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喉证亦有阴寒论 内容: 治喉证者,不敢用温药,与血症同。 不知喉证之因乎风热者十之七,因乎郁火者十之三。 果系郁火喉痛,自宜用寒凉之品以折之,挟风者,即当兼散其风。 自有白喉忌表之说行,并祛风之药亦不敢用,因豆豉之为害,而误会牛蒡之不可服,于是乎一见喉痛,不问其为风为寒,一味以犀、羚、珠、黄、马勃、射干、板蓝、大青等极寒极凉之品为方,遂成一篇刻板文字矣。 以喉科名者,莫不皆然。 并有妄指为白喉以骇人者,岂知白喉之症,因于煤毒,北方专用煤烧,故有此症。 南方不常见也。 今有忽然喉中作响,响如打鼾,舌色白而不肿,顷刻即死者,人皆不知其为何症,诸书皆称肺绝。 近人名为肺闭。 其实肾经中寒,阴证喉痹,误服寒凉以致死耳。 如服桂姜汤立愈。 桂姜汤专治顷刻而起,前无毫恙者,此虚寒阴火之症,非实火也。 治法用肉桂、炮姜、炙草各五分,同研细末,共归碗内,取滚汤冲入,仍将碗顿于滚水,掉药口许,漫以咽下,立愈。 或以生川附切片,涂白蜜,(名三因蜜附子)。 火炙透黑收贮,临用取如细粟一粒,口含咽津,亦立刻痊愈。 又方:无论冬夏,用四逆汤、(附子、干姜、炙草。)姜附理中等汤。 (白术、人参、炙草、加姜附。)自愈。 切忌表散、清降、寒下等剂。 如非寒证,误用姜、桂、附,则不可救,是以辨证为尤要。 姜桂汤、蜜附片治法,见《外科全生集》;四逆汤等治法,见《良方集要》。 因此症最易误治,故特表而出之。 炳按:喉证风热为多,夹痰夹湿夹温,厉有霉毒,种种不一也。 寻常有表邪咳嗽,身热脉弦数,头痛,均疏散中参清咽解毒,亦非一味凉剂者,故前人无不以肺胃感风热证,以先散后清立法。 《白喉论》初见浏阳张绍修着立五方。 其表也,葛根、桑叶、连翘、牛蒡、制蚕、蝉衣。 其清也,黄芩、生地、银花、胆草、马勃、青果、土茯苓、石膏,只用三钱,后子午香室忌表抉微,连桑叶、薄荷亦忌,所立养阴八柱汤,大生地、白芍、麦冬、元参等寒凉滋腻,抑遏风热,祸害病患,所云服三因蜜附子者,名少阴肾伤寒,急者一周时,不及救也。 《外科全生集》、《良方集要》,皆简单引用之书,法脉甚小。 发布时间:2025-09-25 10:44:2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