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道生 内容: 《上古天真论》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教下者,教民避害也,风从冲后来者,伤人者也,谓之虚邪贼风。 如月建在子,风从南来,对冲之火反胜也;月建在卯,风从西来,对冲之金克木也;月建在午,风从北来,对冲之水克火也;月建在酉。 风从东来,对冲之木反胜也,必审其方,随时令而避之也),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者,内无所营。 澹者,外无所遂,虚无者,虚极静笃,即恬澹之极,臻于自然也。 真气从之者,曹真人所谓神是性兮气是命。 神不外弛气自定。 张虚静曰∶神一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 又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真一之气皆来从我矣。 精无妄伤,神无妄动,故曰内守。 如是之人,邪岂能犯,病安从生乎)。 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真,天真也。 不假修为,故曰真人;心同太极,德契两仪。 提挈,把握也。 全真之人,呼接天根,吸接地脉,精化为气也,独立守神,气化为神也。 精气皆化,独有神存,故曰独立,肌肉若一者,神还虚无,虽有肌肉而体同虚空也。 仙家所谓抱元守一,又曰了得一,万事毕。 即形与神俱之义也)。 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天地有质,劫满必敝。 真人之寿,前乎无始后乎无终,天地有敝,吾寿无终矣。 此非恋于形生,盖形神俱微妙,与道合真,故曰此其道生者,明非形生也)。 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至者,以修为而至者也,淳者,浓也。 德浓道全,不愆于阴阳,不逆于四时,庶几奉若天时者矣),去世离俗,积精全神(去世离俗,藏形隐迹也。 积精全神者,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也)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全神之后,便能出隐显之神,故游行天地之间;尘纷不乱,便能彻耳目之障,故视听八远之外)。 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前之真人,则曰道生;此言至人,则曰寿命、曰强,但能全角而已。 亦归于真人者,言若能炼神还虚,亦可同于真人,此全以修为而至者也)。 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圣者,大而化之,亦人中之超类者,与天地合德,四时合序,故能处天地之和而气赖以养,从八风之理而邪弗能伤也。 八风者,《灵枢·九宫八风篇》云,风从所居之乡来者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者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适嗜欲也。 摄情归性,无恚嗔也。 和光混俗,不离世也。 被服章者,皋陶谟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圣人之心,不磷不淄,虽和光混俗,而未尝观效于俗也),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外不劳形则身安,内无思想则神静。 恬愉者,调服七情也。 自得者,素位而行,无入不自得也。 如是者,形不受贼,精神不越而寿可百矣)。 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贤人者,精于医道者也。 法天地阴阳之理,行针砭药石之术,智者能调五脏,斯人是已),将从上古协议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将从者,有志慕古,未能与之同其归也,合同于道者,医道通仙道也。 调摄营卫,培益本元,勿干天地之和,自无夭札之患,故曰亦可益寿。 亦者,次别上文之圣人也。 有极时者,天癸数穷,形体衰惫,针砭药饵无可致力矣。 真人者,无为而成,至人者,有为而至。 圣人治未病,贤人治已病。 修诣虽殊,尊生则一也。 按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强名曰道,无迹象之可泥,岂形质之能几。 白玉蟾所以有四大一身皆属阴,不知何物是阳精之说也。 返本还元,湛然常寂,名之曰道。 积精全神,益寿强命,名之曰术,《文始经》云忘精神而超生,见精神而久生是也,忘精神者,虚极静笃,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也,见精神者,虚静以为本,火符以为用,炼精成气,炼气成神,炼神还虚也。 嗟! 吾人处不停之运,操必化之躯,生寄死归,谁其获免? 贪求者妄殆,自弃者失时。 即有一二盲修瞎炼,皆以身内为工夫,独不闻《胎息经》云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谓之生,神去离形谓之死,知神气者可以长生。 气有先天后天之别,后天者,呼吸往来之气也;先天者,无形无象,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也。 康节云;干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见天根。 天根月窟间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真既醉于先天之说也。 惜乎下手无诀,讹传错教。 妄以两目为月窟,阳事为天根,令人捧腹。 若得诀行持,不过一时辰许,先天祖气忽然来归,鼻管如迎风之状,不假呼吸施为,不事闭气数息,特须一言抉破,可以万古长存。 若非福分深长,鲜不闻而起谤,甚有俗医笑其迂妄。 不知医道通仙,自古记之,亦在乎人而已矣)。 《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发,生发也。 陈,敷陈也,发育万物,敷布寰区,故曰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敷和之纪,木德周行。 俱生者,氤氲之气也。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荣者,显也。 发也);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此言在天主发生之令,在人须善养之方。 夫人卧与阴俱,起与阳并,卧既夜矣,起复早焉,令阳多而阴少,以象春升之气也。 广步者,动而不休,养阳之道也);被发缓形,以使志生(被发者,舒在头之春气也。 缓者,和缓以应令也,如是则神志调适,肖天气之生矣);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尚书纬》曰∶东方青帝,好生不贼。 禹禁云∶春三月,山林不登斧。 管子云∶解怨赦罪,皆所以奉发生之德也)。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四时之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以上诸则,乃养生气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逆者,不能如上养生之道也。 奉者,禀承也。 肝木旺于春,春逆其养则肝伤,而心火失其所奉,故当夏令火不足而水侮之,因为寒变,寒变者,变热为寒也。 春生之气既逆,夏长之气不亦少乎)。 夏三月,此谓蕃秀(布叶曰蕃,吐华曰秀,万物亨嘉之会也)。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即司天在泉,三四气之交。 《六元正纪大论》所谓上下交互,气交主之是也。 阳气生长于前,阴气收成于后,故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毋厌于日(卧起同于春令,亦养阳之物也。 按荀子云∶夏不宛 。 言当避赫曦之 ,毋为日所厌苦),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怒则气上,助火亢炎,故使志无怒,则生意畅遂,譬如华英渐至成秀也。 气泄者,肤腠宣通,法畅遂之时令也。 发舒之极,遍满乾坤,其用外而不内,人奉之以养生,故所爱若在外,不知正所以调其中也)。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 疟,奉收者少(夜卧以下皆顺夏令养长之道也,否则与令为逆,乘时秉政之心主不亦拂其性乎? 心伤则暑乘之,秋金收肃,暑邪内郁,必为 疟。 夏长既逆,则奉长气而秋收者少矣),冬至重病(心火受伤,绵延至冬,则水来克火,病将重矣)。 秋三月,此谓容平(阴升阳降,大火西行,万物之容,至此平定,故曰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风气劲疾曰急,物色清肃曰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避初寒,早起以从新爽);使志安宁,以缓秋刑(阳德日减,阴惨日增,故须神志安宁,以缓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曰收敛,曰无外,皆秋气之应,养收之道。)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肺金主秋,秋失其养,故伤肺。 肺伤则肾失其主。 故当冬令而为飧泄。 飧泄者,水谷不分,肾主二便,失封藏之职故也)。 冬三月,此谓闭藏(阳气伏藏,闭塞成冬也)。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阴盛阳衰,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即无扰乎阳也);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所以避寒也,即养藏也);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曰伏曰匿,曰私曰得,皆退藏于密,法闭藏之本也);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去寒就温,所以养阳。 无使泄夺,所以奉藏。 真氏曰∶闭藏不密,温无霜雪,则来年阳气无力,五谷不登。 人身应天地,可不奉时耶)。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水归冬旺,冬失所养,则肾伤而肝木失主。 肝主筋,故当春令筋病为痿,冬不能藏,则阳虚为厥。 冬藏既逆,承气而为春生者少矣)。 天气,清静光明者也。 静当作净。 清阳之气,净而不杂,天之体也;居上而不亢,下济而光明,天之用也。 藏德不止,故不下也(藏德者,藏其高明而不肯自以为高明也。 不止者,健运不息也。 惟藏而不止,虽下降而实不之下,曷尝损其居上之尊乎,故曰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惟天藏德,不自为用,故日月显明以表造化。 使天不藏德而自露其光明,则日月无以藉之生明,大明见者小明灭矣。 此喻身中元本不藏,发皇于外,明中空而邪凑也)。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天气自用,则孤阳上亢而闭塞乎阴气,地气隔绝而冒蔽乎光明矣)。 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地气上为云雾,天气下为雨露。 上下痞隔,则地气不升,而云雾不得输精于上;天气不降,而雨露不得施布于下。 人身上焦如雾,膻中气化则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气化不及州都,则水道不通,犹之白露不降矣)。 交通不表。 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独阳不生,独阴不成。 若上下不交,则阴阳乖而生道息,不能表见于万物之命,故生化不施而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稿不荣(恶气不发,浊气不散也。 风雨不节。 气候乖乱也,白露不下,阴精不降也,即不表不施之义也。 菀稿不荣,言草木抑菀枯槁,不能发荣,即名木多死之义也。 上文言天地不交。 此则专言天气不降也)。 贼风数至,豪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阴阳不和,贼风豪雨,数为侵侮,生长收藏不保其常,失阴阳惨舒自然之道矣。 央,中半也。 未及中半而早已绝灭矣)。 惟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从之者,法天地四时也,存神葆真以从其藏德,勇猛精勤以从其不止,收视返听以从其不自明,通任会督以从其阴阳之升降,则合乎常经,尚安得有奇病? 万物不失,与时偕行,生气满乾坤也。 不竭者,无未央绝灭之患也。 愚按∶四时者,阴阳之行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 春凋秋荣,冬雷夏雪,刑德易节,贼气至而灾。 夫德始于春,长于夏;刑始于秋。 流于冬。 刑德不失,四时如一。 刑德离乡,时乃逆行,故不知奉若天时,非尊生之典也。 是以《天真论》曰调于四时,曰分别四时。 四气者,天地之恒经;调神者,修炼之要则。 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根者,人本于天,天本于道,道本自然,此皆治未病之方,养生者所切亟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二者,阴阳也。 七为少阳之数,八为少阴之数。 七损者,阳消也;八益者,阴长也。 阴阳者,生杀之本始。 生从乎阳,阳惧其消也;杀从乎阴,阴惧其长也。 能知七损八益,察其消长之机,用其扶抑之术,则阳常盛而阴不乘,二者可以调和,常体春夏之令,永获少壮康强,是真把握阴阳者矣。 不知用此,则未央而衰,用者,作用也。 如复卦一阳生,圣人喜之,则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卦一阴生,圣人谨之,则曰系于金 ,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 躅,此即仙家进阳火、退阴符之妙用也。 朱紫阳曰∶老子言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惟啬,是谓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 早服者,言能啬则不远,而复便在此也。 重积德,言先有所积,而复养以啬,是又加积之也。 此身未有所损,而又加以啬养,是谓早服而重积。 若损而后养,仅足以补其所损,不得谓之重积矣。 知此,则七阳将损,八阴将益,便早为之所;阳气不伤,阴用不张。 庶调燮阴阳,造化在手之神用也,华元化曰∶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 阴宜常损,阳宜常益,顺数者生,顺阴者灭。 数语可作七损八益注疏)。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二十为少阳,三十为壮阳。 东垣云∶行年五十以上,降气多而升气少。 降者阴也,升者阳也。 由是则四十之时,正升阳之气与降阴之气相半,阳胜阴则强,阴胜阳则衰,阴阳相半,衰兆见矣)。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阳气者,轻而善运;阴气者,重而难舒。 五十阴盛,故体重也。 阳主通达,阴主闭塞,故耳不聪;阳为显明,阴为幽暗,故目不明)。 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阳气大衰,所以阴痿也,九窍不利者,阳气不充,不能运化也,下虚者,少火虚也,上实者,阴乘阳也,涕泣俱出,阳衰不能摄也)。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知七损八益而调之,则强;不知,则阴渐长而衰老)。 故同出而名异耳(同出者,阴与阳也,名异者,强与老也)。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智者洞明阴阳之故,故曰察同。 愚者徒知强老之形,故曰察异)。 愚者不足,智者有余。 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愚者阴长,日就衰削,故不足;智者阳生,日居强盛,故有余。 有余则聪明轻健,虽既老而复同于壮,壮者益治,即老子早服重积之说也)。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 之能(无为者。 自然之道也。 恬澹者,清静之乐也。 老子之无为而无不为,庄子之乐全得大是也)。 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从欲者,如孔子之从心所欲也。 快志,即《大学》之自慊也。 至虚极,守静笃,虚无之守也。 天下之受伤者。 实也,有也。 与虚无同体,不受坏矣。 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 愚按∶阳者轻清而无象,阴者重浊而有形。 长生之术必曰虚无,得全于阳也。 故仙真之用在阴尽阳纯,仙真之号曰纯阳全阳,皆以阳为要也。 《中和集》云∶大修行人,分阴未尽则不仙;一切凡人,分阳未尽则不死。 明乎此。 而七损八益灼然不疑矣)。 遗篇《刺法论》曰∶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肾为水脏,以肺金为母。 肺金主气,咽气者,母来顾子之法也。 咽津者,同类相亲之道也。 人生于寅,寅为阳旺之会,阳极于午,午为向明之方。 神不乱思者,心似太虚,静定凝一也。 闭气不息者,止其呼吸,气极则微微吐出,不令闻声。 七遍者,阳数也。 引颈者,伸之使直,气易下也。 如咽甚硬物者,极力咽之,汨汨有声,以意用力送至丹田气海,气为水母,气足则精自旺也。 饵舌下津者,为命门在两肾之间,上通心肺,开窍于舌下,以生津。 古人制活字,从水从舌者,言舌水可以活人也。 舌字从千从口,言千口水成活也。 津与肾水,原是一家,咽归下极,重来相会,既济之道也。 《仙经》曰∶气是添年药,津为续命芝,世上漫忙兼漫走,不知求我更求谁。 气为水母,水为命根,勤而行之,可以长生。 《悟真篇》曰∶咽津纳气是人行,有药方能造化生,炉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 此言虚极静笃,精养灵根气养神,真种子也)。 愚按∶《素问》、《灵枢》各九卷,何字非尊生之诀。 兹所摘者,不事百草而事守一,不尚九候而尚三奇。 盖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进百年为万古尊生之道。 于是为大矣。 因知不根于虚静者,即是邪术;不归于易简者,即是旁门,诚能于此精求,则道德五千,丹经五卷,岂复有余蕴哉! 发布时间:2025-09-23 10:15:5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2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