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二百二十六 ◎职官部二十四 内容: ○御史中丞下   《晋书》曰:熊远字孝文。 迁御史中丞,中宗每叹其公忠,谓远曰:"卿在朝政正色,不茹柔吐刚,忠亮至劲,可谓王臣。 "   又曰:庾峻字山甫,为御史中丞,优而不克。 又曰:周处字子隐,为御史中丞,奏征虏将军石崇、大将军梁王彤等,正绳直笔,权豪震肃。 又曰:刘暾(他昆切。 )字长升,兼中丞,奏免尚书仆射等十馀人,朝廷嘉之,遂以即真。 谢灵运《晋书》曰:汉官,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是为三台。 自汉罢御史大夫而宪台犹置,以丞为台主,中丞是也。 《晋中兴书》曰:王恬字元愉,(音俞。 )为御史中丞,值海西公废,太宗即位,未解严,大司马桓温屯中堂,夜吹警角。 恬奏劾温大不敬,请理罪。 明日,温见奏事叹曰:"此儿乃敢弹我,真可畏也。 "   又曰:熊远迁御史中丞,尚书郎卢綝入直,逢尚书刁协于大司马门外。 协醉,使綝避之。 綝以当直不肯回,协令人牵綝堕马,至协乘马而后释。 远奏请免协官。 诏令白衣领职。 又曰:刘瑀(音雨。 )迁御史中丞。 瑀气尚人,为宪司,甚得志。 弹萧惠开云:"非才,非望,非勋,非地。 "弹王僧远云:"荫藉高华,人品冗末。 "朝士莫不畏其笔端。 又曰:萧惠开拜御史中丞。 世祖与刘季之诏曰:"今以萧惠开为宪司,冀当称职。 但往一服。 额已自殊。 有所震及。 "在任百寮畏惮之。 八年入为侍中,诏曰:"惠开前任宪,奉法绳,不阿权戚,朕甚嘉之,可更授御史中丞。 "   又曰:郑鲜之迁御史中丞,明宪直绳,甚得直司之体。 外甥毅权重当时,朝廷莫不归附。 鲜之尽心,高祖独不屈意,毅甚恨焉。 "   又曰:"荀伯子为御史中丞,莅职勤恪,有匪躬之称。 立朝正色,内外惮之。 凡所奏劾,莫不深相呵毁,或延及祖宗,其言切直。 又颇杂嘲戏,故世人以此非之。 《齐书》曰:王僧处迁御史中丞,甲族由来多不居宪职,王氏分枝居乌衣者位宦微减。 僧处为此官,乃曰:"此是乌衣诸郎坐处,我亦可试为耳! "   又曰:江淹为御史中丞,明帝作相谓淹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肃百寮也。 "曰:"今日之事,可谓当官而行,更恐不足仰称明旨耳! "於是弹中书令谢朏、(音斐。 )司徒左长史王綪、(音茜。 )护军长史庾弘远,并以托疾不预山陵公事。 又奏收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并赃货巨万,辄收付廷尉。 临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昙又诸郡二千石,并大县官长多被劾,内外肃然。 明帝谓曰:"自宋已来不复有严明中丞,君今日可谓近世独步。 "   《梁书》曰:乐蔼迁御史中丞。 初,蔼发江陵,无故於舡得八车辐,如中丞健步避道者。 至是果迁焉。 又曰:王僧孺兼御史中丞。 僧儒幼贫,其母鬻纱布以自业,携僧儒至市,道遇中丞卤簿驱迫坠沟中。 及是拜日引驺清道,悲感不自胜,顷之即真。 《后魏书》曰:李彪为中尉,号为严酷。 以奸款难得,乃为木手击其胁腋,气绝而后属者时有。 汾州叛胡,得其凶渠,皆鞭而杀之。 及彪之病也,体上疮溃,痛毒备极。 又曰:李彪迁御史中尉。 彪为高祖所宠,性又刚直,遂多所弹纠,远近畏之,豪右屏气。 高祖尝呼为李生,又从容谓群臣曰:"吾之有李生,犹汉之有汲黯。 "   《北齐书》曰:齐王高澄用崔暹为御史中尉,宋游道为尚书左丞,谓之曰:"卿一人处南台,一人处北省,当使天下肃然。 "   又曰:琅邪王俨,字仁威,武成第三子,累为御史中丞。 魏氏旧制,中丞出,清道,与皇太子分路行,王公皆迳住车去牛,顿车於地,以待中丞过,其或违迟,则赤棒棒之。 自都邺后,此仪寝绝。 武成欲雄宠俨,乃使一依旧制。 初,从北宫出,将上宫丞,凡京畿步骑,领军之官属,中丞之威仪,司徒之卤簿,莫不毕备。 时俨总领四职,帝与胡后在华林园东门外张幕,隔青纱步障观之。 遣中使骤马趣仗,不得入,自言奉敕,赤棒应声碎其鞍,马惊人坠。 帝大笑,以为善。 更敕令驻车,传语良久,观者倾京邑。 《陈书》曰:徐陵除散骑常侍、御史中丞。 时安成王为司空,以帝弟之尊,势倾朝野。 直兵鲍僧叡假王威权,抑塞辞讼,大臣莫敢言者。 陵闻之,乃为奏弹,导从南台官属,引奏案而入。 世祖见陵服章严肃,若不可犯,为敛容正色坐。 陵进读奉状时,安成王殿上侍立,仰视世祖,流汗失色。 陵遣殿中御史引王下殿,遂劾免侍中、中书监。 自此朝廷肃然。 《隋书》曰:后魏延昌中,王显有宠於宣武,御史中丞请革选御史,此后踵其事,每一殿中更置御史。 自开皇后,始自吏部选用,依旧直入禁中。 《唐书官品志》曰:中丞一人,掌督司百僚。 皇太子已下,其在营门行,行马内违法者,皆纠弹之。 虽在马外而监司不纠,亦得奏之。 专道而行,逢尚书丞、郎,亦得停驻。 又曰:张易之纵恣益横,尝私引相工李引泰占吉凶,言涉不顺。 御史丞宋璟(音冏。 )请穷究其状,武太后曰:"易之等已上闻。 "璟曰:"谋反大逆,无容首免。 易之等分外承恩,臣知言出祸从,然义激於心,虽死不恨。 "太后不悦。 内史姚璹(音轨。 )恐忤旨,遽宣敕令出。 璟曰:"天颜咫尺,亲奉德音,不烦宰相擅宣王命。 "太后意解,及收易之等就狱,寻诏原之,命就宅谢罪。 璟拒而不见,曰:"公事当公言之,若私见,法无私也。 "   又曰:御史中丞姚庭筠奏称:"律令格式,悬之象魏,奉而行之,事无不理。 比见诸司寮寀,不能遵守章程,事无大小,皆悉闻奏。 臣闻为君者任臣,为臣者奉法,故云汝为君目,将司明也。 则知万机务综,不可遍览也。 所以设官分职者,委任责成,百工惟时,以成垂拱之化。 比者,或修一水窗,或伐一枯木,并皆上闻。 旒扆取断宸衷,岂代天理物,至公之道也。 自今已后,若缘军国大事及牒式无文者,任奏取进旨。 自馀据章程合行者,各令准法处分。 其故生疑滞致有稽失者,请令御史随事纠弹。 "上从之。 又曰:卢奕,怀慎之少子也。 与兄奂(音唤。 )齐名,天宝十一年为御史中丞。 始怀慎及奂并为此官,父子三人为中丞,清节不易,时人美之。 又曰:齐映为御史中丞,从德宗幸梁州,每遇险,映尝执辔,会上马惊,跳奔益甚。 上惧伤映,令舍辔,映坚执,久之乃止。 问其故,对曰:"马奔踶,(音弟。 )不过伤臣;如舍之,或犯清尘。 虽臣万死,何以塞责? "上嘉叹无己。 又曰:御史中丞武元衡奏:"贞元二年御史中丞窦参所奏,凡诸使兼宪官者,除元帅、都统、节度、观察、都团练、防御等使,馀并在本官之位。 其后苏弁、(音卞。 )于〈丕页〉(音顾。 )以度支郎中兼御史中丞,邓求以易州刺史兼御史大夫,皆奉进旨,令在同类之上。 伏以前后异同,遵守不一,臣谨议伏请,自今常参官兼御史大夫中丞者,惟检校省官,立在本品同类之上。 "从之。 又曰:元和中御史中丞王播奏:"监察御史,旧例在任二十五月转准具员,不加,今请仍旧。 殿中侍御史,旧例在任十三月转准具员,加至十八月,今请减至十五月。 侍御史,旧例在任六月转准具员,加十三月,今请减至十月。 "从之。 又曰:文宗开成初,中丞狄兼谟谢官,上曰:"御史中丞,朝廷纪纲,一台理则朝廷理,朝廷理则天下理。 无旷厥职。 "兼謩奏曰:"凡天下有碍法不得中道事,臣尽得以弹奏。 "上曰:"大抵以顾望畏忌为心者,自失职业。 卿梁公之后,将嗣家声,不可不留意。 "   又曰:文宗谓宰臣曰:"丁居晦作中丞何如? "因悉数大臣而品第之,叹曰:"宋申锡堪任此官,惜哉! "   又曰:牛僧孺可为大夫,宰臣郑覃曰:"顷为中丞,未尝搏击,恐无风望。 "上曰:"不然,鸾凤与鹰隼事异。 "   又曰:居晦作此官,朕曾以时谚谓杜甫、李白辈为四绝问。 居晦曰:"此非君上要知之事。 "常以此记得居晦,今所以擢为中丞。 又曰:会昌元年,中书门下奏:"御史中丞为大夫之贰,缘大夫秩崇,官不常置,中丞常为宪台之长。 今寺监、少卿、少监、司业、少尹并为寺置之贰,皆为四品。 中丞,官名至重,见秩未崇,望升为从四品。 "从之。 又曰:薛存诚为给事中。 琼林库使奏召工徒太广,存诚以为此者奸人窜名以避征徭,不可许。 咸阳尉袁儋(都甘切。 )与军镇相竞,军人无理,遂肆侵诬,儋反受罚。 二敕继至,存诚皆执之。 上闻甚悦,命中使嘉劳。 由是选拜御史中丞。 又曰:孔纬为御史中丞。 纬器志方雅,嫉恶如仇。 既总宪纲,中外不绳而自肃。 又曰:卢坦为御史中丞,裴均为仆射,左班逾位请退之,均不受。 坦曰:"姚南仲为仆射,例如此。 "均曰:"南仲何人? "坦曰:"南仲是守正而不交权幸者。 "寻罢为右庶子,时人归咎於均。 《三国典略》曰:梁张绾,字孝卿,雍州刺史绩之弟也。 梁主策其百事,绾对阙其六,乃号为百六公。 常为御史中丞,兄绩为仆射。 元日朝会,及百司就列,兄弟并导驺两途,前世未有,时人荣之。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录》曰:段凯骁勇善射,好读书,为御史中丞,明笔直绳,无所阿避,号曰老虎。 《傅咸集》:奏曰:司隶中丞得纠太子而不得纠尚书。 臣所未譬,朝廷无亦易之。 梅陶自叙曰:"余居丞,曾以法鞭皇太子傅,亲友莫不致谏。 余笑而应之。 堂高由陛下,太子所以崇於上,由吾奉王者法,吾岂枉道曲媚? 后皇太子特见延清,赐以请宴礼之,如师。 "袁淑《谢中丞章》曰:"窃惟此职,昭赞实预损益,必须廉明威正。 刺骨穷文,使权家勋族不敢藉强而侮物;戚门右姓不得称雄以掩众。 昔傅咸卧治,僚辟戢惧;孙宝移疾,卿尹皆怠。 "   ○持书侍御史   《汉书》曰:宣皇帝元凤中,路温舒上书宜尚德缓刑,帝深采览之。 季秋后谳时,(谳,鱼列反,又音巘。 )帝幸宣室齐宫而决事,命侍御史二人持书,遂置持书御史。 《通典》曰:御史中丞,旧持书御史也。 (国讳改焉,后历代皆同。 )   《风俗通》曰:顷者,廷尉多墙面而苟充兹位,持书侍御史不复平议谳,当纠纷,岂一事哉! 里语曰:"县官漫漫,冤死者半。 "   《后汉书》曰:蔡邕以侍御史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迁三台。 《续后汉书·百官志》曰:持书御史,秩百石,掌选明法律者为之。 天子疑狱,以法律谳是非,纠六品已下。 桓帝以后不治狱,充位而已。 《魏志》曰:王观字伟台,东郡亶丘人也。 明帝幸许昌,召观为治(音持,下同。 )书侍御史,典行台狱。 时多仓卒喜怒,而观不阿音顺旨。 《晋书》曰:杜预为镇南,入辞,口启陈寿才史通博,宜补黄散也。 (黄,黄门待郎。 散,散骑常待。 )上曰:"寿可作治书否? "预对曰:"惟在圣诏。 "即手诏用之。 又曰:太始四年置黄沙狱、持书御史一人,秩与中丞同,掌诏狱及廷尉不当,皆理之。 《梁书》曰:谢几卿,天监初除征虏,鄱阳王记室,尚书三公侍郎,寻为治书侍御史。 旧郎官转为此职者,世谓为南奔。 几卿颇失志,多陈疾,台事略不复理。 徙为散骑侍郎。 《后魏书》曰:高道悦拜治书御史,正己当官,亡惮强御,奏举任城王王澄等免官。 高祖诏褒美之。 《隋书》曰:柳彧迁治书侍御史。 於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 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 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超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 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 前任赵州,闇於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百姓吁嗟,歌谣满道。 乃云:老禾不早杀,馀种秽良田。 古人乃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此言各有所能也。 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 至尊思治,无忘兴寝,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 臣死而后已,敢不竭诚! "上善之,干子竟免。 又曰:梁毗为持书御史。 时京师饥,上令禁酒,刘昉使妾任(任,纵也。 )屋当炉酤酒,毗劾奏昉曰:"臣闻处贵则戒之以奢,持满则守之以约。 昉既位列郡公,秩高庶尹,縻爵稍久,厚禄已淹,正当戒满归盈,监斯止足。 何乃规曲糵之润,竞锥刀之末,身昵酒徒,家为逋薮? 若不纠绳,何以肃厉! "有诏不治,昉郁郁不得志。 又曰:柳彧为治书御史,右仆射杨素当涂显贵,百寮慑惮,无敢忤者。 尝以少谴,敕送南台。 素恃贵,坐彧床。 彧从外来,见素如此,於阶下端笏整容,谓素曰:"奉敕治公之罪。 "素遽下,彧据案而坐,立素於廷,辨诘事状。 素由是衔之。 《唐书》曰:孙伏伽初以三事上谏,高祖大悦,擢拜治书侍御史,兼赐帛三百匹。 时军国多事,赋敛繁重,伏伽屡奏请改革旧政,高祖并纳之,因谓裴寂曰:"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上不闻过,下不尽忠,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 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官方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 此每虚心接待,冀闻谠言。 然惟李纲差尽忠款,孙伏伽可谓诚直,馀人犹踵弊风,俯首而已,岂朕所望哉? "   江总《赠孔中丞诗》曰:我行五岭表,辞乡二十年,闻鹦欲动咏,披雾即依然。 畴昔同寮寀,今随年代改。 借问藏书处,惟君故人在。 故人名宦高,清简肃权豪。 谁知怀九叹,徒然泣二毛。 傅咸《御史中丞箴叙》曰:百官之箴,以箴王阙。 余承先君之踪,窃位宪台,惧有忝累垂翼之责,且造斯箴以自勖励。 不云自箴,而云御史中丞箴者,凡为御史中丞,欲通以箴之也。 词曰:"煌煌天文,众星是环。 爰立执法,其晖有焕。 执宪之纲,秉国之宪。 鹰扬虎视,肃清违慢。 骞骞匪躬,是曰王臣。 既直其道,奚顾其身? 身之不顾,孰有弗震? 邦国若否,惟仲山甫是明。 焉用彼相,莫扶其倾。 淮南构逆,实惮汲生。 赫赫有国,可无忠贞! 忧责有在,绳亦必直。 良农耘秽,勿使能植。 无礼是逐,安惜翅翼? 喏尔庶寮,各敬乃职。 无为罚先,无怙厥力。 怨及朋友,无惭於色。 得之天子,内省有恧。 (音匿,惭也。 )是用作箴,惟以自敕。 "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3 15:31:1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2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