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缘木求鱼 内容: 缘木求鱼【原文】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抑为采色⑴不足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⑵不足使令于前与?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 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⑶土地,朝⑷秦楚,莅⑸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⑹,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⑺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⑻人与楚⑼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盍⑽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⑿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 ”【注释】⑴采色:即彩色。 ⑵便(pian)嬖(bi):君王左右被一宠一爱一的人。 ⑶辟:开辟。 ⑷朝:使动用法,使. .. .. .来朝。 ⑸莅(li):临。 ⑹若:人称代词,你。 ⑺殆:副词,表示不肯定,有“大概”、“几乎”、“可能”等多种含义。 ⑻皱:国名,就是当时的邾国,国土很少,首都在今山东皱县东南的邾城。 ⑼楚:即楚国,春秋和战国时期都是大国。 ⑽盍:“何不”的合音字,为什么不。 ⑾涂:同“途”。 ⑿愬(su):通“诉”,控告。 【译文】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 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孟子便说:“是为了肥一美的食物不够吃吗? 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 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 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 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 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一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一抚四方落后的民族。 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哩。 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 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一定会有灾祸在后头。 ”宣王说:“可以把道理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假定皱国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哪一国会打胜呢? ”宣王说:“当然是楚国胜。 ”孟子说:“显然,小国的确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口很少的国家的确不可以与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的确不可以与强国为敌。 中国的土地,方圆千里的共有九块,齐国不过占有其中一块罢了。 想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跟皱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区别呢? 大王为什么不回过来好好想一想,从根本上着手呢? ”“现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旅行,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都想到您这儿来控诉。 果真做到了这些,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读解】上一节宣王向孟子否认说,自己并不是一定要动用军事,发动战争心里才痛快,而是因为要实现自己心里的最大愿望,不得已而为之。 孟子于是又一次不失时机地抓住了他的心理活动,问他的最大愿望到底是什么。 宣王已教了孟子的厉害,所以笑而不答,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想法了。 孟子果然厉害,你不说,他照样分析不误。 而且是欲擒故纵,先虚设幌子,一连串问了五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这五个问题,在过去是属于声色狗马之类,用我们今天的说法,是属于个人生活中的物质享受或者说物欲方面的东西,诸如彩色电视机够不够大,组合音响够不够好,有没有不在话下。 这些问题怎么会是一个国王心中最大的追求呢? 孟子显然是在虚晃一槍。 所以,当宣王否定说自己不是为了这些时,孟子马上就收回花槍,切入正题,以他心理分析大师的水平,一下子和盘端出了宣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最大的秘密。 然后不等宣王承认与否就直杀本质,指出宣王已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 缘木求鱼的荒唐一性一谁人不知呢? 所以宣王说:“我难道有如此荒唐,错得如此严重吗? ”心想,你莫不是在危言耸听吧。 殊不知孟子告诉他说,不仅有如此荒唐,如此严重,而且问题还远远超过了缘木求鱼。 这就是孟子的本事,铺张扬厉,逐步升级,让你听他说话连坐也坐不安稳。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那宣王一听这话,真是吃惊不小,一下子跳了起来,也不顾国王的矜持和威严了,马上脱口而出:“可得闻与? ”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这下还有什么问题呢? 孟子已完全掌握了说话的主动权,于是便把宣王原本所想的靠战争来解决问题的“霸道”做法与自己要向他灌输的靠仁政来解决问题的“王道”做法作了一个对比,并指出两种做法的两种不同结局。 这一节的最一精一彩和最深刻处是缘木求鱼的比喻。 它不仅警醒了宣王,而且成了后世千百年来大家常常引用的成语。 就是到我们今天,也仍然有启发而“唤醒”的意义。 还是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读书人是否“下海”的问题为例。 所谓“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所以,“君子不羞于言利”,甚而至于追求利,希望挣大钱,发大财。 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都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到底如何来挣大钱,发大财? 是不是“工农商学兵,一起做生意“,如我们在前面已经多次提到过,大家都“弃文经商”、“弃教经商”、“弃农经商”、“弃学经商”,甚至放下武器去经商或者就做起军工军一火生意来了才是唯一出路呢? 当然不是。 如果真这样做,那才是缘木求鱼,“殆有甚焉! ”不仅搞乱了文明社会越来越一精一细的社会分工,而且也压抑了各行各业专家的所长,一浪一费了人才。 就个人来说,也一浪一费了自己。 以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即教授下“跳蚤市潮,教授卖馄钝来看,且不说有辱斯文的问题,就从挣钱的角度来看,废己所长,行己所短,不是“缘木求鱼”又是什么呢? 所以,缘木求鱼的道理没有什么深奥,大家都一说就懂,甚至不言而喻。 可是在实№生活中,我们中的许多人,包括一些修养不低的人,稍微不注意就爬上树去了而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当人家问他干什么时,他还会理直气壮地高声回答:让我们捉鱼去! 捉鱼固然是不错,但你怎么爬上树去了呢? 树上有鱼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在童话世界里,二是沧海桑田变化,在树上留下了鱼的化石。 不然的话,你去捉什么呢? 发布时间:2025-09-23 12:28:4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2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