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一百七十八 ◎居处部六 内容: ○台下   王子年《拾遗记》曰:秦始皇起云明台,穷四方之珍木,搜天下之工。 南得烟丘碧桂、丽水然沙、贲都朱泥、云冈素竹;东得葱峦锦柏、缥穟龙杉、云梓、寒河星柘;西得漏海浮金、狼渊羽壁、涤嶂霞素、寘阜乾漆、阴阪文杞、褰流黑魄、暗海香琼,瑶异是集。 有二人皆腾虚缘木、挥斤斧于空中,子时兴功,至午时已毕,秦人谓之子午台。 又云:二客於子午之地各起一台。 又曰:燕昭二年,海人乘霞舟,以雕壶盛数斗膏以献王。 王坐通云堂,亦曰通霞之台,以龙膏为灯,光耀百里,烟色丹紫。 国人望之,咸言瑞光也,遥拜之。 灯以火浣布为缠。 山西有照石,去石十里,见人物之影如镜焉。 碎石片片,皆能照人,而质方一尺,则重一两。 昭王舂此石为泥,泥於通霞之台。 与西王母游居此台上,常有钟鼓琴瑟鸣,神光照耀,如日月之出。 台左右种恒春之树,叶如莲花,芬芳似桂花,随四时之色。 又曰:魏明帝即位五年,起灵禽之园,方国所献异鸟殊兽皆畜此园也。 时昆明国贡嗽金鸟,国人云其地去凉洲九千里,出此鸟,形如雀,色黄,毛羽柔密,常翱翔海上。 罗者得之,以为至瑞,闻大魏之德被於荒远,故越山航海来献大国。 帝得此鸟,畜於灵禽之园,饴以真珠,饮以龟脑,鸟常吐金屑如粟,铸之以为器服。 昔汉武帝时有献大雀,此之类也。 此鸟畏雪霜,乃起小屋以处之,名曰避寒台,皆用水精为户牖,使内外通光而风露恒隔。 宫人争以鸟所吐之金用饰钗珮,谓之避寒金,宫人相嘲曰:"不服避寒金,那得帝王心! "於是媚惑者乱,争此宝以为身饰,及行卧皆怀挟,以要宠也。 魏代丧灭,珍宝池台鞠为煨烬,嗽之鸟亦自高翔也。 又曰:周灵王二十三年,起昆明之台,一名宣昭之台。 聚天下异木神工;得崿谷阴生之树,其质千寻,文理盘错,以此一木,台用足矣。 其木有龙蛇百兽之形;筛水精为泥。 台高百丈,升之以望云色。 时有苌弘,能招致神异。 王登台,忽见二人乘云而至,乘游飞之辇,驾以青螭,其衣皆缝缉毛羽,王即迎之上席。 时天下大旱,地裂木然,一人先唱,能为霜雪,引气一喷则云起雪飞,坐者皆口噤,井池冰坚可琢。 又设狐腋素裘、紫罢文褥,褥是西域所献,施於台上,又一人以指弹席上而暄风入室,裘褥皆弃台下。 又曰:魏文帝筑台,基高四十丈,列烛置於台下,名曰烛台。 远望如列星之坠也,以处美人薛灵芸焉。 又曰:魏明帝起凌云台,躬自掘土,群臣皆负畚锸。 时阴寒,役者多死,高堂隆等谏之,不听,累年而毕。 又曰:魏文帝时黄星炳夜,乃起毕昴台以祀星。 又曰:吴主潘夫人之父坐法,夫人入於织室。 夫人容态少俦,为江东绝色。 同幽者百馀人。 有司闻於吴主,使图其容貌。 夫人忧慼不食,减瘦改形。 工人写其真状以进吴主,吴主见图而嘉之,以琥珀如意抚按则折嗟曰:"此神女也,愁貌尚能感人,况在欢乐! "乃命雕轮就织室,纳於后宫。 果以姿色获宠。 每与夫人游昭宣之台,恣意幸適,既尽酣醉,唾於玉壶中,使侍婢写於台下,得火齐指环,即挂石榴枝上。 因其处起台,名曰环榴台。 时有谏者云:"今吴蜀争雄,还刘之名特为妖乎! "权乃翻其名为榴环台也。 又与夫人游钓,得大鱼,吴王喜,而夫人曰:"昔闻泣鱼,今乃为喜,有喜必忧,以为深诫。 "至末年,渐相谮毁,稍见离退。 时人谓夫人知几之神矣。 钓台今犹基存。 《汉武帝内传》曰:钩弋夫人谓帝曰:"妻相运正应为陛下生一男,男年七岁,妾当死矣。 今年必不得归,愿陛下自爱。 "言终遂卒。 既殡,尸香闻十馀里。 因葬之云陵。 帝甚哀悼,又疑其非常人,乃发冢开视,空棺无尸,唯衣履存焉。 乃起通灵台於甘泉。 常有一青鸟集台上往来,至宣帝时止矣。 又曰:渐台高三十丈,南有辟门三层,内殿阶陛咸以玉为之,铸铜凤凰高五丈,饰以黄金于楼屋上。 《洞冥记》曰:武帝起招仙之台於明庭宫北。 明庭宫者,甘泉宫之别名也。 於台上撞碧玉之钟,挂悬黎之磬,吹霜涤之篪,唱《来云依日》之曲,使台下听而不闻管歌之声。 又曰:太初二年,起甘泉望风台。 於台上得珠,望之如照月,因名照月珠。 又曰:建元二年,帝起腾光台,以望四远。 常有飞光如星集於台上,亦曰经星台。 又曰:帝初起神明台时,掘地入三十丈,得泉水色黄,傍有人居,无日月光明,昼夜以火照,中有人食土饮水,服赭布之衣。 汉人问:汝何时居此? "答曰:"商王无道,使兆民入地千丈。 求青坚之土以作瓦,起瑶宫金堂。 二人皆以绳縋入地里,负畚器取土,多有压陷死者,今犹二人在耳。 "汉人问:"何得独存? "答曰:"我以玉为衣玦金为环,身有金玉,故心气不灭。 "汉人问:"汝欲更出为人否? "答曰:"食土饮泉,与蝼蚁为伍,宁望日月乎! "乃引出,三日自死,骨肉靡靡成灰,唯心如弹丸大,坚如石,以物扣之,则是乾血耳。 《述异记》曰:郭景纯注《尔雅》,台今在夷陵郡。 又曲阜县南十里,有孔子春秋台。 又曰:吴王夫差筑姑苏台,三年乃成。 周环诘屈,横亘五里,崇饰土木,殚耗人力。 宫妓数千人,上别立春霄宫。 为长夜饮,造千石酒锺。 又作大池,池中造青龙舟,舟陈妓,日与西施为水嬉。 又於宫中作灵馆、馆娃阁,铜沟玉槛,宫之栏杆皆珠玉饰之。 吴既败,越王勾践于会稽山上,地方千里。 勾践得范蠡之谋,躬教民以耕桑,延四方之士,作台於外而馆贤士,会稽之上有越台。 又曰:晋永嘉之乱,既过江,诸公主不得随去。 安阳公主与平城公主等奔入两河界,悉为民家妻,常怏怏不悦,故有思乡之志。 村人感之,共筑一台以居之,谓之公主望乡之馆,至今岿然。 王朗《怀旧赋》云:"将军出塞之台,公主望乡之馆。 "是也。 汉武帝遣将军王濆戍边。 及帝崩,王莽篡逆,濆与莽有隙,遂留不敢归,因亡入胡中。 士卒相率筑台,为望乡之处。 又曰:会稽山有虞舜巡狩台,台下有望陵祠。 帝舜南巡,葬於九疑山。 民思之,故立祠。 中都郭门古宫存焉,宫前有尧台舜馆,铭记皆古。 又曰:中山有韩夫人愁思台,望子陵也。 又曰:燕昭王为郭隗筑台,今在幽州燕王故城中,土人呼为贤士台,亦谓之招贤台。 《郡国志》曰:濮州璧玉台,穆天子为盛姬所造也。 今旁地犹多珉石。 又曰:汝阴县富陂城,即《诗》之汝坟也。 俗谓之女郎台。 又曰:魏砚子台,云是张仪冢,似砚也。 又曰:曹州麟城南有望麟台、园客祠,庭种香草,有五色神蛾得六大茧,丝六十日始尽处。 又曰:洛州温明台,后汉世祖昼卧此殿,耿弇入造床下,齐劝即位处。 又曰:荥阳县有太武城,高祖与项氏各在一城。 东城有高坛,即项羽置太公於上处。 今名项羽堆,亦呼为太公台。 又曰:金河府青台,方山北五里,文明太后恒於六宫游戏,因歌曰:"青台雀,青台雀,缘山采花额颈着。 "其曲并在大乐部。 又曰:金河府,自平城遥登台出渴钵口,梁元帝横吹。 诗曰:朝登青陂道,暮宿白登台。 即天女神生后魏始祖神元地也。 又曰:卫州范城北十四里,沙丘台也,俗称妲己台。 去二里有一台,南临淇水,俗称为上宫也。 又曰:郓州须昌县有犀丘城青陵台,宋王令韩凭筑者。 又曰:南顿县有光武台,应璩宅在其侧。 又曰:洛阳阳子台,在阳城东三十里,阳陵子隐处洛水,昔王子晋与浮丘公同游,受玉鸡之瑞水,亦宓妃之所在也。 又曰:冤句县昌都城,吕后追尊父吕公为宣王,都此。 有吕后台,西有辟阳侯台,阁道相连,基址见存。 又曰:洛阳鸡台有刘曜试弩棚、夕阳亭。 贾充出镇长安,百僚饯送於此。 又曰:郑州故魏任城王台下池内有汉时铁钟,长六尺,入地三尺。 头自正,为晋氏重兴之瑞。 今不知所在。 东南有空侯城,郑卫之音也。 又曰:酸枣县,韩徙都於此,有冰井台、五马泉。 又曰:卫州有凤皇台。 又曰:荆州龙陂山有楚王台。 又曰:濮州羊角城陈思王愁台,基甚高。 又曰:夏州朔方郡,赫连勃勃僣号,筑土起真珠楼、冲天台。 又曰:兖州有娥皇、女英台。 又曰:恒州野望台,赵武灵王以登高望野,亦曰寒台。 又曰:荆州华容县东十六里有章华台,楚灵王筑,台东即荆台县也。 又曰:并州榆次县凿台,即韩杀智伯於凿台之中。 又曰:木客山,吴王遣木客入山求木,不得,工人忧思,作《木客吟》;一旦,神木自生,长二十丈,作姑苏台。 又曰:邓州皇后城,即迎阴后处。 城西,张平子读书堂。 又曰:亳州城父县老子祠赖乡曲仁里庙,内有八公台、九柱楼,画东王母、西王母。 又有静念楼。 又曰:蒲州蚩尤城鸣条野,禹娶涂山女,思恋本国,筑台以望之,谓之青台。 上有禹祠,下有青台驿。 又曰:汴城上有列仙吹台,西有牧泽甬道二百里,汉梁孝王所造,今谓之赤堤。 城东有繁台,本吹台也,云苍颉师子野所造,后有繁姓居侧,因名焉。 西有崇台,即颜率云蝉台之下,沙海之上是也。 又曰:许州有丹书台,魏文帝受禅,有黄鸟衔丹书集此台。 又曰:卫州鹿台在预城内,纣自投火处。 《纪年》曰:"武王擒纣於南单之台",盖鹿台之异名也。 糟丘酒池去城南一里,基迹犹存。 《水经注》曰:固安县金台陂,东西六七里,南北五十步。 侧陂西北有钓台,高十丈,方可四十步。 陂北十馀步有金台,金台高上东西八十许步,南北加减,高十馀丈。 昔慕容垂之为范阳也,戍之,即斯台也。 有小金台,台北有简马台,并悉高大,秀峙相对,翼台左右,水流经通,长庑广宇,周旋波浦,栋渚咸沦,柱础尚存。 是基构可得而寻,访诸耆旧,咸言昭王礼贤,广延方士,至如郭隗、乐毅之徒,邹衍、剧辛之俦,宦游历说之民,自远而届者多矣;不欲令诸侯之客,伺隙燕邦,故修建下都馆之南垂。 言燕昭创之于前,子丹踵之於后。 故雕墙败馆,尚传镌刻之名,虽无经纪可凭,察其古迹,似符宿传矣。 又曰:凤溪水侧有凤皇止焉,故谓之凤皇台。 又曰:河水南至华阴,又东北,王涧水注之。 水南出玉溪,北流,经皇天固。 三面壁立,高千许仞,汉世祭天於其上,因名之为皇天固。 上有汉武帝思子台。 及泉鸠里加兵仞於太子者,上怜太子无辜,乃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於湖。 (师古曰:言已望而思之,无太子之魂归来也。 其在今湖城县之西,〈门民〉乡县之东,基趾犹存也。 )天下闻而悲之。 又曰:睢阳城故东宫即梁之旧池也,周五六百步,水列钧台。 池东又有一台,世谓之清冷台。 北城凭隅,又结一池台。 晋灼曰:"或说平台,在城中东北角;亦或言兔园,在平台侧。 "如淳曰:"平台,离宫所在。 今城东二十里有台,宽广而不甚极高,俗谓之平台。 余按《汉梁孝王传》,称王以功亲为大国,筑东苑方三百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 复道自宫东出扬州之门,左阳门,即睢阳东门也,连属於平台则近矣,属之城隅则不能,是知平台不在城中也。 又曰:景升台,刘表之所筑也。 表性好鹰,每登此台歌,野鹰自来。 又曰:睢阳城中有掠马台。 东有一台,谓之清冷台。 又曰:长平城在上党郡南,秦垒在城西。 秦抗赵众,收头颅筑台於此,崔嵬桀起,今乃号曰白起台。 《山海经》曰:沃民国有轩辕台。 又曰:帝喾、尧、丹朱、帝舜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列仙传》曰:萧史者,秦穆公时人。 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鹄。 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 公以妻焉。 遂教弄玉作凤鸣。 居数年,吹似凤声,凤皇来止其屋。 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数年,皆随凤飞去。 秦为作凤女祠於雍宫,时有箫声焉。 《成都记》曰:望乡台,蜀王秀所筑也。 又曰:思妻台,在梓潼县。 五丁於此山拔蛇,山崩,杀五丁,并杀秦王女,因名之。 《三辅宫殿簿》曰:长乐宫有临华台、神仙台。 《西征记》曰:扬州雷陂有台高二丈,《南兖州记》即吴王濞之钓台也。 《地理志》曰:北地郡有之回台,郡西北四百里。 《嵩高山记》曰:山有玉女台,云汉武帝见三仙玉女,因以名台。 《益州记》曰:雁桥东有严君平卜处,土台高数丈。 《南雍州记》曰:高齐之后有堂,堂西有射堂五间。 射堂南有大池,池上有台,名曰乐喜台。 《荆州记》曰:江陵县东有天井台,飞轩孤映,背邑面河,实郊躔游憩之佳处也。 《襄沔记》曰:襄县南五里凤林山侧,宋隋王刘诞镇此,有龙儿见此池中,后雍州刺史韦睿於此立放生台。 《越绝书》曰:夫差起姑苏之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 高见三百里,太史公登之以望五湖。 伏琛《齐地记》曰:平业城西北八十里有平望亭,亦古县也,或云秦始皇为望海台。 《述征记》曰:陵云台在明光殿西,高八丈,累砖作道通至台上,登回回眺,究观洛邑,暨南望少室,亦山丘之秀极也。 又曰:蠡台,梁孝王所筑於兔园中,回道似蠡,因名之。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2 18:16:35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2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