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 内容: ○山南道下   梁州   《图经》曰:梁州,汉中郡。 春秋至战国时楚地。 秦、汉为汉中郡。 《蜀志》曰:刘备初得汉中,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   《汉书》曰:项羽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 沛公欲攻楚,丞相萧何谏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於死乎? 且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愿王汉中,镇抚其民,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   洋州   《十道志》曰:洋州,洋川郡。 春秋战国时并为楚地。 秦为汉中郡地。 《汉志》曰:成固,属汉中郡。 今洋源县地是也。 又曰:安阳,属汉中。 鬵谷水所出。 今黄金县也。 商州   《十道志》曰:商州,上洛郡。 《禹贡》梁州之域。 周为豫州之境。 战国时属秦,秦并天下,为内史地。 汉武置上洛县於此。 《史记》:张仪说楚怀王曰:"大王诚能绝约於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於是与齐绝约,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仪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 "楚使者曰:"臣受命於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 "   皇甫谧《帝王世纪》曰:四皓,始皇时隐於商山,作歌曰:"英英高山,深谷逶迤。 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唐虞世远,吾将何归? "   《汉志》曰:商,属弘农郡。 秦相卫鞅邑也。 金州   《十道志》曰:金州,安康郡。 《禹贡》梁州之域。 于周,庸国之地,楚之附庸,后为楚地,秦为汉中郡。 《帝王世纪》曰:安康,谓之妫墟,或谓之姚墟。 《后汉书》:郑弘上书曰:"虞舜出於姚墟,夏禹生於石纽。 "颖容《释例》曰:舜居西域,本曰妫汭。 《汉志》曰:西城,属汉中郡。 应劭曰:妫墟在西北,舜之所居,即今西城县。 房州   《十道志》曰:房州,房陵郡。 土地所属与金州同。 古麋国也。 《左传》曰:楚子伐麋,成大心败麋师于防渚。 杜注:防渚,在麋地。 阚骃云:防陵即春秋防渚也。 《汉志》曰:房陵、上庸、属汉中郡。 盛弘之《荆州记》曰:竹山县有白马塞。 孟达为新城太守,登白马而叹曰:"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不能守,岂丈夫哉! "   通州   《十道志》曰:通州,通川郡。 土地所属与金州同。 春秋战国并属巴子国。 秦并天下,为巴郡。 汉因之。 《后汉志》曰:宣汉,属巴郡。 即汉宕渠地也。 《巴汉记》曰:和帝分宕渠之东置也。 《图经》曰:西魏改为通州,以其居四达之路,故以为名。 (今为达州。 )   渠州   《十道志》曰:渠州,潾山郡。 土地所属与通州同。 《汉志》曰:"宕渠,属巴郡。 "   《舆地志》曰:梁大通三年,於此置渠州。 左思《蜀都赋》曰:外负铜梁宕渠。 渝州   《十道志》曰:渝州,南平郡。 古巴国也。 《三巴记》曰:阆、白二水东西流,曲折三回如巴字,故谓之三巴。 《山海经》曰:海内西南有巴国。 昔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昭,是为巴人。 (郭璞曰:为巴始祖。 )   李膺《益州记》曰:明月峡,在巴县,东壁高四十丈,有圆孔形如满月,因以为名。 又曰:江津县西有香草楼。 昔有仙人於此置楼居,植香草於楼下,一夕仙去。 后人指其地为香草楼。 涪州   《十道志》曰:涪州,涪陵郡。 《禹贡》梁州之域。 周为雍州之地。 春秋时属巴国。 秦为巴郡。 汉为涪陵县。 《巴汉志》曰:涪陵,巴郡之南鄙,本与楚商於之地接。 朗州   《十道志》曰:朗州,武陵郡。 《禹贡》荆州之域。 春秋及战国时属楚。 秦为黔中郡。 汉高祖五年,更名武陵郡。 梁湘东王於荆州割武陵郡置武州。 陈天嘉元年,分武陵立沅陵郡。 隋又改武州为辰州,又改嵩州,又改为朗州。 《史记》曰:秦惠王十四年,求以武阙外就楚易黔中地。 《武陵记》曰:后汉梁松自义陵移郡於若城。 今州东有张若城是。 《晋书》曰:潘京,武陵汉寿人也。 弱冠,郡辟为主簿,太守赵廞甚器之,尝问之曰:"贵郡何以名武陵? "京曰:"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獠相接,数为所攻,光武时移东山,遂得全完,共议易号。 传曰止戈为武,《诗》称高平曰陵,於是名焉。 "   《武陵记》曰:武陵郡境四千馀里。 澧州   《十道志》曰:澧州,澧阳郡。 春秋战国时,其地属楚。 秦属黔中郡。 汉改黔中为武陵郡,属荆州。 今州即武陵郡之零阳县地。 吴分武陵西界立天门郡,即此郡之境。 晋为南义阳郡。 隋平陈,置松州,寻改为澧州。 在澧水之北,故取为名。 《尚书·禹贡》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 (丰水名。 )   《舆地志》曰:晋宋以义阳流人在南郡者立为南义阳郡,在寄荆州。 《十道志》曰:慈利县,即汉零阳县地。 《图经》曰:界内有零溪水,即以为名。 隋开皇十八年,改零阳为慈利县。 王仲宣赠孙文始诗曰:悠悠澹、澧。 (澹澧二水在澧阳县。 )   巴州   《十道志》曰:巴州,土地所属与通州同。 汉为巴郡宕渠县。 《四夷县道记》:李特、孙寿时,有群獠十馀万从南越入蜀、汉间,散居山谷。 因斯流布在此地,后遂为獠所据。 壁州   《十道志》曰:壁州,始宁郡。 本汉宕渠县地,后汉分置宣汉县。 梁分宣汉置始宁。 后魏分始宁置诺水县。 蓬州   《十道志》曰:蓬州,咸安郡。 本汉宕渠县地。 《周地图记》曰:武帝天和四年,割巴州之伏虞郡、隆州之隆城郡,於此置蓬州。 集州   《十道志》曰:集州,符阳郡。 本汉宕渠县地。 晋惠帝永宁中,李特王蜀,其地属焉。 梁武改为东巴州,后改为集州。 以东北有集水,因以为名。 (又云以万山所集故也。 )   唐州   《十道志》曰:唐州,淮安县。 《禹贡》豫州之域。 春秋楚地。 战国时属晋,后入韩。 秦置三十六郡,为南阳郡。 《汉志》曰:南阳郡有比阳县,比水所出,东入蔡。 《左传·僖四年》:齐师伐楚。 楚子使屈完如师。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君之众,无所用之。 "   《晋太康地记》曰:自华至沘阳,南北连百里,号为方城,亦曰长城。 《周地图记》曰:湖阳县,光武所封外祖樊重邑。 又光武封姊为湖阳公主。 《汉志》曰:"湖阳,古廖国也。 "(廖音力教反。 )   邓州   《十道志》曰:邓州,南阳县。 《禹贡》豫州之域。 战国属韩。 秦置三十六郡,南阳其一也。 《释名》曰: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 《汉志》曰:南阳郡,领宛、犨等三十六县。 秦置,莽曰前坠,属荆州。 又曰:邓,属南阳。 故国。 都尉治。 应劭曰:邓,侯国也。 《史记》:苏秦说韩惠王曰:"韩西有宜阳,东有穰、淯。 "   《后汉书》曰:时天下垦田多不以实,诏下郡国检覆其事。 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州、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帝诘吏,吏不肯服。 时显宗为东海公,言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 田宅逾制,不可为准。 "   《史记》曰:秦灭韩,徙天下不轨之人於南阳。 故其俗夸奢,尚气力,好商贾渔猎,藏匿难制。 宛,西通武关,东受淮海,都会也。 《图经》曰:菊潭,以界内菊潭水以名县。 盛弘之《荆州记》曰:菊水,其源旁有芳菊浸润,流其滋液,水极芳馨,饮之者皆寿考。 《后魏略》曰:孝文帝南巡至新野,临潭水而见菖蒲花,乃歌曰:"两菖蒲,新野乐。 "遂建两菖蒲寺以美之。 《楚地记》曰: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 襄州   《十道志》曰:襄州,襄阳郡。 《禹贡》豫州之南境。 春秋以来,楚地。 秦南郡之北界。 二汉为南阳郡。 献帝时,魏武始置襄阳郡。 《襄阳记》曰:襄阳,本楚之下邑,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亦楚国之北津也。 《荆州图副》曰:建安十三年,魏武平荆州,始置襄阳郡。 以地在襄山之阳为名。 《楚地记》曰:蜀关羽攻没于禁等七军,兵势甚盛,独襄阳徐晃屯守,不下。 曹公谓晃曰:"全襄阳者,徐公之功也。 "后吴大帝率兵向西,时曹仁镇之,司马宣王言於魏文曰:"襄阳水陆之衡,御寇要地,不可失也。 "   《南雍州记》曰:永嘉之乱,三辅豪族流於樊、沔,侨於汉侧。 立雍州,因人所思,以安百姓也。 宋文帝因之置南雍州焉。 《晋书》曰:山简,字季伦。 尝镇襄阳,郡中有高阳池,每临池,未尝不大醉而还。 人歌之曰:"山公何所诣? 往至高阳池。 日暮倒载归。 酩酊无所知。 时时能骑马,倒着白接蓠。 举鞭问葛强,何如并州儿? "   盛弘之《荆州记》曰:襄阳郡砚首山南至宜城百馀里,其间雕墙峻宇,闾阎填列。 汉宣帝末,其中有卿士、刺史、二千石数十家,珠轩骈辉,华盖连延,掩映於大太庙下。 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雅叹其盛,敕号太上庙,道为冠盖里。 《汉志》曰:筑阳,属南阳郡。 故谷国,今穀城县也。 莽曰宜禾。 应劭曰:"筑水出汉中房陵,东入沔。 "(筑音逐。 )   《图经》曰:穀城县有酂城。 《汉志》曰,即萧何出所封也,音赞。 均州   《十道志》曰:均州,武当郡。 《禹贡》豫州之域。 春秋时楚地。 秦置南阳郡。 《汉志》曰:武当,属南阳郡。 《十道志》曰:郧乡,古麏国也。 《左传》曰:"楚潘崇伐麇,至于锡穴。 "   又《地形志》曰:汉中郡之东界有锡县,即古之锡穴也。 随州   《十道志》曰:随州,汉东郡。 春秋随侯之国。 秦及两汉,属南阳郡。 《左传》曰:楚武王侵随,斗伯比言於楚子曰:"汉东之国,随为大。 "   《汉志》曰:随,属南阳郡。 故厉国也。 《左氏传》曰:楚伐徐,齐师伐厉救之。 (厉音赖。 )   又曰:舂陵,属南阳郡,侯国。 故蔡阳之白水乡、上唐乡。 汉文帝元朔五年,以零陵泠道之舂陵乡封长沙王子买为舂陵侯。 后以舂陵下湿,上书徙南阳。 今枣阳有舂陵故城。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2 17:20:5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2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