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二 胎前 内容: 门人问曰:《金匮》妊娠一门,夫子之注甚详,恐难为浅学道也。 此外,还有简易之法,贤愚可共晓否? 曰:夫道一而已矣,浅者自见其浅,深者自见其深也。 《金匮》本于《灵》、《素》,后之高明者,得《金匮》之一知半解,敷衍成篇。 如今之举业家,取五经四书题目,作臭腐时文,文无定体,惟不失立言之语气,而合时文之法度,斯得矣! 兹且从俗而言时法。 王海藏云:胎前气血和平,则百病不生。 若气旺而热,热则耗气血而胎不安,当清热养血为主。 若起居饮食调摄得宜,绝嗜欲,安养胎气,虽感别症,总以安胎为主。 又云:安胎之法有二:如母病以致动胎者,但疗母则胎自安;或胎气不固,或有触动以致母病者,宜安胎则母自愈。 汪石山云:凡胎前总以养血健脾、清热疏气为主,吾乡称为女科之最上者,父子相传,不外此说。 而更深一步者,赵养葵云:胎茎之系于脾,犹钟之系于梁也。 若栋柱不固,栋梁亦挠;必使肾中和暖,然后胎有生气,日长而无陨坠之虞;何必定以黄芩、白术哉! 乃此四节,平易近人,行道人不可不俯而相就,毋取惊俗为也。 门人问曰:夫子引王海藏云:热则耗气血而胎不安。 而朱丹溪谓胎前当清热养血为主,以白术、黄芩为安胎之圣药。 立论相同,而《金匮》治妊娠,开章即以桂枝汤为首方,且有大热之附子汤,温补之胶艾汤,不啻南辕北辙之异! 究竟从仲景乎? 从海藏、丹溪乎? 曰:海藏、丹溪之论,原从《金匮》常服之当归散得来。 《金匮》之附子汤、胶艾汤,又与其本篇养胎之白术散同义,须审妇人平日之体气偏阴偏阳,丰浓羸瘦;致病之因寒因热;病形之多寒多热;病情之喜寒喜热;又合之于脉而治之,不可执一也。 门人问曰:《金匮》论妊娠,开章以桂枝汤居其首,其原文云:“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于法六十日当有此症,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各家所注,非失之浅则失之凿,请一一明之,以为一隅之举。 曰:《金匮》云“妇人得平脉”者,言经水不行,不可为无病之人,而平脉乃为无病之脉,诊见此脉有喜出望外之意,故曰“得”也。 其云“阴脉小弱”者,以阴脉属下焦尺部,视上、中二部之脉,不过小弱;小弱则非等于涩,为血滞之病脉,此即《内经》所谓妇人有孕,身有病而无邪脉之旨也。 其云“渴,不能食”者,以妇人所食谷味,化为血气,下为月水;今月水乍聚而欲成胎,则中焦之气壅塞。 中焦者胃也,胃病则懒于纳谷,故不能食;胃病则燥气偏胜,故口干而渴也。 其云“无寒热”者,症自内起,不关外邪,安有恶寒发热之象哉? !故以“渴,不能食,无寒热”七字,为妊娠之确切真语也。 且云“于法六十日当有此症”者,特为“阴脉小弱”一句,自明其师古而不泥古之意。 《内经》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言阴尺脉旺与阳寸迥别。 《难经》云:按之不绝者,有孕也。 亦言按阴尺而不绝也。 今云阴脉小弱,何以与前圣后贤相反至此? 而不知妊娠之初,月水乍聚,一月为 ,二月为胚,三月为胎。 今在六十日之内,其胎尚在将成未成之间,下焦之血运于中焦,而护 胚,则下焦转虚,所以见小弱之脉;过此胎成,则渐见阴搏与按之不绝之脉矣。 其云“医治逆者”四句。 言妊娠只有六十日,以三月成胎之数计之,却少了一个月,其形不过为一团结聚之血,岂容药之稍误? 若误药而加吐下,则祸不旋踵矣! “绝之”者,明告其故,更以《周易》勿药之说导之也。 其用桂枝汤奈何? 盖以身有病而脉无故,又非寒热邪气。 凡一切温凉补泻之剂,皆未尽善;惟有桂枝汤一方,调和阴阳之为得也。 门人问曰:巢元方谓妊娠一月名始形,足厥阴脉养之。 二月名始膏,足少阳脉养之。 三月始胎,手心主脉以养之;当此时,血不流行,形象始化。 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脉,手少阳脉养之。 五月始受火精以成气,足太阴脉养之。 六月始受金精以成筋,足阳明脉养之。 七月始受木精以成骨,手太阴脉养之。 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肤革,手阳明脉养之。 九月始受石精以成毛发,足少阴脉养之。 十月五脏六腑,关节人形皆备。 陈良甫宗其说,以五行分发四时。 徐之才以十月分发某月见某症则用某药。 各家之说,当从否乎? 曰:十月分经养胎之说,创自隋之巢氏,张子和既斥其谬矣。 须知妇人自受胎以后,十二经气血俱翕聚以养胎元,岂有某经养某月胎之理? 又岂有限于某月必见某症、必用某方施治之理? 齐东野人之语,吾辈切勿述之以污口。 门人问曰:时医相传口诀,谓胎前无寒,吾乡女科俱宗此说,然其说与丹溪辈吻合者多,而求之《金匮》则大不然矣。 《金匮》云:妇人怀孕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 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仲景安胎用附子汤,大有取义。 今人置而勿用,岂古法不堪为今用欤? 曰:医之所贵者,力学之外,得明师益友。 日举其所治之症与圣经之异同,合而讲论,始知其妙。 其云妇人怀孕六七月,其六七月之前,身无大病可知也。 今诊其脉弦,弦为阴象;其身发热,热为阳浮;其胎愈胀,胀为虚寒。 何以谓之曰“愈”? “愈”者,“更加”之意也。 吾于此一字,而知此妇人本脏素属虚寒者,常有微胀,今因病而增胀,故曰“愈”也。 且可因此一字而定其脉。 弦为阴盛于内,发热为阳格于外也。 且人之一身,以背与腹分其阴阳也。 背为阳,而头项该括其中;腹为阴,而大小腹该括其中。 今痛而恶寒,不在阳部之背与头项,而在阴部之腹大腹,在脐上之中脘、下脘,乃太阴坤土、阳明中土所属也。 小腹在于脐下,乃少阴水脏、膀胱水腑之所属也。 小腹两旁名为少腹,乃厥阴肝脏、胞中血海之所居也。 今云小腹如扇者,实指子脏虚寒,不能司闭藏之令,故阴中寒气,习习如扇也。 附子汤方,《金匮》阙之,其为《伤寒论少阴篇》之附子汤无疑。 《张氏医通》云:世人皆以附子为堕胎百药长,仲景独以为安胎之圣药,若非神而明之,莫敢轻试也。 门人问曰:妊娠二三月,心烦、恶食、呕吐等症,医名“恶阻”;得胎后,腹常痛,医名“胞阻”。 但“恶阻”症《金匮》无其名,而“胞阻”则有之。 但“阻”者,阻隔之义,隔者宜通,保胎岂得用通之法乎? 不然何以谓之“阻”乎? 曰:《金匮》虽无恶阻之名,而第一节云“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一本“渴”字作“呕”字,注家谓为“恶阻”,《产宝》谓为“子病”是也。 呕吐不止者,《金匮》用半夏人参丸,主胃有寒饮。 若胃热上行而呕吐,《千金》于此方,以生姜易干姜,加茯苓、麦冬,重加鲜竹茹,作汤甚效。 方中取半夏味辛降逆,辛则性烈,以直通其阻隔。 楼全善、薛立斋皆谓为治恶阻之良方。 高鼓峰谓与参、术同用,不独于胎无碍,而且大有健脾、安胎之功。 余每用六君子汤辄效。 至于胞阻,《金匮》则与漏下、(俗名漱经。)半产、(四五月堕胎,谓之半产。)半产后下血不绝、(伤其血海。)妊娠因症而下血(《金匮》用桂枝茯苓丸下其症而安其胎。)合而并论。 盖以胞阻与各症,皆为冲任二脉之所司,病异而源同也。 且夫妊娠之胎气,原由阳精内成与阴血外养之者也。 今阴血之自结,与胎阻隔而不相和,阴结阴位,所以腹中作痛。 书云:“通则不痛”。 通之即所以安之,惟胶艾汤丝丝入扣。 且胞阻所云与漏下等症,皆阴阳失于抱负、坤土失于 防所致。 《金匮》制此方以统治各病,微乎! 微乎! 方中芎、归宜通其阳血,芍、地宜通其阴血,又得阿胶血肉之品,同类相从以养之,皆令阴阳之抱负也。 甘草缓中解急,又得艾叶温暖子宫,补火而生土者以助之,皆令坤土之防也。 故为调经、止漏、安胎、养血之良方。 又问:《金匮》云:妇人“腹中 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亦是胞阻与否? 曰: 痛者,微痛而绵绵也。 乃脾虚反受水凌,郁欲求伸而不得,故绵绵作痛,宜当归芍药散兼渗其湿,与胞阻之治不同。 门人问曰:《金匮》云:妇人妊娠,宜当归散主之,此以凉补为安胎法也。 又云:“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此以温补为安胎法也。 今皆宗丹溪“黄芩、白术为安胎之圣药”之说,是白术散用蜀椒之法可以永废矣。 夫子以为何如? 曰:二方皆主白术,谓白术为安胎之圣药则可;又合黄芩以并言,则未免为一偏之言耳。 凡瘦人多火,火盛则耗血而伤胎,宜用当归散。 肥白人外盛内虚,虚则生寒,而胎不长,宜用白术散。 余内子每得胎三月必坠,遵丹溪法,用药连坠五次。 后余赴省应试,内子胎适三个月,漏红欲坠,先慈延族伯字延义,以四物汤加鹿角胶、补骨脂、杜仲、续断各二钱,一服而安。 令每旬一次。 余归已六个月矣,阅其方大为一骇! 叹曰:补骨脂《本草》载其坠胎,又合鹿角胶、杜仲之温,芎 之行以助之,竟能如此之效! 设余在家,势必力争,又以黄芩、白术坠之矣! 此后凡遇胎漏欲坠之症,不敢专主凉血;而半产应期而坠者,专主大衰论治。 扁鹊谓:命门为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之所,胎孕系于命门,命门之火,即是元气,以此养胎,故有日长之势。 譬如果实,生于春而结于夏;若春夏忽作非时之寒气凉风,则果实亦因之以黄陨矣。 惟用大补大温之剂,令子宫常得暖气,则胎自日长而有成。 若非惯患半产,不必小题大做。 凡得胎后,预服扶胎之药,以防漏坠,只用平补之法,余新定所以载丸,最验。 门人问曰:夫子前刻《三字经》,引徐忠可谓:《金匮》妊娠篇凡十方,而丸散居七,汤居三,盖以汤者荡也,妊娠当以安胎为主,则攻补皆宜缓,不宜峻故也。 但十方间有未录音,未知其故? 曰:古人识见百倍于今人,凡未悉其所以然之妙者,恐针锋不能相对,贻误后人,故姑阙之。 且当归散、白术散二方,余亦罕用也。 门人问曰:海藏以四物等分,随所患之症,加入二味,名六合汤,驱病而无损于胎,且亦简便可从,夫子何不全录之以为法乎? 曰:四物汤为妇科之总方,海藏取之以护胎,胎得所护,则寒、热、攻、补之峻剂,俱在胎外,以除病而胎元则晏然,不知此法甚巧而可从。 但伤寒宜按六经而加之,杂病宜取按各病之主药而加之,难以预定为何药。 且海藏表实方加麻黄、细辛,尚无大误;而表虚方加防风、苍术,则失之远矣! 何不云一合麻黄汤,一合桂枝汤之为得乎! 吾更推其意而论正之:子满者,孕妇忽见通身肿满,是胎中挟水,水与血相搏,前方加白术、陈皮、茯苓、泽泻。 子气者,病在气而不在水,气滞而足面肿、喘闷烦食,甚则脚指出黄水,前方去地黄,加香附、紫苏、陈皮、天仙藤、炙甘草,《金匮》葵子茯苓散慎勿轻用。 子悬者,何柏斋谓为浊气举胎上凑也;胎热气逆、心胃胀满,前方去地黄,加紫苏、陈皮、大腹皮、人参、甘草、生姜。 子烦者,心中懊 、口燥心烦,前方加麦冬、知母、竹叶、人参、甘草。 子淋者,孕妇小便涩少,乃肺燥而天气不降,前方加天门冬以清之;肾燥而地气不升,前方加细辛以润之;佐木通、茯苓以通其便,人参、甘草以补其虚,即《本草》安荣散之义。 而《金匮》云: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以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大意以肺之治节,行于膀胱,则热邪之气除,而淋沥自止。 而转胞症,又与子淋便难二症分别,或因禀受弱者,或因忧郁伤脾者,或因性急伤肝者,或因忍小便所致者。 大抵胎下而压胞,胞系了戾不通,其状小腹急痛、不得小便、甚者至死,必令胎能举起,悬在中央,胞系得疏,水道自行。 前方加参、术、陈、半、升麻、生姜,空心服之,或服药后以手探吐,吐后又服之。 又《金匮》云:“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意者,胞之所以正者。 胞之前后左右,皆大气充满,扶之使正,此方大补肾中之气,所以神效。 子嗽者,怀孕咳嗽,由于火盛克金,前方加桑白皮、天门冬、紫苑、竹茹、甘草。 子痫者,怀孕卒倒无知、目吊口噤、角弓反张,系肝风内动,火势乘风而迅发,前方加羚羊角、钩藤、竹沥、贝母、僵蚕;甚者间服风引汤,继以竹叶石膏汤、鸡子黄连汤以急救之。 子鸣者,妊娠腹内儿有哭声,乃脐下疙瘩,儿含口中,因孕妇登高举臂,脱出儿口,以作此声,前方加茯苓、白术,仍散钱于地,令其由腰拾之,一二刻间疙瘩入儿口,其鸣即止。 子喑者,妊娠八九月间,忽然不语。 盖胎系于肾,肾脉荣舌本,今因胎气壅闭,肾脉阻塞,应静候其分娩后,则自愈;或用前方加茯苓、远志,一二服亦可。 凡此之类,言之不尽,学人以意通之可也。 门人问曰:妇人妊娠之脉何如? 曰:《内经》及后贤论脉皆繁而难学,惟普明子简便可从。 普明子云:《经》云:妇人有孕者,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有病,谓经闭;无邪脉,谓脉息如常,不断绝也。 《经》又云:“手少阴脉动甚者,孕子也”。 少阴心也,心主血脉,心脉旺则血旺,而为孕子之兆。 《经》又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言二尺脉旺,与两寸迥别,亦为有孕。 以上三者,但得其一,即为孕脉。 分而占之,合而推之,而孕脉无遁情矣。 或为流利雀啄,亦为孕脉,何也? 答曰:流利者,血正旺;雀啄者,经脉闭塞不行。 故脉疾而歇,至此数月之胎也。 不知者断为病脉,则令人耻笑。 或为孕有男女,何以脉而知之乎? 答曰:左寸为太阳,脉浮大知为男也;右寸为太阴,脉沉实知为女也;若两寸皆浮大,主生二男;两尺皆沉实,主生二女。 凡胎孕弦、紧、滑、利为顺,沉、细、微、弱为逆也。 门人问曰:妊娠有食忌、药忌,当以谁氏为主? 曰:此一定之板法。 《达生篇》及《妇人良方》、《女科大成》、《济阴纲目》等书,皆互相沿习,今以普明子所定为主。 普明子云:“有孕之后,凡忌食之物,切宜戒食。 ”一食鸡子糯米,令子生寸白虫;一食羊肝,令子多疾;一食鲤鱼,令子成疳;一食犬肉,令子无声;一食兔肉,令子缺唇;一食鳖肉,令子项短;一食鸭子,令子心寒;一食螃蟹,多致横生;一食雀肉,令子多淫;一食豆酱,令子发哮;一食野兽肉,令子多怪疾;一食生姜,令子多指;一食水鸡、鳝鱼,令子生癞;一食骡、马肉,延月难生。 如此之类,无不验者,所当深戒。 又云:娠孕药忌歌,凡数十种,推之尚不止此。 然药中如斑蝥、水蛭、蛇蜕、蜈蚣、水银、信砒等药,皆非恒用之品,姑不论。 兹特选其易犯者约纂数语,俾医者举笔存神,免致差误。 其他怪异、峻险之品,有在孕时,自应避忌,不待言也。 歌曰:乌头附子与天雄,牛黄巴豆并桃仁;芒硝大黄牡丹桂,牛膝藜芦茅茜根;槐角红花与皂角,三棱莪术薏苡仁;干漆 茹瞿麦穗,半夏南星通草同;干姜大蒜马刀豆,延胡常山麝莫闻。 此系妇人胎前忌,常须记念在心胸。 (长孙心典)按:上药忌犯似矣。 然安胎止呕有用半夏者,娠孕热病有用大黄者,娠孕中寒有用干姜、桂、附者,是何说也? 昔黄帝问于岐伯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岐伯对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 ”有故者,谓有病;无殒者,无殒乎胎也;亦无殒者,于产母亦无殒也。 盖有病则病当之,故毒药无损乎胎气。 然大积大聚,病势坚强,乃可以投之;又须得半而止,不宜过剂,则慎之又慎矣! 用药者,可不按岐黄之大法耶? 门人问曰:临产将护及救治之法何如? 曰:《达生篇》一书,发挥详尽,一字一珠,不必再赘。 凡男人遇本妇怀孕,宜执此书,日与讲论三、四页,不过半月也,可令全书熟记。 较日夜与之博弈,或闲谈消遣,孰得孰失? 请一再思之。 余又于《达生篇》所未及者补之:凡验产法,腰痛腹不痛者未产;腹痛腰不痛者未产;必腰腹齐痛甚紧时,此真欲产也。 如遇迟滞,以药投之则得矣。 盖天之生人,原造化自然之妙,不用人力之造作,但顺其性之自然而已。 (次男元犀)按:凡新产之妇,其脏气坚固,胞胎紧实,产前宜服保生无忧散二、三剂,撑开道路,则易生。 此方于浆水未行时服之,若浆水既行,迟滞不产,劳倦神疲,宜十全大补汤以助其力。 且恐浆水太过,血伤而胎不灵活,急宜当归补血汤,或加肉桂,或加附子随宜。 此高鼓峰之心法,余屡用屡效。 或交骨不开,或阴门不闭、子宫不收,三者皆元气不足。 交骨不开者,前人传有加味归芎汤,张石顽立论诋之。 谓每见服此,恶血凝滞,反成不救。 惟大剂人参、童便入芎、归剂中,助其气血,立效。 阴门不闭者,十全大补汤倍参、桂,补而敛之。 子宫不收者,补中益气汤加酒芍一钱、肉桂五分,补而举之。 其实张石顽之论,亦未免矫枉过正。 即如加味芎归汤,谓为力量不大则可,谓为留血增病则不可。 至于前人所传试验之丸,催生有华佗顺生丹、如神散,胞衣不下有失笑散、花蕊石散,业是道者不可不备。 又难产,灸产妇右足小趾尖,艾炷如小豆大,三五炷立产,不可不预讲其法。 发布时间:2025-09-24 10:17:2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2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