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四百四十六 ◎人事部八十七 内容: ○品藻中   《晋书》曰:《韦忠传》云:裴頠为仆射,数言忠於司空张华,华辟之,辞病不赴。 人问其故,忠曰:"吾茨檐贱士,本无宦情。 且茂先华而不实,裴頠欲而无厌,弃礼典而附贼后,此岂大丈夫之所宜行耶! "   又曰:王戎有人伦鉴识,尝目山涛如璞玉浑金,我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玉衍神姿高彻,如瑶林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谓裴頠拙於用长。 荀勖工於用短,陈道宁纟畟纟畟如束长竿。 又曰:褚陶。 吴平,召补尚书郎。 张磺见之,谓陆机曰:"君兄弟龙跃云津,顾彦先凤鸣朝阳,谓东南之宝以尽,不意复见褚生。 "机曰:"公但未睹不鸣不跃者耳。 "华曰:"故知延门之德不孤,川岳之宝不匮矣。 "   又曰:乐广,尚书令卫瓘,朝之耆旧,逮与魏正始中诸名士谈论,见广而奇之,曰:"自昔诸贤既殁,常恐微言将绝,而今乃复闻斯言於君矣。 "命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而睹青天也。 "   又曰:嵇绍始入,或谓王戎曰:"昨於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 "戎曰:"君复未见其父耳。 "   又曰:王戎幼而颍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 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烂烂如岩下电。 "   又曰:张翰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 又曰:刘毅转司隶校尉,纠正豪右,京师肃然,司部守令望风投印绶者甚众。 时人以毅方之诸葛丰、盖宽饶。 又曰:乐广少与弘农杨准相善。 准之二子曰乔曰髦,皆知名於世。 准使先诣裴頠,頠性弘方,爱乔有高韵。 谓准曰:"乔当及卿,髦少减也。 "又使诣广,广性清淳,爱髦有神检。 谓准曰:"乔自及卿,然髦亦清出。 "准叹曰:"我二儿之优劣,乃裴、乐之优劣也。 "论者以为乔虽有高韵,而神检不足,乐为得之矣。 又曰:刘颂守廷尉。 时尚书令史扈寅非罪下狱,诏使考竟,颂执据无罪,寅遂得免。 时人以颂比张释之乎! 又曰:和峤迁颍川太守,为政橇膨,甚得百姓欢心。 太傅从事中郎庾顗见而叹曰:"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磥砢多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   又《郄鉴传》云:王敦尝谓曰:"乐彦辅短才耳。 后生流宕,言违名检,考之以实,岂胜满武秋耶? "鉴曰:"拟人必於其伦。 彦辅道韵平淡,体识冲粹,处倾危之朝,不可得而亲疏。 及愍怀太子之废,柔而有正。 武秋失节之士,何可同日而言! "敦曰:"愍怀废徙之际,交有危机之急,人何能以死守之乎! 以此相方,其不减明矣。 "   又《孙登传》云:嵇康从之游三年,问其所图,终不答,康每叹息。 将别,谓曰:"先生竟无言乎? "登乃曰:"子识火乎? 火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果在於用光。 人生而有才,不用其才,而果在於用才。 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耀;用才在於识真,所以全其年。 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於今之世去矣! 子无求乎? "康不能用,果遭非命。 又《王湛传》云:武帝亦以湛为痴,每见济,辄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 "济常无以答。 及是,帝又问如初,济曰:"臣叔殊不痴。 "因称其美。 帝曰:"谁比? "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 "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馀。 "湛闻曰:"欲处我季孟之间乎? "   又曰:陆机天才秀逸,辞藻弘丽,张华尝谓之曰:"人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 "   又曰:陆云,刺史周浚召为从事,谓人曰:"陆士龙当今颜子也。 "   又曰:王衍俊秀有令望,虚心玄远,未尝语利。 王敦过江,常称之曰:"夷甫处众中,如珠玉在瓦石间。 "顾恺之作画赞,亦称衍岩岩清峙,壁立千仞。 又曰:杜乂性纯和,美姿容,有盛名於江左。 王羲之见而目之曰:"肤若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也。 "桓彝亦曰:"卫玠神清,杜乂形清。 "   又《郭文传》:温峤尝称曰:"文有贤人之性,而无贤人之才,柳下惠、梁琦之亚乎? "   又曰:罗含,谢尚与含为方外之好,乃称曰:"罗君章可谓湘中之琳琅。 "   又曰:罗含、桓温尝与僚属宴会,含后至,温问众座曰:"此何如人? "或曰:"可谓荆楚之杞梓。 "桓曰:"此自江左之秀,岂惟荆楚而已。 "   又曰:薛兼少与同郡纪瞻、广陵闵鸿、吴郡顾荣、会稽贺循齐名,号为"五俊"。 初入洛,司空张磺见而奇之曰:"皆南金也。 "   又曰:《郄超传》云:沙门支遁以清谈著名于时,风流胜贵,莫不崇敬,以为造微之功,足参诸正始。 而遁常重超,以为一时之俊。 又曰:郄超为桓温参军。 谢安与王坦之常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郄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   又:《周顗传》曰:庾亮尝谓顗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 "顗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 "   又曰:应詹弱冠知名,性质素弘雅,物虽犯而弗之校,以学艺文章称。 司徒何邵见之曰:"君子哉若人! "   又曰:桓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 少与沛国刘惔善,惔尝称之曰:"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 "   又曰:刘惔寓居京口,家贫,织芒履以为养,虽荜门陋巷,晏如也。 人未之识,惟王导深器之。 后稍知名,论者比之袁羊。 惔喜,还告其母。 其母,聪明妇人也,谓之曰:"此非汝比,勿受之。 "又有方之范汪者。 惔复喜,母又不听。 及惔年德转昇,论者遂比之荀粲。 又曰:荀崧弱冠,太原王济甚相器重,以方其外祖陈郡袁侃,谓侃弟奥曰:"近见荀监子,清虚名理,当不及父,德性纯粹,是贤兄辈人也。 "   又曰:成公简,字宗舒,东郡人也。 世二千石。 性清素,不求荣利,潜心味道,罔有干其志者。 默识过人。 张茂先每言:"公简清静比杨子云,默识拟张安世。 "   又曰:谢安总角,神识沉敏,风宇修畅,善行书。 弱冠夷熙濛,清言良久,既去,濛子修曰:"向客何如大人? "濛曰:"此客亹亹而来逼人。 "王导亦深器之。 由是有重名。 又曰:谢万善属文,叙渔父、屈原、季主、贾谊、楚老、龚胜、孙登、嵇康四隐四显为《八贤论》,其旨以处者为优,出者为劣,以示孙绰。 绰与往反,以体公识远者,则出处同归。 又曰:《韩康伯传》云:庾和名重一时,少所推服,常称康伯及王坦之曰:"思理伦和,我敬韩康伯;志力强正,吾愧王文度。 "   又曰:王献之尝与兄徽之俱诣谢安,徽之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 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 "客问其故,安曰:"吉人之辞寡。 "   又曰:褚裒与杜乂俱有盛名,冠于中兴。 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春秋。 "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又曰:王恭美姿仪,人多爱悦,或目云:"濯濯如春月柳。 "尝被鹤氅裘,涉雪而行,孟昶窥见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也! "   又曰:王恭,字孝伯,少有美誉,清辩过人,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 与王忱齐名友善,慕刘惔之为人。 谢安常曰:"王恭才地可以为将相。 "   《宋书》曰:谢弘微,叔父混特所敬贵,号为微子。 常云:"阿远刚操负气,阿客博而无检;曜恃才而持操不笃;晦自知而纳善不周,设复功济三才,终亦以此为恨;至如微子,吾无间然。 "又曰:"微子异不伤物。 同不害正,若年迨六十必至公辅。 "   又曰:龚祈不应徵辟。 祈风姿端雅,容止可观,中书郎范述见而叹曰:"此荆楚仙人也。 "   萧子显《齐书》曰:王僧祐父远,为光禄勋。 宋世为之语曰:"王远如屏风,屈曲能蔽风露。 "   《陈书》:周弘正叔父舍,每与谈论,辄异之,曰:"观汝神情颍晤,清理警发,后世知名,当出吾右。 "   又曰:高祖在京城,尝与诸将宴,杜僧明、周文育、侯安都为寿,各称功伐。 高祖曰:"卿等悉良将也。 然而并有所短,杜公志大而识暗,狎下而娇尊矜功,不收其拙;周侯交不择人,而推心过差,居危履险,猜防不设;侯郎傲诞而无厌,轻佻而肆志,并非全身之道耳。 "卒皆如其言。 《隋书》曰:玄善以高颖有宰相之具,尝言於上曰:"杨素粗疏,苏威怯懦,玄胄、玄旻,正似鸭耳。 可以付社稷者,惟独高颎。 "   又曰:苏威,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 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不缺,何遽迫之。 "顾谓威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 苏威若逢乱世,商山四皓,岂易屈哉! "   又曰:杨达为人弘厚,有局度。 杨素每言曰:有君子之貌兼君子之心者,惟达耳! 《唐书》曰:王珪尝侍宴,太宗谓珪曰:"卿识鉴清通,尤善谈论,自房玄龄等,咸宜品藻,又可自量,孰与诸子贤? "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 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 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 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 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於尧、舜,臣不如魏徵。 至如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於数子,亦有一日之长。 "太宗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为尽已所怀,谓之确论。 又曰:马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动无不中。 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 中书侍郎岑文本谓所亲曰:"吾见马君论事多矣,援引事类,扬榷古今,举要删芜,会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减,听之靡靡,令人忘倦。 昔之苏、张、终、贾,正应此耳。 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免耳。 "   又曰:韦述时,赵冬曦、孙逖、王翰常游其门。 赵冬曦兄冬日,弟和壁、居贞、安贞、颐贞等六人,逖弟迪、逌、迥、〈辶巳〉、巡亦六人,并词学登科。 张说曰:"赵、韦昆季,今之杞梓也。 "   又曰:冯定,字介夫,宿之弟也。 仪貌壮伟,与宿俱有文学,而定过之。 贞玄中皆举进士,时人比之汉朝二冯君。 《吕氏春秋》曰: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将何以教寡人? "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竖刀、常之巫、卫公子启方也。 "公曰:"易牙烹其子以慊寡人,(慊,悏也。 )犹尚可疑邪? "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子。 子之忍,将何有於君? "公又曰:"竖刁自害以近寡人,犹尚可疑耶? "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身。 其身之忍又将何有於君? "公又曰:"常之巫审於死生,能去疴病,犹尚可疑耶? "管仲对曰:"死生命也,疴病本也。 君不用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将以此无不为也。 "公又曰:"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其父死不敢归哭,犹尚可疑耶? "管仲对曰:"人之情无不爱其父,父之忍将何有於君? "公曰:"诺。 "管仲死,尽逐之。 食不甘,官不治,病不起,朝不肃。 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 "复召而反之。 明年,公有病,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 "易牙、竖刁相与作乱,矫以公瘤拢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人下卫。 公慨焉叹涕曰:"管子圣人之所见,岂不远哉? 若死者有知,我何目面以见仲父乎? "蒙衣袂而死,绝于寿宫。 又曰:吴起谓商文曰:"事君果有命矣! "商文曰:"何谓也? "吴起曰:"治四境之内,成训教,变习俗,使君臣有义,父子有序,子与我孰贤? "商文曰:"吾不若子。 "曰:"今日置质为臣,其主安重;今日释玺辞官,其主安轻;子与我孰贤? "商文曰:"吾不若子。 "曰:"援桴一鼓,敌人在前,使三军之士,乐死若生,子与我孰贤? "商文曰:"吾不若子。 "吴起曰:"三者,子皆不吾若也。 位在吾上,命矣夫! "商文曰:"善。 子问我,我亦问子。 变世主少,群臣相疑,黔首不定。 当此之时,属之我乎? 属之子乎? "吴起默然不对。 少间,曰:"然。 "商文曰:"是吾所以加於子之上也。 "   崔鸿《前凉录》曰:张茂谓马岌曰:"刘曜自古可谁等辈也? "岌谓曰:"曹孟德之流。 "茂默然。 岌曰:"孟德公族也,刘曜戎狄,难易不同,曜殆过之。 "茂曰:"曜可方吕布、关习,而云孟德不及,岂不过哉。 "岌曰:"孟德挟天子,令诸侯,仗大义,讨不庭。 曜一卒胡人,用乌合之众而能建威成大逆,天下莫之当,其不优欤? "茂曰:"天生胡以灭中国,殆不可以人事论也。 "   《秦记》曰:姚苌大破苻登,置酒高会,诸将咸曰:"若值魏武王,寻破此贼,陛下将牢大过。 "上叹曰:"吾不如亡兄者四也;长八尺五寸,垂臂过膝,望而畏之,一也。 当十万之众,与天下争衡,望麾直突,前无横阵,二也。 突览古今,讲论道艺,驾御群贤,收罗俊异,三也。 总领大众,经履险难,大小悦称,人尽死力,四不如也。 "   又曰:魏武王姚襄礼待杨亮,亮奔桓温,温问亮曰:"襄何如人? "答曰:"天下杰也。 神明器度,故是孙策之俦,而雄武过之。 "   《越绝书》曰:或问曰:"子胥、范蠡何人也? "曰:"子胥勇而知,范蠡知而明,皆贤人也。 "问曰:"子胥死,范蠡去,二人行违,皆称贤何也? "答曰:"《论语》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事君,以道言耳,范蠡单身入越,致主於霸,有所不合,故去也。 "问曰:"不合何不死? "曰:"止,去,事之义也,义无死。 子胥死者,受恩深也。 《传》曰:孔子去鲁,燔俎无肉。 曾子去妻,藜蒸不熟。 微子去,比干死,孔子并称仁,行虽违,其义同。 死与生,败与成,其同奈何? 《论语》曰:有杀身以成仁。 子胥重其信,范蠡贵其义,信从中出,义从外入。 微子去者,痛殷道也;比干死者,忠於纣也;箕子亡者,绝也。 忠信之至,相为外里耳。 "问:"二子孰逾乎? "曰:"以为同耳。 "   《华阳国志》曰:广陵太守下邳陈登,字玄龙,太尉球孙也。 有俊才,较天下士,谓功曹陈乔曰:"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玄方。 父子冰清玉洁,有德有言,吾敬华子鱼。 博闻强识,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 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   《零陵先贤传》曰:刘备曰:"子初(即刘巴字也。 )才知绝人,如孤,可用。 非孤者,难独任也。 "亮亦曰:"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 若提桴鼓,会於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议之可。 "   《陈武别传》曰:武,时人无察者,顿丘闾遐荐之於军府。 或问:"武当今可与谁为辈? "遐曰:"方谢道坚不足,比徐世璋有馀。 "道坚、世璋皆同时知名士也。 武闻之,笑曰:"乃处我季孟之间乎? "   《卫玠别传》曰:永和中,丹阳尹刘真长、镇西将军谢仁祖商略中朝士人,遂及於玠。 或问:"杜弘治得方卫洗马不? "谢曰:"安得相比,其间可容数人。 "   《世说》曰:嵇中散语赵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 "赵答曰:"尺表能审璇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晷。 何必在大? 但问识何如耳。 "   又曰:诸名士共洛水上戏。 还,乐令问王夷甫曰:"今日共看,乐不? "王曰:"裴仆射善谈名理,混有雅致;张茂先论《史》《汉》,殊靡可听;我与王安丰说延陵、子房,亦超然者。 "   又曰:刘万安,即道真之子,庾公所谓"灼然玉举。 "又云:"千人亦见,百人亦见。 "王右军少时,丞相云:"逸少何缘复减万安? "   又曰: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 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雅。 又曰:卞望之云:"郄公体中有三反:方於事上,好下接己,一反;治身清贞,而大修计校,二反;自好读书,憎人学问,三反也。 "   又曰:王敦为大将军,镇豫章。 卫玠避乱,从洛投敦。 相见欣然,谈话弥日。 于时谢鲲为长史,敦谓鲲曰:"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 阿平若在,当复绝倒。 "时人以玠为玉人。 《语林》曰:谢碣绝重其妇,张玄常称其妇,欲以敌之。 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抖锡优劣,答曰:"玄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碣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也。 "   《三辅决录》曰:弭生,字仲叔,其父贱。 故张伯英与李幼才书曰:"弭仲叔高德美名,命世之才,非弭氏小族所有,新丰瘠土所当出也。 "   《郭泰别传》曰:泰字林宗,少游汝南,先过袁阆,不宿而退,往从黄宪,累日方还。 或问林宗,林宗曰:"奉高之器,譬诸泛滥,虽清而易挹;叔度汪汪君子,若千顷波,澄之不清,挠之不浊,不可量也。 "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6 13:42:4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