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十七 ◎时序部二 内容: ○五行   《释名》曰:五行者,言五气于其方各施行者。 《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皆其生数。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言其自然之常性也。 )木曰曲直,金曰从革,(木可以揉曲直,金可以改更者。 )土爰稼穑。 (种曰稼,敛曰穑,可以种可以敛也。 )润下作咸,(水卤所生。 )炎上作苦,(焦气之味。 )曲直作酸,(木实之性。 )从革作辛,(金之气味。 )稼穑作甘。 (甘味生于百穀,五行以下箕子所陈也。 )   《礼》曰:五行之动,迭相竭也。 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 又曰:五行之秀气也。 《传》曰:秋,龙见于绛郊。 无献子问于蔡墨,蔡墨对曰:"古有豢龙氏,有御龙氏。 "献子曰:"今何故知之? "对曰:"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 木正曰勾芒,(正,官长也。 取木生勾曲而有芒角。 )火正曰祝融,(融,明貌也。 )金正曰蓐收,(初秋摧折而可收也。 )水正曰玄冥,(水出而阴幽冥也。 )土正曰后土"。 (土为群物之主,故曰后土。 )献子曰:"社稷五祀,谁氏之官也? "对曰:"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理金木及水,使重为勾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二子相代为水王也。 )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此三祀也。 (穷桑,少昊之号,四子能治其官。 )颛顼氏有子号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号曰勾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 后土为社稷田正也。 (掌播殖也。 )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弃,周之始祖,能播百穀。 汤既胜夏,废柱而以弃代之也。 )自商以来祀之。 "   《汉书》曰: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 又:《律历志》曰: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 《魏略》曰:诏以汉火行,火忌水,故去洛水而加隹;魏于行次为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软,故除隹加水,变雒为洛。 《家语》曰: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 "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天有五行,木金水火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一岁三百六十日,五行,行至七十三日化生长育,万物莫不成也。 )其神谓之五帝。 (五帝,五行之神,佐天理万物者也。 而说皆谓之名字,亦为妖怪而妄也。 )古之王者易代改号,取法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也。 (法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以木德王天下,其次所生之行转相承。 )故其生为明王者,死配五行。 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少皞配金,颛顼配水,黄帝配土。 "康子曰:"太皞氏其始之木,何也? "孔子曰:"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东方也,万物之初皆出焉。 是故王者作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则以所生之行转相承也。 "康子曰:"吾闻勾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蓐收为金正,玄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此则五行之主也,而不称何? "孔子曰:"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也。 (言但王五行之官名,安得同名为帝。 )五行佐成上帝而称五帝,太皞之属配焉,亦云帝,从其号。 昔者,少皞氏之子有四叔,曰重,曰该,曰熙,曰修,实能理金木水火土。 使重为勾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颛顼氏之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子曰勾龙为后土,此五者,各以所能业其官职,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别称五祀,不得同帝也。 "(五祀,上公之神耳,故不得称帝。 五正不及五帝,五帝不及天地也。 )   《遁甲开山图荣氏解》曰:五龙受爰皇后君也。 兄弟四人,皆人面龙身。 长曰角龙,木仙也;次曰羽龙,水仙也;父曰宫龙,土仙也。 父子同得仙,治在五方,今五行之神也。 《白虎通》曰:五行者,何谓也? 谓金木水火土。 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 地之承天,犹妇之事夫,臣之事君也,其位卑,卑者亲视事,故自同于一行,尊于天也。 《尚书》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位在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 水之为言准也,阴化沾濡任生木。 木在东方者,阳气始动,万物始生,木之为言触也。 阳气动跃。 火在南方,阳在上,万物垂枝,火之为言委随也。 万物布施,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 金在西方者,阴始起,万物禁止,金之为言禁也。 土在中央,中央者土,土主吐万物,土之为言吐也。 《乐记》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土所以不名时者,地,土之别名也,比于五行最尊,故自居部职也。 又曰:万物怀任交易,变化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 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 清浊既分,精曜出布,庶物生。 精者为三光,粗者为五行。 五行生情性,情性生汙中,汙中生神明,神明生道德,道德生文章。 ○四时   《释名》曰:四时,四方各一时。 时,期也,不失期也。 《书》曰:乃命羲和,敬授民时。 《礼》曰:天有四时,春秋冬夏,无非教也。 《周礼》曰:典瑞掌玉器之藏,土圭以致四时日月。 (度其影至不至,以知其形失也。 )   《尔雅》曰:四时和为玉烛。 又曰: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 《论语》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万物生焉。 《周礼》曰:凡四时成岁,岁者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 月中气以著时应,春三中气,雨水,春分,穀雨;夏三中气,小满,夏至,大暑;秋三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冬三中气,小雪,冬至,大寒。 闰无中气,斗指两辰之间。 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 《春秋繁露》曰:四时天之四选,春者少阳之选,夏者太阳之选,秋者少阴之选,冬者太阴之选。 四时之行,父子之道也;天地之志,君臣之义也;阴阳之理,圣人之法也。 《广雅》曰:四方各一时,时,期也,物之生死各应节期而止也。 又曰:时,司空也。 (司空,主也。 各主一方物之生死。 )   京房《易妖占》曰:海燕自来,众燕随之,穀不登。 君失春政则苍燕见于邑,民多流亡,失夏政则赤燕见于邑,失秋政则白燕见于邑,失冬政则黑燕见于邑,皆如春占。 《管子》曰:岁有四秋而分四时。 故曰,农事既成,农夫赋其耜铁,此之谓春之秋;大夏且至,丝纊之所作,此之谓夏之秋;秋成五穀之所会,此之谓秋之秋;营室中,女事纺绩,缉缕之所作也,此之谓冬之秋。 又曰:东方曰岁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 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 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 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 《淮南子时则》曰:六合: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合,仲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 孟春始盈,孟秋始缩,(盈,长也。 缩,短也。 )仲春始出,仲秋始内,(二月播植也,八月取敛也。 )季春大出,季秋大内,孟夏始缓,孟冬始急,(缓,四月阳炎也。 急,十月寒缩也。 )仲夏德毕,季冬刑毕。 (德毕,阳施穷也。 刑毕,阴杀尽也。 )   又曰:阴阳之专精为四海,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四时者,天之吏也。 又曰: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 又曰: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 徐整《三五历记》曰:北斗当昆仑,昆仑气连注天下,春夏为露,秋冬为霜。 晋张华诗曰:四气鳞次,寒暑环周。 晋陆机诗曰:年往迅劲矢,时来谅急弦。 ○闰   《说文》曰:闰余分之月,五岁再闰也。 告朔之礼,天子居宗庙门中,故其字从王在门中也。 《白虎通》曰:月有闰何?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十二月日不匝十二度,故三年一闰,五岁再闰也。 明阴不足,阳有余。 闰者,阳之余也。 《书·尧典》曰: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咨,嗟;暨,与也。 匝四时曰期,一岁十二月,月三十日,正三百六十日,除小月六为六日,是为一岁。 有十二日未盈,三岁足得一月则置闰焉。 以定四时之节气,成一岁之历象。 )   《传》曰:闰月不告朔,非礼也。 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 (杜预注曰:步历之始,以为术之端首也。 日月之行,有迟有速,必分十二月,举中气以正月也。 余日则归于终,积为闰也。 )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举正于中,人则不惑;归余于终,事则不悖。 又曰:闰月戊寅,济于阴阪。 注以为门五日,盖误以门字与五字合为闰月也。 《公羊传》曰:闰月不告朔。 曷为不告朔? 天无是月也。 闰月矣,何以谓之天无是月? 月非常月也。 (所在无常,故无正也。 )   《穀梁传》曰:闰月者,附月之余日也,(一岁三百六十日,余六日,又有小月,积五岁得六十日而再闰,故曰附月之余日也。 )积分而成于月者也。 天子不以告朔,而丧事不数也。 《礼·玉藻》曰:听朔于南门之外,(诸侯听朔于庙,天子听朔于明堂,诸侯告朔于祖,则天子告朔于文武也。 )闰月则阖门左扉,立乎其中。 (闰无中气无时令,故不听于堂也。 门谓庙门,立其中当视朝。 )   《周礼·春官》曰:闰月,太史诏王居门终月。 (门谓路寝门也。 郑司农云:《月令》十二月令在青阳明堂总章玄堂左右之位,惟闰无,居于门。 故于文,王在门谓之闰。 )   《春秋元命包》曰:三年一闰以起纪。 (宋均注曰:纪,法也。 三年加以一闰以会成岁也。 )   《史记》曰:黄帝起消息,正闰余。 《汉书音义》曰:岁之余为闰。 《文士传》曰:陆续,字公纪,作《浑天说》,曰:"闰月无中气,斗斜指二辰之间。 "   《荆楚岁时记》曰:周礼云,王出居寝门,故为字门中从王也。 是月也,不举百事,以非中气也。 ○岁   《释名》曰:岁,越也,越故限也。 年,进也,进而前也。 祀,已也,新气生,故气已也。 载,载生物也。 《白虎通》曰:年者,仍也,年以纪事。 岁者,以纪气物,据日为岁,据月言年。 载之为言成也,载成万物终始也。 五帝言载,三王言年。 《世本》曰:"后益作占岁。 "   《易》曰: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洪范》曰:叶用五纪,一曰岁。 (孔安国曰:所纪四时也。 )   《礼》曰: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 (岁者四时一终日一周天之名也。 言前至孟春之月,日复在营室,月复建寅,昏复参中,旦复尾中,故曰更始也矣。 )   《尔雅》曰: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著,孙炎音猪略切,《郭璞音义》曰:著者,或作祀黎是也。 )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郭璞音翼。 )在癸曰昭阳。 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郭璞音孑郎反。 )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郭璞曰:涒音汤昆反。 滩音汤干反。 )在酉曰作噩,(孙炎音愕。 )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 又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郭璞注曰:岁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也,年取禾一熟也,载取物终岁更始者也。 )   《史记曰·天官书》曰:腊之明日,人众卒岁一会,饮酒,发阳气,故曰初岁。 《魏略》曰:董遇好学,读书常以三余,冬,岁之余,夜与阴雨,日之余。 《晋书》曰:博士张亮议曰:"俗谓腊之明日为初岁,秦汉以来有贺,此皆古之遗语也。 "   《易乾凿度》曰:孔子曰:"岁三百六十日而天气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而备岁事。 "   《尚书大传》曰:凡六沴之作,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后王受之;岁之中,月之中,日之中,则正卿受之,岁之夕,月之夕,日之夕,则庶民受之。 郑玄曰:自正月尽四月为岁之朝。 后志曰:凡六气相伤谓之沴。 《尚书考灵曜》曰:天地开辟,元历纪名,月首甲子,冬至日月五纬俱起牵牛。 初,日月若悬璧,五星若编珠,青龙甲子摄提格孳。 (青龙,岁也。 岁在寅曰摄提格。 孳犹生也。 )   《春秋元命苞》曰:岁之为言遂也。 (遂,出也。 出行事于所直辰也。 )   《淮南子》曰:太阴治春,则欲行仁惠温良;(木德仁,故柔良。 )太阴治夏,则欲布施宣明;(火德阳也,故布德遍明。 )太阴治秋,则欲修备缮兵;(金德刚断,故修兵也。 )太阴治冬,则欲猛毅刚强。 (水德纯阴,冰冻闭固,故坚强也。 )三岁而改节,六岁而一衰,(衰,疫疾也。 )十二岁而一荒。 (蔬不熟为荒也。 )   《淮南子》曰:见一叶之落,知岁之将暮。 《吕氏春秋》曰:天行不信,莫能成岁。 《师旷占》曰:黄帝问师旷曰:"吾欲知岁苦乐吾恶,可以知否? "师旷对曰:"岁欲丰,甘草先生,荠也;岁欲饥,苦草先生,葶苈也;岁欲恶,恶草先生,水藻也;岁欲旱,旱草先生,蒺藜也;岁欲溜,溜草先生,蓬也;岁欲病,病草先生,艾也。 "   《广志》曰:青龙、天一、太阴,太岁也。 袁子《正书》语曰:岁在申酉,乞浆得酒;岁在辰巳,嫁妻卖子。 夫盛衰更代,丰荒相半,天之常道也。 《楚辞》曰:献岁发春兮。 (献,进也。 )   又曰:开春发岁兮。 (承阳施惠,养百姓也。 )   ○岁除(附)   《吕氏春秋注》曰:前岁一日,击鼓驱疫疠之鬼,谓之逐除,亦曰傩。 (《论语》曰:乡人傩,孔子朝服立于阼阶。 张衡《东京赋》曰:卒岁大傩。 )   《荆楚记》曰:岁暮家家具肴蔌,谓宿岁之储,以迎新年,相聚酣饮。 又曰:岁前又为藏钩之戏。 (《辛氏三秦记》曰:昭帝母钩弋夫人手拳而国色,帝披之得钩。 人人学藏钩亦法此。 钩亦作驱。 )   又曰: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月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 唐太宗文皇帝《守岁诗》曰: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又曰: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 对饮欢经宴,倾壶待曙光。 又《於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诗》曰: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 送寒余雪尽,迎岁早梅新。 梁庾肩吾《岁尽应令诗》曰: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 聊开百叶酒,试奠五辛盘。 金薄图神燕,朱泥印鬼丸。 梅花应可折,惜为雪中看。 隋薛道衡《岁穷应教诗》曰:故年随夜尽,初春逐晚生。 方验从军乐,饮至入西京。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0 17:35:25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2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