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说符第八 内容: 【原文】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 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 列子曰:愿闻持后。 曰:顾若影,则知之。 列子顾而观影:形枉则影曲①,形直则影正。 然则在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 此之谓持后而处先。 关尹谓列子曰: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 名也者,响也;身也者②,影也。 故曰:慎尔言,将有和之③;慎尔行,将有随之。 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度在身,稽在人。 人一爱一我,我必一爱一之;人恶我,我必恶之。 汤武一爱一天下,故王④;桀纣恶天下,故亡,此所稽也。 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上不由门,行不从径也。 以是求利,不亦难乎? 尝观之伸农、有炎之德⑤,稽之虞⑥、夏、商、周之书,度诸法士贤人之言,所以存亡废兴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 严恢曰:所为问道者为富。 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 子列子曰:桀纣唯重利而轻道,是以亡。 幸哉余未汝语也。 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 强食一靡一角⑦,胜者为制⑧,是禽一兽也。 为鸡狗禽一兽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 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注释】①枉弯曲。 ②身也者王叔岷:身当作行,下文慎尔行,将有随之,即承此言。 《御览》四百三十引《一尸一子》作行者影也,可为旁证。 ③和之《集释》:和,北宋本作知,汪本从之,今从吉府本、世德堂本订正。 ④故王《集释》:故王,北宋本作兹王,汪本从之,今从各本正。 ⑤有炎即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 一说炎帝即神农氏。 ⑥虞有虞氏,即舜。 ⑦一靡一通摩。 ⑧胜者为制《御览》四百二十一引作胜者为利。 【译文】列子向壶丘子林学习。 壶丘子林说:你如果懂得怎样保持落后,就可以和你谈怎样保住自身了。 列子说:希望能听你说说怎样保持落后。 壶丘子林说:回头看看你的影子,就知道了。 列子回头看他的影子:身一体弯曲,影子便弯曲;身一体正直,影子便正直。 那么,影子的弯曲与正直是随身一体而变化的,根源不在影子自身;自己的屈曲与伸直是随外物而变化的,根源不在我自己。 这就叫保持落后却处于前列。 关尹对列子说:说话声音好听,回响也就好听;说话声音难听,回响也就难听。 身一体高大,影子就高大;身一体矮小,影子就矮小。 名声就像回响,行为就像影子。 所以说:谨慎你的言语,就会有人附和;谨慎你的行为,就会有人跟随。 所以圣人看见外表就可以知道内里,看见过去就可以知道未来,这就是为什么能事先知道的原因。 法度在于自身,稽考在于别人。 别人喜一爱一我,我一定喜一爱一他;别人厌恶我,我一定厌恶他。 商汤王、周武王一爱一护天下,所以统一了天下;夏桀王、商纣王厌恶天下,所以丧失了天下,这就是稽考的结果。 稽考与法度都很明白却不照着去做,就好比外出不通过大门,行走不顺道路一样。 用这种方法去追求利益,不是很困难吗? 我曾经了解过神农、有炎的德行,稽考过虞、夏、商、周的书籍,研究过许多礼法之士和贤能之人的言论,知存亡废兴的原因不是由于这个道理的,从来没有过。 严恢说:所以要学习道义的目的在于求得财富。 现在得到了珠宝也就富了,还要道义干什么呢? 列子说:夏桀、商纣就是由于重视利益而轻视道义才灭亡的。 幸运啊! 我没有告诉你。 人如果没有道义,只有吃饭而已,这是鸡狗。 抢着吃饭,用角力相斗,胜利的就是宰制者,这是禽一兽。 已经成为鸡狗禽一兽了,却想要别人尊敬自己,是不可能得到的。 别人不尊敬自己,那危险侮辱就会来到了。 【原文】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 三年,又以报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 守而勿失也。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译文】列子学习射箭能射中目标了,便向关尹子请教。 关尹子问: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吗? 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还不行。 列子回去继续练习。 三年以后,又把练习情况报告了关尹子。 关尹子问: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吗? 列子说:知道了。 关尹子说:可以了,记住,不要忘掉它。 不仅射箭如此,治理国家与修养身心也都是这样。 所以圣人不考察存亡现象而考察为什么存亡的原因。 【原文】列子曰: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 故不班白语道①,失,而况行之乎? 故自奋则人莫之告②。 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 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 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注释】①班白同斑白,头发花白。 ②故自奋则人莫之告陶鸿庆:自奋上夺自骄,二字。 自骄自奋承上色盛者骄,力盛者奋而言,张注云:骄奋者虽告而不受,是其所见本不误。 【译文】列子说:气色强盛的人骄傲,力量强盛的人奋勇,不可以和他谈论道的真谛。 所以头发没有花白就谈论道,必然出一毛一病,又何况行道呢? 所以自己奋勇,便没有人再教他。 没有人教他,那就孤独没有帮助了。 贤明的人任用别人,因而年纪老了也不衰弱,智力尽了也不昏乱。 所以治理国家的困难在于认识贤人而不在于自己贤能。 【原文】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①,三年而成。 锋杀一茎一柯②,毫芒繁泽③,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 此人遂以巧食宋国。 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 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注释】①楮音 ch(楚),木名。 ②锋杀杨伯峻:锋,《韩非子》作丰。 王先慎云:作丰是。 丰杀谓肥瘦也。 一说指叶之尖端。 柯树枝。 ③繁泽泽,指光泽。 《淮南子泰族训》作颜泽,谓颜色光泽。 【译文】宋国有个人给他的国君用玉做成楮树叶子,三年做成了。 叶子的肥瘦、叶一茎一和树枝、毫一毛一与小刺、颜色与光泽,乱放在真的楮树叶子中便分辨不出来。 这个人于是凭着他的技巧在宋国生活。 列子听说这事,说:假使天地间生长的万物,三年才长成一片叶子,那树木有枝叶的就太少了。 所以圣人依靠自然的生化而不依靠智慧技巧。 【原文】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客有言之郑子陽者曰①: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唐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 郑子陽即令官遗之粟。 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 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②: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 令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③,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 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卒④,民果作难而杀子陽。 【注释】①郑子陽杨伯峻:《吕览观世篇》高注云:子陽,郑相也。 一曰郑君。 ②望之王重民:之字衍文。 《汉书汲黯传》:黯褊心不能无稍望。 师古曰:望,怨也。 其妻怨望,故拊心。 《吕览观世篇》、《新序节士篇》并无之字可证。 《庄子让王篇》有之字肯,疑亦后人据《列子》误增也。 ③过《集释》:过,各本作遇。 与《释文》本合,今从《道藏》白文本、林希逸本,江适本,其义较长。 ④卒终。 【译文】列子穷困,容貌有饥饿之色。 有人对郑国宰相子陽说:列御寇是个有道德学问的人,住在您的国家里而受到穷困,您难道不喜欢有道之士吗? 郑子陽立即命令官吏给列子送去粮食。 列子出来接见使者,两次拜谢并拒绝接受,使者只好走了。 列子进屋后,他的妻子拍着胸脯埋怨说:我听说做有道德学问的人的妻子都能得到安佚快乐。 现在我们挨饿,君王派人来给你送粮食,你却不接受,难道不是我们的命吗? 列子笑着对她说:君王不是自己知道我的,而是根据别人的话才送给我粮食的;等到他要加罪于我时,又会根据别人的话去办,这就是我所以不接受的原因。 后来,百姓们果然作乱杀掉了子陽。 【原文】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 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 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①,以为军正②。 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 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③。 二子以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于秦王。 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 苦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 遂宫而放之④。 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 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扰之,是求安之道。 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 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 遂刖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⑤。 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 投隙抵时,应事无方。 属乎智。 智苟不足⑥,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 孟氏父子舍然无温容,曰:吾知之矣。 子勿重言。 【注释】①王悦之王重民:《御览》六百四十八引王上有楚字,是也。 上文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句法相同。 ②军正军队中掌握法律的官职。 ③请《集释》:北宋本、秦刻卢解本、汪本请作谓,今从吉府本正。 ④宫而放之宫,Yan割。 放,驱逐。 ⑤让责让,责备。 ⑥不《集释》:北宋本无不字,汪本从之,今依《道藏》各本、吉府本、元本、世德堂本增。 【译文】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一个一爱一好学问,一个一爱一好打仗。 一爱一好学问的用仁义学术去劝齐侯,齐侯接纳了他,用他做各位公子的老师。 一爱一好打仗的到了楚国,用作战方法去劝楚王,楚王很高兴,用他做军正的官。 俸禄使全家富裕起来,爵位使亲人荣耀起来。 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有两个儿子,所学的东西也相同,却被贫困所窘迫。 羡慕施氏的富有,便去请教上进的方法。 这两人把真实情况告诉了孟氏。 于是孟氏的一个儿子到了秦国,用仁义学说劝秦王。 秦王说:现在各国诸侯用武力竞争,所做的不过是征集兵士与粮食罢了。 如果用仁义来治理我的国家,便是灭亡的道路。 于是施以宫刑并驱逐了他。 另一个儿子到了卫国,用作战方法去劝卫侯。 卫侯说:我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却夹在大国之中。 对大国我顺服,对小国我安一抚,这是求得平安的方法。 如果依靠兵权,灭亡也就很快了。 如果让你保全身一体回去,到了别的国家,那么我国的祸患就不轻了。 于是砍断他的脚,送回到了鲁国。 回家以后,孟氏的父子捶胸顿足责骂施氏。 施氏说:凡是适合时宜的人便昌盛,违背时宜的人便灭亡。 你们的道理与我们相同,而结果却与我们不同,是违背时宜的缘故,不是行为的错误。 而且天下的道理没有长久是对的,事情没有长久是错的。 以前所用的方法,今天有可能抛弃;今天所抛弃的方法,以后有可能使用。 这种用与不用,没有一定的是非。 抓住机会,适应时宜,处理事情不用固定的方法,这要依靠智慧。 如果智慧不够,即使博学像孔丘,计谋如吕尚,到什么地方而不穷困呢? 孟氏父子一下子明白了,不再怨恨,说:我明白了,你不要再说了。 【原文】晋文公出会①,欲伐卫。 公子锄仰天而笑。 公问何笑。 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 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 臣窃笑此也。 公寤其言,乃止。 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②。 【注释】①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名重耳,公元前 636前 628 年在位。 ②鄙边境地区。 【译文】晋文公出去参加盟会,要讨代卫国。 公子锄抬头大笑。 文公问他笑什么。 他说:我笑我的邻居有个人送他的妻子到别人家,路上见到一个采摘桑叶的妇女,高兴地和她攀谈起来。 但回头看看他的妻子,也有人在和她打招呼。 我偷笑的就是这件事。 文公明白了他的话,于是停止了行动。 率领军队回国,还没到国都,已经有人在攻伐晋国北部边境地区了。 【原文】晋国苦盗。 有郄雍者,能视盗之貌①,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 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 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②: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为? 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 俄而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③。 遂共盗而残之④。 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 然取盗何方? 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且君欲无盗,若莫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 于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秦焉。 【注释】①貌《集释》:貌本作眼,今从吉府本、世德堂本正。 《御览》四百九十九引亦作貌。 ②赵文子即赵武,又称赵孟,春秋时晋国大夫,曾执晋国政。 ③吾所穷者王重民:《御览》四百九十九引所下有以字,是也。 ④盗而残之张湛注:残,贼杀之。 【译文】晋国苦于强盗太多。 有一个叫郄雍的人,能看出强盗的相貌,看他们的眉目之间,就可以得到他们的真情。 晋侯叫他去查看强盗,千百人中不会遗漏一个。 晋侯大为高兴。 告诉赵文子说:我得到一个人,全国的强盗都没有了,何必用那么多人呢? 文子说:您依仗窥伺观察而抓到强盗,强盗不但清除不尽,而且郄雍一定不得好死。 不久一群强盗商量说:我们所以穷困的原因,就是这个郄雍。 于是共同抓获并残杀了他。 晋侯听说后大为惊骇,立刻召见文子,告诉他说:果然像你所说的那样,郄雍死了。 但收拾强盗用什么方法呢? 文子说:周时有俗话说:眼睛能看到深渊中游鱼的人不吉祥,心灵能估料到隐藏着的东西的人有灾殃。 况且您要想没有强盗,最好的办法是选拔贤能的人并重用他们,使上面的政教清明,下面的好风气流行,老百姓有羞耻之心,那还有谁去做强盗呢? 于是任用随会主持政事,而所有的强盗都跑到秦国去了。 【原文】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乎河梁而观焉。 有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重鼍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将厉之①。 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此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也。 意者难可以济乎? 丈夫不以错意,遂度而出。 孔子问之曰:巧乎! 有道术乎? 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 丈夫对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 忠信错吾躯于波流②,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者,以此也。 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 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而况人乎! 【注释】①厉《释文》:厉,涉水也。 ②忠信错吾躯俞樾:忠信错吾躯于波流,忠信字涉上句衍。 错,音 c(醋),通措,安置。 【译文】孔子从卫国到鲁国去,在河堤上停住马车观览。 那里有瀑布高二三十丈,旋涡达九十里远,鱼鳖不能游一动,鼋鼍不能居住,却有一个男人正准备渡过去。 孔子派人沿着水边过去制止他,说:这里的瀑布高二三十丈,旋涡达九十里远,鱼鳖不能游一动,鼋鼍不能居住。 想来很难渡过去吧? 那男人毫不在乎,于是渡过河去,从水中钻了出来。 孔子问他说:真巧妙啊! 有道术吗? 所以能钻入水中又能钻出来,凭的是什么呢? 那男人回答说:我开始进入水中时,事先具有忠信之心;到我钻出一水面的时候,又跟着使用忠信之心。 忠信把我的身躯安放在波涛中,我不敢有一点私心,我所以能钻进去又钻出来的原因,就是这个。 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记住:水都可以以忠信诚心而用身一体去亲近它,又何况人呢! 【原文】白公问孔子曰①:人可与微言乎②? 孔子不应。 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 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 曰:若以水投水,何如? 孔子曰:淄渑之合③,易牙尝而知之④。 白公曰:人固不可与微言乎⑤? 孔子曰:何为不可? 唯知言之谓者乎! 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 争鱼者孺⑥,逐兽者趋,非乐之也。 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 夫浅知之所争者未矣。 白公不得已,遂死于浴一室。 【注释】①白公名胜。 张湛注:白公,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也。 其父为费无极所谮,出奔郑,郑人杀之。 胜欲令尹子西、司马一子期伐郑。 许而未行,晋代郑,子西、子朗将救郑。 胜怒曰:郑人在此,仇不远矣。 欲杀子西、子期,故问孔子。 孔子知之,故不应。 ②微言卢重玄解:微言者,密言也,令人不能知也。 ③淄涌之合淄,水名,在今山东省内。 渑,音 shng(绳),水名,故道在今山东省内。 据说淄水与涌水的味道不同,合在一起则更难于辨别。 ④易牙春秋时齐国人,善于辨别滋味,曾以滋味说桓公,甚见亲幸。 ⑤固《集释》:固,北宋本、汪本、《四解》本作故。 王重民曰:《道藏》白文本、吉府本、《淮南道应篇》、《御览》五十八引故并作固。 伯峻案:作固者是,今正。 ⑥濡沾湿。 【译文】白公问孔子说:人可以和别人密谋吗? 孔子不回答。 白公又问道:如果把石头投入水中,怎么样? 孔子说:吴国善于潜水的人能把它取出来。 白公又问:如果把水投入水中,怎么样? 孔子说:淄水与渑水合在一起,易牙尝一尝就能辨出来。 白公说:人本来就不可以和别人密谋吗? 孔子说:为什么不可以? 但只有懂得语言的人才能这样说吧! 所谓懂得语言的人,是指不用语言来表达意思的人。 争抢鱼虾的沾湿一身,追逐野兽的跑痛双一腿,并不是乐意这样干的。 所以最高的语言是不用语言,最高的作为是没有作为。 那些知识浅薄的人所争论的都是些枝微未节。 白公不能阻止自己叛乱的念头。 终于死在浴一室中。 【原文】赵襄子使新稚穆子攻翟①,胜之,取左人、中人②,使遽人来谒之③。 襄子方食而有忧色。 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 襄子曰:夫汪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而不终朝④,日中不须臾。 今赵氏之德行无所施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哉! 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 夫忧者所以为昌也,喜者所以为亡也。 胜非其难者也;持之⑤,其难者也。 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 齐、楚、吴、越皆尝胜矣,然卒取亡焉,不达乎持胜也。 唯有道之主为能持胜。 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⑥,而不肯以力闻。 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⑦,而不肯以兵知。 故善持胜者以强为弱。 【注释】①赵襄子即赵无恤,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鞅之子。 他与韩、魏台谋,灭智伯,三分晋地。 新稚穆子张湛注:穆子,襄子家臣新稚狗也。 翟音 d(敌),张湛注:翟,鲜虞也。 鲜虞为春秋国名,后改称中山国,国都在今河北正定县西北四十里新市城。 ②左人、中人张湛注:左人、中人,鲜虞二邑名。 ③使遽人来谒之张湛注:遽,传电。 谒,告也。 ④飘风旋风,暴风。 ⑤持守。 ⑥拓国门之关张湛注:拓,举也。 孔力能举门关而力名不闻者,不用其力也。 门关,即门闩,门上的横插,⑦公输般服张湛注:公输般善为攻器,墨子设守能却之,为般所服。 【译文】赵襄子派新稚穆子攻打翟人,打败了他们,夺取了左人、中人两个城邑,派信使回来报捷。 襄子正在吃饭,听到后面带愁容。 旁边的人问:一个早晨就攻下了两个城邑,这是大家都高兴的事,现在您却有愁容,为什么呢? 襄子说:江河的潮水再大也不过三天便退,暴风骤雨不到一个早晨便停,太陽正中不一会儿便斜。 现在赵家的德行没有积累什么恩泽,一个早晨就有两个城邑被攻下,败亡大概要到我这里了吧! 孔子听到后说:赵氏大概要昌盛了吧! 忧愁所以能昌盛,高兴所以会败亡。 胜利并不是艰难的事情,保持胜利才是艰难的事情。 贤明的君主以忧愁来保持胜利,因而他的幸福传到了后代。 齐、楚、吴、越都曾取得过胜利,但最终却灭亡了,就是因为不懂得保持胜利的缘故。 只有有道德的君主才能保持胜利。 孔子的力气能够举起国都城门的门闩,却不愿意以力气去出名。 墨子进行防守与进攻,连公输班都佩服,却不愿意以用兵去出名。 所以善于保持胜利的人,总是以强大表现为弱小。 【原文】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 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孔子。 孔子日:此吉祥也,以荐上帝①。 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其牛又复生白犊,其父又复令其子问孔子。 其子曰:前问之而失明,又何问乎? 父曰:圣人之言先■后合②,其事未究,姑复问之。 其子又复问孔子。 孔子曰:吉祥也。 复教以祭。 其子归致命,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 居一年,其子又无故而盲。 其后楚攻宋,围其城③,民易子而禽之,析骸而炊之,丁壮者皆乘城而战,死者太半④。 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 及围解而疾俱复。 【注释】①荐进献,指祭祀。 ②■音 wǔ(午),又读 w(务),违背。 ③围《集释》:围,北宋本作国,汪本从之,今从《藏》本、吉府本、世德堂本订正。 ④太半大半,过半。 【译文】宋国有个好行仁义的人,三代都不懈怠。 家中的黑牛无缘无故地生下了白牛犊,便去询问孔子。 孔子说:这是好的预兆,可以用它来祭祀上帝。 过了一年,他父亲的眼睛无缘无故地瞎了,家中的黑牛又生下了白牛犊,他父亲又叫儿子去询问孔子。 儿子说:上次问了他以后你的眼睛瞎了,再问他干什么呢? 父亲说:圣人的话先相反后吻合,这事还没有最后结果,姑且再问问他。 儿子又去询问孔子。 孔子说:这是好的预兆。 又叫他祭祀上帝。 儿子回家告诉了父亲,父亲说:按孔子的话去做。 过了一年,儿子的眼睛也无缘无故地瞎了。 后来楚国攻打宋国,包围了宋国的都城,老百姓交换儿子杀了当饭吃,剔下骨头当柴烧,青壮年都上城作战,死亡的人超过了一半。 这父子两人因眼瞎都逃避了作战。 等到包围解除后,眼睛又都恢复正常。 【原文】宋有兰子者①,以技于宋元②。 宋元召而使见。 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③,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 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又有兰子又能燕戏者④,闻之,复以干元君。 元君大怒曰: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⑤,适值寡人有欢心,故赐金帛。 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 拘而拟戮之⑥,经月乃放。 【注释】①兰子苏时学:今世俗谓无赖子为烂仔,其义疑本于此。 《释文》:《史记》云:无符传出入为阑。 应劭曰:阑,妄也。 此所谓阑子者,是以技妄游者也,疑兰字与阑同。 任大椿:兰、阑古多通用。 ②宋元此句之宋元与下句之宋元,元字下均应有君子,以下文三称元君,可证。 王重民:《类聚》六十、《御览》三百四十四、又四百八十三引宋元下并有君字。 王叔岷:《书钞》一二二、《六帖》三三、六一,《御览》五六九引亦并有君字。 ③胫小腿。 ④燕戏戏术。 其技如燕子轻捷如飞。 ⑤庸用。 ⑥拟《集释》:北宋本脱拟字,汪本从之,今从各本增。 【译文】宋国有个会杂耍技艺的人,用杂技求见宋元君。 宋元君召见了他。 他的技艺是用两根有身长两倍的木杖捆一绑在小腿上。 时而快走,时而奔跑,又用七把剑迭相抛出,有五把剑常在空中。 元君大为惊喜,立即赏赐给他金银布帛。 又有一个会杂耍技艺的人,能够像燕子一样轻捷如飞,听说了这件事后,又用他的枝艺来求见元君。 元君大怒说:前不久有个用奇异的技艺来求见我的人,那技艺毫无实用价值,恰好碰上我高兴,所以赏赐了金银布帛。 他一定是听说了这件事以后来的,也希望得到我的赏赐。 于是把那个人抓了起来准备杀掉,过了几个月才释放。 【原文】秦穆公谓伯乐曰①: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②;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③。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担■薪菜者④,有九方皋⑤,此其于马非巨之下也⑥,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⑦。 穆公曰:何马也? 对曰:一牝一而黄⑧。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⑨。 穆公不说⑩。 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 色物、一牝一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 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一精一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释】①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 公元前 659前 621 年在位,先后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伯乐姓孙,名陽,春秋时秦国善于相马者。 伯乐本为天上星辰之名,掌天马,孙陽善识马,故称之为伯乐。 ②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王重民:《类聚》九十三引可下有以字,是也。 《淮南道应篇》同。 ③绝尘弭■绝尘,脚不沾尘土,形容奔驰得很快,弭,音 mǐ(米),停止,消除。 ■,同辙,音 zh(哲),车轮碾过的痕迹。 弭辙,指拉车的马奔驰极快,看不见车轮碾过的痕迹。 ④担■薪菜■,音 m(末),绳索。 薪菜,柴草。 ⑤九方皋人名,姓九方,名皋,⑥此《集释》:此,各本作比,《道藏》白文本、林希逸本、元本、世德堂本作此,《淮南子》亦作此。 此处当作此,不当作比,今依《道藏》白文本订正。 ⑦沙丘地名,在河北平乡县东北。 ⑧一牝一雌一性一动物。 ⑨牡而骊牡,雄一性一动物。 骊,纯黑色的马。 ⑩说通悦。 ■子所使求马者王叔岷:《艺文类聚》九三、《事类赋》二一、《御览》八九六,《记纂渊海》九八、《事文类聚后集》三八引子下并有之字,《淮南子道应篇》同,当从之。 ■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吉也张湛注:言其相马之妙乃如此也,是以胜臣千万而不可量。 卢重玄解:皋之相马,相其伸,不相其形也。 ■而《集释》:北宋本、汪本、《四解》本无而字,《御览》八百九十六、《类聚》九十三引同,今从《道藏》白文本、林希逸本、吉府本、世德堂本增。 《艺文类聚》九三、《埤雅》十五、《事文类聚后集》三八、《韵府群玉》二、《天中记》五五、《经济类篇》九八引并有而字。 ■乃有贵乎马者也张湛注:言皋之此术岂止于相马而已,神明所得,必有贵于相马者,言其妙也。 【译文】秦穆公对伯乐说:你的年纪大了,你们家族中有可以用来相马的吗? 伯乐回答说:良马可以从形状、容貌、筋骨看出来;至于天下之马,好像灭绝了,好像隐没了,好像消亡了,好像丢失了,像这样的马,跑起来没有尘土,没有车辙。 我的儿子都是下等人才,可以教给他们怎样相良马,却不可以教给他们怎样相天下之马。 我有一个一道挑担予卖柴草的伙伴,叫九方皋,这个人对于相马下在我之下,请您接见他。 穆公接见了他,派他巡行求马,三个月以后回来报告说: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儿。 穆公问:什么样的马? 九方皋回答道:母马,黄色的。 穆公派人去取这匹马,却是一匹公马,纯黑色的,穆公不高兴,召见伯乐并对他说:你派去找马的人太差了,颜色、公母都不能知道,又怎么能知道马的好坏呢? 伯乐长叹了一口气说:竟然到了这种程度吗? 这就是他比我强千万无数倍的原因啊! 像九方皋所观察的,是马的天机,得到了马的一精一华而忘掉了马的粗相,进入了马的内核而忘掉了马的外表;见到了他所要见的,没有见到他所不要见的;看到了他所要看的,遗弃了他所不要看的。 像九方皋这样看相的人,则有比相马更宝贵的东西。 那匹马到了,果然是一匹天下少有的好马。 【原文】楚庄王问詹何日①:治国奈何? 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 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 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 楚王曰:善。 【注释】①楚庄王春秋时楚国国君,公元前 613前 591 年在位,曾大败晋军,使鲁、宋、郑、陈等国归附,成为霸主。 詹何张湛注:詹何,盖隐者也。 【译文】楚庄王问詹何说:治理国家应该怎样? 詹何回答说:我知道修养身心,不知道治理国家。 楚庄王说:我能成为祀奉宗庙社稷的人,希望学到怎样保持它的办法。 詹何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身心修养好了而国家反而混乱的事,又没有听说过身心烦乱而能把国家治理好的事。 所以根本在于自身,不敢用末节来答复。 楚王说:说得好。 【原文】狐丘丈人谓孙叔敖曰①:人有三怨,子知之乎? 孙叔敖曰:何谓也? 对曰:爵高者,人■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②。 孙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以是免于三怨,可乎③? 【注释】①狐丘丈人张湛注:狐丘,邑名。 丈人,长老者。 孙叔敖春秋时楚国大夫,曾为楚庄王宰相三个月。 ②这俞樾:《淮南子道应篇》作禄厚者怨处之,是也。 怨处之谓怨仇之所处也,犹曰为怨府也。 处与妒、恶为韵。 若作逮,则失其韵矣。 王重民:俞说是也。 《御览》四百五十九引逮正作处。 ③可乎王叔岷:此处叙事未毕,疑有说文。 【译文】狐丘丈人对孙叔敖说:一个人有三种被人怨恨的事,你知道吗? 孙叔敖问:说的是什么呢? 狐丘丈人回答说:爵位高的,别人妒嫉他;官职大的,君主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包围着他。 孙叔敖说: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志向越低;我的官职越大,我的雄心越小;我的俸禄越厚,我施舍得越广。 用这种方法来避免三种怨恨,可以吗? 【原文】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亟封我矣①,吾不受也。 为我死②,王则封汝。 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丘者③,此地不利而名甚恶,楚人鬼而越人■④,可长有者唯此矣。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 子辞而不受,请寝丘,与之,至今不失。 【注释】①亟音 q(气),屡次。 ②为如,若。 ③寝丘在今河南沈丘县东南,接安徽阜陽县界,春秋时不在楚越之间,恐有误。 ④楚人鬼而越人■■,音 j(基),即祥,祈求福佑。 张湛注:信鬼神与祥。 【译文】孙叔敖病了,快要死的时候,告戒他儿子说:大王多次封我食邑,我都没有接受。 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封给你。 你一定不要接受好地方。 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叫寝丘的地方,那里土地不肥沃,名声很不好,楚人相信鬼神,越人相信祈祷,可以长久保持的只有这个地方。 孙叔敖去世后,楚王果然用好地方封他儿子。 儿子推辞不接受,请求换成寝丘,楚王给了他,直到现在也没有失去这个地方。 【原文】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①,下之邯郸,遇盗于耦沙之中②,尽取其衣装车。 牛步而去③,视之欢然无忧■之色④。 盗追而问其故,曰:君子不以所养害其所养⑤。 盗曰:嘻! 贤矣夫! 既而相谓曰:以彼之贤,往见赵君,使以我为⑥,必困我,不如杀之。 乃相与追而杀之。 燕人闻之,聚族相戒曰:遇盗,莫如上地之牛缺也。 皆受教。 俄而其弟适秦,至关下⑦,果遇盗。 忆其兄之戒,因与盗力争。 既而不如⑧,又追而以卑辞请物。 盗怒曰:吾活汝弘矣,而追吾不已,迹将著焉⑨。 既为盗矣,仁将焉在? 遂杀之,又傍害其一党一四五人焉。 【注释】①上地据下文,应为燕国地名。 ②耦沙梁玉绳:《汉书地理志》及《说文》,■水出赵国襄国县县西北,师古音藕。 《寰字记》五十九,■水在邢州沙河县西北十六里,俱名沙河水,即耦沙也。 ③尽取其衣装车,牛步而去俞樾:此当作尽取其衣装车马,牛缺步而去。 ④忧■■,音 ln(吝),同吝。 忧愁与吝惜。 ⑤君子不以所养害其所养陶鸿庆以下所字衍,此句应为君子不以所养害其养。 王重民以上所字下脱以字,此句应为君子不以所以养害其所养。 ⑥使以我为陶鸿庆:使以我为下脱事字。 《淮南子人间训》云:以此而见王者,必且以我为事也。 可据补。 ⑦至关下关,《集释》:北宋本、汪本、《四解》本作阙,《道藏》白文本、林希逸本、江■本、元本、世德堂本作关,今正。 王先慎:阙乃关字形近而伪,即函谷关。 ⑧如杨伯峻:如,当作与。 ⑨著通著,显明。 【译文】牛缺是上地的一位大儒,往南到邯郸去,在耦沙遇到了强盗,把他的衣物车马全部抢走了。 牛缺步行而去,看上去还是高高兴兴的样子,没有一点忧愁吝惜的面容。 强盗追上去问他是什么缘故,他说:君子不因为养身的财物而损害了身一体。 强盗说:唉! 真是贤明啊! 过了一会儿强盗们又互相议论说:以这个人的贤明,前去进见赵君,假使说了我们抢劫的事,一定要来围困我们,不如杀了他。 于是一道追上去杀了他。 一个燕国人听到这事,集合族人互相告戒说:碰到了强盗,不能再像上地的牛缺那样了。 大家都接受了教训。 不久,这个燕国人的弟弟到秦国去,到了函谷关下,果然遇上了强盗,想起了他哥哥的告戒,便和强盗尽力争夺。 强盗不给,又追上去低声下气地请求还他财物。 强盗发火说:我让你活下来已经够宽宏大量的了,你却追我不止,痕迹已经快要暴露出来了。 既然做了强盗,哪里还要什么仁义? 于是杀了他,又牵连杀害了他的同伴四五个人。 【原文】虞氏者,梁之富人也,家充殷盛,钱帛无量,财货无訾①。 登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击博楼上②。 侠客相随而行,楼上博者射③,明琼张中④,反两■鱼而笑⑤。 飞鸢适坠其腐鼠而中之⑥,侠客相与言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志。 吾不侵犯之,而乃辱我以腐鼠,此而不报,无以立懂于天下⑦。 请与若等戮力一志,率徒属必灭其家为等伦⑧。 皆许诺。 至期日之夜,聚众积兵以攻虞氏,大灭其家。 【注释】①訾估量。 ②击博一种赌一博方式。 《释文》:击,打也。 韦昭《博弈论》云设木而击之是也。 《古博经》云:博法,二人相对,坐向局,分为十二道,两头当中名为水,用棋十二枚,六白六黑,又用鱼二枚置于水中。 其掷采以琼为之。 ③博者射《释文》:凡戏争能取中皆曰射,亦曰投。 ④明琼张中琼,赌一博用具,与后来的骰子相似,张湛注:明琼,齿五白也。 齿,琼四面所刻的眼。 张中,投中。 ⑤反两■鱼而笑■,同榻,音 t(踏)。 鱼,赌一博用具,击博中用鱼两枚置于棋盘上水中。 掷采用琼,以掷采结果走棋,棋行到处即竖一起来,即入水食鱼,又名牵鱼。 每牵一鱼获二筹,翻一鱼获三筹。 反两■鱼,即翻二鱼,获六筹,为大胜。 ⑥鸢老鹰。 ⑦懂音 qn(勤),勇气。 ⑧等伦同列的人。 【译文】虞氏是梁国的富人,家产充盈丰盛,金钱布帛无法计算,资财货物无法估量。 他与朋友登上高楼,面临大路,设置乐队,摆上酒席,在楼上赌一博。 一帮侠客相随从楼下走过,正值楼上赌一博的人在投骰子,骰子掷出五个白眼,于是翻了两条鱼,众人一大笑起来。 恰好这时天上一只老鹰张嘴掉下了嘴里衔着的死老鼠,打中了从楼下路过的侠客。 侠客听见笑声,以为是从楼上扔下来的,便共同议论说:虞氏富足快乐的日子过得太久了,经常有看不起人的意思。 我们现在没有侵犯他,他却用死老鼠来侮辱我们。 对这样的事还不报复,便无法在天下树立我们勇敢的名声了。 希望大家合力同心,率领徒弟们一定消灭他全家,才算是我们的同伍。 大家都表示同意。 到了约定的那天夜里,聚集了众人,会拢了武器,攻打虞氏,把他全家消灭得一干二净。 【原文】东方有人焉,日爰旌目,将有适也①,而饿于道。 狐父之盗曰丘②,见而下壶餐以餔之③。 爰旌目三餔而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 曰:我狐父之人丘也。 爰旌目曰:嘻! 汝非盗邪? 胡为而食我? 吾义不食子之食也。 两手据地而欧之④,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⑤。 狐父之人则盗矣,而食非盗也。 以人之盗因谓食为盗而不敢食,是失名实者也。 【注释】①将有适也王叔岷:《御览》四九九引适上有所字,文意较完。 《新序节士篇》亦有所字。 ②狐父地名,在今安徽砀山县南三十里。 ③餔音 bǔ(补),通哺,以食与人。 ④欧同呕,吐。 ⑤遂伏而死王叔岷:《释文》本有地字,当从之。 《吕氏春秋介立篇》、《新序节士篇》、《金楼子杂记上篇》亦并有地字。 【译文】东方有个人叫爰旌目,到别的地方去,饿倒在道路上。 狐父城的强盗名字叫丘,看见后便把自己壶里装的饭倒出来喂他。 爰族目吃了三口以后便睁开了眼睛,问:你是干什么的? 强盗说:我是狐父城的人丘。 爰旌目说:呀! 你不是那强盗吗? 为什么要喂我饭呢? 我宁死也不吃你的饭。 于是两只手爬在地上呕吐,吐不出来,喀喀地咳了两声,便趴在地上死了。 狐父城的那个人虽然是个强盗,但饭却不是强盗。 因为人是强盗就说他的饭也是强盗而不敢吃,是没有搞清楚名与实的区别啊。 【原文】柱厉叔事莒敖公①,自为不知己,去②,居海上,夏日则食菱芰③,冬日则食橡栗。 莒敖公有难,柱厉叔辞其友而往死之。 其友曰:子自以为不知己,故去。 今往死之,是知与不知无辨也。 柱厉叔曰:不然。 自以为不知,故去。 今死,是果不知我也。 吾将死之,以丑后世之人主不知其臣者也。 凡知则死之,不知则弗死,此直道而行者也。 柱厉叔可谓怼以忘其身者也④。 【注释】①莒敖公春秋时宫国国君。 莒,音 jǔ(举),西周分封的诸侯国,春秋初迁于莒,在今山东莒县。 公元前 431 年为楚所灭。 ②自为不知己,去《集释》:北宋本、汪本、秦刻卢解本、世德堂本去作者,陶鸿庆云:自下当有以,字,者,当作,去,,以草书相似而误。 ③菱芰菱,俗称菱角。 芰,音 j(技),即菱。 则菱芰意复。 许维遹:《吕氏春秋恃君览》菱芰,一作菱芡,。 高诱注:菱,芰也。 芡,鸡头也,一名雁头,生水中。 芡,音 qin(欠),江苏俗称狗鸡头,种一子称芡实,供食用,中医上可入药。 ④怼音 du(队),怨恨。 【译文】柱厉叔服事莒敖公,自己认为莒敖公不了解自己,便离开了他,住到了海边。 夏天吃菱角鸡头,冬天则吃橡子板栗。 莒敖公有了灾难,柱厉叔辞别他的朋友,要用一性一命去援救莒敖公。 他的朋友说:你自己认为莒敖公不了解你才离开他的,现在又要用一性一命去援救他,这样,了解你与不了解你没有分别了。 柱厉叔说:不对。 我自己认为他不了解我,所以离开了他。 现在为他而死,是用事实去证明他确实是不了解我。 我去为他而死,是为了讽刺后代君主中那些不了解他臣下的人。 一般说来,能视为知己的便为他而死,不能视为知己的便不为他而死,这是直来直去的办法。 柱厉叔可以称得上是因为怨恨而忘记自己身一体的人。 【原文】杨朱曰:利出者实及①,怨柱者害来。 发于此而应于外者唯请②,是故贤者慎所出。 【注释】①及俞樾:及乃反字之误。 出与反犹往与来,相对成文。 《释文》实及,作实反,云:反一作及,非也。 ②请通情。 【译文】杨朱说:把利益给出去,就会有实惠返回来;把怨恨给出去,就会有祸害返回来。 从这里散发出去,在外面能得到响应的,只有人情,所以贤明的人对于应把什么散发出去十分谨慎。 【原文】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一党一,又请杨子之竖追之①。 杨子曰: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 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 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弟子孟孙陽出以告心都子。 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陽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 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 伯曰:仁义使我一爱一身而后名。 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 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 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 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一操一舟鬻渡,利供百口。 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 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 若以为孰是孰非? 心都子嘿然而出。 孟孙陽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 吾惑愈甚。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 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 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②,哀哉! 【注释】①竖童仆。 ②况比拟,比方。 【译文】杨朱的邻居走失一只羊,邻居既率领他一家人去追,又请杨朱的仆人去追。 杨子说:唉! 走失一只羊,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追呢? 邻居说:岔路太多。 追羊的人回来以后,杨朱问:找到羊了吗? 回答说:跑掉了。 杨朱问:为什么跑掉了? 回答说: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里去追,所以回来了。 杨子忧愁地变了脸色,好久不说话,整天也不笑。 门人觉得奇怪,请问说:羊是不值钱的牲畜,又不是先生所有,您却不言不笑,为什么呢? 杨子不回答,门人没有得到老师的答复。 弟子孟孙陽出来告诉了心都子。 心都子于几天后与孟孙陽一道进去,问道:从前有兄弟三人,在齐国与鲁国之间游历,同向一位老师求学,把仁义之道全部学到了才回去。 他们的父亲问:仁义之道怎么样? 老大说:仁义使我一爱一惜身一体而把名誉放在后面。 老二说:仁义使我不惜牺牲一性一命去获取名誉。 老三说:仁义使我的身一体与名誉两全其美。 他们三个人所说的仁义之道恰恰相反,但都是从儒学中来的,哪一个对,哪一个不对呢? 杨子说:有个住在河边的人,熟习水一性一,泅水勇敢,划船摆渡,获利可以供养百人。 背着粮食前来学习的人一批又一批,而被水淹死的人几乎达到了一半。 本来是学习泅水而不是学习淹死的,但利与害却成了这个样子。 你认为哪一种对,哪一种不对呢? 心都子不声不响地走了出来。 孟孙陽责备他说:为什么您间得那么迂腐,先生回答得那么隐僻? 我迷惑得更厉害了。 心都子说:大路因为岔道多而走失了羊,学习的人因为方法多而丧失了一性一命。 学习并不是根源不同,不是根源不一样,而结果的差异却像这样大。 只有回归到相同,返回到一致,才没有得与失。 你在先生的弟子中是位长者,学习先生的学说,却不懂得先生的譬喻,可悲啊! 【原文】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①。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 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释】①缁衣用黑布做的衣服。 与素衣相对,素衣指用白布做的衣服。 【译文】杨朱的弟弟叫杨布,穿着白布衣服外出,天下雨了,脱一下了白布衣服,换上了黑布衣服回家。 他的狗不知道,迎上去汪汪叫。 杨布很恼火,准备打它。 杨朱说:你不要打了。 你也是一样。 如果让你的狗白颜色出去,黑颜色回来,你难道不奇怪吗? 【原文】杨朱曰: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利不与争期,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为善。 【译文】杨朱说:做好事不是为了名声,而名声却跟着来了;有名声不是希望获得利益,而利益也跟着来了;有利益并不希望同别人争夺,而争夺也跟着来了。 所以君子对于做好事必须谨慎。 【原文】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①,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 燕君甚怒,其使者将加诛焉。 幸臣谏曰:人所忧者莫急乎死,己所重者莫过乎生。 彼自丧其生,安能令君不死也? 乃不诛。 有齐子亦欲学其道,闻言者之死,乃抚膺而恨。 富子闻而笑之曰:夫所欲学不死,其人已死而犹恨之,是不知所以为学。 胡子曰:富子之言非也。 凡人有术不能行者有矣,能行而无其术者亦有矣。 卫人有善数者,临死,以决喻其子②。 其子志其言而不能行也。 他人问之,以其父所言告之。 问者用其言而行其术,与其父无差焉。 若然,死者奚为不能言生术哉? 【注释】①言有陶鸿庆:言有二字误倒。 ②决《集释》:决,《道藏》白文本、林希逸本、世德堂本、吉府本并作诀。 诀,口诀,方法。 【译文】过去有个说自己知道长生不死方法的人,燕国国君派人去迎接他,没有接到,而那个人说自己知道长生不死方法的人却死了。 燕国国君很恼火,要把那个去迎接的人杀掉。 一个被燕君一宠一幸的人劝道:人们所忧虑的没有比死亡更着急的了,自己所重视的没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了。 他自己都丧失了生命,怎么能叫您长生不死呢? 于是不再杀那使者。 有一个叫齐子的人也想学那人的长生不死方法,听说那个说自己知道长生不死方法的人死了,于是捶着胸脯悔恨不已。 一个叫富子的人听说后,笑话他说:想要学的是长生不死的方法,可是那人已经死了,还要悔恨不已,真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学。 一个叫胡子的人说:富子的话不对。 一般说来,懂得道术而自己不能实行的人是有的,能够去实行而不知道那些道术的人也是有的。 卫国有个懂得术数的人,临死的时候;把口诀告诉了他儿子。 他儿子记录下他的话,却不能实行,别人问他,他便把他父亲所说的话告诉了他。 问话的人用他的话照着去做,和他父亲简直没有差别。 如果是这样的话,自己会死亡的人为什么不能讲长生的方法呢? 【原文】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①,简子大悦,厚赏之。 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 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 简子曰:然。 【注释】①邯郸古邑名,战国时为赵国国都。 鸠鸠鸽科部分种类的通称,我国有绿鸠、南鸠、鹃鸠和斑鸠。 简子当为赵简子,春秋末年晋国的卿。 【译文】邯郸的百姓在正月初一日向赵简子敬献斑鸠,简子十分高兴,重重地赏赐了他们。 客人问他什么缘故,简子说: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有恩德。 客人说:老百姓知道您要释放它,因而互相争着捕捉它,被杀死的斑鸠就更多了。 您如果想要它们生存,不如禁止老百姓去捕捉。 捕捉了又释放,恩惠和过错并不能互相弥补。 简子说:是这样的。 【原文】齐田氏祖于庭①,食客千人。 中坐有献鱼雁者②,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 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如响。 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③,进曰:不如君言。 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 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 且蚊蚋噆肤④,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纳生人、虎狼生肉者哉⑤? 【注释】①祖为人送行。 ②雁毕沅:《说文》云:雁,鹅也。 此与鸿雁异。 ③预于次预,参预。 次,中间。 ④蚊蚋噆肤蚋,音 ru(锐),与蚊类似的昆虫,叮吸牲畜和人血,叮咬后有奇一痒。 噆,音 zǎn,叮咬。 ⑤非卢文弨:非疑当作岂。 【译文】齐国的田氏在厅堂中为人饯行,来吃饭的客人有千把人。 座位中有人献上鱼和鹅,田氏看着这些菜,便叹道:天对于人类太丰厚了,生一殖五谷,又生出鱼类和鸟类供人食用。 客人们像回声一样附和他,鲍氏的儿子只有十二岁,也在座位中,走上前说:事实并不像你所说的那样。 天地万物与人共同生存,都是同类的生物。 同类中没有贵贱之分,仅仅以身一体的大小、智慧和力量互相宰制,依次互相吞一食,并不是谁为谁而生存。 人类获取可以吃的东西去吃它,难道是上天本来为人而生的? 而且蚊子蚋虫叮咬人的皮肤,老虎豺狼吃食人的骨肉,难道是上天本来为蚊子蚋虫而生人、为老虎豺狼而生肉的吗? 【原文】齐有贫者,常乞于城市。 城市患其亟也①,众莫之与。 遂适田氏之厩,从马医作役而假食②。 郭中人戏之日③:从马医而食,不以辱乎④? 乞儿曰:天下之辱莫过于乞。 乞犹不辱,岂辱马医哉? 【注释】①亟屡次。 ②假凭借。 ③廓外城。 ④以通已,大,甚。 【译文】齐国有个穷人,经常在城中讨饭。 城中的人讨厌他经常来讨,没有人再给他了。 于是他到了田氏的马厩,跟着马医干活而得到一些食物。 城外的人戏一弄他说:跟着马医吃饭,不觉得耻辱吗? 要饭的人说:天下的耻辱没有比讨饭更大的了。 我讨饭还不觉得耻辱,难道跟着马医吃饭会觉得耻辱吗? 【原文】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①,归而藏之,密数其齿②。 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 【注释】①契券契,契据。 古代的券契用竹木或金属制成,分为两半,中间以齿相合,两方各执其一以为凭证,如今之合同。 ②齿契的两半相合部分均刻有齿,以相合为真,不台为伪。 【译文】宋国有个人在路上行走时捡到了一个别人遗失的契据,拿回家收藏了起来,秘密地数了数那契据上的齿。 告诉邻居说:我发财的日子就要来到了。 【原文】人有枯梧树者,其邻父言枯梧之树不祥,其邻人遽而伐之①。 邻人父因请以为薪②。 其人乃不悦,曰:邻人之父徒欲为薪而教吾伐之也。 与我邻,若此其险,岂可哉? 【注释】①遽惶恐。 邻俞樾:邻字衍文也。 上云人有枯梧树者,此云其人,,即此人也。 ②邻人父王叔岷:《六帖》十六引无人,字,今本人字疑涉上下文而衍。 《吕氏春秋去宥篇》亦无人字。 【译文】一个人家有棵枯死了的梧桐树,他邻居家的老人说枯死了的梧桐树不吉祥,那个人惶恐地把梧桐树砍倒了。 邻居家的老人于是请求要这棵树当柴烧。 那个人很不高兴,说:邻居家的老人原来仅仅是想要我这棵树当柴烧才教我砍倒树的。 他和我是邻居,却这样陰险,难道可以吗? 【原文】人有亡扶者①,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扶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②。 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③,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注释】①鈇音 fū(夫),又读 fǔ(府),通斧。 ②动作《集释》:动作各本皆作作动。 王重民:作动二字,《御览》七百六十三引作动作是也。 下文云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杨伯峻:《吕览去尤篇》亦作动作态度,王说是也。 今依卢重玄本、《道藏四解》本订正。 《事文类聚别集》十八、《合壁事类续集》三三引亦作动作。 ③抇音 ju(掘),掘。 【译文】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怀疑是他邻居家的孩子偷了,看那个孩子的走路,像偷斧子的;脸色,像偷斧子的;说话,像偷斧子的;动作态度无论干什么没有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他在山谷里掘地,找到了那把斧子。 过了几天又见到他邻居家的孩子,动作态度便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人了。 【原文】白公胜虑乱,罢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贯颐①,血流至地而弗知也。 郑人闻之曰:颐之忘,将何不忘哉? 意之所属著②,其行足踬株埳③,头抵植木,而不自知也。 【注释】①錣上贯颐錣,音 zhu(缀),古代马棰端的针。 贯,穿透。 颐 下巴。 ②属著属,音 zhǔ(主),倾注。 著,音 zh(著),通著,明显。 ③足踬株埳踬,音 zh(至),被绊倒,指碰到障碍。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 埳,即坎,坑。 【译文】白公胜恩谋作乱,散朝回家后站在那里,倒拄着马棰,棰针向上穿透了下巴,血流到地上也不知道。 郑国人听到这事后说:连下巴都忘了,还会有什么不忘掉呢? 意念明显地倾注于某一点时,他走路碰到了树桩或地坑,脑袋撞到了树干,自己也觉察不到。 【原文】昔齐人有欲金者①,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②。 吏捕得之,间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③? 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注释】①欲金者指想得到金子的人。 王重民:《意林》引欲下有得字,《吕氏春秋去宥篇》同。 ②攫夺取。 ③何王重民:《类聚》八十三、《御览》八百一十引何下并有故字,《吕氏春秋》同。 王叔岷:《六帖》八、《事类赋》九、《记纂渊海》一、五五、《事文类聚续集》二五、《天中记》五十引亦皆有故字,《淮南子汜论篇》何故作何也。 【译文】过去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了卖金子的地方,趁机拿了金子就走。 官吏抓到了他,问道:人都在那儿,你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金子呢? 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看不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发布时间:2025-09-23 11:04:2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2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