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三百二十二 ◎兵部五十三 内容: ○胜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 吾以此观之,胜势见也。 (吾以此道观之,是兵无成势,无常形,临时变化,不可预传,故曰: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   又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已,(守备也。 )可胜在敌。 (自循理以备敌之虚懈。 )故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也。 又曰: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也。 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也。 (交争胜也。 太公曰:争胜白刃之中,非良将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见易闻也。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胜易胜者也。 (原微易胜,攻其可胜,不攻其不可胜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攻。 (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也。 )   又曰:善战者立於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攻。 (善胜兵者,先自脩理,为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乱败也。 )   又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也。 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馀不足之处。 (角,量之也。 )故兵形之极至於无形,无形则深渊不能窥也,而智者不能谋也。 因形而作胜於众,众不能知也。 (因地形而立胜。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也。 (人皆知吾所以胜,莫知吾因敌形制此胜也。 )故兵战胜不复,(不量重复。 )而应形无穷。 (动而应也。 )   又曰:故知胜有五:知可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能料知敌情,审其虚实者胜。 )知众寡之用者胜;(言兵之形,有众而不可击寡,或可以弱制强而能变之者胜也。 《春秋传》曰:师克在和不在众。 )上下同欲者胜;(言君臣和同、勇而欲战者,胜也。 故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以虞待不虞者胜;(虞,度也。 以我有法度之师,击彼无法度之兵。 故《春秋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出师。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司马法》曰:进退惟时,无曰寡人。 将既精能,晓练兵势,君能专任,事不从中御也。 )此五者,知胜之道。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审知彼己强弱之势,虽不至百战,实无危殆也。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虽不知敌之形势,恃己能克之者,胜负各半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外不料敌,内不知己,用战必危也。 )知地知天,胜乃可全。 (知地形之便,知天时孤虚向背晦暝风云之谲诡也。 )   《左传》曰:楚屈瑕将盟贰、轸。 (贰、轸,二国名也。 )郧人军於蒲骚,楚莫敖曰:(莫敖,官名。 )"盍请济师? "(盍,何也。 何不济益师? )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也。 商、周之不敌,君之所闻也。 "(武王有乱臣十人,纣有亿兆之众。 )莫敖曰:"卜之。 "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遂败郧师于蒲骚。 又曰:秦伯以璧祈战于河。 (注:祷河求胜也。 )   《战国策》曰:魏武侯问吴起曰:"兵以何胜? "曰:"以理为胜。 "曰:"不在众乎? "起曰:"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闻鼓不进,闻金不止,虽有百万之师,何益於用? 所为理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如节,左右应麾。 虽绝成阵,虽散成行,投之无所往,天下莫敢当。 "   又曰:韩、魏之君不朝於齐。 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使田忌伐魏,三战三胜。 又曰:或说齐闵王曰:"臣之所闻战攻之道於师者,虽有百万之军北之堂上,虽孙吴之将擒之户内,千丈之城拔之樽俎之间,百尺之冲折之衽席之上。 "   《史记》曰:张仪东说齐王曰:"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之名,而有危之实,是何也? 齐大鲁小也。 "   又曰:魏以太子申为上将军伐齐,过外黄,徐子谓太子曰:"自将攻齐。 "太子曰:"胜并富不过有魏。 贵不益为王。 若战不胜齐,则万世无魏矣。 此臣之百战百胜之术也。 "   《汉书》曰:广武君谓韩信曰:"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日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泜水上。 "   又曰: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上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天下者何? "王陵对曰:"陛下嫚而侮人,项羽仁而敬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疾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则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   《后汉书》曰:河南尹朱隽为董卓陈军事。 卓折隽曰:"我百战百胜决於心,卿勿妄说且污我刀。 "隽曰:"昔武丁之明犹求箴谏,况如卿者? 而欲杜人之口乎? "卓曰:"戏之耳。 "隽曰:"不闻怒言,可以为戏? "卓谢隽。 又曰:吴汉与公孙术战於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其郭中。 又《光武诏》曰:将军邓禹与朕谋谟帷幄,决胜千里。 《魏志》曰:锺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 诏曰:"会所向摧弊,前无强敌,缄制众城,纲运罗送。 蜀之豪帅,面缚归命,谋无遗策,举无废攻。 凡所降诛,动以万计,全胜独克,有征无战,拓平西夏,方隅清晏。 以会为司徒。 "会喜之。 又曰:魏国初建,荀攸为尚书令。 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 《吴志》曰:魏大司马曹仁将步骑数万向濡须,仁伪欲东攻羡溪;朱桓分兵赴羡溪,仁进军拒濡须,桓闻遣使追羡溪兵,兵未到而仁兵奄至。 诸将各惧,桓喻之曰:"凡两军相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 困与诸军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劳,为主制客。 此百战百胜之势。 "桓因偃旗鼓,外示虚弱以诱仁。 仁果分遣将军王双等乘油船袭中洲。 桓身自距军,生获双等送武昌。 《晋书》曰:王浚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梁、益诸军事,率兵伐吴。 浚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武昌无相支抗。 又曰:征西将军庾亮以石勒新死,欲移镇石城,为灭贼之渐。 事下公卿,蔡谟议曰:"自石勒初起,则季龙为牙爪,百战百胜,遂定中国。 "   又曰:嵇绍,字延祖。 初为侍中,从驾至汤阴。 绍之行也,侍中秦准谓曰:"今日向难,卿有佳马否? "嵇正容曰:"大驾亲征,以正伐邪,理必有征无战。 若皇舆失守,臣节有在,骏马何为! "闻者莫不叹息。 《汉晋春秋》曰: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 闻孟获者,为胡、汉所服,募生致之。 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 问曰:"此军何如? "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 知定易胜耳。 "亮纵使更战,七纵七擒。 《傅巽别传》曰:卫臻领举傅选为骥州刺史。 文帝曰:"巽,吾腹心臣也,不妨与其筹算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不可授以远任。 "   萧方等《三十国春秋》曰:西京从军中郎将张顗言于凉王曰:"太祖以天挺神姿,应桓文之运,流漂万里,于西夏所推平索嗣,兵不血刃,取酒泉有易俯拾,为殿下开创崇规,贻厥孙谋者也。 "   又曰:秦王坚下书曰:"吴人敢恃江山,僣称大号,轻率犬羊,屡窥王境,朕将巡狩省方,登会稽而朝诸侯,复禹绩而定九州。 今王师所临,必有征无战,伐国存主,义同一体。 "   又曰:夏王勃勃,自号贞兴元年。 夏,刻石都南,颂其功曰:"我皇诞命世之期,应天纵之德,仰协时来,俯从民望。 属奸豪鼎峙之际,群凶岳立之秋,故运筹命将,举无遗策,亲御六戎,即有征无战,五稔之间而治风宏阐矣。 "   《春秋齐后语》曰:邹忌与田忌不相善,公孙阅谓邹忌曰:"何不令人操十金卜于市? 曰:'我田忌之人也,三战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乎? '卜者出,因令人捕之,验其辞於王之所。 "邹忌从之,田忌惧,无以自白。 遂以其徒袭攻临淄,欲杀邹忌,不胜而奔。 《梁后略》曰:君子普通之末,边疆告惊,寇虏烽煽,击柝相闻,上皇乃运筹帷中,迈曹王之远略,决胜千里,超光武之悬谋。 故能师不疲劳,献捷相系。 《老子》曰:善胜敌者不争。 又曰: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管子》曰:天时地利,其数多少,其要必出於计数。 故凡攻伐之为道也,计必先定於内,然后兵出乎境。 计未定内而出兵,是则战之自毁也。 故不明敌人之攻不能加也,(不能加兵。 )不明敌人之积不能约也,(不能约誓。 )不明敌人之士不先阵也。 是故以众击寡,以理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教卒练士击欧众白徒,故百战百胜也。 《孙卿子》曰: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远方慕义,兵不血刃。 《墨子》曰:墨子为守,使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墨子虽善为兵,而不肯以知兵闻也。 )善持胜者,以强为弱。 故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   邓析子曰:百战百胜,黄帝之师也。 《韩诗外传》曰:孔子叹平仲,云:"身不出樽俎之门,而折冲千里之外。 "(注云:冲,冲车也。 谓敌人设此以临城,大臣谋干庙堂,遥以折之。 )   《古司马兵法》曰:大捷不赏,上下皆不伐善,(捷,胜也。 一军皆胜上下均不取功也。 )上苟不伐善,则不骄矣;下苟不伐善,则不差矣! 上下不伐善若此,让之至也。 大败不诛,上下皆以不善在已也。 (败者,负也。 一军奔北,人皆有罪,故不诛上下俱过。 )上苟以不善在已,必悔其上过;下苟以不善在已,必远其罪。 上下分恶若此,让之至也。 又曰:凡战,以力久,以气胜;(有力者,任重则可久,可久即可怠。 )以固久,以危胜;(营垒次舍器械具备,行阵坚守可以久也,乘危乃以死易生,战攻之心定矣。 )本心固,新气胜。 (无畏疑,心本坚固,养而不劳,故能制胜。 )以甲固,以兵胜。 (甲以卫刀矢,兵以斩获敌,甲坚则固,兵利则胜也。 )凡车以密固,徒以坐固,(车卒众则密阵,步卒众则坐阵。 )以重固,以轻胜。 (车步兼也,以重卒持竖,以轻卒攻取,故胜也。 )   《吕氏春秋》曰:凡兵也者,贵其因也。 因也者,因敌之险以为己固,因敌之谋以为己事,能审因而加胜,则不可穷矣。 不可穷之谓神,神则能而不可胜矣。 夫兵不贵胜而贵不可胜。 不可胜在已,可胜在彼。 圣人必在已者不在彼。 故执不可胜之术以遇不胜之敌,若此者则兵无失矣。 又曰:赵襄子攻翟,胜。 左人、中人,使者使谒之。 (下左人、中人城。 今卢奴西山中有二城也。 )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 左右曰:"一朝而下两城,此人之所喜,今君有忧色,何也? "襄子曰:"江河之大也,(大,长也。 )不过三日,焱风暴雨,日中不须臾。 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又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 "夫忧所以为昌也,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 昔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 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 惟有道之主能持胜。 《淮南子》曰:文王知而好问,故圣;武王勇而好问,故胜。 夫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三辅故事》云:娄敬为陇西太守,过洛阳见刘晔曰:"臣之策,能不血刃,坐羁匈奴头着陛下前。 "   《卫公兵法》曰:夫决胜之策者,在乎察将之才能,审敌之强弱,料地之形势,观时之宜利。 先胜而后战,守地不失,是谓必胜之道也。 若上骄下怨,可离而间;营久卒疲,可掩而袭;昧去迷就,士众猜嫌,可振而走;重进轻退,遇逢险阻,可邀而取。 若敌人旌旗屡动,士马数顾,其卒或纵或横,其吏或行或止,追北恐不利,见利恐不获,涉长途而未息,入险地而不疑,劲风剧寒,剖冰济水,烈景炎热,倍道兼行,阵而未定,舍而未毕,若此之势,乘而击之,此所谓天赞我也,岂有不胜乎? 《张协诗》曰:畴昔怀微志,帷幕窃所经。 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 陆士衡《辩正论》曰:攻无坚城之将,战无交锋之虏。 又曰:由是二邦之将,丧气挫锋,势衄财匮,而吴宛然坐乘其弊。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4 17:00:15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2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