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匮方论一十一首 内容: 小柴胡汤 大承气汤(俱见《伤寒论》)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若寒多,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如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歌曰:腹痛胁疼(腹胁皆寒气作主,无复界限,里)急不堪,(是内之荣血不足,致阴气不能相荣而急。)羊斤姜五蜀归三,于今豆蔻香砂法,可笑医盲授指南。 (次男元犀)按:方中当归行血分之滞而定痛,生姜宣气分之滞而定痛,亦人所易晓也。 妙在羊肉之多,羊肉为气血有情之物,气味腥 浓浓,入咽之后,即与浊阴混为一家,旋而得当归之活血,而血中之滞通;生姜之利气,而气中之滞通;通则不痛,而寒气无有潜藏之地,所谓发透之,而后攻之者也。 苟病家以羊肉太补而疑之,是为流俗之说所囿,其中盖有命焉,知几者即当婉辞而去。 枳实芍药散枳实(炒令黑,勿太过) 芍药(等分)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并主痈脓,大麦粥下之。 歌曰:满烦不卧腹疼频,枳实微烧芍等平;羊肉汤方应反看,(彼治不烦不满之虚痛,此治烦满之实痛。)散调大麦(粥)稳而新。 (长男蔚)按:枳实通气滞,芍药通血滞,通则不痛,人所共知也。 妙在枳实烧黑,得火化而善攻停积;下以大麦粥,和肝气而兼养心脾;是行滞中而寓补养之意,故痈脓亦主之。 下瘀血汤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个) 虫(二十枚,去足,熬)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斤,煮一丸,取八合顿服之,瘀血下如豚肝。 (各本略异。)歌曰:脐中着痛瘀为殃,廿粒桃仁三两黄,更有 虫二十个,酒煎大下亦何伤? (次男元犀)按:产妇腹痛,服枳实、芍药而不愈者,为热灼血干,而为停瘀,其痛着于脐下,宜用此汤。 方中大黄、桃仁之推陈下瘀, 虫之善攻干血,人尽知之。 妙在桃仁一味,平平中大有功力。 盖血已败而成瘀,非得生气不能流通,桃得三月春和之气,而花最鲜明似血,而其生气皆在于仁,而味苦又能开泄,故直入血中而和之散之,逐其旧而不伤其新也。 阳旦汤 即桂枝汤倍桂增附。 坊本谓加黄芩者,未知《伤寒论太阳篇》中已明其方也。 孙真人及各家俱误。 (桂枝汤见《伤寒论》。)竹叶汤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五枚,劈)上十味,以水一斗,煎服二升半,分温三服,温复取微汗。 头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歌曰:喘热头疼面正红,(势欲成痉。 一两)防桔桂草人参同;(同用一两。)葛根(三两)、生姜(五两)、附枚一;枣十五枚竹叶(一把)充。 加减歌曰:头项强者大附抵,以大易小不同体;若为气逆更议加,半夏半升七次洗。 程云来云:症中未至背反张,而发热、面赤、头痛,亦风痉之渐。 故用竹叶主风痉,防风治内痉,葛根疗刚痉,桂枝治柔痉,生姜散风邪,桔梗除风痹,辛以散之之剂也。 又佐人参生液以养筋,附子补火以致水,合之甘草以和诸药,大枣以助十二经;同诸风济,则发中有补,为产后中风之大剂也。 竹皮大丸生竹茹 石膏(各二分) 桂枝(一分) 白薇(一分) 甘草(七分)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 有热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歌曰:呕而烦乱乳中虚,(谓乳子之时,气虚火胜,内乱而上逆也。)二分石膏与竹茹,薇桂一分加草七,(分)枣丸饮服效徐徐。 加减歌曰:白薇退热绝神异,有热倍加君须记。 柏得金气浓且深,叶叶西向归本位;实中之仁又镇心,烦喘可加一分饵。 (解见本论)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汤见《伤寒论》。 再加甘草、阿胶各二两是也。)师云:产后下利虚极者,此主之。 歌曰:白头汤已见前歌,二两阿胶甘草和;产后利虚成极症,滋(阿胶救其阴,)而且缓(甘草缓其急,)莫轻过。 (次男元犀)按:凡产后去血过多,又兼下利亡其津液,且为阴虚无疑。 兹云虚极,理宜大补,然归、芎、芍、地则益其滑而下脱,参、术、桂、 则动其阳而上逆,皆为禁剂。 须知此虚字,指阴虚而言,与少阴症阴气欲绝同义。 少阴症与大承气汤急下以救阴,与此症与白头翁汤大苦以救阴同义。 此法非薛立斋、张景岳、李士材辈以甘温为主、苦寒为戒者所可窥测。 尤妙在加甘草之甘,合四味之苦,为苦甘化阴法;且久痢膏脂尽脱,脉络空虚,得阿胶之滋润,合四味之苦以坚之,则源流俱清而痢自止。 千金三黄散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 多利下虫。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当归(四两) 桂枝 生姜(各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 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纳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纳阿胶。 若无当归,以川芎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门人问曰:《金匮》外尚有可行之法否? 曰:若能熟读而得其精微,任产后之病变百出,无难一举而安之。 若逐症而分治之,即千百方尚有遗漏,如《嵩崖尊生》、《东医宝鉴》,胪列可谓详矣,试问能愈一症否乎? 然而钟期老矣,古调独弹奚为乎? 不得已而从俗尚,遂于坊刻各种,择出二十三种,虽云浅率,却不离经,亦姑录之于下。 王叔和曰:产后脉,寸口洪疾不调者死,沉微附骨不绝者生。 又曰:沉小滑者生,实大坚弦急者死。 朱丹溪曰:胎前脉当洪数,既产而脉仍洪数者死。 又曰:胎前脉细小,产后脉洪大者多死。 《济生产经》曰:胎前之病,其脉贵实;产后之病,其脉贵虚;胎前则顺气安胎,产后则扶虚消瘀,此其要也。 《脉要》曰:欲产之脉,必见离经,或沉细而滑,夜半觉痛,来朝日中必娩。 新产之脉,缓滑为吉;若实大、弦急,近乎无胃凶危之候;或寸口涩疾不调,恶症立见;惟宜沉细附骨不绝,虽剧无恙。 《大全》曰:产后饮热童便一盏,不得便卧,宜闭目而坐须臾,上床宜仰卧,不宜侧坐,宜竖膝,不宜伸足,高倚床头,浓铺被褥,遮围四壁,使无孔隙,免致贼风;以醋熏鼻,或用醋炭,更烧漆器,频以手从心至脐下以防血晕、血逆。 如此三日,不问腹痛不痛,以童便和酒服五七次。 酒虽行血,亦不可多,恐引血入四肢,能令血晕。 宜频食白粥,渐食羊肉、猪蹄少许,仍慎言语、七情、寒暑、梳头、洗足,以百日为度。 若气血素弱者,不计月日,否则患手、足、腰、腿酸痛等症,名曰褥劳,最难治疗。 初产时,不可问是男是女,恐因言语而泄气,或以爱憎而动气,皆能致病。 不可独宿,恐致虚惊;不可刮舌,恐伤心气;不可刷齿,恐致血逆;须气血平复,方可治事。 犯时微若秋毫,成病重如山岳,可不戒哉? !《产宝新书》曰:产后血气暴虚,理当大补,但恶露未尽,用补恐致滞血,惟生化汤行中有补,能生又能化,其方因药性功用而立名也。 产后血块当消,而又必随生其新血,若专用消,则新血受削;专用生,则旧血反留。 考诸药性,芎、归、桃仁三味,善攻旧血,骤生新血;佐以黑姜、炙草,引三味入于肺肝,生血利气;五味共方,行中有补,实产后圣药也。 (长孙男心典禀)按:产妇胞衣一破,速煎一贴,候儿头下地即服,不拘半产、正产,虽平安少壮妇无恙者,俱服一二剂,以消血块而生新血,自无血晕之患。 若胎前素弱,至产后见危症,不厌频服,病退即止;若照常日服一剂,可扶将绝之气血也。 如血块痛,加肉桂三分,红花三分,益母草五钱。 如产后劳甚血崩,形色虚脱,加人参三、四钱。 如汗出气促,人参倍加。 《大全》曰:产后血晕者,由败血流入肝经,眼生黑花,头目旋晕,不能起坐,昏闷不省人事,谓之血晕。 此血热乘虚,逆上凌心,故昏迷不省,气闭欲绝也,服童便最好。 陈良甫曰:产后瘀血崩心,因分娩后不食童便,以致虚火炎上也。 用鹿角烧灰,童便调下即醒,此物行血极效。 又用五灵脂半生、半熟,名独行散;又用返魂丹,即益母丸也。 崔氏曰:产妇分娩讫,将秤锤或黄石子入炭中,烧令通赤,置器中,于床前以醋沃之,可除血晕,时作为佳。 或先取酿醋以涂口鼻,仍置醋于旁,淬火炭使闻其气。 又一法,烧干漆,令烟熏产母之面,即醒;如无干漆,旧漆器烧烟亦炒。 单养贤曰:产后寒气上攻则心痛,下攻则腹痛。 并血块者,宜服生化汤加桂末,止加吴茱萸、姜三片助血;若独用诸热药攻寒,其痛难止,其血未免来多,以伤产母也。 《产宝百问》曰:产后四肢浮肿,由败血乘虚停积,循经流入四肢,留淫日深,腐坏如水,故令面黄,四肢浮肿。 医人不识此症,作水气治之,凡治水多用导水药,极虚人产后既虚,又以药虚之,是谓重虚,多致大狂,服小调经散,行血肿消则愈。 朱丹溪曰:产后肿,必用大补气血为主,少佐苍术、茯苓,使水自利。 薛立斋曰:前症若寒水侮土,宜养脾肺;若气虚浮肿,宜益脾胃;若水气浮肿,宜补中气。 又曰:产后浮肿或兼喘咳,脉沉细无力,此命门火衰,脾土虚寒,八味丸主之。 吴蒙斋曰:新产后伤寒,不可轻易发汗。 或产时有伤力发热;去血过多发热;有恶露不去发热;有三日蒸乳发热;有因劳动、饮食停滞发热,状类伤食;要在仔细详辨,切不可发汗。 大抵产后大血空虚,汗之则变,筋惕肉 ,或郁冒昏迷,或搐搦,或便秘,其害非轻。 凡有发热,宜与四物为君,加柴胡、人参、炮姜最效。 盖干姜辛热,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且能去恶生新,有阳生阴长之道,以热治热,深合《内经》之旨。 朱丹溪曰:产后发热,此热非有余之热,乃阴虚生内热耳,以补阴药大剂服之。 必用干姜者何也? 曰:干姜能入肺利气,入肝经引血药生血;然不可独用,与补阴药同用,此造化自然之妙。 王节斋曰:妇人产后阴虚,阳无所根据,浮散于外,故热;以四物汤补血,以炙干姜之苦温从治,收其浮散之阳以归于阴也。 赵养葵曰:产后大失血,阴血暴亡,必大发热,名阴虚发热。 此阴字正谓气血之阴,若以凉药正治必毙,正所谓症象白虎,误服白虎必死。 此时偏不用四物,有形之血不能骤生,几希之气须当急护,宜用独参汤或当归补血汤,使无形生出有形来,阳生阴长之妙,不可不知也。 武叔卿曰:产后阴虚、血弱发热,四物加茯苓,热甚加炮姜。 此方全不用气药,是血虚气不虚也。 加茯苓者,使天气降而阴自生,阴生则热自退。 热甚加炒干姜者,取从阳引阴,亦可从阴引阳。 微乎! 微乎! 郭稽中曰:产后乍寒乍热者何? 曰:阴阳不和与败血不散,皆令乍寒乍热也。 二者何以别之? 曰:时有剌痛者,败血也;但寒热无他症者,阴阳不和也。 薛立斋曰:人所主者心,心所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惊悸所由来也,当补血气为主。 《产宝百问》曰:产后虚羸,渐成蓐劳,皆由产下亏损血气所致。 须慎起居,节饮食,调养百日,庶保无疾。 若中年反难产者,勿论日期,必须调养平复,方可动作;否则,气血复伤,虚羸之症作矣。 薛立斋曰:蓐劳,当扶养正气为主。 多因脾胃虚弱,饮食减少,致诸经疲惫,当补脾胃;饮食一进,精气生化,诸脏有所赖,其病自愈。 《产乳集》曰:产后小便不通,腹胀如鼓,闷乱不醒,盖由未产前内积冷气,遂致产后尿胞受病。 用盐于脐中填平,用葱白捣一指浓,安盐上,以艾炷葱饼上灸之,觉热气入腹内,实时便通神验。 朱丹溪曰:有收生不谨,损破产妇尿脬,致病淋漓,用猪羊胞煎汤入药,参、 为君,归、地为佐,桃仁、陈皮、茯苓为使,于极饥时饮之;令气血骤长,其胞自完,稍缓亦难成功也。 《医暇言》曰:女子产育,哺养以乳,乳之体,居经络、气血之间也。 盖自寅时始于手太阴肺经,出于云门穴(穴在乳上);阴阳继续以行,周十二经,至丑时归于足厥阴肝经,入于期门穴(穴在乳下);出于上,入于下,肺领气,肝藏血,乳正居于其间也。 萧慎斋曰:妇人以血用事,上为乳汁,下为月水;而血之所化,则本于脾胃,饮食之精微营运,而为乳、为经。 产后脾胃之气旺,则血旺而乳多,脾胃之气衰,则血减而乳少,此立斋通乳汁以壮脾胃滋化源为要也。 若罔顾脾胃以补气血,徒从事于通乳之剂,是犹求千金于乞丐而不可得矣。 《达生篇》曰:通乳用黄 一两,当归五钱,白芷、木通各三钱,以猪蹄汤煎服。 薛立斋曰:凡妇人气血方盛,乳房作胀,或无儿饮,痛胀寒热,用麦芽二三两炒熟,水煎服之立消。 其耗散血气如此,何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方中多用之? 一云麦芽最消肾。 若气血虚而乳汁自出者,宜十全大补汤。 发布时间:2025-09-24 10:30:5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2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