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一 调经 内容: 门人问曰:妇人以血为主,医者辄云血海,可以实指其所在乎? 陈修园曰:人身之血海,胞也。 居膀胱之外,而为膀胱之室。 《经》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是男女皆有此血海。 但男则运而行之,女则停而止之。 营运者无积而不满,故阳气应日而一举;停止者有积而始满,故阴血应月而一下;此男女天癸之总根也。 而妇人一科,专以月事为主。 《经》云:“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 ”盖时者,满三旬之期而一下,以象月盈则亏,下之不失其期,故名月信。 门人高子问曰:女科中好手甚少,不可不大为之振作。 因执女科书数十种,属余择而授之。 余遍阅大有悟曰:古人以月经名为月信,不止命名确切,而月事之有无、多少、迟速,及一切治疗之原委,无不包括于“信”字之中。 夫五行之土,犹五常之信也。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而皆属信;信则以时而下,不愆其期。 虽曰心生血,肝藏血,冲任督三脉俱为血海,为月信之原,而其统主则惟脾胃,脾胃和则血自生,谓血生于水谷之精气也。 若精血之来,前后、多少、有无不一,谓之不调,不调则为失信矣。 《经》云:土太过则敦阜。 阜者,高也;敦者,浓也;既高而又浓,则令除去,宜用平胃散加大黄、白芍药、枳实、桃仁之类。 《经》又云:土不及则卑监。 卑者,下也;监者,陷也,坑也。 既下而又陷坑,则令培补,宜六君子汤加芎、归、柴、芍及归脾汤之类,此言经水不调以虚实分之也。 又有以阴阳偏胜分之者。 许叔微云:妇人病多是月经乍多、乍少,或前、或后,时发疼痛,医者一例呼为经病,不辨阴胜阳,阳胜阴,所以服药少效。 盖阴气胜阳气,则胞寒气冷,血不营运,《经》所谓天寒地冻,水凝成冰,故令乍少,而在月后;(或断绝不行。)若阳气胜阴,则血气散溢,《经》所谓夏暑地热,经水沸腾,故令乍多,而在月前。 (或一月数下,或崩漏不止。)当“别其阴阳,调其气血,使不相乖,以平为期”。 此叔微统论阴阳之道也。 而余则以“阴阳”二字,专指脾胃而言。 盖脾者,太阴之湿土也,不得阳明燥气以调之,则寒湿盛;而阴独胜,阴道常虚,即《内经》“卑监”之旨也。 胃者,阳明之燥土也,不得太阴之湿气以调之,则燥热盛;而阳独胜,阳道常实,即《内经》“敦阜”之旨也。 至于用方,以四物汤加香附、茯神、炙草为主,阴胜加干姜、桂、附、吴萸及桃仁、红花之类,阳胜加知、柏、芩、连、门冬之类,平平浅浅中,亦不可废。 若求其所以然之妙,《金匮》温经汤一方,无论阴阳、虚实、闭塞、崩漏、老少,善用之无不应手取效。 此不特今之习女科者闻之吐舌,即数百年来注《金匮》之家,或识见不到而不能言,或珍为枕秘而不肯言。 今修园老矣! 不得不择人而传之,但既传之而又嘱之曰:《灵枢经》载黄帝谓雷公曰:此先师之所禁,割臂歃血之盟也。 凡思议不可及之方,若轻以示人,则气泄而不神,必择大学问之人,知其居心长浓者,而后授之。 门人问曰:女人之经,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后,或通或塞,其病也;间或有不关于病者,愿闻其说。 曰:天下事有常而即有变。 妇人当月事之期,其血不下,只见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谓倒经逆行;有三月一行者,是谓居经;有一年一行者,是谓避年;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谓暗经;有受胎之后,月月行经而产子者,是谓胎盛,俗名垢胎;有受胎数月,血忽大下而胎不坠者,是谓漏胎;此虽异常,而数患之竟不害事也。 彼皆以妄为常,而中土失其主信之道,如人无信行,全赖狡诈以成家,君子不为也。 大抵妇人患此者,性情亦必乖张。 门人问曰:经候不调既得闻命矣,今愿闻调经之法。 曰:诸家调经之说,是非参半。 而萧慎斋以调经莫先于去病,录李氏之论一条,以分因详证治法;录方氏之论一条,又参以统论二氏之说,深合鄙意,今全录于后。 李氏云:妇人月水循环,纤 不作而有子。 若兼潮热、腹痛,重则咳嗽、汗、呕,或泻,有潮热则血愈消耗,有汗、咳、呕则气往上行,泻则津偏于后,痛则积结于中,是以必先去病,而后可以滋血调经。 就中潮热疼痛,尤为妇人常病。 盖血滞积入骨髓,便为骨蒸;血滞积瘀,与日生新血相搏,则为疼痛;血枯不能滋养百骸,则蒸热于内;血枯胞络火盛,或挟痰气、食积、寒冷,则为疼痛;凡此诸病,皆阻经候不调,必先去其病,而后可以调经也。 方氏曰:妇人经病,有月候不调者,有月候不通者;然不调不通中,有兼疼痛者,有兼发热者,此分而为四也。 细详之,不调中,有趋前者,有退后者,趋前为热,退后为虚。 不通中,有血枯者,有血滞者;血滞宜破血,枯宜补也。 疼痛中,有时常作痛者,有经前经后作痛者;常时与经前为血积,以经后为血虚也。 发热中,有常时发热者,有经行发热者;常时为血虚有积,经行为血虚而有热也;是四者之中,又分为八矣。 人之气血周流,忽有忧思忿怒,则郁结不行;经前产后,忽遇饮冷形寒,则恶露不尽;此经候不调,不通作痛,发热所由作也。 大抵气行血行,气止血止;故治血病以行气为先,香附之类是也。 热则流通,寒则凝塞;故治血病以热药为佐,肉桂之类是也。 萧慎斋曰:按妇人有先病而后致经不调者,有因经不调而后生诸病者。 如先因病而后经不调,当先治病,病去经自调;若因经不行而后生病,当先调经,则经调病自除。 李氏一论,可谓调经之要,然偏而不全,余故补其未尽之旨。 若方氏分因详症,诚得统论调经大法。 门人问曰:夫子以月事为月信专主脾胃,不摭《内经》之字句,而独得其精华,究竟从何节得来乎? 曰:《诗》以“思无邪”蔽之,《礼》以“毋不敬”该之,余此论从“二阳之病发心脾”一节领会出来。 今录其原文,又采集各家之注,愿学人熟读而有得之。 《内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马元台注云:二阳,足阳明胃脉也。 为仓廪之官,主纳水谷,乃不能纳受者何也? 此由心脾所发耳。 正以女子有不得隐曲之事,郁之于心,故心不能生血,血不能养脾,始焉胃有所受,脾不能化,而继则渐不能纳受,故胃病发于心脾也。 由是水谷衰少,无以化精微之气,而血脉遂枯,月事不能时下矣。 余拟用归脾汤,重加鹿茸、麦门冬,服二十余剂可愈。 武叔卿注云:此节当从“隐曲”推解。 人有隐情曲意,难以舒其衷,则气郁而不畅;不畅则心气不开,脾气不化,水谷日少,不能变化气血,以入二阳之血海;血海无余,所以不月;余拟用归脾汤,加芍药、柴胡。 传为风消者,(风之名,火之化也。 消,消瘦也。)发热消瘦,胃主肌肉也;余拟用归脾汤,加丹皮、栀子、地骨皮、芍药。 传为息贲者,喘息上奔,胃气上逆也;余用《金匮》麦门冬汤。 人无胃气则死,故云“死不治”。 此一节为经血本原之论也。 门人问曰:妇人经闭,或因家务烦恼,或因胎产、乳子受伤,其不调也有自室女。 何以亦有不调之病乎? 余曰:室女患此,甚于妇人,所以多死。 室女乃浑全之人,气血正旺,不应阻塞,竟患经闭不行,若非血海干枯,则为经脉逆转。 血海干枯者,宜用当归补血汤加麦冬、白芍各五钱,炙甘草二钱;虚极者加附子一钱以助之。 倘或失治,则内热咳嗽、肌肉甲错、毫发焦落,而成怯症矣。 经脉逆者,宜用《金匮》麦门冬汤、芍药甘草汤,加牛膝、茜草之类,兼服四乌 骨一芦茹丸以调之。 倘或失治,则为吐血、衄血、咳嗽、骨蒸,而成瘵病矣。 若肝火炽盛,左胁刺痛,颈生瘰,佐以逍遥散,加栝蒌、川贝母、生牡蛎、青皮之类。 若肝木弦,上寸口鱼际,非药所能治,即与 配则愈,或与加味逍遥散。 若体常怯寒,食少腹胀,佐以六君子汤,加干姜之类;归脾汤、八珍汤可以出入互用。 然余又有深一层治法。 忆余乾隆辛丑岁,朱紫坊黄姓之女,年方二十二岁,始因经闭,服行经之药不效,后泄泻不止、食少、骨瘦如柴,服四神、八味之类,泻益甚,而五更至天明数次,便后带血,余主用《金匮》黄土汤,以赤石脂易黄土,以干姜易附子,每服加生鹿茸五钱,意以先止其泄泻便红,然后再调其经水,连服八剂,泄泻如故,而经水通矣。 又服五剂,泻血俱止。 后服六君子汤加干姜收功。 可知鹿茸入冲任督三脉,大能补血,非无情之草木所可比也。 又阅喻嘉言《寓意草》,载杨季登之女,经闭年余,发热食少,肌削多汗,而成劳怯。 医见多汗,误谓虚也,投参术,其血愈涸。 余诊时,见汗出如蒸笼气水,谓曰:此症可疗处,全在有汗。 盖经血内闭止,有从皮毛间透出一路,以汗亦血也;设无汗而血不流,则皮毛干槁而死矣。 宜用极苦之药以敛其血,入内而下通于冲脉,则热退经行而血自止,非补药所能效也。 于是以龙荟丸日进三次。 月余,忽觉经血略至,汗热稍轻。 姑减前丸,只日进一次。 又一月,经血大至,淋漓五日,而诸病全瘳矣。 附此二案,为一虚一实之对,学人当一隅而三反之。 门人问曰:女科书一病一方,且一病而有数方,其方倍于男子。 此书于调经一书,止取一十九方,毋乃太简乎? 曰:《内经》只有十二方,《伤寒论》止有一百一十三方,《金匮》止有二百四十三方,可以谓之方;唐以后合法者甚少,其余不过汇集药品,不可以名方。 而女科所传之方,更为浅陋,大失《神农本经》之旨与伊芳圣制方之法。 浅陋之方,姑任浅陋之医辈用之,浅陋之病家服之,服之不愈,亦无怨言,或日久而病气衰亦自愈,余姑置弗论也。 今诸同学皆好学深思士也。 儒者以济人为心,以我之独知俯视一切,未免惊俗。 恐济人不广,礼贵从俗,医道何独不然! 今取习用之方而精选之,即如四物汤,本浅近而无深义也,余则加入香附、茯神各二钱为佐,是取铁翁道人之交感丸,参赞其内(交感者,以气之化于无形也);又加炙甘草四钱为君,是取仲景先生之复脉汤,主持其际(复脉者,以血之运而不息也);变浅近为神奇。 惟熟读《内经》、《本经》、仲景书者,方信余言之不谬。 又有加减套法:经血先期而至,加芩、连、知、柏;后期而至,加姜、桂、艾叶。 实者加陈皮、枳实;虚者加人参、白术;大实而闭者,加大黄、枳实、桃仁、牛膝,更佐以抵当汤、桃仁承气汤;大虚而枯者,加参、术、鹿茸、牛膝外,更加以人参养荣汤。 经行而腹痛拒按者,加延胡索、木香;经已行而腹痛者,加人参、白术、干姜。 经水不通、逆行而为吐血、衄血者,加牛膝、泽兰、韭汁、童便。 若腹中素有痞,饮食满闷者,除地黄加枳实、半夏。 色紫者,风也,加荆、防、白芷;黑者,热甚也,加芩、连、丹皮、地骨皮;淡白者,虚也,有挟痰停水以混之,加参、 、陈、半;色如烟尘、水如屋漏水者,合二陈汤,再加防风、秦艽、苍术;如豆汁者,加芩、连;或带黄混浊者,湿痰也;或成块作片,血不变者,气滞也;加元胡、枳实、陈皮。 色变紫黑者,属热者多,属寒者亦有之,宜察脉审症。 此外,若恶寒、发热、头痛,有汗加桂枝、姜、枣,无汗加麻黄、细辛之类,详于海藏六合汤不赘。 其余归脾、逍遥各方,虽不可与《内经》四乌 骨一芦茹丸等方并论,而视益母胜金丹、巽顺丸之类,则 乎远矣! 发布时间:2025-09-24 10:01:0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2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