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周穆王第三 内容: 【原文】周穆王时①,西极之国有化人来②,入水火,贯金石③,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硋④,千变万化,不可穷极,既已变物之形,又且易人之虑⑤。 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推路寝以居之⑥,引三牲以进之⑦,选女乐以娱之⑧。 化人以为王之宫室卑陋而不可处,王之厨馔腥蝼而不可飨⑨,王之嫔御膻恶而不可亲⑩。 穆王乃为之改筑,土木之功,赭垩之色(11),无遗巧焉。 五府为虚(12),而台始成。 其高千仞,临终南之上(13),号曰中天之台。 简郑卫之处子娥媌一靡一曼者(14),施芳泽,正娥眉(15),设笄珥(16),衣阿锡(17),曳齐纨(18),粉一白黛黑(19),佩玉环,杂芷若以满之(20),奏《承云》、《六莹》、《九韶》、《晨露》以乐之(21),月月献玉衣,旦旦荐玉食。 化人犹不舍然(22),不得已而临之。 居亡几何,谒王同游(23)。 王执化人之祛(24),腾而上者,中天乃止。 暨及化人之宫。 化人之宫构以金银,络以珠玉,出云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据(25),望之若屯云焉。 耳目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之有。 王实以为清都、紫微、钧天、广乐(26),帝之所居。 王俯而视之,其宫榭若累块积苏焉(27)。 王自以居数十年不思其国也。 化人复谒王同游。 所及之处,仰不见日月,俯不见河海。 光影所照,王目眩不能得视;音响所来,王耳乱不能得听。 百骸六藏,悸而不凝。 意迷一精一丧,请化人求还。 化人移之(28),王若殒虚焉(29)。 既寤,所坐犹向者之处,侍御犹向者之人。 视其前,则酒未清,肴未昲(30)。 王问所从来。 左右曰:王默存耳(31)。 由此穆王自失者三月而复。 更问化人。 化人曰:吾与王神游也,形奚动哉? 且曩之所居,奚异王之宫? 曩之所游,奚异王之圃? 王闲恒有(32),疑蹔亡。 变化之极,徐疾之间,可尽模哉(33)? 王大悦。 不恤国事(34),不乐臣妾,肆意远游。 命驾八骏之乘,右服 骝而左绿耳(35),右骖赤骥而左白(36)。 主车则造父为御(37),为右(38)。 次车之乘,右服渠黄而左踰轮,左骖盗骊而右山子(39),柏夭主车,参百为御,奔戎为右(40)。 弛驱千里,至于巨蒐氏之国(41)。 巨蒐氏乃献白鹄之血以饮王,具牛马之湩以洗王之足(42),及二乘之人。 已饮而行,遂宿于崑 之阿(43),赤水之陽(44)。 别日升于崑 之丘,以观黄帝之宫(45),而封之以治后世(46)。 遂宾于西王母(47),觞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48),其辞哀焉。 迺观日之所入(49),一日行万里。 王乃叹曰:放乎(50)! 予一人不盈于德而谐于乐(51),后世其追数吾过乎(52)! 穆王几神人哉(53)? 能穷当身之乐,犹百年乃徂(54),世以为登假焉(55)。 【注释】①周穆王西周天子。 《释文》:周穆王名满,昭王子也。 ②西极之国最西方之国。 化人张湛注:化幻人也。 ③贯《释文》:贯音官,穿也。 ④硋音 i(碍),同碍。 ⑤易人之虑张湛注:能使人暂忘其宿所知识。 ⑥路寝古代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 ⑦三牲指用于祭祀的牛、羊、猪。 ⑧女乐古代女子乐队,犹歌一妓一。 ⑨厨馔腥蝼馔,音 zhun(撰),食物。 蝼,指像蝼站一样的臭味。 蝼蛄,俗称土狗子。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蝼,《列子周穆王》王之厨馔腥蝼而不可饷,谓蝼蛄臭也。 飨通享,享受。 ⑩膻俞樾:膻当作羶,言臭恶而不可亲也。 《广雅释器》:羶,臭也。 (11)垩音 (饿),白色土。 (12)五府指太府、玉府、内府、外府、膳府。 《释文》引《周礼》:太府掌九贡九职之货贿,玉府掌金玉玩好,内府主良货贿,外府主泉藏,膳府主四时食物者也。 (13)终南指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14)简郑卫之处子娥媌一靡一曼者简,通柬,选择。 处子,处一女。 媌,音 mio(苗)。 张湛注:娥媌,妖好也。 一靡一曼,柔一弱也。 娥媌,美好貌。 《方言》第一: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关至东、河济之间谓之媌。 (15)娥眉娥,吉府本作娥,它本作蛾。 王重民:娥,正字。 蛾,俗字也。 《方言》:娥,好也。 秦晋之间好而轻者谓之娥。 此蛾眉本字。 形若蚕娥之说始于颜师古《汉书注》,盖以《诗卫风硕人》螓首蛾眉螓蛾相对,既误以螓为蜻蜻,因以蛾为蚕娥;而不知螓当为 ,蛾当为蛾也。 娥眉,指长而好的眉一毛一。 (16)笄珥音 j(鸡)er(耳)。 笄,簪子,古代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 珥,女子的珠玉耳饰。 (17)阿锡锡,通緆,细布。 阿,胡怀琛:阿谓齐东阿县,见《李斯传》徐广注。 阿锡与齐纨对文,阿确谓东阿。 (18)曳齐纨曳,拖,纨,细绢。 齐,指齐国。 张湛注:齐,名纨所出也。 (19)黛黑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20)芷若香草名。 芷,即白芷,也叫辟芷。 若,即杜若。 (21)承云、六莹、九韶、晨露张湛注:《承云》,黄帝乐。 《六莹》,帝礐乐。 《九韶》,舜乐。 《晨露》,汤乐。 (22)舍然舍,通释。 舍然,即释然,怡悦貌。 (23)谒请。 (24)祛音 qū(区),衣服的袖口。 (25)而不知下之据王叔岷:《北山录》一《圣人生篇》引据上有所字,文意较完,当从之。 (26)清都、紫微、钧天、广乐中国古代神话中天帝所居住的地方。 (27)宫榭若累块积苏宫榭,宫殿。 累块,累积起来的土块。 积苏,堆积起来的茅草。 (28)移张湛注:移犹推也。 (29)殒虚殒,坠一落。 虚,虚空。 (30)肴未昲肴,荤菜。 昲,音 fi(费),晒干。 (31)默存默默地待着。 (32)闲通娴,熟习。 (33)模指模写,模画,描绘。 (34)恤忧虑。 (35)服服马。 古代四马驾一车,居中的两匹叫服。 古骅字。 骅骝、绿耳都为骏马名。 (36)骖音 cān(参),一车四马中两旁的两匹马叫骖。 古羲字。 羲,世德堂本作牺。 赤骥、白牺骏马名。 (37)主车穆王乘坐之车。 造父人名,穆王时的善御者。 (38) 右 ,即泰丙二字,人名。 《汉书文帝纪》颜师古注:乘车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有一人处车之右,以备倾侧。 (39)次车跟随的车子。 渠黄、踰轮、盗骊、山子均为骏马名。 (40)柏夭主车柏夭,人名。 主车,居车左之人。 参百、奔戎均为人名。 (41)巨蒐氏之国《释文》:巨蒐,音渠搜,西戎国名。 汪中:巨蒐即《禹贡》之渠搜也。 (42)湩音 dng(冻),一乳一汁。 (43)阿曲隅。 (44)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均称陽。 (45)黄帝之宫《释文》引陆贾《新语》:黄帝巡游四海,登崑山;起宫,望于其上。 (46)封与丰通,扩大、修缮。 《说文通训定声》:封,假借为丰。 《广雅释诂一》:封,大也。 (47)宾于西王母成为西王母的宾客。 《释文》引《河图玉版》:西王母居崑 山。 又引《纪年》:穆王十七年西征,见西王母,宾于昭宫。 张湛注:西王母,人类也。 虎齿蓬发,戴胜善啸也。 出《山海经》。 (48)谣张湛注:徒歌曰谣。 诗名《白云》。 王和之张湛注:和,答也。 诗名《东归》。 (49)廼乃的异体字。 王重民:廼本作西,字之误也。 焉字仍当属上为句,张注引《穆天子传》云西登弇山,按郭璞《穆天子传注》曰:弇兹山,日所人也。 弇山在瑶池之西,为日所入处,张氏引之正以释西观之义,《御览》三引作西观日所入处,文虽小异,西字尚不误。 吉府本正作西。 (50)於乎《释文》於作于,云:於乎音呜呼,又作乎。 (51)谐张湛注:谐,辨。 (52)数音 shǔ(暑),列举罪状。 (53)穆王几神人哉张湛注:言非神也。 吴闿生:几当读为岂,观下文几虚语哉可证。 《释文》:几音岂。 (54)徂音 c,通殂,死亡。 (55)登假登,上。 假,音 xi(霞),当作遐,远去。 《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子登假。 孔颖达疏:登,上也;假,己也。 言天子上升己矣,若仙去然也。 登假,犹言升天。 后来成为帝王去世的讳称。 【译文】周穆王时,最西方的国家有个能幻化的人来到中国,他能进入水火之中,穿过金属岩石,能翻倒山河,移动城市,悬在空中不会坠一落,碰到实物不被阻碍,千变万化,无穷无尽,既能改变事物的形状,又能改变人的思虑。 穆王对他像天神一样的尊敬,像国君一样的侍奉,把自己的寝宫让出来让他居住,用祭把神灵的膳食给他吃喝,选择美丽的女子乐队供他娱乐。 可是这个幻化人却认为穆王的宫殿太低太差不可以居住,穆王的膳食又腥又臭不可以享用,穆王的嫔妃又羶又丑不可以亲近。 于是穆王便为他另筑宫殿,土木建筑、雕梁画栋,以至于到了不能再巧妙的程度。 穆王把府库的钱财全部耗尽,才把楼台建成。 楼台高达八千尺,比终南山还要高,称作中天之台,挑选郑国和卫国美丽而苗条的女子,体洒香水,修饰娥眉,戴上首饰耳环,穿上东阿的细布,拖上齐国的绢绸,涂脂抹粉,描眉画唇,佩珠玉,戴手镯,再带上各种香草去充满这座楼台,演奏《承云》、《六莹》、《九韶》、《晨露》等动听的音乐使他快乐,每月送去最美的衣服,每天送上最美的膳食。 可是那位幻化人还不高兴,不得已才进去。 没住多久,他邀请穆王一同出去游玩。 穆王拉着他的衣袖,便腾云而上,到天的中央才停下来。 接着便到了幻化人的宫殿。 幻化人的宫殿用金银建筑,以珠玉装饰,在白云与雷雨之上,不知道它下面以什么为依托,看上去好像是屯留在白云之中。 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鼻子闻到的,口舌尝到的,都是人间所没有的东西。 穆王真以为到了清都、紫微、钧天、广乐这些天帝所居住的地方。 穆王低下头往地面上看去,见自己的宫殿楼台简直像累起来的上块和堆起来的茅草。 穆王自己觉得即使在这里住上几十年也不会想念自己的国家的。 幻化人又请穆王一同游玩。 所到之处,抬头看不见太陽月亮,低头看不见江河海洋。 光影照来,穆王眼花缭乱看不清楚;音响传来,穆王耳鸣声乱听不明白。 百骸六脏,全都颤一抖而不能平静。 意志昏迷,一精一神丧失,于是请求幻化人带他回去。 幻化人推了一把,穆王好像跌落到了虚空之中。 醒来以后,还是坐在原来的地方,左右还是原来侍候他的人。 看看眼前的东西,那水酒是刚倒出来的,菜肴是刚烧好的。 穆王问左右:我刚才是从哪里来的? 左右的人说:大王不过是默默地待了一会儿。 从此穆王一精一神恍愧了三个月才恢复正常。 再问幻化人。 幻化人说:我与大王的一精一神出去游玩罢了,形体何尝移动过呢? 而且您在天上居住的宫殿,与大王的宫殿有什么不同呢? 您在天上游玩的花园,与大王的花园有什么不同呢? 大王习惯了经常看到的东西,对暂时的变化感到怀疑。 其实即使是最大的变化,无论是慢一点的变化还是快一点的变化,哪能都如实地描绘出来呢? 穆王十分高兴,从此不过问国家大事,不亲近大臣与嫔妃,毫无顾忌地到遥远的地方去游玩,他下令用天下最好的八种骏马来驾车,右边的服马叫骅骝,左边的服马叫绿耳,右边的骏马叫赤骥,左边的骖马叫白牺。 穆王的马车由造父驾驭,泰丙为车右。 随从的马车,右边的服马叫渠黄,左边的服马叫踰轮,左边的骖马叫盗骊,右边的骏马叫山子,由柏夭主车,参百驾驭,奔戎为车右。 驰驱了一千里,到了巨蒐氏的国家。 巨蒐氏于是献上白鹄的血液供穆王饮用,准备牛马的一乳一汁给穆王洗脚,并供奉所有乘车与驾车的人。 吃喝以后继续前进,又歇宿在崑 山的弯曲处,赤水的北面。 第二天便登上了崑 山巅,观览了黄帝的宫殿,并修缮整新,以传于后世。 随后又成西王母的贵宾,在瑶池上宴饮。 西王母为穆王朗诵歌谣,穆王也跟着唱和,歌辞都很悲哀。 后来又观赏了太陽入山的情景,一天走了一万里。 穆王于是叹道:哎呀! 我不修养道德而只知道享乐,后世的人恐怕要谴责我的罪过了吧! 穆王难道是神人吗? 在一生中享尽了快乐,仍然活了一百岁才死,当时的人们还以为他升天了呢。 【原文】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三年不告。 老成子请其过而求退。 尹文先生揖而进之于室,屏左右而与之言曰:昔老聃之徂西也①,顾而告予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 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 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 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 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 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②。 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 老成子归,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憣校四时③,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走者飞。 终身不著其术,故世莫传焉。 子列子曰:善为化者,其道密庸④,其功同人⑤。 五帝之德⑥,三王之功⑦,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测之哉? 【注释】①徂音 c,往,到。 ②与以。 ③憣校憣,音 fān(翻),变乱。 校,音 jiǎo(绞),通绞。 《释文》:顾野王读作翻交四时。 ④密庸隐秘而平常。 ⑤同人与一般人相同。 张湛注:取济世安物而已,故其功潜著而人莫知。 ⑥五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其说不一。 (1)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 (3)少吴(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 ⑦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一说指夏禹、商汤、周代的文王和武王。 【译文】老成子向尹文先生学习幻化之术,尹文先生三年都没有告诉他。 老成子请问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退学。 尹文先生向他作揖,引他进入室内,叫左右的人离开一房间后对他说:过去老聃往西边去,回头告诉我说:一切有生命的气,一切有形状的物,都是虚幻的。 创造万物的开始,陰陽之气的变化,叫做生,叫做死。 懂得这个规律而顺应这种变化,根据具体情形而推移变易的,叫做化,叫做幻。 创造万物的技巧微妙,功夫高深,本来就难以全部了解,难以完全把握。 根据具体情形变易的技巧明显,功夫低浅,所以随时发生,又随时消灭。 懂得了幻化与生死没有什么不同,才可以学习幻化之术。 我和你也在幻化着,为什么一定要再学呢? 老成子回去后,根据尹先生的话深思了三个月,于是能自一由自在地时隐时现,又能翻交四季,使冬天打雷,夏天结冰,使飞鸟在地上走,走兽在天上飞。 但终生没有把这些法术写成书,因而后世没有传下来。 列子先生说:善于幻化的人,他的道术隐秘而平常,他的功绩与一般人相同。 五帝的德行,三王的功绩,不一定都是由智慧和勇力而来,也许是由幻化来完成的,谁能推测到呢? 【原文】觉有八征①,梦有六候②。 奚谓八征? 一曰故③,二曰为④,三曰得,四曰丧⑤,五曰哀,六曰乐,七曰生,八曰死。 此者八征,形所接也⑥。 奚谓六候? 一日正梦⑦,二曰蘁梦⑧,三曰思梦⑨,四曰寤梦⑩,五曰喜梦,六曰惧梦,此六者,神所交也(11)。 不识感变之所起者,事至则惑其所由然;识感变之所起者,事至则知其所由然。 知其所由然,则无所怛(12)。 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故陰气壮,则梦涉大水而恐惧(13);陽气壮,则梦涉大火而燔焫(14);陰陽俱壮,则梦生杀(15)。 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 是以以浮虚为疾者,则梦扬;以沈实为疾者,则梦溺。 藉带而寝则梦蛇(16),飞鸟衔发则梦飞。 将陰梦火,将疾梦食。 饮酒者忧,歌儛者哭。 子列子曰:神遇为梦,形接为事。 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 故神凝者想梦自消。 信觉不语,信梦不达,物化之往来者也。 古之真一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几虚语哉(17)? 【注释】①征征兆,某种迹象所显示的原因与未来。 ②候占验,依据某种迹象预测其原因与未来。 ③故指过去的事情。 ④为指现在的事情。 ⑤丧失,丧失,损失。 ⑥此者八征,形所接也俞樾:当作此八者,形所接也,与下文此六者,神所交也相对。 王叔岷:疑本作此八征者,形所接也,与下文此六候者,神所交也相对。 今本下文六下既捝候字,此文亦错乱不可读矣。 ⑦正梦张湛注:平居自梦。 ⑧蘁梦张湛注:《周官》注云:蘁当为惊愕之愕,谓惊愕而梦。 ⑨思梦张湛注:因思念而梦。 ⑩寤梦张湛注:觉时道之而梦。 (11)此六者,神所交也王叔岷:宋徽宗《义解》:故曰,此六候者,神所交也。 是所见本六下有候字,与上文此八征者,形所接也相对。 当据补。 (12)怛音 d(达),畏惧。 (13)陰气壮,梦涉大水而恐惧古代陰陽理论认为水为陰,火为陽,故对梦的原因有此种解释。 (14)燔焫燔,焚烧。 焫,音 ru,烧。 (15)陰陽俱壮,则梦生杀张湛注:陰陽,以和为用者也。 抗则自相利害,故或生或杀也。 (16)藉以物衬垫。 (17)几读为岂。 《释文》:几音岂。 【译文】醒有八种征兆,梦有六种原因。 什么是八种征兆? 一是在重复过去的事情,二是在做新的事情,三是有所收获,四是有所丧失,五是有所悲哀,六是有所喜悦,七是即将新生,八是即将死亡。 这八种征兆,都是形体所接触的事情。 什么是六种原因? 一是平时自然而然的梦,二是因惊愕而致梦,三是因思虑而致梦,四是因醒悟而致梦,五是因高兴而致梦,六是因畏惧而致梦。 这六种原因,都是一精一神所交接的事情。 不懂得神感事变所引起的原因的人,事情发生了还不知道是什么回事;懂得神感事变所引起的原因的人,事情一发生便明白是怎么回事。 明白是怎么回事,便无所畏惧。 一个人一体魄的充实、空虚、亏损、增强,都与天地相通,与外物相应。 所以陰气过于旺盛,就会梦见过大河而恐惧;陽气过于旺盛,就会梦见过大火而被烧的;陰陽二气都过于旺盛,就会梦见生死残杀。 吃是太饱会梦见给别人财物,没有吃饱会梦见夺取别人财物。 所以以元气浮虚为病症的,就会梦见身一体飞扬;以元气沉实力病症的就会梦见身一体被淹埋。 枕着带子睡觉会梦见蛇,飞鸟衔一住头发会梦见飞升。 天气将陰会梦见大火,身一体将病会梦见吃饭。 喝了酒以后会在梦中忧愁,唱歌跳舞以后会在梦中哭泣。 列子说:一精一神与事物相遇便成为梦,形体与事物接触便成为事。 所以白天思虑与夜间做梦,都是一精一神与形体遇到某些事物的缘故。 因此一精一神凝结在一点上的人,白天不会思虑,夜间也不会做梦。 真正清醒的人不用语言,真在做梦的人并不通达,只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往来。 古代的真一人,醒着的时候连自己也忘记了,睡眠的时候不会做梦,难道是虚假的话吗? 【原文】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国。 陰陽之气所不交,故寒暑亡辨①;日月之光所不照,故昼夜亡辨。 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 五旬一觉,以梦中 92 所为者实,觉之所见者妄。 四海之齐谓中央之国②,跨河南北③,越岱东西④,万有余里。 其陰陽之审度⑤,故一寒一暑;昏明之分察⑥,故一昼一一夜。 其民有智有愚。 万物滋殖,才艺多方。 有君臣相临,礼法相持,其所云为不可称计。 一觉一寐,以为觉之所为者实,梦之所见者妄。 东极之北隅有国日阜落之国。 其土气常燠⑦,日月余光之照。 其土不生嘉苗,其民食草根木实,不知火食,一性一刚悍,强弱相藉⑧,贵胜而不尚义,多驰步,少休息,常觉而不眠。 【注释】①亡辨亡,无。 辨,分别。 ②齐按周克昌说,齐通脐,引申为中央、中心之义。 ③河黄河。 ④岱泰山的别名。 ⑤审度俞樾:审度二字传写误倒,本作陰陽之度审。 下句云其昏明之分察,故一昼一一夜,度与分对,审与察对,以是明之。 度,程度,本文指陰陽二气的比例。 审,明悉。 ⑥分察分,音 fn(份),职分。 察,明显。 ⑦燠音 y(郁),暖。 观下文日月余光之照,当指太陽光线很弱的寒冷地区,故燠字恐有误,当为寒字之误。 ⑧藉践踏。 欺凌。 【译文】最西方的南角有个国家,不知道与哪些国家接壤,名叫古莽之国。 陰气和陽气不相交接,因而冬天与夏天没有分别;太陽与月亮的光芒照耀不到,因而白天与黑夜没有分别。 那里的百姓不吃饭、不穿衣,睡眠很多。 五十天一醒,以梦中的所作所 93 为为真实,以醒时的所见所闻力虚妄。 四海的中央叫中国,横跨大河南北,超越岱岳东西,有一万余里见方。 这里的陰陽二气的比例分明,因而一个时期寒冷,一个时期炎热;昏暗与明亮的职分明确,因而一段时间是白天,一段时间是黑夜。 这里的百姓有的聪明,有的愚昧。 万物滋养繁殖,才艺多种多样。 有君主与臣民的互相抉助,用礼仪与法律来共同维持,他们的言论与作为不可以数字统计。 一段时间醒着,一段时间睡着,认为醒时的所作所为为真实,以梦中的所见所闻为虚妄。 最东方的北角有个国家叫阜落之国。 那里的土地之气非常寒冷,只能照到一点太陽与月亮的余光。 那里的土地不长庄稼,老百姓只能吃草根与树木的果实,并且不知道用火烧了以后再吃,一性一情刚强凶悍,强大的欺凌弱小的,崇尚胜利而不崇尚礼仪,跑步与走路的时间多,休息的时间少,经常醒着而不睡眠。 【原文】周之尹氏大治产,其下趣役者侵晨昏而弗息①。 有老役夫筋力竭矣,而使之弥勤,昼则呻呼而即事,夜则昏惫而熟寐。 一精一神荒散,昔昔梦为国君②,居人民之上,总一国之事,游燕宫观③,恣意所欲,其乐无比。 觉则复役。 人有慰喻其勤者,役夫曰:人生百年,昼夜各分④。 吾昼为仆虏,苦则苦矣,夜为人君,其乐无比。 何所怨哉? 尹氏心营世事,虑钟家业⑤,心形俱疲,夜亦昏惫而寐,昔昔梦为人仆,趋走作役,无不为也,数骂杖挞,无不至也。 眠中啽呓呻呼⑥,彻旦息焉。 尹氏病之,以访其友。 友曰:昔位足荣身,资财有余,胜人远矣。 夜梦 94 为仆,苦逸之复,数之常也。 若欲觉梦兼之,岂可得邪? 尹氏闻其友言,宽其役夫之程,减己思虑之事,疾并少间⑦。 【注释】①趣行动。 趣役,服役。 ②昔昔昔,通夕。 昔昔,夜夜。 ③燕通宴,宴饮。 ④分张湛注:分,半也。 ⑤钟专注。 ⑥啽呓音 ny,说梦话。 ⑦少间《释文》:少间,病差也。 【译文】周朝有个姓尹的人一大力添置家产,在他手下服役的人从清晨到黄昏都不得休息。 有个老役夫的筋力已经消耗干净了,仍然不停地被使唤,白天呻一吟呼喊着干活,黑夜昏沉疲惫地熟睡。 由于一精一神恍惚散漫,每天夜里都梦见自己当了国君,地位在百姓之上,总揽一国大事,在宫殿花园中游玩饮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快乐无比。 醒来后继续服役。 有人安慰他过于勤苦,老役夫说:人一生活一百年,白天与黑夜各有一半。 我白天做奴仆,苦是苦了,但黑夜做国君,则快乐无比。 有什么可怨恨的呢? 姓尹的一心经营世间俗事,思虑集中在家业上,心灵与形体都很疲劳,黑夜也昏沉疲惫而睡,每天夜里梦见自己当了奴仆,奔走服役,什么活都干,挨骂挨打,什么罪都受。 睡眠中呻一吟呼喊,一直到天亮才停止。 姓尹的以此为苦,便去询问他的朋友。 朋友说:你的地位足以使你荣耀,你的财产用也用不完,超过别人很多很多了。 黑夜梦见做了奴仆,这一苦一乐的循环往复,是一般的自然规律。 你想在醒时与梦中都很快乐,怎么能得到呢? 姓尹的听了他朋友的话,便放宽了役夫所做的工程的期限,减少了自己苦心思虑的事情,他和役夫的苦也就都减轻了。 【原文】郑人有薪于野者①,遇骇鹿,御而击之②,斃之。 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③,覆之以蕉④,不胜其喜。 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詠其事。 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 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 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 讵有薪者邪⑤? 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 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 薪者之归,不厌失鹿⑥。 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 爽旦⑦,案所梦而寻得之。 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⑧。 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 彼真取若鹿,而若与争鹿⑨。 室人又谓梦仞人鹿⑩,无人得鹿。 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 以闻郑君。 郑君曰:嘻! 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 访之国相。 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 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11)。 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 且恂士师之言可也(12)。 【注释】①薪砍柴。 ②御张湛注:御,迎。 ③遽急促。 隍《释文》:隍音黄,无水池也。 ④蕉《集释》引黄生:蕉、樵,古字通用。 取薪曰樵,谓覆之以薪也。 《庄子人世间》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字与此同,谓死人骨如积薪也。 ⑤讵音 j(巨),岂,难道。 ⑥厌音 yan(烟),通 ,安貌。 ⑦爽旦爽,明。 爽旦,天亮。 ⑧士师官名,掌管禁令、狱讼、刑罚。 古代为法官之通称。 ⑨而与若争鹿陶鸿庆:而与若争鹿,当作而若与争鹿。 此云争鹿,指失鹿者言;下云今据有此鹿,指取鹿者言,故请二分之也。 此说可供参考。 ⑩仞通认。 (11)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俞正燮:《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云:黄帝梦大风吹天下尘垢皆去,又梦人执千钧之一弩一驱羊万群。 帝寐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 天下岂有姓风名者后哉? 夫千钧之一弩一,异力者也;驱羊万群,能牧民为善者也。 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 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 黄帝因著《占梦经》十一卷。 其圆梦之法径情直遂而竟得之,可谓象罔得珠矣。 《灵枢》有《一婬一邪发梦篇》。 《占梦经》,《艺文志》有之,曰:《黄帝长柳占梦》。 孔子两楹之梦见《檀弓》。 辨梦言黄帝、孔丘,此其义也。 (12)恂相信。 《释文》:恂音荀,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人在野外砍柴,碰到一只受了惊的鹿,便迎上去把它打死了。 他怕别人看见,便急急忙忙把鹿藏在没有水的池塘里,并用砍下的柴覆盖好,高兴得不得了。 过了一会儿,他忘了藏鹿的地方,便以为刚才是做了个梦,一路上念叨这件事。 路旁有个人听说此事,便按照他的话把鹿取走了。 回去以后,告诉妻子说:刚才有个砍柴人梦见得到了鹿而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我现在得到了,他做的梦简直和真的一样。 妻子说:是 97 不是你梦见砍柴人得到了鹿呢? 难道真有那个砍柴人吗? 现在你真的得到了鹿,是你的梦成了真吗? 丈夫说:我真的得到了鹿,哪里用得着搞清楚是他做梦还是我做梦呢? 砍柴人回去后,不甘心丢失了鹿。 夜里真的梦到了藏鹿的地方,并且梦见了得到鹿的人。 天一亮,他就按照梦中的线索找到了取鹿的人的家里。 于是两人为争这只鹿而吵起来,告到了法官那里。 法官说:你最初真的得到了鹿,却胡说是梦;明明是在梦中得到了鹿,又胡说是真实的。 他是真的取走了你的鹿,你要和他争这只鹿。 他妻子又说他是在梦中认为鹿是别人的,并没有什么人得到过这只鹿。 现在只有这只鹿,请你们平分了吧! 这事被郑国的国君知道了。 国君说:唉! 这法官也是在梦中让他们分鹿的吧? 为此他询问宰相。 宰相说:是梦不是梦,这是我无法分辨的事情。 如果要分辨是醒还是梦,只有黄帝和孔丘才行。 现在没有黄帝与孔丘,谁还能分辨呢? 姑且听信法官的裁决算了。 【原文】宋陽里华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涂则忘行,在室则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①。 阖室毒之②。 谒史而卜之,弗占③;谒巫而祷之,弗禁;谒医而攻之,弗已。 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华子之妻子以后产之半请其方④。 儒生曰:此固非卦兆之所占,非祈请之所祷,非药石之所攻。 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庶几其廖乎! 于是试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 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 然吾之方密,传世98 不以告人。 试屏左右⑤,独与居室七日。 从之。 莫知其所施为也,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 华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罚子,一操一戈逐儒生⑥。 宋人执而问其以。 华子曰:曩吾忘也,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 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 吾恐将来之存忘、得夫、哀乐、好恶之乱吾心如此也,须臾之忘,可复得乎? 子贡闻而怪之,以告孔子。 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 顾谓颜回纪⑦之。 【注释】①今不识先,后不识今王重民:今不识先,后不识今二句有误。 《御览》七三八引作不识先后,不识今古,近是。 ②阖室毒之阖,全。 毒,《释文》:毒,苦也。 ③占验。 杨伯峻:《荀子赋篇》请占以五泰,杨倞注:占,验也。 ④居陶鸿庆:居犹蓄也,谓其素所蓄积也。 《天瑞篇》没其先居之财,义与此同。 ⑤屏音 bng(饼),退避。 ⑥戈古代主要兵器。 横刃,装有木 长一柄一。 ⑦纪通记,记载。 【译文】宋国陽里的华子中年时得了健忘症,早晨拿的东西到晚上就忘了,晚上放下的东西到早晨就忘了;在路上忘记走路,在家里忘记坐下;不知道先后,不知道今古。 全家都为他苦恼。 请史官来占卜,不能灵验;请巫师来祈祷,没有效果;请医生来诊治,也不见好转。 鲁国有个儒生自我推荐说能治好他的病,华子的妻子和儿女以家产的一半作为报酬,请他开药方。 儒生 99 说:这种病本来就不是算卦龟卜所能占验,不是祈祷请求所能生效,不是药物针灸所能诊治的。 我试试变化他的心灵,改换他的思虑,也许能够治好。 于是试着脱掉他的衣服,他便去寻找衣服;不给他吃饭,他便去寻找食物;把他关在黑暗处,他便去寻找光明。 儒生高兴地告诉他的儿子说:病可以治好了。 但我的方法秘密,只传子孙不告诉旁人。 请其他人回避一下,让我单独和他在室内待七天。 大家按他的要求办了。 没有人知道儒生干了些什么,而华子多年积累起来的病突然全都除去了。 华子清醒以后,便大发雷霆,废黜妻子,惩罚儿子,并拿起戈矛驱逐儒生。 宋国人把他捉住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华子说:过去我健忘,脑子里空空荡荡不知道天地是有还是无。 现在突然明白了过去的一切,数十年来的存亡、得失、哀乐、好恶,千头万绪纷纷扰扰全部出现了。 我害怕将来的存亡、得失、哀乐、好恶还像这样扰乱我的心,再求片刻的淡忘,还能得到吗? 子贡听说后感到奇怪,把这事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这不是你所能懂得的啊! 回头叫颜回把此事记录下来。 【原文】秦人逢氏有子①,少而惠②,及壮而有迷罔之疾。 闻歌以为哭,视白以为黑,飨香以为朽③,尝甘以为苦,行非以为是。 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无不倒错者焉。 杨氏告其父曰:鲁之君子多术艺,将能已乎! 汝奚不访焉? 其父之鲁,过陈,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证④。 老聃曰:汝庸知汝子之迷乎? 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觉者。 且一身之 100 迷不足倾一家,一家之迷不足倾一乡,一乡之迷不足倾一国,一国之迷不足倾天下。 天下尽迷,孰倾之哉⑤? 向使天下之人其心尽如汝子,汝则反迷矣,哀乐、声色、臭味⑥、是非,孰能正之? 且吾之此言未必非迷,而况鲁之君子迷之邮者⑦,焉能解人之迷哉? 荣汝之粮⑧,不若遄归也⑨。 【注释】①逢音 png(旁),逢的本字,姓。 ②惠通慧,聪明。 ③飨食用。 朽犹臭。 ④证通症,病。 ⑤倾王重民:倾字与上文不相应,盖正字之误。 此老聃与逢氏之言,谓汝子迷罔之病非病也,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乃真病耳。 特以同病者多,反觉不病。 若天下尽如汝子之迷,尚孰求而正之哉? 《御览》四百九十引正作正,可证。 ⑥臭味臭,音 xi(秀)。 臭味,气味。 ⑦邮通尤,最。 ⑧荣通赢,负担。 ⑨遄音 chun(传),迅速。 【译文】秦国的逢氏有个小孩,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以后却得了迷糊的病症。 听到唱歌以为是哭泣,看到白色以为是黑色,闻到香气以为是臭气,尝到甜昧以为是苦味,做错了事却以为是正确。 意识所到的地方,无论是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没有不颠倒错乱的。 一个姓杨的告诉这个孩子的父亲说:鲁国的君子多才多艺,可能能治好吧! 你为么不去拜访呢? 孩子的父亲去了鲁国,当路过陈国时,碰到了老聃,便告诉他儿子的病症。 老聃说:你的愚昧哪里能知道你儿子的迷糊? 现在天下的人对什么为是、什么为非搞不清楚,对什么是利、什么是害糊里糊涂,害这种病的人很多,本来就没有清醒的人。 而且一个人迷糊并不能使一家倾覆,一家人迷糊并不能使一乡倾覆,一乡人迷糊并不能使一国倾覆,一国人迷糊并不能使天下倾覆。 天下人都迷糊,谁能纠正呢? 如果使天下人的心都像你儿子的话,那么你就反而是迷糊的人了,那哀乐、声色、气味、是非,又有谁能纠正呢? 我这些话未必不是迷糊的表现,更何况鲁国的君子们都是迷糊得最厉害的人,又怎么能解一开别人的迷糊呢? 不如担着你的粮食,赶快回去吧! 【原文】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 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 其人愀然变容①。 指社曰:此若里之杜②。 乃喟然而叹。 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庐。 乃涓然而泣③。 指垅曰④:此若先人之冢。 其人哭不一良禁。 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若⑤,此晋国耳。 其人一大惭。 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杜,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注释】①愀然凄惨貌。 ②社土地庙。 ③涓然细水慢流貌。 ④垅同垄,坟墓。 ⑤绐音 di(怠),欺骗。 【译文】燕国有个人出生在燕国,生长在楚国,到老年才回本国去。 路过晋国时,同行的人欺骗他,指着城墙说:这是燕国的城墙。 那人凄怆地改变了面容。 同行的人指着土地庙说:这是你那个地方的土地庙。 那人长叹了一声。 同行的人指着房屋说:这是你的先人的房屋。 那人流着眼泪哭了起来。 同行的人指着坟墓说:这是你先人的墓地。 那人禁不住大哭起来。 同行的人失声大笑说:我刚才是在欺骗你,这是晋国啊! 那人一大为惭愧。 等到了燕国,真的见到了燕国的城墙和土地庙,真的见到先人的房屋和墓地时,悲伤的心情便少了。 发布时间:2025-09-22 12:17:5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2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