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仲尼第四 内容: 【原文】仲尼闲居,子贡入侍,而有忧色。 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 颜回援琴而歌。 孔子闻之,果召回入,问曰:若奚独乐? 回曰:夫子奚独忧? 孔子曰:先言尔志。 曰:吾昔闻之夫子曰:乐天知命故不忧。 回所以乐也。 孔子愀然有间,曰:有是言哉? 汝之意失矣。 此吾昔日之言尔,请以今言为正也。 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 今告若其实:修一身,任穷达,知去来之非我,亡变乱于心虑①,尔之所谓乐天知命之无忧也。 曩吾修《诗》、《书》,正《礼》、《乐》,将以治天下,遗来世,非但修一身、治鲁国而已。 而鲁之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一性一益薄。 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其如天下与来世矣②? 吾始知《诗》、《书》、《礼》、《乐》无救于治乱,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 此乐天知命者之所忧③。 虽然、吾得之矣。 夫乐而知者,非古人之所谓乐知也④。 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 《诗》、《书》、《礼》、《乐》,何弃之有? 革之何为? 颜回北面拜手曰⑤:回亦得之矣。 出告子贡。 子贡茫然自失,归家一婬一思七日⑥,104 不寝不食,以至骨立⑦。 颜回重往喻之,乃反丘门,弦歌诵书,终身不辍。 【注释】①亡《集释》:亡本作止,今从《藏》本、世德堂本、秦本正。 ②矣杨伯峻:于省吾《易经新证》以为矣即《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之以,何也。 ③此乐天知命者之所优杨伯峻:《御览》四六八引此乐天知命者之所忧下有也字。 ④所谓《集释》:所谓二字,各本皆倒作谓所,今从吉府本正。 ⑤拜王念孙:拜乃 之伪。 ,今拱字。 杨伯峻: 拜形相近而误也。 ⑥一婬一深。 ⑦骨立形容人消瘦到了极点。 【译文】孔子在家中闲坐着,子贡进来侍候,见他面带愁容。 子贡不敢询问,出来告诉颜回。 颜回便一面弹琴一面唱歌。 孔子听到了琴声,果然把颜回叫了进去,问道:你为什么独自快乐? 颜回说:老师为什么独自忧愁? 孔子说:先说说你的想法。 颜回说:我过去听老师说: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规律,所以就没有优愁。 这就是我快乐的原因。 孔子的脸色变得凄然,然后说:有这话吗? 你把意思领会错了。 这是我过去的话,请以今天的话为准。 你只知道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而没有忧愁的一面,却不知道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有很多忧愁的另一面。 现在告诉你关于这个问题的正确看法:修养自身,听任命运的穷困与富贵,懂得生死都不由我自己,因而心虑不会被外界改变和扰乱,这就是你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而没有忧愁的一面。 过去我整理《诗经》、《尚书》,订正礼制与乐律,准备以此治理天下,流传后世,并不是只修养自身、治理鲁国就满足了。 而鲁国的国君和大臣一天比一天丧失秩序,仁义道德一天天衰败,人情善一性一一天天刻薄。 这个学说在一个国家的今天还行不通,又能对整个天下与后世怎样呢? 我这才知道《诗经》、《尚书》、礼制乐律对于治理乱世没有什么作用,但却不知道改革它的方法。 这就是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的人所忧愁的事情。 虽然如此,但我还是明白了一些。 我们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并不是古人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 没有乐,没有知,才是真正的乐,真正的知,所以没有不快乐的事,没有不知道的事,没有不忧愁的事,没有不能做的事。 《诗经》、《尚书》、礼制乐律,又丧失了什么呢? 又为什么要改革它呢? 颜回面向北拱手作揖说:我也明白了。 他出来告诉了子贡。 子贡莫名其妙,回家深思了七天,不睡不吃,以至骨瘦如柴。 颜回又去开导他,然后才回到孔子门下,弹琴唱歌,诵读诗书,一生也没停止过。 【原文】陈大夫聘鲁①,私见叔孙氏②。 叔孙氏曰:吾国有圣人。 曰:非孔丘邪? 曰:是也。 何以知其圣乎? 叔孙氏曰:吾常闻之颜回曰:孔丘能废心而用形。 陈大夫曰:吾国亦有圣人,子弗知乎? 曰:圣人孰谓? 曰: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③,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 亢仓子应聘而至。 鲁侯卑辞请问之。 亢仓子曰:传子者妄。 我能视听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 鲁侯曰:此增异矣。 其道奈何? 寡人终愿闻之。 亢仓子曰: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 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 鲁侯大悦。 他日以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 【注释】①大夫周代的等级,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食一县的贡赋,在设置县令之前,也为一县的行政长官。 聘古代国与国之间派使者访问,称为聘。 ②叔孙氏当时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之一。 另两家是孟孙氏、季孙氏。 他们都是鲁桓公之子仲庆父的后代,故称三桓。 ③亢仓子《释文》:亢仓音庚桑,名楚,《史记》作亢仓子。 贾逵《姓氏英览》:吴郡有庚桑姓,称为士族。 【译文】陈国的一名大夫被派到鲁国去访问,以私人身份会见了叔孙氏。 叔孙氏:我国有一位圣人。 陈国大夫问:不就是孔丘吗? 叔孙氏说:是的。 陈国大夫问:怎么知道他是圣人呢? 叔孙氏说:我经常听颜回说:孔丘能放弃心灵而只用形体。 陈国大夫说:我国也有一位圣人,您不知道吗? 叔孙氏问:圣人是谁? 陈国大夫说:老聃的弟子中有个叫亢仓子的人,学到了老聃的道术,能用耳朵看东西,用眼睛听声音。 鲁侯听到此事大为惊异,派大官用丰厚的礼物去请他。 亢仓子应邀来到鲁国。 鲁侯谦虚地向他请教。 亢仓子说:传说的话不真实。 我能不用耳朵听,不用眼睛看,但并不能改变耳目的作用。 鲁侯说:这就更奇怪了。 那么你的道术是什么样的呢? 我很想听听。 亢仓子说:我的形体与心相合,心与气相合,气与神相合,神与无相合,如果有极隐微的东西,极弱小的声音,即使远在八方荒远之地以外,或近在眉睫以内,来干扰我的,我一定都能知道。 我也不晓得是我的七窍四肢所感觉到的,还是心腹六脏所知道的,它自然而然就知道罢了。 鲁侯十分高兴。 过了些天把这事告诉了仲尼,仲尼笑了笑,没有回答。 【原文】商太宰见孔子曰①:丘圣者欤②? 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 商太宰曰:三王圣者欤? 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则丘弗知③。 曰:五帝圣者欤? 孔子曰:五帝善任仁义者,圣则丘弗知。 曰:三皇圣者欤? 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④,圣则丘弗知。 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 孔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⑤。 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 真不圣欤? 商太宰嘿然心计曰⑥:孔丘欺我哉! 【注释】①商太宰商,即周代的宋国,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微子,建都商丘,是为宋国。 因是商后,故又称商。 前 286 年为齐所灭。 太宰,官名,掌天子或诸侯内外事务,或在君主左右赞画君命者。 ②欤音 y(于),此处表疑问语气。 ③弗《集释》:弗各本作不,今从《道藏》白文本、林希逸本。 ④三皇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有多种说法,《史记补三皇本纪》引《河图》、《三王历》说,为天皇、地皇、人皇。 任王重民:善任因时义不可通。 盖本作三皇善因时者,任字因上文三王善任智勇五帝善任仁义诸任字而衍,智勇、仁义可言任,因时则不必言任矣。 《类聚》三十、《御览》四百零一引并无任字。 ⑤名此处用作动词,称誉的意思。 ⑥嘿音 m(墨),同默。 【译文】宋国的太宰去见孔子,问:你是圣人吗? 孔子说:我哪敢当圣人,我不过是学问广博知识丰富就是了。 宋国太宰问:三王是圣人吗? 孔子说:三王是善于使用智力和勇力的人,是不是圣人,那我不知道。 又问:五帝是圣人吗? 孔子说:五帝是善于推行仁义道德的人,是不是圣人,那我也不知道。 又问:三皇是圣人吗? 孔子说:三皇是善于顺应时势的人,是不是圣人,那我不知道。 宋国太宰大为惊骇,说:那么谁是圣人呢? 孔子的脸色一时有些变化,然后说:西方的人中有一位圣人,不治理国家而国家不乱,不说话而使人自然信服,不教化而政令自然实行,伟大而宽广啊,百姓不知怎么称赞他才好。 我怀疑他是圣人,不知道真的是圣人呢? 真的不是圣人呢? 宋国太宰默默地在心中计议说:孔子在欺哄我啊! 【原文】子夏问孔子曰①:颜回之为人奚若②? 子曰:回之仁贤于丘也。 曰;子贡之为人奚若③? 子曰:赐之辩贤于丘也。 曰:子路之为人奚若④? 子曰:由之勇贤于丘也。 曰:子张之为人奚若⑤? 子曰:师之庄贤于丘也。 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夫子? 曰:居! 吾语汝。 夫回能仁而不能反⑥,赐能辩而不能讷⑦,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 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许也。 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贰也。 【注释】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②奚若何如,怎么样。 ③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人,孔子弟子。 ④子路名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 ⑤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陈人,孔子弟子。 ⑥反张湛注:反,变也。 夫守一而不变,无权智以应物,则所适必阂矣。 俞樾:反字无义,疑刃字之误。 ,刃与忍通。 忍,忍心,《新书道术》:恻隐怜人谓之慈,反慈力忍。 ⑦讷说话迟钝。 【译文】子夏问孔子说:颜回的为人怎样? 孔子说:颜回的仁慈之心比我强。 又问:子贡的为人怎样? 孔子说:端木赐的辩说能力比我强。 又问:子路的为人怎样? 孔子说:仲由的勇敢程度比我强。 又问:子张的为人怎么样? 孔子说:颛孙师的庄重严肃比我强。 子夏离开座位问道:那么这四个人为什么要来做您的学生呢? 孔子说:坐下! 我告诉你。 颜回能仁慈却不能狠心,端木赐能辩论却不能沉默,仲由能勇敢却不能怯弱,颛孙师能庄重却不能随和。 把四人的长处合起来交换我的长处,我也是不干的。 这就是他们拜我为师而不三心二意的原因。 【原文】子列子既师壶丘子林,友伯昏瞀人,乃居南郭①。 从之处者,日数而不及②。 虽然,子列子亦微焉③。 朝朝相与辩,无不闻。 而与南郭子连墙二十年,不相谒请。 相遇于道,目若不相见者。 门之徒役以为子列子与南郭子有敌不疑④。 有自楚来者,问子列子曰:先生与南郭子奚敌? 子列子曰:南郭子貌充心虚,耳无闻,目无见,口无言,心无知,形无惕⑤,往将奚为? 虽然,试与汝偕往。 阅弟子四十人同行⑥。 见南郭子,果若欺魄焉⑦,而不可与接。 顾视子列子,形神不相偶,而不可与群。 南郭子俄而指子列子之弟子末行者与言,衎衎然若专直而在雄者⑧。 子列子之徒骇之⑨。 反舍,咸有疑色。 子列子曰:得意者无言,进知者亦无言⑩。 用无言为言亦言,无知为知亦知。 无言与不言(11),无知与不知,亦言亦知,亦无所不言,亦无所不知,亦无所言,亦无所知。 如斯而已,汝奚妄骇哉? 【注释】①乃《释文》:乃居,一本作反居。 杨伯峻:《御览》四零六引正作反。 郭外城。 ②日胡怀琛:日为百字之误。 王叔岷:《初学记》十八引处作游,日作百,《御览》四百四引日亦作百,疑作百者是也。 ③微幽昧,不明。 《诗小雅十月之交》: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郑玄笺:微谓不明也。 ④敌仇。 ⑤惕陶鸿庆云:惕当为 。 《说文》: ,交 也。 即易之本字。 形无 者,谓其形无交易也。 ⑥阅汇集。 ⑦欺魄张湛注:欺魄,土人也。 土人即泥人。 王重民:欺魄用以请雨。 此谓南郭子若欺魄者,以见其得道之深,即所谓形若槁木、心若死灰也。 ⑧衎衎然衎,音 kn(看)。 卢重玄解:衎衎然,求胜之气耳。 ⑨子列子之徒骇之张湛注:见其一尸一居,则自同土木;见其接物,则若有是非,所以惊。 ⑩进通尽。 (11)与俞樾:与犹为也。 【译文】列子拜壶丘子林为师,以伯昏瞀人为友,然后居住在城南边上,跟列子相交往的,以百计数也不够。 即使这样,列子也不夸耀自大。 他们天天地一起讨论问题,远近没有不知道的。 而与南郭子隔墙为邻二十年,却从不互相拜访来往。 在路上相遇时,眼睛像不认识一样。 门下的弟子和仆役都以为列子与南郭子有仇,一点不怀疑。 有一个从楚国来的人,问列子说:先生与南郭子为什么互相敌视? 列子说:南郭子形貌充实而心灵空虚,耳朵不听,眼睛不看,口不说话,心灵没有知觉,形体没有变动,去拜访他干什么呢? 即使这样,我姑且和你一起去一趟看看吧。 于是列子选了四十个弟子同行。 见到南郭子,果然和土偶一样,不能同他交谈。 回头看看列子,一精一神与形体已不在一起,也不能同他谈论了。 没有一会儿,南郭子指着列子弟子末行一人,和他谈话,一副好胜的神气,好像抓住了真理,是一位胜利者。 列子的弟子大为惊骇。 回到住处,都带着疑问的面色。 列子说:懂得真意的人不再说话,什么都懂的人也不再说话。 以无言为言也是一种言,以无知为知也是一种知。 应当以无言为不言,以无知为不知。 这样,也说了,也知了,也是无所不说,也是无所不知,也是什么都没有说,也是什么都不知道。 像这样就行了,你们为什么要胡乱惊讶呢? 【原文】子列子学也①,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老商一眄而已。 五年之后,心更念是非,口更言利害,老商始一解颜而笑。 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更无是非;从口之所言,更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 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外内进矣。 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无不同②。 心凝形释,骨内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心之所念,言之所藏。 如斯而已,则理无所隐矣。 【注释】①子列子学也指列子向老商氏学乘风之道。 此节已见《黄帝篇》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一节。 张湛注:《黄帝篇》已有此章,释之详矣。 所以重出者,先明得一性一之极,则乘变化而无穷;后明顺心之理,则无幽而不照。 二章双出,各有攸趣,可不察哉? ②口无不同口字衍。 同下应有也字。 《黄帝篇》作无不同也。 【译文】列子在学习道术的时候,三年之内,心中不敢计较是与非,嘴上不敢谈论利与害,然后才得到老商斜着眼睛看一下罢了。 又在两年之内,心中比学道前更多地计较是与非,嘴上更多地谈论利与害,然后老商才开始放松脸面笑了笑。 又在两年之内,顺从心灵去计较,反而觉得没有什么是与非;顺从口舌去谈论,反而觉得没有什么利与害;老师这才叫我和他坐在一块席子上。 又在两年之内,放纵心灵去计较,放纵口舌去谈论,但所计较与谈论的也不知道是我的是非利害呢,也不知道是别人的是非利害呢,身外身内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从此以后,眼睛就像耳朵一样,耳朵就像鼻子一样,鼻子就像嘴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了。 心灵凝聚,形体消失,骨肉全都融化了;感觉不到身一体倚靠着什么,两脚踩着什么,心灵想着什么,言论包藏着什么。 如此而已,那一切道理也就没有什么可隐藏的了。 【原文】初,子列子好游。 壶丘子曰:御寇好游,游何所好? 列子曰:游之乐所玩无故①。 人之游也,观其所见;我之游也,观其所变。 游乎游乎! 未有能辨其游者。 壶丘子曰:御寇之游固与人同钦,而曰固与人异欤! 凡所见,亦恒见其变。 玩彼物之无故,不知我亦无故。 务外游,不知务内观。 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 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 于是列子终身不出,自以为不知游。 壶丘子曰:游其至乎! 至游者,不知所适;至观者,不知所眡②。 物物皆游矣,物物皆观矣,是我之所谓游,是我之所谓观也。 故曰:游其至矣乎! 游其至矣乎! 【注释】①所玩无故张湛注:言所适常新也。 ②眡音 sh(示),同视。 【译文】列子原来喜欢游览。 壶丘子说:御寇喜欢游览,游览有什么可喜欢的呢? 列子说:游览的快乐,是因为所欣赏的东西没有陈旧的。 别人游览,欣赏的是所见到的东西;我游览,欣赏的是事物的变化。 游览啊游览啊! 没有人能分辨不同的游览方法。 壶丘子说:御寇的游览本来与别人相同嘛,他还要说本来与别人不同呢! 凡是见到的东西,必然会同时见到这些东西的变化。 欣赏外物的变化,却不知道自身也在不停地变化之中。 只知道欣赏外物,却不知道欣赏自己。 欣赏外物的,希望把外物都看遍;欣赏自己的,也应把自身都看遍。 把自身都看遍,这是最高的游览;把外物都看遍,并不是最高的游览。 从此列子终身不再外出,自己认为不懂得游览。 壶丘子说:这是最高的游览啊! 最高的游览不知道到了哪里,最高的欣赏不知道看到了什么。 任何地方都游览了,任何事物都欣赏了,这是我所说的游览,是我所说的欣赏。 所以我说:这是最高的游览啊! 这是最高的游览啊! 【原文】龙叔谓文挚曰①:子之术微矣。 吾有疾,子能已乎? 文挚曰:唯命所听。 然先言子所病之证②。 龙叔曰:吾乡誉不以为荣,国毁不以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视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视吾如人。 处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观吾之乡,如戎蛮之国。 凡此众疾③,爵赏不能劝,刑罚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哀乐不能移,固不可事国君,交亲友,御妻子,制仆隶,此奚疾哉? 奚方能已之乎? 文挚乃命龙叔背明而立,文挚自后向明而望之。 既而曰:嘻! 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几圣人也! 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达④。 今以圣智为疾者,或由此乎! 非吾浅术所能已也。 【注释】①文挚《释文》:文挚,六国时人,尝医齐威王。 或云:春秋时宋国良医也,曾治齐文王,使文王怒而病愈。 ②证通症。 ③疾《集释》:疾,北宋本作庶,汪本从之,今依《藏》本、世德堂本、秦本订正。 ④六孔流通,一孔不达张湛注:旧说圣人心有七孔也。 【译文】龙叔对文挚说:您的医术十分一精一湛了。 我有病,您能治好吗? 文挚说:一切听从您的命令。 但应先说出您的病症。 龙叔说:全乡人赞誉我,我不以为光荣,全国人毁谤我,我不以为耻辱;得到了并不喜欢,丧失了并不忧愁;看活着像是死亡,看富贵像是贫穷;看人像是猪,看自己像是别人。 住在自己家中,像是住在旅馆;看自己的家乡,像是西戎南蛮之国。 所有这些病,爵位赏赐不能劝慰,严刑惩罚不能威胁,盛衰利害不能改变,悲哀快乐不能动摇,我这样做自然不能辅佐国君,交结亲友,管教妻子儿女,控制奴仆臣隶,这是什么病呢? 什么药方能治好它呢? 文挚于是叫龙叔背着光线站着,文挚从暗处向明处看他。 过了一会儿说:唉! 我看到你的心了,你的心里已经空虚了,几乎是圣人了! 你的心已有六个孔流通了,只有一个孔还没有通达。 现在人把圣明智慧当作疾病的,可能这样的吧! 这不是我浅陋的医术所能治好的。 【原文】无所由而常生者①,道也。 由生而生,故虽终而不亡②,常也。 由生而亡,不幸也。 有所由而常死者,亦道也。 由死而死,故虽未终而自亡者,亦常也③。 由死而生,幸也。 故无用而生谓之道,用道得终谓之常④;有所用而死者亦谓之道,用道而得死者亦谓之常。 季梁之死,杨朱望其门而歌。 随梧之死,杨朱抚其一尸一而哭。 隶人之生,隶人⑤之死,众人且歌,众人且⑥哭。 【注释】①由用。 《左传襄公三十年》:以晋国之多虞,不能由吾子。 杜预注:由,用也。 本文无所由即下文无用,有所由即下文有用。 ②虽终而不亡按下文虽未终而自亡者例,此处亡字下脱者字。 ③亦常也《集释》:各本亦常下无也字,今依吉府本补。 ④用道得终谓之常按下文用道而得死者亦谓之常例,此句应为用道而得终者谓之常。 ⑤隶人古代称触犯法律而没入官为奴隶、从事劳役的人,也用来称职位低微的吏役。 按照庄子的看法,一般人整天辛辛苦苦忙个不停,都是役人之役。 故此隶人当指不懂得自然之道的一般人。 ⑥且语中助词。 【译文】无所作为而一直活着的,是自然之道。 顺应常生之道而活着,因而虽然年老却不死亡的,是正常现象。 顺应常生之道而死亡的,是一种不幸。 有所作为而经常死亡的,也是自然之道。 顺着常死之道而死亡,因而虽然年未老却自行死亡的,也是正常现象。 顺着常死之道而活下来的,是一种侥幸。 所以无所作为而活着叫做自然之道,顺应常生之道而得寿终叫做正常现象;有所作为而死亡也叫做自然之道,顺着常死之道而得夭亡也叫做正常现象。 季梁死了,杨朱望其门而歌。 随梧死了,杨朱抚一摩着他的一尸一体哭泣。 普通人出生了,大家便唱歌,普通人死亡了,大家便哭泣。 【原文】目将眇者①,先睹秋毫②;耳将聋者,先闻蚋飞③;口将爽者④,先辨淄渑⑤;鼻将窒者,先觉焦朽;体将僵者,先亟奔佚⑥;心将迷者,先识是非:故物不至者则不反。 【注释】①眇眼睛。 ②睹见。 秋毫秋天的毫一毛一,喻极细微的东西。 ③蚋音 ru(锐)。 卢重玄解:秦时蚊为蚋。 ④爽张湛注:爽,差也。 ⑤淄渑淄,水名,即今山东省内的淄河。 渑,水名,源出山东淄博市东北。 张湛注:淄渑水异味,既合则难别也。 《释文》引《说符篇》:淄渑之合,易牙尝之。 ⑥先亟奔佚亟,音 q(气),一爱一。 《方言》:亟,一爱一也。 东齐海岱之间曰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相敬一爱一,谓之亟。 佚,同逸。 奔快,疾驰。 【译文】眼睛将要瞎的人,先看到秋天的毫一毛一;耳朵将要聋的人,先听到蚊子乱飞的声音;口舌将要失去味觉的人,先辨出淄渑两水滋味的差别;鼻子将要失去嗅觉的人,先闻到烧焦的气味;身一体将要僵硬的人,先喜欢奔跑;心灵将要糊涂的人,先识别是非:所以事物不发展到极点,是不会走向反面的。 【原文】郑之圃泽多贤①,东里多才②。 圃泽之役有伯丰子者③,行过东里,遇邓析④。 邓析顾其徒而笑曰:为若舞⑤,彼来者奚若? 其徒曰:所愿知也。 邓析谓伯丰子曰:汝知养养之义乎⑥? 受人养而不能自养者,犬豕之类也;养物而物为我用者,人之力也。 使汝之徒食而饱,衣而息,执政之功也⑦。 长幼群聚而为牢藉庖厨之物⑧,奚异犬豕之类乎? 伯丰子不应。 伯丰子之从者越次而进曰:大夫不闻齐鲁之多机乎⑨? 有善治土木者,有善治金革者,有善治声乐者,有善治书数者,有善治军旅者,有善治宗庙者,群才备也。 而无相位者,无能相使者。 而位之者无卸,使之者无能,而知之与能为之使焉。 执政者,乃吾之所使,子奚矜焉⑩? 邓析无以应。 目其徒而退。 【注释】①圃泽又称圃田泽,在今河南中牟县西。 ②东里在今河南新郑县故城内,郑国的宰相子产曾住这里。 ③役张湛注:役犹弟子。 ④邓析(前 545前 501 年)张湛注:邓析,郑国辩智之士,执两可之说而时无抗者,作竹书,子产用之也。 竹书即竹刑,写于竹简上的刑书。 ⑤舞张湛注:世或谓相嘲调为舞弄也。 朱骏声:舞借为侮。 ⑥养养张湛注:上音余亮,下音余赏。 即上养字音 yng(样),被养育;下养字,音 yǎng(痒),养育。 ⑦执政之功也张湛注:喻彼为大豕,自以为执政者也。 ⑧牢藉《释文》:牢,牲牢也,圈也。 藉,谓以竹木围绕,又刺也。 ⑨机张湛注:机,巧也。 ⑩矜自以为贤能。 【译文】郑国的圃泽有很多贤能之人,东里有很多才智之士。 圃泽有个学者叫伯丰子的,路过东里,碰到了邓析。 邓析回头对自己的弟子笑了笑说:我为你们戏一弄他一下,看那个过来的人怎么办? 邓析的弟子们说:我们希望能看到。 邓析对伯丰子说:你知道被养育与养育的区别吗? 被别人养活而不能自己养活自己的,是狗与猪一类的动物;养育万物而使万物为自己所用的,是人的能力。 让你们这些人吃得饱,穿上衣服并得到休息的,都是我们这些掌握政权的人的功劳。 而你们只会男一女老少群居聚集在一起,为的是吃到牛牢猪圈和厨房里的食物,这与狗猪一类动物有什么区别? 伯丰子不加理会。 伯丰子的随从从后面上来插话说:大夫没有听说过齐国和鲁国有许多很有才能的人吗? 有的擅长于盖房子,有的檀长于五金皮革制品,有的擅长于弹奏乐器,有的擅长于读书计数,有的擅长于带兵作战,有的擅长于宗庙祭祀活动,各种各样的人才都具备了。 但却没有宰相,没有能管理和使用他们的人。 管理他们的不需要专门的知识,使用他们的人不需要专门的技能,而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只能被管理和使用。 你们这些掌握政权的人,都是我们所管理和使用的,你有什么值得傲慢的呢? 邓析没有话可说,示意他的弟子离开。 【原文】公仪伯以力闻诸侯,堂谿公言之于周宣王①。 王备礼以聘之。 公仪伯至,观形,懦夫也。 宣王心惑而疑曰:女之力何如? 公仪伯曰:臣之力能折春螽之股②,堪秋蝉之翼③。 王作色曰:吾之力能裂犀兕之革④,曳九牛之尾⑤,犹憾其弱⑥。 女折春螽之股,堪秋蝉之翼,而力闻天下,何也? 公仪伯长息退席,曰:善哉王之间也! 臣敢以实对。 臣之师有商丘子者,力无敌于天下,而六亲不知,以未尝用其力故也。 臣以死事之,乃告臣曰:人欲见其所不见,视人所不窥,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为。 故学视者先见舆薪⑦,学听者先闻撞钟。 夫有易于内者无难于外。 于外无难,故名不出其一家。 ⑧今臣之名闻于诸侯,是臣违师之教,显臣之能者也。 然则臣之名不以负其力者也,以能用其力者也,不犹愈于负其力者乎? 【注释】①周宣王西周天子,名靖,厉王子。 公元前 828 年前 782 年在位。 《释文》:公仪,堂谿,氏也。 皆周贤士。 ②螽音 zhōng(终),蝗虫。 ③堪俞樾:堪当读为戡。 《说文》戈部:勘,刺也。 春螽之股细,故言折,见能折而断也。 秋蝉之翼薄,故言戡,见能刺而破之也。 作堪者假字耳。 《尚书》西伯既勘黎,《尔雅释诂》注引作堪,此古字通用之证。 ④兕音 s(寺),古代犀牛一类的兽名,皮厚,可以制甲。 ⑤曳拖。 ⑥憾张湛注:憾,恨。 ⑦舆薪舆,本谓车箱,因指车子。 薪,柴火。 舆薪,指一车柴火。 ⑧家《集释》:家,北宋本、《藏》本、秦刻卢重玄本、汪本作道,吉府本、世德堂本作家。 今从吉府、世德堂本。 【译文】公仪伯以力气大而闻名于各诸侯国,堂谿公把这事报告了周宣王。 周宣王准备了聘礼去请他。 公仪伯来了后,宣王看他的样子,像个懦夫。 宣王心中疑惑,问道:你的力气怎样? 公仪伯说:我的力气能折断春天蝗虫的大一腿,刺穿秋天知了的翅膀。 宣王变了脸色,说:我的力气能撕一开犀兕牛的皮革,拖住九头牛的尾巴,我还嫌力气太小。 你只能折断春天蝗虫的大一腿,刺穿秋天知了的翅膀,却以力气大而闻名于天下,这是为什么呢? 公仪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离开了坐席,说:大王问得好啊! 我大胆地把实际情况告诉您。 我的老师中有个叫商丘子的,力气大得天下没有对手,而他的至亲密友却不知道,这是他从来没有用过他的力气的缘故。 我死心塌地去侍候他,他才告诉我说:人们都想见自己所见不到的,看别人所看不见的,想得到自己所得不到的,干别人所不干的。 所以练习眼神的总是先看装满车子的木柴,练习听声音的总是先听撞钟的声音。 在心里觉得容易,做起来便不会困难。 做起来没有困难,因而名声也就出不了家庭。 现在我的名声传遍了各诸侯国,是我违背了老师的教导,显示了自己能力的缘故。 那就是说,我的名声不是由我倚仗自己的力气得到的,而是由我运用自己的力气得到的,这不是比倚仗自己力气的人更好一些吗? 【原文】中山公子牟者①,魏之贤公子也。 好与贤人游,不恤国事,而悦赵人公孙龙②。 乐正子舆之徒笑之。 公子牟曰:子何笑牟之悦公孙龙也? 子舆曰:公孙龙之为人也,行无师,学无友,佞给而不中③,漫衍而无家④,好怪而妄言,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与韩檀等肄之⑤。 公子牟变容曰:何子状公孙龙之过欤? 请闻其实。 子舆曰:吾笑龙之诒孔穿⑥,言:善射者能今后镞中前括⑦,发发相及,矢矢相属⑧。 前矢造准而无绝落,后矢之括犹衔弦,视之若一焉⑨。 孔穿骇之。 龙曰:此未其妙者。 逢蒙之弟子曰鸿超,怒其妻而怖之,引乌号之弓⑩,綦卫之箭(11),射其目。 矢来注眸子而眶不睫(12),矢隧地而尘不扬(13)。 是岂智者之言与? 公子牟曰:智者之言固非愚者之所晓。 后镞中前括,钧后于前(14)。 矢注眸子而眶不睫,尽矢之势也。 子何疑焉? 乐正子舆曰:子,龙之徒,焉得不饰其阙? 吾又言其尤者(15)。 龙诳魏王曰:有意不心(16),有指不至(17)。 有物不尽(18)。 有影不移(19)。 发引千钧(20)。 白马非马(21)。 孤犊未尝有母(22)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 公子牟曰:子不谕至言而以为尤也(23),尤其在子矣。 夫无意则心同(24)。 无指则皆至(25)。 尽物者常有(26)。 影不移者,说在改也(27)。 发引千钧,势至等也(28)。 白马非马,形名离也(29)。 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30)。 乐正子舆曰:子以公孙龙之鸣皆条也(31)。 设令发于余窍(32),子亦将承之。 公子牟默然良久,告退,曰:请待余日,更谒子论。 【注释】①中山公子牟魏侯之子,封于中山,名牟,故称。 ②公孙龙战国时哲学家,赵国人。 ③佞给佞,音 nng(宁),巧言谄媚。 给,音 jǐ(己),口齿伶俐。 佞给,指善于花言巧辩。 ④漫衍而无家漫衍,散漫,不受拘束。 无家,张湛注:儒墨刑名乱行而无定家。 ⑤肄研习。 ⑥诒音 di(殆),欺骗。 ⑦后镞中前括镞,音 z(族),箭头。 括,箭的末端。 ⑧属音 zhǔ(主),接连。 ⑨视之若一焉张湛注:箭相连属无绝落处,前箭著堋,后箭复中前箭,而后所凑者犹衔弦,视之如一物之相连也。 ⑩乌号之弓张湛注:乌号,黄帝弓。 (11)綦卫之箭张湛注:綦,地名,出美箭。 卫,羽也。 (12)矢来往眸子而眶不睫来,《释文》作末。 杨伯峻:来字当从《释文》作末,眸,音 mu(谋)。 眸子,瞳人。 眶,音 kung(匡),眼圈。 睫,音 ji(捷),眨眼。 (13)隧音 zhu(坠),通坠。 (14)钧通均,同。 钧后于前,指后箭与前箭的用力、方向等完全相同。 (15)尤突出的。 (16)有意不心有意念产生,但不是心本体的活动,只是心的作用,心本体是寂然不动的。 (17)有指不至指,手指,引申为事物的概念。 至,到。 有指不至,有了具体概念,便不能包括所有的事物。 如说:拿苹果来,则桔子、香蕉便拿不来。 说叫张三来,则李四、王五便不至。 (18)有物不尽与有指不至相近。 只要有具体事物的名称,便不能把所有的事物都包括进去。 只有不称某物,只说有,才能包括全部事物。 (19)有影不移一般人认为人的影子随人而动,但公孙尤认为影子是不动的。 影子的变化是因为人动以后产生了新的影子,原来的影子消失了。 影子只有产生与消失,而不能移动。 (20)发引千钧发,指头发。 引,牵引。 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一般以三十斤为一钧。 千钧,即三千斤。 (21)白马非马白马,白色的马。 马,指一般概念的马。 白马与一般概念的马是不能等同的。 这就如同玫瑰花与花、张三与人不能等同一样。 (22)孤犊未尝有母张湛注:不详此义。 卢重玄解:谓之孤犊,安得有母也? (23)尤过失,错误。 (24)无意则心同张湛注:同于无也。 无是指心的本体。 没有意念,则心的作用归于无,即同于心的本体。 (25)无指则皆至万物没有概念便无法区分。 (26)尽物者常有能够包括一切事物的,只能是永恒的有,即存在。 (27)影不移的,说在改也说影子不移动的理由,是因为人一体移动后,原来的影子消失了,又产生了新了影子,而不是影子在移动。 (28)发引千钧,势至等也根头发能牵引三千斤物体,是因为势到了能牵引三千斤的程度。 (29)白马非马,形名离也形,指马的形状。 若说马的形状,则白马也是马。 名,概念。 但说马的概念,则白马与马的概念是不能等同的。 形与名分离,只说白马与马这两个概念,那么白马当然就不是马了。 (30)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俞樾:有母下当更疊有母二字。 本云:孤犊未尝有母。 有母,非孤犊也。 《庄子天下篇》释文引李云:驹生有母,言孤则无母。 孤称立,则母名去也。 此可证有母非孤犊之义。 意为:既称孤犊,便不能有母;当它有母一之时,尚未成为孤犊。 (31)有条有条有理。 (32)余窍《释文》:秽一穴一也。 【译文】中山公子牟这个人,是魏国贤能的公子。 喜欢与贤人交游,不过问国家事务,而欣赏赵国人公孙龙。 乐正子舆这班人为此而笑话他。 公子牟说:你为什么要笑话我欣赏公孙龙呢? 子舆说:公孙龙的为人,言行没有师承,为学没有朋友,好猾善辩却没有道理,知识杂乱而不成一家之言,喜欢奇谈怪论而胡说八道,企图迷惑别人的心,折服别人的口,与韩檀研习的那一套一样。 公子牟变了脸色,说:你凭什么这样指责公孙龙的过错呢? 请说出具体事实。 子舆说:我笑公孙龙欺哄孔穿,他说:很会射箭的人能使后一根箭的箭头射中前一根箭的箭尾,一箭挨着一箭,一箭连着一箭,前面一箭对准目标尚未射一到,后面一箭的箭尾已经放上了弓弦,看上去好像连成了一根箭。 孔穿大为惊骇。 公孙龙说:这还不是最妙的。 逢蒙的弟子叫鸿超,因对妻子大发脾气,要吓唬她,便用乌号的弓,綦卫的箭,射她的眼睛。 箭头碰到了眼珠子,她却没有眨一下眼睛,箭掉到地上,却没有一点尘土飞扬。 这难道是聪明人所说的话吗? 公子牟说:聪明人说的话本来就不是愚蠢的人所能明白的。 后一根箭的箭头射中前一根箭的箭尾,是因为后一根箭的用力与方向和前一根箭完全相同。 箭碰到眼珠子而没有眨一下眼睛,是因为箭的力量到了眼睛那里时已经用尽了。 你又怀疑什么呢? 乐正子舆说:你和公孙龙是同一类人,哪能不掩饰他的错误呢? 我再说说他更荒谬的言论。 公孙龙欺哄魏王说:有意念产生,但心的本体却没有活动。 有了具体概念,便不能包括所有的事物。 有具体事物,便不能把所有的事物都包括进去。 影子是不会移动的。 头发可以牵引三千斤重的物体。 白马不是马。 孤牛犊不曾有过母亲。 他那些与人们的看法相违背、与常理相反的言论,说也说不完。 公子牟说:你不懂得这些至理名言,反而认为是谬论,其实错误的是你。 没有意念,心的作用与本体才能同一。 没有具体概念,才能包括所有的事物。 能包括所有事物的,只能是永恒的存在。 说影子不会移动,是因为人移动后,原来的影子消失了,又产生了新的影子,新影子并不是旧影子的移动。 头发能牵引三千斤重的物体,是因为势到了能牵引三千斤的程度。 白马不是马,是把马的形状与马的概念分离开来而言的。 孤牛犊不曾有过母亲,是因为母亲健在的时候,它还不能称作孤牛犊。 乐正子舆说:你认为公孙龙的言论都是有道理的。 假如他放个屁,你也会把他吃掉。 公子牟沉默了好久,告辞说:请过些时候,再邀你来辩论。 【原文】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欣,不治欤? 不知亿兆之愿戴已欤,不愿戴己欤? 顾问左右,左右不知。 问外朝,外朝不知。 问在野,在野不知。 尧乃微服游于康衢①,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②,莫匪尔极③,不识不知④。 顺帝之则⑤。 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 童儿曰:我闻之大夫。 问大夫。 大夫曰:古诗也⑥。 尧还宫,召舜,因禅以天下⑦。 舜不辞而受之。 【注释】①康衢衢,音 q(渠)。 康衢,四通八达的大路。 ②立我蒸民立,成。 蒸,张湛注:蒸,众也。 ③莫匪尔极匪,通非。 尔,你。 极,准则。 ④不识不知犹言不知不觉。 ⑤顺帝之则则,法则。 此句言顺应天帝的法则,以上四句诗,前二句今见于《诗周颂思文》,后二句今见于《诗大雅皇矣》。 ⑥古诗也张湛注:当今而言古诗,则今同于古也。 古人把上古想像为最理想的社会,今同于古是对天下治理得好的赞扬。 ⑦禅音 shn(善),以帝位让人。 张湛注:功成身退。 【译文】尧治理天下五十年,不知道天下治理好了呢,还是没有治理好? 不知广大百姓愿意拥戴自己呢,还是不愿意拥戴自己? 回头问左右的人,左右的人不知道。 问宫外朝廷上的百官,他们也不知道。 问不做官的长者,他们又不知道。 尧于是穿上百姓的衣服在四通八达的大路上游览打听,听到有儿童唱的歌谣说:您养育我们百姓,没有不合您的准则。 大家全都不知不觉,遵循着天帝的法则。 尧高兴地问道:谁教你唱这首歌的? 儿童答道:我们是从大夫那里听来的。 又问大夫。 大夫说,这是一首古诗。 尧回到宫中,召见舜,便把帝位让给了他。 舜没有推辞便接受了。 【原文】关尹喜曰:在己无居①,形物其箸②。 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故其道若物者也③。 物自违道,道不违物。 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欲若道而用视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用之弥满六虚④,废之莫知其所。 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亦非无心者所能得近,唯默而得之而一性一成之者得之⑤。 知而亡情⑥,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 发无知,何能情? 发不能,何能为? 聚块也,积尘也。 虽无为而非理也⑦。 【注释】①居固执,执著。 张湛注:汛然无系,岂有执守之所? ②形物其著张湛注:形物犹事理也。 事理自明,非我之功也。 杨伯峻,《庄子天下篇》作形物自著。 细味张注,似张湛所据本亦作自箸。 作其者于义不长,或为字之讹误欤? ③若顺从。 ④六虚上下四方空虚之处。 ⑤而一性一成之俞樾:而一性一成之当作一性一而成之。 《汤问篇》默而得之,一性一而成之是其证。 一性一,本一性一,自然之一性一,此处指顺应事物的本一性一。 ⑥亡《集释》:亡,北宋本、吉府本、世德堂本作忘。 ⑦虽无为而非理也卢重玄解:夫无为者而无不为也。 若兀然如聚块、积尘者,虽则去情无为,非至理者也。 【译文】关尹喜说:只要自己不执著,一切有形之物就会自然显著。 这时事物的运动就会像水一样流畅,事物的静止就会像镜子一样平净,事物的反应就会像回声一样迅速,所以事物的道本来是顺应事物的变化的。 只有事物违背道,道不会违背事物。 善于顺应道的人,也不用耳朵,也不用眼睛,也不用体力,也不用心思;想去顺应道却又使用眼睛、耳朵、形体与心智去寻求,就不得当了。 道看上去在前面,忽然又到了后面;使用它能充满上下四方,不用它又不知道它在哪里。 也不是有心人能使它远离,也不是无心人能使它靠近,只有能以沉默去取得、顺应本一性一去成就的人才能得到它。 懂得了而不去用情,有能力而不去作为,这才是真正的知、真正的能。 发用无知,怎么会有情? 发用无能,怎么会有为? 不过是聚集起来的土块,积累起来的尘埃罢了。 仅仅是无为,还不是自然的理。 发布时间:2025-09-22 12:21:3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2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