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恶湿居下,自作自受 内容: 恶湿居下,自作自受【原文】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①,及是时,明其政刑。 虽大国,必畏之矣。 《诗》云②:‘迨③天之未陰雨,彻彼桑土④,绸缪牖户(5)。 今此下民③,或敢侮予?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7),是自求祸也。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诗》云(8):‘永言配命民自求多福。 ’《太甲》(10)曰:“天作孽,犹可违(11);自作孽,不可活(12)。 ’此之谓也。 ”【注释】①闲暇:指国家安定无元内忧外患。 ②《诗》云:引自《诗经·邪风·鸱鸦》。 ③迨(dai):趁着。 ④彻:剥龋桑土(du):桑树根;土同“杜”,东齐方言说“根”为“杜”。 。⑤绸缪(mou):缠结。 牖(you):窗子;户:门。 ③下民:民义同“人”。 这里的诗句是以鸱鸦(一种形似黄雀而身一体较小的鸟)的口吻,其巢在上,所以称人为“下民”。 (7)般(pan):乐。 怠:怠情。 敖:同“邀”,指出游。 (9)《诗》云:引自《涛经·大邪·文王》。 ③永:长久;言:语助同,大义。 配:合。 命:天命。 (10)《太甲》《尚书》中的一篇。 (11)违:避。 (12)活:“逭”(huan)的借字,“逃”的意思。 【译文】孟子说:“仁就光荣,不仁就耻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一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 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 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 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 《诗经》说:‘趁着天晴没陰雨,剥些桑树根上皮,补好窗子和门户。 现在你们下面人,有谁还敢欺侮我? ’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很懂得道理呀! 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谁还敢欺侮他呢? ’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这个时候享乐腐化,这是自己寻求祸害。 祸害和幸福都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 ’《尚书·大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读解】孟子的本意是规劝当政者施行仁政,可他指出的“恶湿居下”现象却是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比如说,一抽一烟是损寿的,酗酒是要误大事的,睡懒觉也是不利于健康的。 至于赌一博可能倾家荡产,嫖一妓一可能患“一爱一得死”(即通译“一爱一滋”,但“一爱一得死”却译得更为深刻而大家都知道的。 厌恶损寿,厌恶误事,厌恶不健康,更厌恶倾家荡产、“一爱一得死”……可就是要一抽一烟,喝酒,睡懒觉……谁还会想起“未雨绸副或“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些格言警句呢? 个人生活中的小事有这样的现象,国家行政上的大事也完全可能有这样的现象发生。 所以孟子苦心提醒大家,既然厌恶潮一湿,就不要自居于低洼的地方;既然厌恶耻辱,就不要自居于不仁的境地。 说到底,还是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 这才是孟子政治学说中万变不离其宗的主题。 发布时间:2025-09-24 11:52:4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2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