内做,却不知道指责其错误,反而跟着称赞他为义举。 这可以算是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所以我由此知道天下的君子,把义与不义的区别弄得很混乱了。 发布时间:2025-09-20 12:24:0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2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