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公孙丑上 内容: 公孙丑上公孙丑上本篇前两章记载盂子与学生公孙丑的对话,其余均系孟子个人言论的记录。 总起来说,仍以政治学说,尤其是“仁政”理论为主。 即便是说到其它方面的问题,也往往落脚于“仕政”之上。 全篇原文共9章,本书选8章。 其中第2章因原文较长,本书仅节选一部分。 乘势待时,事半功倍【原文】公孙丑①问曰:“夫子当路②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③乎? ”盂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4)曰:‘吾子⑤与于路孰贤? ’曾西蹵(6)然曰:‘吾先子(7)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 ’曾西艴然(8)不悦,曰:‘尔何曾(9)比予其管仲! 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10)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11)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12),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13)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 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14),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候,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15)辅相(16)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17)’。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这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18)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注释】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齐国人。 ②当路:当权,当政。 ③许:兴盛、复兴。 (4)曾西:名曾申,字子西,鲁国人,孔子学生曾参的儿子。 (5)吾子:对友人的花色品种称,相当于“吾兄”、“老兄”之类。 (6)蹵然:不安的样子。 (7)先子:指已逝世的长辈。 这里指曾西的父亲曾参。 (8)艴然:恼怒的样子。 (9)曾:副词,竟然、居然。 (10)为:同“谓”,认为。 (11)由:同“犹”,好像。 (12)百年而后崩:相传周文王活了九十七岁。 百年是泛指寿命很长。 (13)周公:名姬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辅助武王伐纣,统一天下,又辅助成王定乱,安定天下成为鲁国的始祖。 (14作:在这里为量词,相当于现代口语“起”。 (15)相与:双音副词,“共同”的意思。 (16)辅相:双音动词,辅助。 (17)鎡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 (18)置邮:置和邮都是名词,相当于后代的驿站。 【译文】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再度兴起来吗? ”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 曾经有人间曾西:‘您和子路相比,哪个更有才能? ”曾西不安他说:‘子路可是我父亲所敬畏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 ,那人又问:‘那么您和管仲相比,哪个更有才能呢? ’曾西马上不高兴起来,说:‘你怎么竟拿管仲来和我相比呢? 管仲受到齐桓公那样信任不疑,行使国家政权那样长久,而功绩却是那样少,你怎么竟拿他来和我相比呢? ’”孟子接着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你以为我愿意跟他相比吗? ”公孙丑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晏子辅佐景公名扬诸侯。 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相比吗? “孟子说:“以齐国的实力用王道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您这样一说,弟子我就更力口疑惑不解了。 以周文王那样的仁德,活了将近一百岁才死,还没有能够统一天下。 直到周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才统一天下。 现在您说用王道统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连周文王都不值得学习了吗? ”孟子说:“我们怎么可以比得上周文王呢? 由商汤到武丁,贤明的君主有六七个,天下人归服殷朝已经很久了,久就难以变动,武丁使诸侯们来朝,统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 纣王离武丁并不久远,武丁的勋臣世家、良好习俗、传统风尚、慈善政治都还有遗存,又有微于、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一批贤臣共同辅佐,所以能统治很久以后才失去政权。 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属于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属于纣王统治,在那种情况下,文王还只能从方圆百里的小地方兴起,所以是是非常困难的。 齐国人有句话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 ’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没有哪一国的国土有超过方圆千里的,而现在的齐国却超过了;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一直到四方边境,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 国土不需要新开辟,老百姓不需要新一团一聚,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 何况,统一天下的贤君没有出现,从来没有隔过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压榨,从来没有这么厉害过的。 饥饿的人不择食物,口渴的人不择饮料。 孔子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 ’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 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 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 ”【读解】作为儒家“王道”政治的推行者,孟子不屑于与“霸道”政治寡管仲、晏婴相比,这正如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他不予回答一样。 他所热衷的,是在齐国推行“王道”政治,靠实施“仁政”来统一天下。 而且,他认为无论从土地、人口,还是从时机来看,目前都是实施王道的最好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姑且撇开孟子关于王道的种种论述不谈,只看他关于乘势待时,事半功倍的思想,我们也可以得到较为深刻的启示。 所谓“赶得早不如赶得巧,算得一精一不如运气好。 ”这其实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不外乎是强调抓住时机,捕捉机遇的重要一性一罢了。 在某种意义上说,个人智慧的确不如时势造英雄,工具优良也的确不如时机重要。 所以,很多人怨天尤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实际上是自己没有抓住时机。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弱者坐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 ”就是强调主动出击,抓住时机。 当然,这里所说的“乘势待时”,主要是说要分析情况,抓准时机,而不是说在政治上赶形势,窥风向,搞投机。 这里的区别,可以以田径赛中的起跑为例。 如果你错过了起跑的口令,老是慢半拍才回过神来,这是没有抓住时机,自然要影响你的成绩,被别人甩在后面。 但是,如果你投机取巧,抢在口令发出之前起跑,那你就不仅没有抓住时机,反而还犯了规,有被逐出赛场的危险了。 所以,反过来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真正要乘势待进,其实也离不开智慧。 有智慧才能正确分析各方面错综复杂的情况,作出决断,抓准时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反,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往往让时机从自己的身旁悄悄溜走而不自知。 就像有人所说:“许多人对于时机就如小孩子们在岸边所做的一样,他们的小手盛满砂粒,又让那些砂粒漏下去,一粒粒地,以至于荆”身处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无论是做生意,炒股票,还是选择自己的职业,机遇的问题都越来越突出地摆在大家面前。 如何乘势待时,抓住机遇,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盂子关于“王道”、“霸道”的论述也许不会引起你的多大兴趣,但他关于“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的看法,关于如何做到“事半功倍”的讨论,也许就不会不引起你的一些思考了罢。 发布时间:2025-09-24 11:36:3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2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