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出尔反尔 内容: 出尔反尔【原文】邹与鲁拱①。 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④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⑤,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6)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曾子(7)曰:‘戒之戒之!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8)焉!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注释】①邹与鲁拱:邹国与鲁国交战。 昭,争吵,冲突,交战。 ②穆公:即邹穆公。 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 ③莫之死:即“莫死之的倒装,“之’”指“有司”。 意思是“没有人为他们而死。 ”④疾:憎恨。 ⑤转:弃一尸一的意思。 (6)几:接近,差不多。 (7)曾子:即孔子的学生曾参。 (8)尤:动词,责备、归罪。 【译文】邹国与鲁国交战。 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 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 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一尸一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 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 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 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一导一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读解】出乎尔者,反乎尔者。 也就是“一报还一报”,近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的意思。 但后世演变为成语“出尔反尔”,则成了言行前后矛盾,此一时,彼一时,反复无常的意思了。 在孟子这里,实际上还是说的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孟子的意思很简单,普通老百姓看到当官的战死而见死不救固然是不对,但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你当官的见死不救就对吗? 当官不为民作主,又要你这当官的来干什么呢? 说到底,就是我们常说的“你不仁,我不义”,一报还一报,也就是曾子所说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话说回来,只要你当官的施行仁政关心加民众的疾苦,那么,自然就会出现“你仁我义”的情况,那还是叫做一报还一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所以,“出尔反尔”的思想其实与《易经》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相通的。 善恶都是报应。 当然,这里的报应不是佛教神秘意义上的来世因果报应,而是现世现报,不是天报神报,而是人报。 但其因果关系却是存在无疑的。 引申开来,当然不只是君与民、官与民之间才有这种关系,就是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关系。 我们周围的多人,不就是因为没有善处这种关系而弄得来“你不仁,我有义”,今天你打我一个小报告,明天我戳你一下脊梁骨,关键时间让你丢人现眼,下不了台。 就这样愈演愈烈,最后酿成公冲突,甚至大打出手,闹出事端来的也不鲜见。 遇到这种事情,最后解决的时候追根溯源,多半会发现正是“出尔反尔”所致。 甚至我们偶尔看新闻报道某个杀人案件,其事端也正是起于“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后果如此严重,难怪得曾子在说这句话时一再提醒我们:“成之戒之! ”难道我们不应当“戒之”吗? 发布时间:2025-09-24 11:23:4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2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