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四百十三 ◎人事部五十四 内容: ○孝中   《陈书》曰:徐孝克,陵第三弟。 事所生母,尽孝。 每侍宴,无所食啖,至席散,当其前膳羞又损减。 高祖密记以问中书舍人管斌,尝不能对。 自是,斌以意伺之,见孝克取珍果内伸带,斌常莫能识其意,后更寻访,方知还以奉母。 斌以启高祖,高祖叹嗟久之,乃敕所司,自今享孝克前馔,赐以饷其母。 后属兵荒,母病,思粳米粥,不能得,而孝克终身不食粳米。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赵录》曰:太宰王详,字季海,性至孝。 言及二亲,未尝不呜咽摧恸。 每忌日,辄三日不食。 《燕书》曰:周存,字道名,上谷渔阳人。 王彭祖叛,母遇寇离失。 时所在分崩,州郡隔异,存谓难寻求,自河以北无不周遍,存亡无问。 后傅在昌黎,而存已属段氏。 昌滥瘟地,燕之所统,存径投高祖,客之,为置酒於坐,问存:"君失母来几年? 相见当识否? "高祖言音未止,存涕泗覆面,寻声而对,辞甚悲酸。 举坐莫不慷慨,高祖亦为之动容,由是意遇倍加。 存停期月,不得母问,将辞归,高祖意欲留之而未显也。 存觉微旨,陈谢曰:"聂政、荆轲,刺客之流,意气之顾,甘死秦、韩。 今明公无求於徵用,而见接以国士,应终身奉给,以答厚恩。 然老母未审存亡,弟小无所依倚,寝食未敢废心。 昔徐庶指方寸以求辞,今存披肝以表情,愿明公恕之。 "高祖矜而听去。 《后魏书》曰:赵琰,字叔起,天水人。 为淮南王他府长史。 时禁制甚严,不听越关葬於藉兆。 琰积四十馀年,不得葬二亲。 及烝尝拜,未尝不婴慕卒事。 每於时节,不受子孙庆贺。 年余耳顺,而孝思弥笃。 岁月推移,坐迁窆无冀,乃绝盐粟,断诸肴味,二十年间,食麦而已。 年八十卒。 迁都洛阳,子应等乃还乡葬焉。 又曰:长孙虑,代人也。 母因饮酒,其父真呵叱之,误以杖击,便即致死。 真为县囚执,处以重坐。 虑列辞尚书,乞虑身代父老命,使婴稚众孤得蒙存立。 书奏云:"虑於父为孝子,於弟为仁兄。 寻情究状,特可矜感。 "高祖诏特恕其父死罪,以从远流。 又曰:辛少雍,字季冲。 陇西狄道人也。 少聪颍,有孝行,尤为祖父绍先所爱。 绍先性嗜羊肝,尝呼少雍共食。 及绍先卒,少雍终身不食羊肝。 又曰:张彝,字邆宾,清河东武城人。 太和中为给事黄门侍郎。 后从驾南征,母忧解任。 彝居丧过礼,送葬自平城达家,千里徒步,不乘车马,颜貌毁瘠,当世称之。 又曰:寇治,字祖礼,上谷人也。 世宗时为荆州刺史。 治兄弟并孝友敦睦,白首同居。 父亡虽久,而犹於平生所处堂宇,备煽进帐几杖,以时节开堂列拜,垂涕陈荐,若宗庙然,吉凶之事必先启告,远出行返亦如之。 又曰:孝文帝以文明太后再周忌日,哭於陵左,绝膳二日,哭不辍声。 又曰:玄顺,字子和,任城文宣王之子。 遭父忧,哭泣呕血,身自负土。 时年二十五,便有白发,免丧抽去,不复更生。 除吏部尚书兼右仆射。 上省登阶,见榻甚故,问都令史徐仵,仵对曰:"此榻曾经先王所坐。 "顺即哽塞,涕泣交流,久不能言。 遂令换之。 又曰:杨弘三岁丧父,为母所养。 母年九十三终,弘年七十五,哀毁过礼。 三年服终,恨不识父,追服斩衰,誓终身命。 经十三年,哀慕不改,为郡县乡闾三百馀人上状称美。 有司奏宜旌赏,复其一门,旌其纯孝。 《后周书》曰:乐运少好学,涉猎经史,而不持章句。 年十五而江陵灭,运随例迁长安。 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 乂事母及寡嫂甚谨。 由是以孝义闻。 梁故都官郎琅琊王澄美之,为次其行事,为《孝义传》。 又曰:荆可,河东猗氏人也。 性质朴,容止有异於人。 能苦身勤力,供养其母,随时甘旨,终无匮乏。 及母丧,水浆不入口三日。 悲号擗踊,绝而后苏者数四。 葬母之后,遂庐于墓侧,昼夜悲哭,负土成坟。 蓬发不栉沐,菜食饮水而已。 然可家旧墓,茔城极大,榛芜至深,去家十馀里。 而可独宿其中,与禽兽杂处。 哀感远近,邑里称之。 大统中,可乡人以可孝行之至,足以劝佬掮俗,乃上言焉。 太祖令州县表异之。 及服终之后,犹若居丧。 大冢宰晋公护闻可孝,特引见。 与言论,时有会於护。 护亦至孝,其母阎氏没於敌境,不测存亡。 每见可,自伤久乖膝下,而重可至性。 及可卒之后,护犹思其纯孝,收可妻子於京城,常给其衣食。 《北齐书》曰:李玄忠,母老多病患,乃专心医药,研习积年,遂善方伎。 性仁恕,见有疾者,不问贵贱,皆为救疗矣。 又曰:李密,平棘人,玄忠族弟。 性方直,有行捡。 因母病积年,得名医治疗不愈,乃精究经方,洞晓针药,母病乃除。 《唐书》曰:高祖尝宴侍臣,果有蒲桃,侍中陈叔达执而不食。 问其故,对曰:"臣母患口乾,求之不得。 "高祖曰:"卿有母遗乎? "遂呜咽流涕。 因赐帛百匹,以市甘珍。 又曰:欧阳通为中书舍人,调露中起服。 每入朝,必徒跣至城门,然后着靴;直宿则席地籍蒿。 非公事不言,未常启齿。 归必哀号无时。 国朝夺情,惟通得礼。 又曰:聊城人王少玄者,父隋末於郡西为乱兵所害。 少玄遗腹生,年十余岁,问父所在,其母告之,因哀泣,便欲求尸以葬。 时白骨蔽野,无由可辩,或曰:"以子血沾父骨,即渗焉。 "少玄乃剡其体以试之,凡鞠挟日,竟获父体以葬。 尽礼病创,历年方愈。 贞观中,本州闻荐,拜徐王府参军。 又曰:陈集愿,泷州开阳人也。 代为岭表酋长。 父龙树,钦州刺史。 集原幼有孝行,父才有病,即终日不食。 永徽中,丧父,呕血数升,枕服苫庐,悲感行路。 资财田宅及僮仆三千馀人,并以让兄弟。 则天时,官至左豹韬卫将军。 又曰:玄让,雍州武功人也。 弱冠明经擢第。 以母疾,遂不求仕。 躬亲药膳,蒸蒸致养,不出闾里者数十年。 及母终,庐於墓侧,蓬发不栉,菜食饮水而已。 咸亨中,孝敬监国,下令表其门闾。 永淳玄年,巡察使奏让孝悌殊异,擢拜太子右内率府长史。 后以岁满还乡里。 乡人有所争讼,不诣州县,皆就让决焉。 圣历中,中宗居春宫,诏拜太子司议郎。 及谒见,则天谓曰:"卿既能孝於家,必能忠於国。 今授此职,须知朕意。 宜以孝道辅弼我儿。 "寻卒。 又曰:张志宽,河东人。 隋末丧父,哀毁骨立,为州里所称。 寇贼闻其名,不犯其闾。 后为里尹,在县忽称母疾,急求归。 县令问其故,志宽对曰:"母尝有所苦,志宽亦有所苦。 向患心痛,是以知母有疾。 "令初怒曰:"妖妄之词! "系於狱,外遣驰验之,果如斯言。 令异之,以闻高祖,旌表门闾,就拜员外散骑侍郎。 又曰:裴敬彝,绛州闻喜人也。 曾祖子通,隋开皇中太中大夫。 母终,庐於墓侧,哭泣无节,目遂丧明。 俄有白鸟巢於坟树。 子通兄弟八人皆友悌著名,诏旌表其门,乡人至今称为"义门裴氏。 "敬彝少聪敏,七岁解属文,性又端谨,宗族咸重之,号为"甘露顶"。 年十四,侍御史唐临为河北巡察使,敬彝父知周时为内黄令,为部人所讼,敬彝诣临论其冤。 临大奇之,因命作词赋,知周事竟释,特表荐敬彝,补陈王府典签。 知周在官忽暴卒,敬彝时在长安,忽泣涕不食,谓所亲曰:"大人每有痛处,吾即辄然不安。 今日心痛,手足皆废,事在不测,得无戚乎? "遂请急还,倍道言归,果闻父丧,羸毁逾礼。 事母复以孝闻。 乾封初,累浊监察御史。 时母病,有医人许仁则,足疾不能乘马,敬彝每自背负。 母卒,高祖特诏赠以缣帛,仍官造灵舆。 服阕,拜著作郎,兼修国史。 仪凤中,自中书舍人历吏部侍郎、左庶子。 则天临朝,为酷吏所陷,配流岭南,寻卒。 又曰:给事中李日知,事母至孝。 时母年老,常疾病,日知辄急,数日而鬓发变白。 寻加朝散大夫。 其母未受命妇,邑号而卒,将葬发引,吏人赍告身而至,日知於路上即时恸绝,久之乃苏。 左右皆哀恸,莫能仰视。 巡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闻其孝悌之迹,使求其状,日知辞让不报。 服阕,累迁黄门侍郎。 《庄子》曰: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尸子》曰:孝子一夕五起,看其亲衣之厚薄,枕之高卑。 《淮南子》曰:公西华之养亲也,若与朋友处;曾参之养亲也,若事烈君严主。 又曰:孔子立孝,不过胜母之闾。 《说苑》曰:曾子芸而误断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 曾子仆,有顷乃苏,蹶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大人,用力杖参,得无疾乎? "退屏鼓琴而歌,欲令皙知其平也。 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 "曾子自以无罪,使谢孔子,孔子曰:"汝不闻瞽叟有子名舜,舜事瞽叟,求之未尝不在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 小箠则待,大箠则走。 今子委身以侍暴怒,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之大乎? "   《说苑》曰:韩伯逾有过,其母笞之,泣。 曰:"他日未尝泣,今日何泣也? "对曰:"逾他日得笞常痛,今母力衰,不能使痛,是以泣也。 "   《家语》曰:子路问於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芸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名不称孝,何也? "子曰:"意者,身不敬与? 辞不慎与? 色不悦与? (有一于此,破其孝名。 )古之人有言曰:"人与事,不女欺。 今尽养亲之道,而无三者之阙,何为无孝之名乎? "孔子谓子路曰:"举其身,非力之少,势不可也。 夫内行不修,身之罪也;修身而身不彰,友之罪也。 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交贤,何为无孝名也! "   《吕氏春秋》曰:乐正子春下堂伤足,瘳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 门人问之,答曰:"吾闻曾子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当全而归之。 吾忘孝道,是以忧也。 "   又曰:凡理国家者必先务本,务本莫过於孝。 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执一术而百善至。 卢盘估《孝子传》曰:华光,字荣祖,彭城人。 父涂※日,年四岁,问父所在。 母辛送光至父冢,光再拜伏哭,欲留冢下。 母抱归,悲咽三日不食。 至年七岁,欲见父像,雇画师画其父像,朝夕拜谒如父。 师觉授《孝子传》曰:老莱子者,楚人。 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 常着班兰之衣,为亲取饮。 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因僵仆为婴儿啼。 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 "若老莱子,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 又曰:闵损,字子骞,鲁人,孔子弟子也。 以德行称。 早失母,后母遇之甚酷,损事之弥谨。 损衣皆藁枲为絮,其子则绵纩重厚。 父使损御,冬寒失辔,后母子御则不然。 父怒诘之,损默然而已。 后视二子衣,乃知其故。 将欲遣妻,谏曰:"大人有一寒子,犹尚垂心。 若遣母,有二寒子也! "父感其言,乃止。 又曰:程曾,字孝孙,桂阳人。 年七岁丧母,哀号哭泣,不异常人。 祖母怜之,嚼肉食之,觉有味便吐去。 萧广济《孝子传》曰:申屠勋,字君游,河内汲人。 少失父,与母孤贫,佣作供养。 夏天多蚊子,卧母床下,以身遮之。 又曰:宿仓舒,陈留尉氏人也。 年七岁遭荒,父母饥苦。 仓舒求自卖与颍川王氏,得大麦九斛。 后王氏免之,累官,除上党太守。 后寻觅父母,经太原南郭,忽见母,遂还旧居。 母卒,悲号而死。 又曰:王惊,庐陵石阳人。 父丧未殡,假瘗宅后,野火熛燎,惊力不能救,投火而死。 又曰:妫皓,字玄起,吴郡馀杭人。 父昆,南都太守,被劾入重罪。 皓年十六,髡头诣阙,通章不省。 皓不饮食,怀石腰中,但诣公卿。 及行路时,辄出石置地,叩头流血覆面,莫不伤怀,遂奏理昆罪。 又曰:伏恭,字叔齐,琅琊东武人也。 伯父大司徒湛,孝谨敦睦,世号"伏不斗"。 恭事后母著孝,建武初累迁太仆。 上临辟雍,於万人中拜司空,众以恭孝行,故先之。 又曰:朱百年,会稽山阴人。 家贫,母以冬月亡,无絮,自此不衣绵帛。 与同县孔凯善。 时寒月,就孔宿,饮酒醉眠,孔以卧具覆之,百年觉,引去。 谓孔子曰:"绵定意温。 "因流涕悲恸。 又曰:郭世道,会稽永兴人。 年十四丧父,事后母勤身供养。 妇生男,夫妇共议养此儿所废者大,乃瘗之。 母亡服竟,追思未尝释衣。 又曰:桑虞,字子纲,魏郡黎阳人,晋黄郎冲之子。 丧父,虞年十四,毁瘠过礼,日食百粒,以糁藜藿。 又曰:何子平,庐江灊人。 事母至孝。 为杨州从事,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 人或问之,答曰:"尊老不办,常得生米,何容得食白粲? "有赠鲑(音圭。 )者,不可寄家则不肯受。 母丧,年将六十,有孺子之慕。 宋大明末,饥荒,八年不得营葬,昼夜号叫。 居室不蔽雨日,兄子伯与为葺治,子平曰:"我情事未申,天地一罪人,屋何宜覆? "   《孟宗别传》曰:宗事母至孝,母亦能训之以礼。 宗初为雷池监,奉鱼於母,母还其所寄,遂绝不复食鱼。 后宗典知粮穀,乃表陈曰:"臣昔为雷池监,母三年不食鱼;臣若典粮穀,臣母不可以三年不食米。 臣是以死守之。 "   《世说》曰:晋王祥事继母朱氏甚谨。 家有奈树结子殊好,常使守之。 时大风雨至,祥犹抱树而住。 母常夜持刀往祥所暗斫之,值祥私起,刃及被而已。 祥知母怪意不已,因跪前请死。 朱氏於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搜神记》曰:吴猛,蜀人。 小儿时,在父母傍卧,时夏月多蚊,而终不摇扇,惧蚊虻之去我及父母也。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5 17:49:35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