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当受则受,当辞则辞 内容: 当受则受,当辞则辞【原文】陈臻①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②一百③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④,馈五十镒而受。 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 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5);辞曰:‘馈赆。 ’予何为不受? 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日:‘闻戒,故为兵馈之。 ’予何为不受? 若于齐,则未有处也(6)。 无处而馈之,是货之(7)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8)【注释】(1)陈臻:孟子的学生。 ②兼金:好金。 因其价格双倍于普通金,所以称为“兼金”。 ③一百:即一百镒(yi)。 镒为古代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两。 ④薛:春秋时有薛国,但在孟子的时代已被齐国所灭,所以,这里的薛是指齐国靖郭君田婴的封地,在今山东滕县东南。 ⑤赆(jin):给远行的人送路费或礼物。 (6)戒心:戒备意外发生。 根据赵歧的注释,当时有恶人要害孟子,所以孟子有所戒备。 (7)未有处:没有出处,引申为没有理由。 (8)货:动词,收买,贿赂。 【译文】陈臻问道:“以前在齐国的时候,齐王送给您好金一百镒,您不接受;到宋国的时候,家王送给您七十镒,您却接受了;在薛地,薛君送给您五十镒,您也接受了。 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正确的,那后来的接受便是错误的;如果后来的接受是正确的,那以前的不接受便是错误的。 老师您总有一次做错了吧。 ”孟子说:“都是正确的。 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准备远行,对远行的人理应送些盘缠。 所以宋王说:‘送上一些盘缠。 ’我怎么不接受呢? 当在薛地的时候,我听说路上有危险,需要戒备。 薛君说:‘听说您需要戒备,所以送上一点买兵器的钱。 ’我怎么能不接受呢? 至于在齐国,则没有任何理由。 没有理由却要送给我一些钱,这等于是用钱来收买我。 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 ”【读解】陈臻的推论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二者必居其一,但实际上却局限于形式逻辑的范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缺乏辨证逻辑的灵活一性一,不能解决特殊一性一的问题。 孟子的回答则是跳出了“两难推论”的藩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情况不同对待,辩证解决。 用孔子、孟子等人的话说,这就叫通权达变。 在《论语·雍也》篇里,我们已经看到,当公西华被孔子派去出使齐国时,冉有替公西华多要一些安家口粮,孔子认为,公西华做大使“乘肥马,衣轻裘”,有的是钱财口粮,所以并没有多给他安家口粮。 (6·4)可是,当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而自己觉得俸禄太高时,孔子却劝他不要推辞。 (6·5)这与孟子在齐国推辞而在宋国和薛地却接受一样,都是令一般人不理解。 但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他们之所以这样做,都是有自己的一番道理的。 总起来说,就是孔子所说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君子一爱一财,取之有道。 ”从思想方法上来说,就是既坚持原则又通权达变。 不仅处理经济问题如此,就是个人的立身处世也是如此。 所以孟子说孔子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公孙丑上》)的“圣之时者”。 (《万章下》)也就是突出他通权达变而识时务的一面。 甚至包括孔子的名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 述而》和孟子的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等,也无不是这种一精一种的体现。 今天我们面临市场经济的时代,金钱的受与不受,辞与不辞问题也时常摆在人们的面前。 孟子的基本作则是“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不拿不明不白的钱。 在这样的原则前提下,当受则受,当辞则辞。 这种处理态度,恐怕对我们是有借鉴意义的罢。 当然,关键是在对那“当”的理解上。 理解错误,或者是故意理解错误,把不当接受的作为了当接受的统统接受了下来,那就要出问题,要被人“货缺了。 所以,君子不可不当心啊! 发布时间:2025-09-24 12:24:5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2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