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 内容: ○东晋康皇帝   《晋书》曰:康皇帝讳岳,字世同,成帝母弟。 咸和元年封吴王,二年徙封琅琊王;九年,拜散骑常侍,加骠骑将军;咸康五年迁侍中、司徒。 八年六月庚寅,成帝不豫,诏以琅琊王为嗣。 癸巳,成帝崩。 甲午,即皇帝位,大赦。 己亥,封成帝子丕为琅琊王,奕为东海王。 时帝谅阴不言,委政於庾冰、何充。 十二月壬子,立皇后褚氏。 建元元年春正月,改元,赈恤鳏寡孤独。 三月,以中书监庾冰为车骑将军。 二年九月丙申,立皇子聃为皇太子。 戊戌,帝崩於式乾殿,在位三年,时年二十三,葬崇平陵。 初,成帝有疾,中书令庾冰自以舅氏当朝,权侔人主,恐异世之后,戚属将疏,乃言国有强敌,宜立长君,遂以帝为嗣。 制度年号,再兴中朝,因改元曰建元。 或谓冰曰:"郭璞讠韱云:立始之际丘山倾。 立者,建也;始者,元也;丘山,讳也。 "冰瞿然,既而叹曰:"如有吉凶,岂改易所能救乎? "至是果验云。 《世说》曰:何次道、庾季坚二人并为元辅。 成帝初崩,於时嗣君未定。 何欲立嗣子,庾及朝议以外方强寇,嗣子幼,欲立康帝。 康帝既登祚,会群臣,谓何曰:"朕今所以承大统,为谁之议? "何曰:"陛下龙飞,臣冰之功,使於时用微臣议,今不睹圣明之世。 "上有惭色。 ○穆皇帝   《晋书》曰:穆皇帝讳聃,字彭子,康帝子也。 建元二年九月景申,立为皇太子。 戊戌,康帝崩。 己亥,太子即皇帝位,时年二岁。 大赦,尊皇后为皇太后。 壬寅,皇太后临朝摄政。 永和元年,春正月甲戌朔,皇太后设白纱帷于太极殿,抱帝临轩。 改元。 二年十一月辛未,安西将军桓温帅虏将军周抚,辅国将军、谯王无忌,建武将军袁乔伐蜀,拜表辄行。 十二月,枉矢自东南流于西北,其长半天。 三年春三月,桓温攻成都,克之。 李势降,益州平。 十年二月己丑,大尉、征西将军桓温帅师伐关中。 废扬州刺史殷浩为庶人。 六月,苻健将苻雄悉众及桓温战於白鹿原,王师败绩。 九月辛酉,桓温以粮尽,遂还。 升平元年春正月壬戌朔,帝加元服,告于太庙,始亲万机。 大赦,改元,增文武位一等。 皇太后居崇德宫。 五年五月丁巳,帝崩于显阳殿,在位十七年,时年十九。 葬永平陵,庙号孝宗。 ○哀皇帝   《晋书》曰:哀皇帝讳丕,字千龄,成帝长子也。 咸康八年,封为琅琊王。 永和九年,拜散骑常侍,十二年,加中军将军,升平三年,除骠骑将军。 五月丁巳,穆皇帝崩。 皇太后令曰:"帝奄不救疾,胤嗣未建。 琅琊王丕,本中兴正统,明德懋亲。 昔在咸康,属当储贰。 以年在幼冲,未堪国难,故显宗高让。 今议望情地,莫与为比,其以王奉大天统。 "於是百官备法驾,迎于琅琊第。 庚申,即皇帝位,大赦。 八月己卯夜,天裂,广数丈,有声如雷。 九月戊申,立皇后王氏,穆帝皇后何氏称永安宫。 兴宁元年九月壬戌,大司马桓温帅众北伐。 癸亥,以皇子生,大赦。 二年二月癸卯,帝亲耕籍田。 三月庚戌朔,大阅人户,严法禁。 辛亥,帝不豫。 帝雅好黄老,断穀,饵长生药,服食过多,遂中毒,不识万机,崇德太后复临朝摄政。 三年二月庚申,帝崩于西堂,在位四年,时年二十五。 葬安平陵。 ○废帝海西公   《晋书》曰:废帝讳奕,字延龄,哀帝母弟也。 咸康八年封为东海王。 永和八年拜散骑常侍,寻加镇军将军;升平四年拜车骑将军。 五年,改封琅琊王。 隆和初,转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兴宁三年二月景申,哀帝崩,无嗣。 丁酉,皇太后诏曰:"帝遂不救厥疾,艰祸仍臻,遗绪泯然,哀恸切心。 琅耶王奕,明德茂亲,属当储副,宜奉祖宗,纂承大统。 便速正大礼,以宁人神。 "于是百官奉迎于琅琊王第。 是日,即皇帝位,大赦。 太和四年夏四月庚戌,大司马桓温率众伐慕容暐。 秋七月辛卯,暐将慕容垂帅众拒温,温击败之。 九月戊寅,桓温裨将邓遐、朱序遇暐将傅末波于林渚,又大破之。 戊子,桓温至枋头。 景申,以粮运不继,焚舟而归。 六年冬十一月,癸卯,桓温自广陵屯于白石。 丁未,诣阙,因图废立,诬帝在藩夙有痿疾,嬖人相龙,计好、朱灵宝等参侍内寝,而二美人田氏、孟氏生三男,长欲封树,时人惑之,温因讽太后以伊、霍之举。 己酉,集百官于朝堂,宣崇德太后令曰:"王室艰难,穆、哀短祚,国嗣不育,储宫靡立。 琅琊王奕亲则母弟,故以入纂大位。 不图德之不建,乃至于斯。 昏浊溃乱,动违礼度。 有此三孽,莫知谁子。 人伦道丧,丑声遐布。 既不可以奉守社稷,敬承宗庙,且昏孽并大,便欲建树储藩。 诬罔祖宗,倾移皇基,是而可忍,孰不可怀! 今废奕为东海王,以王还第,供卫之仪,皆如汉朝昌邑故事。 "初,桓温有不臣之志,欲先立功河朔,以收时望。 及枋头之败,威名顿挫,遂潜谋废立,以长威权。 然惮帝守道,恐招时议。 以宫闱重閟,床笫易诬,乃言帝为阉,遂行废辱。 初,帝平生每以为虑,尝召术人扈谦筮之。 卦成,答曰:"晋室有盘石之固,陛下有出宫之象。 "竟如其言。 咸安二年正月,降封帝为海西县公。 臧荣绪《晋书》曰:太和元年,桓温表率方伯北伐。 秋九月,温以王师败绩于枋头,温自广陵屯于白石,集百官于朝堂,称崇德太后诏,废帝为东海王。 妖贼卢悚遣弟殿中监许龙晨到,称太后密诏,奉迎称覆。 帝曰:"我得罪到此,幸蒙宽宥,岂敢妄动。 且太后有诏,便应官属来迎,何得如此? 必狂乱。 "因叱左右缚之,龙惧,逸走。 由是朝廷以帝安于屈辱,无侥幸之望,不得怀疑。 帝亦知天命不再,而深虑人祸,乃闭聪塞明,无思虑,终日酣畅,耽于内宠,有子不养,庶保天年。 吴民怜之,为作歌谣。 帝崩于吴宫,年三十五。 因葬吴地。 《续晋阳秋》曰:帝少同阉人之疾,而昵比左右。 初,在东海琅琊,因亲近嬖人,相龙计好,朱灵宝等并侍卧内,美人田氏遂生三男。 众致疑惑,然莫能审其虚实。 至是,将建储贰,大司马桓温因之以定废立之计,遂率百僚并还朝堂本省。 温平旦以众入,分兵屯宫门,呈草于皇太后。 曰:"今废奕为东海王还第,供卫之仪如汉朝昌邑故事。 丞相录尚书事、会稽王昱,体自中宗,明德劭令,民望依系,为日已久,宜顺天人,以统皇极。 主者明依旧典,以时施行。 但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殁,心焉如割,社稷大计,议著不获已! 临纸悲塞,如何可言? "时太后在佛屋烧香,内侍启云:"外有急奏。 "太后乃出堂。 倚户前视表数行,乃曰:"我本自疑。 "此至半,便止,求笔题奏,后云:"未亡人离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温奏未有此十五字。 即奏,遂回换内之。 ○简文皇帝   《晋中兴书》曰:太宗简文帝讳昱,字道成,中宗少子也。 母曰:郑夫人,永昌二年,封琅琊王。 咸和元年,郑夫人薨。 上时年七岁,哀号守诚,乞得服重,朝议哀之,故徙封会稽王。 康献皇后临朝,建位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 二年,骠骑将军何充薨,皇太后诏上内总万机。 海西公即位。 七月,以琅琊王封绝,复徙上为琅琊王,封王子昌明为会稽王,固让不受。 太和元年十月,诏以为丞相、尚书,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给羽葆鼓吹班剑六十人,固让不受。 海西公废,於是大司马温及百官进太极前殿,具乘舆法驾,奉迎於朝堂变服,著平巾帻单衣,东向拜受玺,流涕即位。 改太和六年为咸安元年。 乙卯,废太宰、武陵王为庶人。 二年七月,上不豫。 己未,立会稽王昌明为皇太子,封皇子道子为琅琊王,领会稽国。 是日,帝崩于东堂,在位一年,时年五十二。 《续晋阳秋》曰:桓温始以雄盛入辅,系以废立。 帝虽登祚,内不自安。 初,荧惑入太微,寻废海西公。 至是,荧惑犹在太微,帝恶之。 因谓郗超曰:"命之修短,本欲不计,故当无复近日事耶! "超云:"大司马臣温方内固社稷,外布经略,非常之事,臣以百口保之。 "超假还东,帝谓之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一至於此! 由吾不能以道自卫,思患预防,愧叹之深,言何能喻。 "又诵庾阐诗云:"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 "因泣下。 及不预豫,诏温曰:"吾遂委顿,足下便入,冀得相见。 "又诏曰:"不谓疾患遂至於此,今者惙然,势不复久。 且虽有诏,岂复相及,慨恨兼深,如何可言! 天下艰难,而昌明幼冲眇然,非阿衡辅导之计,当何以宁济社稷? 国事家计,一托之於公。 "   又曰:帝以太兴三年生,弱而慧异,中宗深器焉。 及长,美风姿,好清言,举止端详,器服简素,与刘恢、王蒙等为布衣之友。 由登庸历位散骑常侍、右将军、抚军将军,以懿亲民望,任登宰辅。 值穆帝幼冲,母后临朝,桓温有平蜀洛之勋,擅强西陵。 帝於家国之寄,具瞻所归,而自断之弱,无以抗之。 陈郡人殷浩,素有盛名,时论比之管、葛。 又琅琊王洽,丞相导子,既是名公子,少有声望。 乃以浩为湘州刺史,屈洽为长史。 徐州刺史葛美,亦以清贵名藩,同心忧国。 温见此树置,知在抗已。 温既以雄武专朝,任兼将相,悉众北讨以成乐推之势,及枋头奔败,知民望之去,乃屠豫州刺史袁真于寿阳城,既而问郄超曰:"足下何以何雪枋头之耻乎? "超因说温以废立之事。 温既宿有此谋,深纳超言。 既废昏立明,民人悦服,然恭已南面,政自温出。 帝性韵深沈,雅有局镇。 尝与太宰、武陵王晞,桓温同乘至板桥,温密敕令,无因而鸣角鼓噪,部伍并皆惊驰。 温佯为骇异,而晞大震惊,急求下车,帝举止自若,音颜色不变,温每以此称其德量。 故论者谓服惮之深,若假帝修年,则温篡逆之图绝矣。 《世说》曰:桓公既废太宰武陵王晞父子,仍上表云:"应割近情,以存远计。 欲除太宰父子,可无后忧。 "简文手答表云:"所不忍言,况过于言? "桓公得此答,又重有表,辞转苦切,为家国之计,必应行事。 简文复手答云:"若使晋室灵长,明公便应奉诏书;若大运去矣,请避贤路。 "桓公读诏,手战汗流而止。 太宰父子远徙新安而已。 ○孝武皇帝   《晋书》曰:孝武皇帝讳曜,字昌明,简文帝第三子也。 兴宁二年七月甲申,封会稽王。 咸安二年秋七月己未,立为皇太子。 是日,简文帝崩,太子即皇帝位,诏曰:"朕以不造,奄丁悯凶,号天扣地,靡知所诉。 藐然幼冲,眇若缀旒,深惟社稷之重,大惧不克负荷。 仰凭祖宗之灵,积德之祀,先帝淳风玄德,遗咏在民。 宰辅英贤,勋隆德盛。 顾命之托,实赖匡训。 群后率职,百僚勤政。 冀孤弱之躬有寄,皇极之基不坠。 先恩遗惠,播於四海,思弘馀润,以康黎庶。 其大赦天下,与民更始。 "九月甲寅,追尊皇妣会稽王妃曰顺皇后。 冬十一月甲午,妖贼卢悚晨入殿庭,游击将军毛安之讨擒之。 是岁,三吴大旱,人多饿死。 诏所在赈给。 宁康元年,春正月乙丑改元。 二月,大司马桓温来朝。 秋七月己亥,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大司马、扬州牧、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南郡公桓温薨。 三年九月,帝讲《孝经》。 冬十月癸酉,日有蚀之。 十二月甲申,神兽门灾。 癸未,皇太后诏曰:"顷者日蚀告变,水旱不适,虽克己思救,未尽其方。 赐百姓穷者米,人五斛。 "癸巳,帝释奠于中室,祀孔子,以颜回配。 泰元元年春正月,帝加元服,见于太庙。 皇太后归政。 甲辰,大赦,改元。 庚午,帝始临朝。 六年春正月,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门以居之。 八年八月,苻坚率众渡淮,遣征讨都督谢石、冠军将军谢玄、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拒之。 九月,诏司徒、琅琊王道子录尚书六条事。 冬十月,苻坚弟融陷寿春。 乙亥,诸将及苻坚战于淝水,大破之,俘斩数万计,获坚舆辇及云母车。 十二年六月癸卯,束帛聘处士戴逵、龚玄之。 秋八月辛巳,立皇子德宗为皇太子,大赦。 二十一年九月庚申,帝崩于清暑殿,在位二十四年,时年三十五。 葬隆平陵。 帝幼称聪悟,简文之崩也,时年十岁,至晡不临,左右进谏,答曰:"哀至则哭,何常之有? "谢安尝叹以为精理不减先帝。 既威权已出,雅有人主之量。 既而溺於酒色,殆为长夜之饮。 末年长星见,帝心甚恶之,夜於华林园举酒祝之曰:"长星,劝汝一杯酒,自古何有万岁天子耶! "太白连年昼见,地震水旱为变者相属。 醒日既少,而傍无正人,竟不能改焉。 时张贵人有宠,年三十,帝戏之曰:"汝以年当废矣。 "贵人潜怒,向夕帝醉,遂暴崩。 时道子昏惑,元显专权,竟不推其罪。 初,简文帝见讠韱云:"晋祚尽昌明。 "及帝之在孕也,李太后梦神人谓之曰:"汝生男,以昌明为字。 "及产,东方始明,因以名焉。 简文帝后悟,乃流涕。 及为清暑殿,识者以为"清暑",反为"楚声",哀楚之征也。 俄而帝崩,晋祚自此倾矣。 《续晋阳秋》曰:初,帝耽於色。 末年,殆为长夜之饮。 醒治既少,多居内殿,留连于盘樽之间。 时张贵人宠冠后宫,威行阃内,年几三十。 帝妙列伎乐陪侍,嫔少,乃笑而戏之云:"汝已年废矣,吾已属诸姝少矣。 "贵人潜怒,上不觉。 上稍醉卧,贵人遂令其婢蒙之以被,既绝,云以魇崩。 至丑时,方迁登太极前殿。 《异苑》曰:晋孝武太元末,帝每闻手巾箱中有鼓吹鼙角之飨音。 于是请僧斋会,夜见一臂,长三丈许,手长数尺,来摸经案。 晋祚自此而衰。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1 18:35:0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2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