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二百四十八 ◎职官部四十六 内容: ○王师   《汉书》曰:王式,字翁思,东平人。 为昌邑王师。 昭帝崩,昌邑王嗣立,以行淫乱废,昌邑群臣皆下狱。 治事使者责问曰:"师何以无谏书? "式对曰:"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於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 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无谏书。 "使者以闻,亦得减死论。 ○王傅   《后汉书》曰:皇太子强求乞自退,封东海王,故重选官属,以杜林为王傅,从驾南巡狩。 时诸王傅数被引命,或多交游,不得应诏,惟林守慎,有召必至。 馀人虽不见谴,而林特受赏赐;又辞不敢受,帝益重之。 《吴志》: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 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傅。 仪嫌二宫相近切,乃上疏曰:"臣窃以鲁王天挺懿德,兼资文武,当今之宜,宜镇四方,为国藩辅。 宣扬德美,广耀威灵,乃国家之良规,海内所瞻望。 但臣言辞鄙野,不能究尽其意。 愚以二宫宜有降杀,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 "书三四上。 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才足自容。 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 权曰:"仪俭,必非。 "问果他家。 其见知信如此。 《唐书》曰:丘悦,河南陆浑人,亦有学业。 景龙中为相王府掾,与文学韦利器、典签裴耀卿俱为王府直学士。 睿宗在藩,甚重之,官至岐王傅。 开元初卒。 撰《三国典略》三十卷行於时。 ○王友   《晋中兴书》曰:谢尚,字仁祖,司徒左西属,为会稽王友。 《北史》曰:萧大圜除滕王逌友,逌尝问大圜曰:"吾闻湘东王作《梁史》,有之乎? 馀传乃可抑扬,帝纪奚若隐则非实,记则攘羊? "对曰:"言之者妄耳! 如使有之,亦不足怪。 昔汉明为世祖纪,章帝为显宗纪,殷鉴不远,足为成例。 且君子过如日月之蚀,彰於四海,安得而隐之? 如有不彰,亦安得不隐? 盖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讳国之恶,抑又礼也。 "逌乃大笑。 《殷浩别传》曰:会稽王少著名誉,友学之奉,必极有德,以浩为友。 《山公启事》曰:近启修武令刘讷补南阳王友。 诏曰:"友诚宜得有益者,然以长吏治民,不宜屡易为疑,令散人无依仰。 "又启:"今者职散中诚自有人,然刘讷才志外内非称,臣以为宜蒙此者,是以启及,不审固可用不? "诏:"可尔所启。 "   ○王侍读   《隋书》曰:杨汪,字元度。 勤学,专精《左氏传》,通《三礼解》,补周冀王侍读。 王甚重之,每曰:"王侍读德业优深,孤之穆生也。 "   《唐书》曰:姚思廉初为代王侍读。 属义师入京城,时府寮骇散,惟思廉侍王,不离其侧。 义师入殿门,思廉谓之曰:"唐公举兵,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 "众服其言,于是布列阶下。 须臾太宗至,闻而义之,许其扶王至顺阳阁下,泣拜而去。 观者咸叹曰:"忠烈之士也。 仁者有勇,此之谓也! "太宗居藩,引为文学。 及亲征徐圆朗,思廉时在洛阳,太宗尝从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叹曰:"姚思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 "因寄物百段,遗其书曰:"想卿节义之风,故有斯赠。 "   ○王文学   《魏志》曰:中山恭王褒,每读书,文学左右常恐以精力为病,数谏止之,不能废也。 文学阮辅相与言曰:"受诏察王举措,有过当奏;及有善,亦宜以闻。 "遂共表陈褒美。 褒闻之大惊,责让文学曰:"修身自守,常人之行耳,而诸君以上闻,适增其负累也。 "   《晋书》曰:郑袤。 魏武帝初封诸子为侯,精选宾友,袤与徐幹俱为临淄文学。 《晋诸公赞》曰:扶风王,年八岁,聪明善诗赋,中表奇之,魏烈祖以为齐王芳文学。 《长沙耆旧传》曰:太尉李公,时为荆州刺史,下辟书:"夫采名珠求之於蚌,欲得名士求之文学。 或割百蚌不得一珠,不可舍蚌求之於鱼;或百文学不出奇士,不可舍文学求之於斗筲也。 由是言之,蚌乃珠之所藏,文学亦士之场矣。 "   ○郡国相   《东观汉记》曰:吴祐,字季英,陈留人。 迁胶东相,政惟仁简,以身率物,民有相争诉者,辄闭阁自责,然后科其所讼,以道譬之。 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 自是之后,争隙省息,吏民不欺。 又曰:鲁平,字叔陵,拜赵相。 为政尚宽惠礼让,虽有官,不废教授,门人常有数百。 关东号曰:"五经复兴鲁叔陵。 "   《后汉书》曰:"张禹迁下邳相。 徐县北界有蒲阳坡,(《东观记》曰:坡水广二十里,径直百里,在道西。 其东有田可万顷。 坡与陂同。 )傍多良田,而湮废莫修。 禹为开水门,通引灌溉,遂成熟田数百顷。 劝率吏人,假与种粮,亲自勉劳,遂大收谷实。 邻郡贫者归之千馀户,室庐相属,其下成市。 后岁至垦千馀顷,人用温给。 又曰:赵咨应召,复拜东海相。 之官,道经荥阳。 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咨为敦煌太守时,暠荐为孝廉。 )迎路谒候,咨不为留。 暠送至亭水次,望尘不及,谓主簿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 "即弃印绶,追至东海。 谒咨毕,辞归家。 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谢承《后汉书》曰:东郡赵咨为东海相,人遗其双枯鱼啖之,二岁不尽,以俭化俗。 《魏志》曰:初,曹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 张邈之叛也,邈劫谌父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 "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 既出,遂亡归。 及邈败,生得谌,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於其亲者,岂不亦忠於君乎! 吾所求也。 "以为鲁相。 又曰:太祖,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 国有十馀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籍,於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 《蜀志》:刘备领平原相。 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 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晋书》曰:文帝辅政,阮籍常从容言於帝曰:"平生曾游东平县,乐其风土。 "帝大悦,即拜东平相。 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 又曰:阮神迁平原相。 时襄邑卫京自南阳太守迁於河内,与神俱拜,帝望而叹曰:"二千石皆若此,朕何忧乎? "   《九州春秋》曰:孔融为北海相,一朝杀五部督邮。 《会稽典录》曰:骆俊,字孝远,乌伤人。 孝灵皇帝擢拜陈相。 汝南葛陂盗贼并起,陈与接境,四面受敌。 俊厉吏民为之保障,出仓见穀以赡贫民,邻郡士庶咸往归之,身捐俸禄给其衣食。 民有产子,常敕主者厚致米肉,生男女者辄以骆为名。 ○国郎中令   《汉书》曰:龚遂,字少卿,山阳人。 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 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诤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於涕泣,謇謇无已。 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 "及国中皆畏惮之。 王又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无度,遂入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者皆出涕。 王曰:"郎中令何为哭? "遂曰:"臣痛社稷之危也! "   又曰:周勃等共诛诸吕,迎代王。 郎中令张武等议皆曰:"不可信,愿称疾无往,以观其变。 "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愿大王勿疑也。 "代王遣后薄昭见勃,勃等俱言所以迎立王者,昭还报信矣。 王笑谓宋昌曰:"果如公言。 "乃令宋昌骖乘,张武等乘传诣长安,群臣奉法驾代邸。 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 《续汉书》曰:皇子封王,其郡为国。 每国置郎中令一人,秩千石,掌王大夫、郎中、宿卫官也。 《魏志》曰:袁涣为魏国郎中令。 及卒,太祖为之流涕,赐穀二千斛,一教"以太仓穀千斛赐郎中令家",一教"以垣下穀千斛与卿家",外不解其意。 教曰:"以太仓穀者,官法也;以垣下穀者,亲旧也。 "   《晋中兴书》曰:顾荣。 时在洛者,惟陆机、陆云及荣,惟三人而已。 机、云虽有才藻,不及荣也。 以南土秀望,补吴王郎中令。 沈约《宋书》曰:宋国初建,当置郎中令。 高祖难其人,谓傅亮曰:"今用郎中令,不可减袁曜卿也。 "既而曰:"吾得其人矣。 "乃以王惠居之。 《续搜神记》曰:会稽朱弼为王国郎中令,营立第舍,未成而卒。 同郡谢子木代其事,以弼死亡,乃定簿书,多张功费,长百馀万,以其赃诬弼,而实入子木。 子木夜寝,忽闻有人道弼姓字者,俄顷而到子木堂前,立谓之曰:"卿以枯骨腐肉专可得诬! 当以某日夜更相书。 "言终,忽然不见。 陆机《诣吴王表》曰:臣本吴人,靖居海隅。 朝廷欲抽引远人,绥慰遐外,故太傅所辟,殿下东到淮南,发诏以臣为郎中令。 ○国中尉   《史记》曰:鲁申公弟子为博士十馀人。 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徐偃为胶西中尉,其治官皆有廉节,称其好学。 《汉书》曰:郑当时,字庄,陈人也。 稍迁为鲁中尉。 又曰:梁孝王招延四方豪杰。 齐人公孙诡多奇计,初见日:"王赐千金。 "官至中尉,号曰"公孙将军。 "   《续汉书》曰:清河王小心恭孝,特见亲爱。 后诸王就国,邓太后诏特清河国置中尉内史,赐乘上御物焉。 《汉旧仪》曰:帝子为王,王国置太傅、相公、尉各一人,秩二千石,以辅王。 《三辅决录》曰:淮阳宪王,宣帝爱子,器异其才,欲以为嗣。 王恃宠自骄,天子乃用韦玄成为中尉,以辅导之。 受诏,与萧望之等论五经同异於石渠阁。 《邵氏家传》曰:邵弘,字德裕。 时景帝为琅琊王,诏书高选官属,请君为中尉。 君为人体素方严,仪容甚伟,虽私门接对,僮仆俨然,不厉而威,王甚惮焉。 王常侯君昼息,身随使者潜至君舍,令使者进曰:"王有令。 "君徐理鬓冠履,俯伏尽礼,然后读之。 王与使者群立瞻听,为之叹息曰:"古人称不愧于屋漏,其邵中尉乎? 吾反逆诈以试长者,岂不陋哉! "王虚心受纳,欣宴言话,昼夜无休。 君乃上书谏王,王读三四,瞿然失色,后谓左右曰:"思邵中尉之言,使人于今毛竖。 "   ○国常侍   《汉书》曰:龚舍,字君倩,少好学,明经。 楚王入朝,闻舍高名,聘为常侍。 不得已,随王归国。 《晋春书》曰:甘卓,字季思。 察孝廉,为吴王宴常侍。 ○国侍郎   王隐《晋书》曰:孙秀,琅琊国书佐,为赵王伦国侍郎。 桓谭《新论》曰:宣帝元康、神爵之间,丞相奏能鼓雅瑟者,渤海赵定、梁国龙德,召见温室,拜为侍郎。 ○府长史   《汉书》曰:张汤为御史大夫,为三长史朱买臣等所谮。 帝遣杜周诘汤,汤欲对,周曰:"君为大臣,今被责诘,何用对为? "於是自杀。 临死上书曰:"谮臣者,三长史也。 "帝追惜汤,悉诛三长史。 又曰:赵充国从贰师将军击匈奴,身被二十馀疮。 武帝视而嗟叹,迁车骑长史。 《晋书》曰:刘舆为魏郡太守,东海王越将召之,或曰:"舆犹腻也,近则污人。 "及至,越疑而御之。 舆密视天下兵簿及仓库、牛马、器械、水陆之形,皆默识之。 是时军国多事,每会议,自潘滔以下,莫知所对。 舆既见越,应机辩画,越倾膝酬接,即以为左长史。 又曰:刘舆为东海王越左长史。 越既秉政,时宾客满筵,文案盈几,远近书记,日有数千,终日不倦,或以夜继之,皆人人欢畅,莫不悦附。 命议如流,酬对款备,时人服其能,比之陈遵。 时称越府有三才:潘滔大才,刘舆长才,裴邈清才。 《晋中兴书》曰:王献之,少有清誉,亦善隶书。 后将军谢安请为长史,甚钦爱之。 又曰:薛兼,字令长,与同郡纪瞻等初入洛,张华叹曰:"皆南金也。 "屡迁至丞相右长史,兼恪勤王事,以佐禄秩优泰,每约损辞让,以周贫而已。 《宋书》曰:阮万龄,陈留尉氏人。 万龄少知名,自通直郎为孟昶建威府长史。 时袁豹、江夷相继为昶司马,时人谓昶府有三素。 《齐书》曰:庾杲之出为王俭卫军长史,时人呼俭府为入芙蓉池。 又曰:陆慧晓为晋熙王冠军长史。 慧晓历辅五政,治身清肃,僚佐以下造请,起送之。 或谓慧晓曰:"长史贵重,不宜妄自谦屈。 "答曰:"我性恶人无礼,不容不以礼处人。 "   又曰:陆慧晓迁右长史。 时陈郡谢朏为左长史,府公竟陵王子良谓王融曰:"我府二上佐,求之前世,谁可为比! "融曰:"两贤同时,便是未有前例。 "   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录》曰:张跃,字世渊,清河东武城人也。 学敏才达,雅善清谈,石勒伟其仪辨,拜世子卫军长史。 敕世子曰:"张长史,人之表范,汝其师之。 "   《后魏书》曰:张衮,字洪龙,上谷沮阳人也。 好学有文才,太祖为代王,迁为左长史。 决策帏幄,太祖器之,礼遇优厚。 《南史》曰:孔觊除安陆王子绥后军长史。 性使酒恃气,每醉辄弥日不醒,僚类间多所凌忽,尤不能曲意,权幸莫不畏而嫉之。 居常贫罄,无有丰约,未尝开怀。 为府长史,典签,咨事不呼前,不敢前;不令去,不敢去。 虽醉日居多,而晓明政事;醒时判决,未尝有壅。 众咸云:"孔公一月二十九日醉,胜他人二十九日醒也。 "孝武每欲引见,遣人觇其醉醒。 《隋书》曰:卫玄初仕,周武帝亲总万机,拜益州总管府长吏,赐以万钉宝带。 《唐书》曰:和元祐为千牛卫长史。 先是元祏献诗十首,其词猥陋,皆寓言嬖幸而意及兵戈,韦氏命拘於大理而将戮。 月馀而韦氏就诛,其诗若合符谶,故上闻而拜之。 《魏武故事·载令》曰:府长史王必,是吾披荆棘时吏也。 忠能勤事,心如铁石,国之长吏也。 蹉跌久不辟之,舍骐骥而不乘,焉惶惶而更求哉? 今故教辟之。 《陶氏家传》云:猷,字恭豫。 王导以君江东俊望,请为右军长史。 君恪勤王事,每当朝日,恒夙兴就路。 及到府门,辄先众僚。 为人美容止,善谈论,亦以此见称当世焉。 ○府司马   《左传》曰:季氏以公鉏为马正,(马正,家司马也。 )愠而不出。 闵子马见之,(闵子马,闵马父也。 )曰:"子无然。 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 (所,位处也。 )恭敬父命,何常之有? "(言废置在父无常位。 )公鉏然之。 恭敬朝夕,恪居官次。 《家语》曰:《乡射》曰:"孔子观於乡射,於是退而与门人习射於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焉。 射至於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者。 (子路为司马,故射立于子路,使出延射。 )   《魏略》曰:诸葛诞伐吴,战於东关,上欲速进军,司马王仪谏曰:"吴贼必有伏,宜持重,不可进。 "上不听,果为吴人所覆。 仪曰:"今日之败,谁当其咎? "上曰:"司马欲委罪孤耶! "遂法仪。 《晋书》曰:石苞为景帝中护军司马。 宣帝闻苞好色薄行,以让帝,帝答曰:"苞虽细行不足,而有经国才略。 夫廉贞之士,未必能经济世务。 是以齐桓忘管仲之奢僣,而录其匡合之大谋;汉高舍陈平之污行,而取其六奇之妙算。 苞虽未可以上俦二子,亦今日之选也。 "懿乃止。 《晋阳秋》曰:晋陵人韦敻。 桓修令於坐相刘裕,仕官当至州不? 敻云:"刘粗是有相人,当不失边州刺史。 "既出,私於裕曰:"卿大有贵相,向不敢极言耳! "裕恶其言末略,答曰:"卿狂言! 验当相用为司马。 "义旗后数年,敻见裕,诉曰:"周成不负桐叶之信,公不应忘司马之言。 今不希镇军府,闻护军司马缺,愿赐卒恩。 "裕美而用之。 《晋中兴书》曰:中宗为安东将军,镇下邳。 请王导为司马,军国之事,无不咨访。 中宗迁镇建康,导为司马,委以政事。 于时朝野倾心,号曰"仲父导。 "忠於事上,达於从政,以百六之弊,寄寓江左。 为治之本,务在清静。 沈约《宋书》曰:羊徽被遇於高祖,高祖谓咨议参军郑鳞之曰:"羊徽一时美器,世论犹在,兄后恨不识之。 "拨补右将军刘蕃司马。 《后魏书》曰:辛祥为并州平北府司马。 有白璧还兵药道显被诬为贼,官属推据,咸以为然。 祥曰:"道显面有悲色,察狱以色,其此之谓乎? "苦执申之。 月馀,别获真贼。 《世说》云:谢奕为桓宣武荆州司马。 奕既上,犹推布衣之交,在温坐岸帻啸咏无异常日,宣武每曰:"我方外司马也。 "奕醉温於许,主避之,主每曰:"君若无狂司马,我何由得相见。 "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3 17:11:1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2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