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 内容: ○西晋怀皇帝   《晋书》曰:孝怀皇帝讳炽,字丰度,武帝第二十五子也。 光熙元年,封豫章郡王。 属惠帝之时,宗室构祸,帝冲素自守,门绝宾游,不务世事,专玩史籍,有誉於时。 初拜散骑常侍,及赵王伦篡,见收。 为射声校尉。 累迁车骑大将军、都督青州诸军事,未之镇。 永兴元年,改授镇北大将军、都督邺中诸军事。 十二月丁亥,立为皇太弟。 帝以清河王覃本太子也,惧不敢当。 典书令庐陵修肃曰:"二相经营王室,志宁社稷,储贰之重,宜归时望,亲贤之举,非大王而谁? 清河幼弱,未允众心,是以既升东宫,复赞藩国。 今乘舆播越,二宫久旷,常恐氐羌饮马於泾川,蚁众控弦於灞水。 宜及吉辰,时登储副,上翼大驾,早宁东京,下允黔首颙颙之望。 "帝曰:"卿,吾之宋昌也。 "乃从之。 光熙元年十一月孝惠帝崩。 羊皇后以於太弟为嫂,不得为太后,催清河王覃入,已至尚书阁,侍中华混等急召太弟。 癸酉,即皇帝位,大赦,皇后羊氏为惠皇后,居弘训宫,追尊所生太妃王氏为皇太后,立妃梁氏为皇后。 十二月,南阳王模杀河间王颙於雍谷。 永嘉元年春正月癸丑朔,大赦,改元,除三族刑。 以太傅、东海王越辅政。 二月辛巳,东莱人王弥起兵反,寇青、徐二州。 三月庚午,立豫章王诠为皇太子。 辛未,大赦。 庚辰,东海王越出镇许昌。 五月,马牧帅汲桑聚众反叛,败魏郡太守冯嵩,遂陷邺城,害新蔡王腾。 烧邺宫,火旬日不灭。 入掠平原,山阳公刘秋遇害。 洛阳步广地里陷,有二鹅出,色苍者冲天,白者不能飞。 秋七月己酉朔,东海王越进屯官渡,以讨汲桑。 己未,以平东将军、琅琊王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假节,镇建邺。 八月己卯朔,抚军将军荀晞败汲桑於邺。 十二月戊寅,并州人田兰、簿盛等斩汲桑於乐陵。 甲午,东海王越矫诏囚清河王覃於金墉城。 癸卯,越自为丞相。 以抚军荀晞为征东大将军。 二年春正月丙子朔,日有蚀之。 丁未,大赦。 二月辛卯,清河郡王覃为东海王越所害。 冬十月甲戌,刘元海僣帝号於平阳,仍称汉。 三年三月丁巳,东海王越归京师。 乙丑,勒兵入宫,於帝侧收近臣中书令缪播、帝舅王延等十馀人,并害之。 丁卯,大旱,江、汉、河、洛皆竭,可涉。 九月丙寅,刘聪寇浚仪,遣平北将军曹武讨之。 丁丑,王师败绩。 东海王越入保京城。 聪至西明门,越御之,战於宣阳门外,大破之。 使车骑将军王堪、平北将军曹武讨刘聪,王师败绩,堪奔还京师。 刘聪攻洛阳西明门,不克。 冬十一月,石勒陷长乐,安北将军王斌遇害,因屠黎阳。 乞活师李惲、薄盛等帅众救京师,聪退走。 惲等又破王弥於新汲。 四年十月壬子,以骠骑将军王浚为司空,平北将军刘琨为北平大将军。 京师饥。 东海王越羽檄征天下兵,帝谓使者曰:"为我语诸征镇,若今日尚可救,后则无逮矣。 "时莫有至者。 十一月甲戌,东海王越帅众出许昌,以行台自随。 宫无复守卫,荒馑日甚,殿内死人交横,府寺营署并掘堑自守,盗贼公行,桴鼓之音不绝。 越军次项,自领豫州牧。 镇东将军周馥表迎大驾,迁都寿阳,越使裴頠讨馥,为馥所败,走保东城,请救於琅琊王睿。 五年春正月,帝密诏荀頠讨东海王越罪状,告方镇讨之。 以征东大将军荀晞为大将军。 丙子,东海王越薨。 五月,进司空王浚为大司马,琅琊王睿为镇东大将军。 东海王越之出也,使河南尹潘滔居守。 大将军荀晞表迁都仓垣,帝将从之,诸大臣畏滔,不敢奉诏,且宫中及黄门恋资财,不欲出。 至是饥甚,人相食,百官流亡者十八九。 帝召群臣会议,将行而警卫不备。 帝抚手叹之曰:"如何曾无车舆! "乃使司徒傅祗出诣河阴,修理舟楫,为水行之备。 朝士数十人导从。 帝步出西掖门,至铜驼街,为盗所掠,不得进而还。 六月癸未,刘曜、王弥、石勒同寇洛川,王师频为盗贼所败,死者甚众。 庚寅,司空荀藩、光禄大夫荀组奔轘辕,太子左率温夷夜开广莫门奔小平津。 丁酉,刘曜、王弥入京师。 帝开华林园门,出河阴藕池,欲幸长安,为曜等所追及。 曜等遂焚烧宫庙,逼辱妃后,吴王晏、竟陵王楙、(音茂。 )尚书左仆射和郁等皆遇害,百官士庶死者三万馀人。 帝蒙尘於平阳,刘聪以帝为会稽公。 荀藩移檄州镇,以琅琊王为盟主。 豫章王端东奔荀晞,晞立为皇太子,自领尚书令,且置官属,保梁国之蒙县。 百姓饥,米斛万馀价。 八月,刘聪使子粲攻陷长安,太尉、征西将军、南阳王模遇害,长安遗人四千馀家奔汉中。 九月癸亥,石勒袭阳夏,至於蒙县。 大将军荀晞、豫章王端并没於贼。 六年春正月,帝在平阳。 九月辛巳,前雍州刺史贾匹讨刘粲於三辅,走之,关中小定,乃与卫将军梁芬、京兆太守梁综共奉秦王业为皇太子於长安。 七年春正月,刘聪大会,使帝著青衣行酒。 侍中庾珉号哭,聪恶之。 丁未,帝遇弑,崩於平阳,在位七年,时年三十。 《晋阳秋》曰:怀帝天姿清劭,少有声名,若遭承平之世,足为守文佳主。 而继惠帝扰乱之后,东海专政,禄去王室,无幽、厉之衅,而有犬戎之祸,悲夫! ○愍皇帝   《晋书》曰:愍皇帝讳邺,字彦旗,武帝孙,吴孝王晏之子也。 出继伯父秦献王东,袭封秦王。 永嘉二年,拜散骑常侍、抚军将军。 及洛阳倾覆,避难於荥阳密县,与舅荀藩、荀组相遇,自密南趣许颖。 豫州刺史阎鼎与前抚军长史王毗、司徒长史刘畴、中书郎李昕及藩、组等同谋奉帝归于长安,而畴等中途复叛,鼎追杀之,藩、组仅而获免。 鼎遂扶帝乘牛车,自宛趣武关,归於长安,频遇山贼,士卒亡散,次於蓝田。 鼎告雍州刺史贾匹,匹遽遣州兵迎卫,达於长安,又使辅国将军梁综助守。 时有玉龟出霸水,神马鸣城南。 元年九月辛巳,奉秦王为皇太子,登坛告类,建宗庙社稷,大赦。 加匹征西将军,以秦州刺史、南阳王保为大司马。 贾匹讨贼张连,遇害,众推始平太守麹允领雍州刺史,为盟主,承制选置。 建兴元年夏四月丙午,奉怀帝崩问,举哀成礼。 壬申即皇帝位,大赦,改元。 以卫将军梁芬为司徒,雍州刺史麹允为使持节、领军将军、录尚书事,京兆太守索綝为尚书右仆射。 五月,诏琅琊王曰:"朕以冲昧,纂承洪绪,未能枭夷凶逆,奉迎梓宫,枕戈烦冤,肝心抽裂。 前得魏浚表,知公帅先三军,已据寿春,传檄诸侯,协齐威势,想今渐进,已达洛阳。 凉州刺史张轨,乃心王室,连旗万里,已到汧陇;梁州刺史张光,亦遣巴汉之卒,屯在骆谷;秦州骁勇,其会如林。 间遣使适还,具知平阳定问,云幽并隆盛,馀胡衰破,然犹恃险,当须大举。 未知公今所到,是以息兵秣马,未便进军。 今为已至何许,当须来旨,便乘舆自出,会除中原也。 公宜思宏谟猷,勖济远略,使山陵旋反,四海有赖。 故遣殿中都尉刘蜀、苏马等具宣朕意。 公茂德昵属,宣隆东夏,恢融六合,非公而谁! 但洛都陵庙,不可空旷,公宜镇抚,以绥山东,右丞相当入辅弼,追踪周邵,以隆中兴也。 "二年秋七月,刘曜、赵舟等,又逼京都,领军将军麹允讨破之。 四年七月,刘曜攻北地,曲允帅步骑三万救之。 王师不战而溃,北地太守麹昌奔于京师。 曜进至泾阳,渭北诸城悉溃,建威将军曾充、散骑常侍梁纬、少府皇甫阳等皆死之。 八月,刘曜逼京师,内外断绝,镇西将军焦嵩、平东将军宋哲、始平太守竺恢等同赴国难。 麹允与公卿守长安小城以自固,散骑常侍华辑监京兆、冯翊、弘农、上洛四部兵东屯霸上,镇军将军胡崧帅城西诸郡兵屯遮马桥,并不敢进。 冬十月,京师饥甚,米斗金二两,人相食,死者太半。 太仓有曲数十饼,麹允屑为粥以供帝,至是复尽。 帝泣谓允曰:"今窘厄如此,外无救援,死於社稷,是朕事也。 然念将士暴离斯酷,今欲闻城未陷为羞死之事,庶令黎元免屠烂之苦。 行矣遣书,朕意决矣。 "十一月乙未,使侍中宋敞送笺於曜,帝乘羊车、肉袒衔璧,舆榇出降。 群臣号泣,攀车执帝之手,帝亦悲不自胜。 御史中丞吉朗自杀。 曜焚榇受璧,使宋敞奉帝还宫。 初,有童谣曰:"天子何在豆田中。 "时王浚在幽州,以豆有藿,杀隐士霍原以应之。 及帝如曜营,营实在城东豆田壁。 辛丑,帝蒙尘於平阳,麹允及群官并从。 刘聪假帝光禄大夫、怀安侯。 壬寅,聪临殿,帝稽首於前,麹允伏地恸哭,因自杀。 五年春正月,帝在平阳。 庚子,虹霓弥天,三日并照。 平东将军宋哲奔江左。 十一月,刘聪出猎,令帝行车骑将军,戎服执戟为导,百姓聚而观之,故老或歔欷流涕。 聪后因大会,使帝行酒洗爵,反而更衣,又使帝执盖,晋臣在座多失声而泣,尚书郎辛宾抱帝恸哭,为聪所害。 十二月戊戌,帝遇弑,崩於平阳,在位五年,时年十八。 帝之继皇统也,属永嘉之乱,天下崩离,长安城中户不盈百,墙宇颓毁,蒿棘成林。 朝廷无车马章服,惟桑板署号而已。 众惟一旅,公私有车四乘,器械多阙,运馈不继。 巨猾滔天,帝京危急,诸侯无释位之志,征镇阙勤王之誉,故君臣窘迫,以至杀辱。 ○东晋元皇帝   《晋书》曰:元皇帝讳睿,字景文,宣帝曾孙,琅邪恭王觌之子也。 咸宁二年生於洛阳,有神光之异,一室尽明,所藉藁如始刈。 及长,白毫生於日角之左,隆准龙颜,目有精曜,顾眄炜如也。 年十五,嗣位琅琊王。 幼有令问,惠皇之际,王室多故,每恭俭退让,以免於祸。 沈敏有度量,不显灼然之迹,故时人未之识焉。 惟侍中嵇绍异之,谓人曰:"琅琊王毛骨非常,殆非人臣之相。 元康二年,拜员外散骑常侍。 累迁左将军,从讨成都王颖。 荡阴之败,叔父东安王繇为颖所害。 帝惧祸及,将出奔。 其夜月正明,而禁卫严警,无由得去,甚窘近。 有顷,云雾晦冥,雷雨暴至,徼者皆弛,因得潜出。 颖先令诸关无得出贵人,帝既至河阳,为津吏所止。 从者宋典后来,以策鞭帝马而笑曰:"舍长! 官禁贵人,汝亦被拘耶! "吏乃听过。 至洛阳,迎太妃归国。 东海王越之收兵下邳也,假帝辅国将军。 寻加平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 越西迎大驾,留帝居守。 永嘉初,用王导计,始镇建业,以顾荣为军司马,贺循为参佐,王敦、王导、周顗、(音拟。 )刁协等为腹心股肱,宾礼名贤,存问风俗,江东归心焉。 及怀帝蒙尘於平阳,司空荀藩等移檄天下,推帝为盟主。 愍帝即位,加左丞相。 岁馀,进位丞相、大都督中外诸军事。 建武元年春二月辛巳,平东将军宋哲至,宣愍帝诏曰:"时遭屯否,皇纲不振。 朕以寡德,奉承洪绪,不能祈天永命,绍隆中兴,至使凶胡敢帅犬羊,逼迫京辇。 朕今幽塞穷城,忧虑万端,恐一旦崩溃。 卿诣丞相,具宣朕意,使摄万机,时据旧都,修复陵庙,以雪大耻。 "三月,帝素服出次,举哀三日。 西阳王义及群僚参佐、州郡牧守等上尊号,帝不许。 义等以死固请,至於再三。 帝慨然流涕曰:"孤,罪人也,惟有蹈节死义,以雪天下之耻,庶赎鈇钺之诛。 吾本琅琊王,诸贤见逼不已! "乃呼私奴命驾,将反国。 群臣乃不敢迫,请依魏晋故事为晋王,许之。 辛卯,即王位,大赦,改元。 大兴元年,春正月戊申朔,临朝,悬而不乐。 三月癸丑,愍帝崩问至,帝斩縗居庐。 景辰,百寮上尊号。 即皇帝位,诏曰:"昔我高祖宣皇帝诞膺期运,廓开王基。 景、文皇帝奕世重光,缉熙诸夏。 爰暨世祖,应天顺时,受兹明命。 功格天地,仁济宇宙。 旻天不融,降此鞠凶,怀帝短世,越去王都。 天祸荐臻,大行皇帝崩殂,社稷无奉。 肆群后三司六事之人,畴谘庶尹,至於华戎,致缉大命于朕躬。 予一人畏天之威,罔敢稽违。 遂登坛南面,受终文祖,燔柴颁瑞,告类上帝。 惟朕寡德,缵承洪绪,若涉大川,罔知攸济。 惟尔股肱爪牙之佐,文武熊罴之臣,用能弼宁晋室,辅予一人。 思与万国,共兹休庆。 "於是大赦,改元。 庚午,立太子绍为皇太子,永昌元年春正月乙卯,大赦,改元。 戊辰,大将军王敦举兵於武昌,以诛刘隗为名,龙骧将军沈充帅众应之。 三月,征征西将军戴若思、镇北将军刘隗还卫京都。 刘隗军于金城,右将军周礼守石头,帝被甲徇六师於郊外。 遣平南将军陶侃领江州,安南将军甘卓领荆州,各帅所统,以蹑敦后。 夏四月,敦前锋攻石头,周礼开城应贼,奋威将军侯礼死之。 敦据石头,戴若思、刘隗帅众攻之,王导、周顗、郭逸、虞潭等三道出战,六军败绩。 尚书令刁协奔于江垂,为贼所害。 镇北将军刘隗奔于石勒。 帝遣使谓敦曰:"公若不忘本朝,於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安也。 如其不然,朕当归於琅琊,以避贤路。 "辛未,大赦。 敦自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封武昌郡公,邑万户。 十一月己丑,帝崩於内殿,在位六年,时年四十七,葬平陵,庙号中宗。 孙盛《晋阳秋》曰:昔秦始皇东游,望气者云:"五百年后,东南金陵之地有天子气。 "於是始皇改曰秣陵。 吴人以为:孙权,帝之表也。 盛案:始皇游岁至权僣号四百三十七年,考之年数既不合,校之基守又非伦,岂应帝王之符而见兆於上代乎? 有晋金行,奄君四海,金陵之祥,其在斯乎? 且秦政东游,至是五百二十六年,所谓"五百年之后当有王者"也。 又孙皓将亡,吴郡临芜湖,一夜草木自除,於湖边得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长四尺,广二寸馀,上有白帝字。 时人莫察其祥意者,岂中宗兴五湖之征欤? 太康三年,建业有寇,馀姚人任振以《周易》筮之曰:"寇已灭矣,后三十八年,扬州当有天子。 "又太安中童谣曰:"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 "永嘉大乱,王室沦覆,惟琅琊、西阳、汝南、南顿、彭城五王获济,至是中宗登祚。 先是,岁、镇、辰、太白四星聚於牛、斗之间,五铎又见于晋陵,置数玄感,若合符契焉。 又初元石图有牛继马后,故宣帝深忌牛氏,遂为二榼,共一口以贮酒。 帝先饮佳者,以毒者鸩其将牛金,而恭王妃夏氏通小吏牛饮,而生元帝,亦有符云。 《世说》曰:元帝始过江,谓顾骠骑曰:"寄人国事,志常怀惭。 "荣跪答曰:"臣闻王者天下为家,是以秋毫无定处,九鼎迁洛邑,愿陛下无以迁都为念。 "   又曰:元帝正会,引丞相王导登御床,王公既固辞,中宗引之弥苦。 文献曰:"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仰瞻? "   ○明皇帝   《晋书》曰:明皇帝讳绍,字道畿,元皇帝长子也。 幼而聪哲,为元帝所宠异。 年数岁,尝坐置膝前,属长安使来,因问帝曰:"汝谓日与长安孰远? "对曰:"长安近。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也。 "元帝异之。 明日,宴群寮,又问之。 对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何乃异间者之言? "对曰:"举目则见日,不见长安。 "由是益奇之。 建兴初,拜东中郎将,镇广陵。 元帝为晋王,及即帝位为皇太子。 性至孝,有文武才略。 永昌元年闰月己丑,元帝崩。 庚寅,太子即皇帝位,大赦。 尊所生荀氏为皇太后。 大宁元年三月戊寅朔,改元,临轩,停飨宴之礼,县而不乐。 二年夏五月,王敦矫诏拜其子应为武卫将军,兄含为骠骑大将军。 帝所亲信常从督公乘雄、冉曾并为敦所害。 六月,敦将举兵内向,帝密知之,乃乘巴滇骏马微行,至於湖,阴察敦营垒而出。 军士疑帝非常人。 又敦昼寝,梦日环其城,惊起曰:"此必黄须鲜卑奴来也。 "帝母荀氏,燕代人,帝状类外氏,须黄,敦故谓帝云。 於是使五骑物色追帝。 帝亦驰去,仅以获免。 秋七月壬申朔,敦遣其兄含及钱凤、周抚、邓岳等水陆五万,至於南岸。 温峤移屯水北,烧朱爵桁,以挫其锋。 帝躬帅六军,出次南堂。 至癸酉夜,募壮士,遣将军段秀、中军司马曹浑、左卫参军陈嵩、锺寅等甲卒千人渡水,掩其未备,平旦,战於越城,大破之,斩其前锋将何康。 王敦愤惋而死。 三年春二月戊戌,复三族刑,惟不及妇人。 三月戊辰,立皇太子衍为皇太子,大赦,增文武位二等,大酺三日,赐鳏寡孤独帛,人二匹。 闰八月壬午,帝不豫,召太宰、西阳王义,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车骑将军郄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阳尹温峤并受遗诏,辅太子。 戊子,帝崩於东堂。 在位三年,时年二十七,葬武平陵,庙号肃祖。 《晋阳秋》曰:明帝文武鉴断,初在东宫,敬礼贤士,昵近明德。 自王导、庾亮、温峤、桓彝、阮放皆见亲侍,分好绸缪,雅好辞章,谈论辩,明理义。 与二三君子并著诗论,粲然可观。 于时,东宫号为多士。 王敦既平,思求民瘼,诏尚书令、仆射、尚书曰:"吾饥於餐直言,渴於求亮正,想诸君达此怀矣。 予违汝弼尧舜之相君臣,吾虽虚暗,庶不距逆耳之谈。 稷契之任,诸君居之矣。 望共勖之! "   《世说》曰:晋明帝欲起池台,元帝不许之。 明帝为太子,好养武士,夕中作池,比晓便成,即今谓太子池是也。 ○成皇帝   《晋书》曰:成皇帝讳衍,字世根,明帝长子也。 大宁三年三月戊辰,立为皇太子。 闰月戊子,明帝崩。 己丑,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增文武位二等,赐鳏寡孤老帛,人二匹,尊皇后庾氏为皇太后。 秋七月癸卯,皇太后临朝称制。 咸和元年春二月丁亥,大赦,改元,大酺五日,赐鳏寡孤老米,人二斛。 二年十一月,豫州刺史祖约、历阳太守苏峻等反。 十二月辛亥,苏峻使其将韩晃入姑孰,屠芜湖。 三年二月庚戌,峻至于蒋山。 假领军将军卞壸节,六师及峻战於西陵,王师败绩。 丙辰,峻攻青溪栅,因风纵火,王师又大败。 尚书令、领军将军卞壸,丹阳尹羊宪,黄门侍郎周导,庐江大守陶瞻并遇害,死者数千人。 庾亮又败于宣阳门内,遂携其诸弟与郭默、赵裔奔寻阳,於是司徒王导、右光禄大夫陆旷、荀崧等卫帝於太极殿,太常孔愉守宗庙。 贼乘胜麾戈接於帝座,突入太后后宫,左右侍人皆见掠夺。 是时大官惟有烧馀米数石,以供御膳。 百姓号泣,震响都邑。 丁巳,峻矫诏大赦,又以祖约为侍中、太尉、尚书令,自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 五月乙未,峻逼迁天子於石头,帝哀泣升车,宫中恸哭。 峻以仓屋为宫。 九月戊申,司徒王导奔於白石。 庚午,陶侃使督护杨谦攻峻於石头。 温峤、庾亮阵於白石,竟陵太守李阳拒贼南偏。 峻轻骑出战,坠马,斩之,众遂大溃。 贼党复立峻弟逸为帅。 四年二月,大雨霖。 丙戌,诸军攻石头。 李阳与苏逸战於祖浦,阳军大败。 建威长史滕含以锐卒击之,逸等大败。 含奉帝御于温峤舟,群臣顿首号泣请罪。 丁亥,大赦。 时大兵之后,宫阙灰烬,以建平园为宫。 甲午,苏逸以万馀人自延陵湖将入吴兴。 乙未,将军王允之及逸战於漂阳,获之。 咸康元年春正月庚午朔,帝加元服,大赦,改元,增文武位一等,大酺三日,赐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米,人五斛。 二月,扬州诸郡饥,遣使赈给。 八年夏六月庚申,帝不豫,诏曰:"朕以眇年,获嗣洪绪,托於群公之上,於兹十有八年。 未能阐融政道,翦除逋祲,夙夜战兢,匪遑宁处。 今遘疾殆不兴,是用震悼於厥心。 年龄眇眇,未堪艰难。 司徒、琅琊王岳,亲则母弟,体则仁长,君人之风,允塞时望。 肆尔群公卿士,其辅之以祇奉祖宗明祀,协和内外、允执其中,呜呼,敬之哉! 无坠祖宗之显命。 "壬辰,引武陵王晞、会稽王昱、中书监庾冰、中书令何充、尚书令诸葛恢受顾命。 癸巳,帝崩於西堂,在位十七年,时年二十二,葬兴平陵,庙号显宗。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1 18:31:4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2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