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四百二 ◎人事部四十三 内容: ○叙贤   《周礼·地官》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 《礼·大学》曰: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诗·丘中有麻》曰:丘中有麻,思贤也。 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国人思之而作是诗也。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 (留大夫氏,子嗟,字也。 丘中麻麦,子嗟所治。 笺云:子嗟放逐,於朝去治,卑贱之识。 )   又曰:《白驹》,大夫刺宣王也。 (刺其不能留贤者也。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 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宣王之末,不能用贤者,有乘白驹而去。 笺云:愿去者乘其白驹,来者食我场中之苗,絷绊之欲留也。 )   《书·大禹谟》曰: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又曰: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又《说命》曰:爵罔及恶,德惟其贤。 又曰:惟后非贤不乂,惟贤非后不食。 又《武成》曰:建官惟贤,莅事惟能。 又《旅獒》曰:所宝惟贤,则迩人安。 《易》曰:坤地卦:天地变化,草木蕃。 天地闭,贤人隐。 又《大畜》曰:不家食,吉。 养贤也。 又《颐》曰: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又《系辞》曰: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论语·里仁》曰:君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者而内自省也。 (齐,等也。 省,察也,察已得无然也。 )   又《雍也》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箪,笥也。 贫者,人之所忧,而颜志道有所乐,故深贤之。 )   又《述而》曰:冉有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子曰:"古之贤人也。 "   又《卫灵公》曰:臧文仲其窃位者欤? 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 (柳下惠,鲁士师展禽也,邑名柳下,谥曰惠也。 )   又《子张》曰: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   《春秋繁露》曰:气之清者为神,人之精者为贤。 治身以练神为宝,治国以积贤为道。 《大戴礼》曰: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 《乐动声仪》曰:召公,贤者也,明不能与圣人分职,常战栗恐惧。 故舍於树下而听断焉。 劳身苦体,然后乃与圣人齐。 是《周南》无美而《召南》有之。 《韩诗外传》曰:魏文侯问狐卷子曰:"父贤足恃乎? "对曰:"不足。 ""子贤足恃乎? "对曰:"不足。 ""兄贤足恃乎? "对曰:"不足。 "弟贤足恃乎? "对曰:"不足。 ""臣贤足恃乎? "对曰:"不足。 "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寡人问此五者於子,子一一以为不足者何也? "对曰:"父贤不过尧,而丹朱放。 子贤不过舜,而瞽瞍拘。 兄贤不过周公,而管叔诛。 臣贤不若汤、武,而桀纣伐。 君欲治,从身始,人何恃? "   《国语》曰:知宣子将以瑶为后。 (宣子,荀寅。 瑶,宣子之子知伯也。 )知果曰:"不如霄也。 "(知果,荀氏之族也。 霄,宣子庶子也。 )宣子曰:"霄也佷。 "(佷戾不从人也。 )对曰:"霄之佷在面,瑶之佷在心。 心佷败国,面佷不害。 瑶之贤於人者有五,其不逮者一。 美鬓长大则贤,(鬓,发鬓也。 )射御足力则贤,伎艺必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 若是,而甚不仁。 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若果立瑶也,知宗必灭。 "弗听,知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太史掌氏姓也。 )及知氏之亡也,惟辅果在。 又曰:臼季使,舍於冀野。 (臼季,胥臣。 冀野,晋地。 )见冀缺耨,其妻馌之,相敬如宾。 (耨,耘田也。 野馈曰:馌字音晔。 )从而问之,冀芮之子也,与之归。 既复命,进之曰:"臣得贤,敢以告。 "文公曰:"子何以知其贤? "对曰:"臣见其贤不忘敬也。 "公使为下军大夫。 《史记》曰:燕昭王於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 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 "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必从隗始。 况贤於隗者,岂远千里哉! "於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 又曰:伯禽就封於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   又曰:楚昭王聘夫子,夫子往焉。 路出东,蔡大夫谋曰:"夫人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於楚,则陈、蔡危矣。 "遂使兵拒之,孔子不得行。 《家语》曰:孔子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众悦,何施而得之? "对曰:"此地民有贤於不齐者,不齐事之,事而禀度焉,皆教不齐以治道。 "孔子叹曰:"昔尧舜听天下务求贤以自辅,夫贤人,百福之宗,神明之主也。 惜乎! 不齐之所治小也。 "   又曰:子夏问於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 "子曰:"回之信贤於丘。 "曰:"子贡之为人奚若? "子曰:"赐之敏贤於丘。 "曰:"子路之为人奚若? "子曰:"由之勇贤於丘。 "曰:"子张之为人奚若? "子曰:"师之庄贤於丘。 "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先生? "子曰:"居,吾语汝! 夫回能信而不能反,(反,谓反信也。 君子言不必信,惟义所在也。 )赐能敏而不能诎,(诎,人惟辩敏,亦宜有折屈时也。 )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 (言人虽务□庄,亦当有和同时也。 )兼四子者之有以易吾,吾弗与也。 此其所以事吾而不及也。 "   又曰:孔子读史至楚复陈,(夏徵舒杀其君,楚庄王讨之,取陈而有之,申叔时谏庄王,庄王从之,乃复陈国也。 )喟然曰:"贤哉,楚庄王!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非申叔时之忠,弗能建其义。 非庄王之贤,弗能受其训。 "   又曰:所谓贤者,德不逾闲,(闲,法。 )行中规绳。 又曰:哀公问於孔子曰:"当今之君,孰者最贤? "孔子对曰:"丘未之见,抑有卫灵公乎? "公曰:"吾闻其闺门之内无别,而子次之贤,何也? "孔子对曰:"臣论其朝廷行事,不论其私家之际也。 "公曰:"其事何也? "孔子曰: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知足以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灵公爱而任之。 又有士曰王林者,见贤必进之,而退与分其禄,是以卫国无游放之才,灵公知而尊之。 又有士曰庆足者,国有大事则必起而治之,国无事则退客贤,(言其所以退,欲以容贤与朝。 )灵公悦而敬之。 又有大夫史鱿,以道去,卫灵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史鱿之入而后敢入。 臣以此取之难,次之贤,不亦可乎! "   《孔丛子》曰:鲁人有公仪潜者,厉节行道,恬於荣利,不事诸侯。 子思之与友。 穆公因子思欲以为相,谓子思曰:"公仪子必辅寡人。 寡人三分鲁之一。 "子思对曰:"如君之言,则公仪愈所不至也。 若饥渴待贤,纳用其言,仪虽蔬食饮水,亦愿在下风。 今徒以高官厚禄钓饵君子,无信人之意,公仪子则终身不蹑乎君之庭矣。 且臣不任为君操竿,不钓以伤守节之士也。 "   又曰:子思自齐反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不以卫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於寡人。 "子思曰:"羁旅於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荜门,其荣多矣。 欲报君以财币,则君府藏已盈,而伋又贫。 欲报君以善言,恐未合君心,而徒言不听也。 愿有报君者,惟达贤耳。 "君曰:"固寡人所愿也。 "   《任子》曰:夫贤人者,至德以吻己心,行道以吻己任。 处则不求私名,仕则不求私宠。 不为其身,不阿其君。 积礼义於朝,播仁风於民。 使天下之人翼翼焉向戴其君之尊,欣欣焉歌舞其君之德。 《文子》曰:山有猛兽,林木为之不斩。 野有螫虫,葵藿为之不采。 国有贤臣,折冲千里。 《列子》曰: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 至邯郸,遇盗於耦沙之中,尽取其衣装车。 牛步而去,视之欣然无忧苦之色。 盗追而问其故,曰:"君子不以所养害其所养。 "盗曰:"嘻,贤矣! "既而相谓曰:"彼之贤,往见赵君,使以我为事,必困我。 "乃相与追而杀之。 《孙卿子》曰: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然而非礼不进,非义不受。 《庄子》曰:以财分人谓之贤。 《尹文子》曰:尹文子见齐宣王,王叹国寡贤。 尹文子曰:"使国悉贤,孰处王下? "王曰:"国悉不肖,可乎? "尹文子曰:"国悉不肖,孰理王朝? "王曰:"贤与不肖皆无,可乎? "尹文子曰:"不然。 有不肖,故王尊於上,臣卑於下。 进贤退不肖,所以有上下也。 "   王孙子曰:"赵简子猎於晋山之阳,抚辔而叹。 董安于曰:"敢问何叹? "子曰:"吾有食穀之马数千,多力之士数百,欲以猎兽也。 吾恐邻国养贤以猎吾也。 "   《文子》曰:虎豹之驹未成,而有食牛之气。 鸿鹄之翼未合,而有四海之心。 贤者之生亦然也。 又曰:国之所以不治者三:不知用贤,此其一也;或求贤不能得,此其二也;虽得弗能尽,此其三也。 《申子》曰:千里有贤者,是比肩而立。 《韩子》曰:晋平公问叔向曰:"吾群臣孰贤? "对曰:"赵武贤。 武之立如不胜衣,言如不出口,然其所举士者数十人,皆令得其意,而公家甚赖之。 况武子之生也不利其家,死不托其孤。 臣敢以为贤。 "   《孟子》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欤!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吕氏春秋》曰:伊尹出空桑之中,长而贤。 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 伊尹亦欲归汤。 汤於是请取妻於有侁氏。 有侁氏喜,使伊尹为媵,送女。 故贤主之求有道之士,无不以也。 有道之士求贤主,无不行也。 相得然后乐。 不谋而亲,不约而信,相为殚知竭力,犯危行苦,志欢乐之,此功名所以大成也。 又曰:百里奚之未遇时,亡虢而虏,饭牛於秦,鬻以五羊之皮。 公孙枝得而悦之,献诸缪公。 三日请属事。 公曰:贾之五羊之皮而属事,无乃为天下笑乎! "枝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 议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为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 "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号曰:"五羖大夫。 "   又曰:史台谓申向曰:"吾所患者不知贤。 "申向曰:"人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用贤。 夫言用贤者,口也。 却贤者,行也。 言行相反,而欲贤者用,不肖者废,不亦难乎! 人主诚用贤,则境内贤者出矣,天下贤者至矣。 "   又曰: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 得十良剑,不如得一欧冶。 得地千里,不如得一贤人。 又曰: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其仆曰:"君胡为轼? "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 干木,盖贤者也。 吾安敢不轼! "   又曰:赵简子将袭卫,使史墨行瞆之。 (瞶,视也,音贵。 )期以一月,六月而反复。 简子曰:"何其久也? "对曰:"谋利而得害,犹弗察也。 蘧伯玉为相,史鱿佐焉。 孔子为客,子贡使令於君前,甚听。 (君听其言。 )《易》曰:涣其群,玄吉。 涣者,贤也。 群者,众也。 玄者,吉之始也。 涣其群,玄吉者,其佐多贤。 "简子案兵而不动。 《周书阴苻》曰:凡治国有三常: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 夫然,虽百代可知也。 京房《易飞候》曰:何以知贤人? 隐师曰:"视四方有大云五色,具而不雨,下,贤人隐也。 《易参同契》曰:天道无適莫,常傅与贤者。 黄石公《三略》曰:伤贤者,殃及三世。 蔽贤者,身当遭害。 达贤者,福流子孙。 嫉贤者,其名不瘤拢   陆贾《新语》曰:圣人居高处上,则以仁义为巢。 乘危履倾,则以圣贤为杖。 《说苑》曰:周公卜居曲阜,命龟曰:"作邑于山之阳,贤则茂昌,不贤则速亡。 "   又曰: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 是故绝江海者,托於船。 致远道者,托於乘。 欲霸王者,托於贤。 又曰:明君在上,慎於择士,务於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 又曰:伯禽与康叔封朝成王,见周公。 三见而三笞。 康叔骇色谓伯禽曰:"有商子者,贤人也。 与子往见之。 "康叔与伯禽见商子曰:"吾二子者朝乎成王,见周公,三见而三笞,其说何也? "商子曰:"二子盖相与观南山之阳,有木焉,名曰桥。 "二子者往观乎南山之阳,见桥竦然,实高而仰。 反以告商子。 商子曰:"仰者,父道也。 "商子曰:"二子盖相与观乎南山之阴,有木焉,名曰梓。 "二子者往观乎南山之阴,见梓勃焉,实而俯。 反以告商子。 商子曰:"俯者,子道也。 "二子者,明日见乎周公。 入门而趋,登堂而跪。 周公拂其首,劳而食之,曰:"安见君子? "二子对曰:"见商子。 "周公曰:"君子哉,商子也! "   又曰:孔子之郯,遭程子於涂,倾盖而语终日。 有间,顾谓子路曰:"取束帛以赠先生。 "子路不对。 有间,又顾谓曰:"取束帛以赠先生。 "子路屑然对曰:"由闻之也。 士不中间(中间,谓绍介也。 )而见,女无媒而嫁,君子不行也。 "孔子曰:"诗不云乎:野有蔓草。 零露团兮。 有美一人,清阳婉兮。 邂逅相遇,適我愿兮。 今程子天下之贤士,於是不赠,终身弗见也。 "   《六韬》曰:文王举贤若何? 太公曰:"案察实,选才任能,名实俱得也。 "   《物理论》曰:在金石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 千里一贤,谓之比肩。 故语曰:"黄金累千,不如一贤。 "   杜氏《幽求》曰:周封千里而已,八州之地,皆以禄贤。 《抱朴子》曰:桓文汉高鼓,群贤以为六翮,托豪杰以为舟楫。 《傅子》曰:或问近世大贤君子,若荀令君之仁,荀军师之知,斯可谓近世大贤人士君子矣。 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謟渎,谋能应机。 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 桓谭《新论》曰:以贤代贤谓之顺,以不肖代不肖谓之乱。 《论衡》曰:贤圣之君察知佞臣,若视俎上之脯,指掌中之文。 《风俗通》曰:贤,坚也。 坚中廉外。 《白虎通》曰:王者即位,先封贤者,忧民之急也。 故列土为疆,非为诸侯;张官设府,非为卿大夫。 皆为民也。 《越绝书》曰:子胥正而信,范蠡知而明,皆贤人也。 《潜夫论》曰:南面之大务,那急於知贤。 《异苑》曰:汝南陈仲躬与诸息侄就颍川荀季和父子。 于时,德星为之聚。 太史奏曰:"五百里内有贤人集。 "   《列女传》曰:卫灵公与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 公问曰:"知此为谁? "夫人曰:"此必蘧伯玉也。 "问"何以知之? "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 夫忠臣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 今伯玉卫国贤大夫也,仁而有知,敬於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是以知之。 "公使视之,果伯玉也。 反戏之曰:"非也。 "夫人进觞再拜贺之。 公曰:"子何以贺? "之曰:"始,妾谓独有伯玉,今卫复有与之齐者,是君有二贤臣也。 国多贤臣,则国之福也。 "   《西京杂记》曰:汉文帝为太子,立思贤苑以招宾客。 周斐《汝南先贤传》曰:黄宪洁静通理,齐圣广渊,不矜名以诡时,不抗行以矫俗。 论者咸曰:"颜子复生乎汉之代矣。 "   《语林》曰:贤者,国之纪,人之望,自古帝王皆以之安危。 故《书》曰:"惟后非贤不乂,惟贤非后不食。 "昔者,周公体大圣之德,而勤於吐握,由是天下之士争归之。 向使周公骄而且吝,士亦当高翔远去,所至寡矣。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曰:夫贤者,国家之器用也。 君人者,勤於求贤,而逸於得人。 故圣主必待贤臣而弘功业,俊士亦人明主以显其德。 千载一会,论说无疑。 翼乎如鸿毛之遇顺风,沛乎若巨鱼之纵大壑。 其意如此,则胡禁不止,曷令不行! 锺子《刍荛论》曰:贤者之处世,犹金玉生於沙砾,豫章产乎幽谷,下不进之於上,则无由而至矣。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5 16:53:5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