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四百五十九 ◎人事部一百 内容: ○鉴戒下   《鬻子》曰:昔周公使康叔守商,戒之曰:"无杀不辜,宁失有罪。 亦有无罪而见诛,亦有有功而不赏,慎之! "   《管子》曰: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饮,公曰:"何不为寡人寿! "鲍叔牙奉杯而起曰:"使公无忘在莒,管仲无忘束缚於鲁,宁戚无忘饭牛车下。 "公避席再拜。 《晏子》曰: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禄益厚者施益博也。 又曰: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可以避患也。 又曰:人之将疾,必先不甘梁肉之味;国之将亡,必先思忠臣之语。 《列子》曰:孤丘丈人谓孙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 "孙叔敖曰:"何谓也? "对曰:"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患处之。 "孙叔敖曰:"吾爵益高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三怨可乎? "   《庄子》曰:夫畏途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必盛卒徒而后敢出。 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过也。 《文子》曰:其文好者身必剥,其角美者身见杀。 甘泉先竭,直木必伐。 《荀子》曰:鲁哀公问政於孔子曰:"寡人生於深宫之中,长於妇人之手,未尝知哀,未尝知忧,未尝知劳,未尝知惧,未尝知危。 "孔子曰:"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以知之? "曰:"无吾子无所闻之。 "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阼阶。 仰见欀栋,俯察机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则哀至焉。 昧爽而栉冠,未明而听朝,一物失所,乱之端也。 君以此思,则忧至焉。 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庭者。 君以此思,则劳至焉。 君出鲁之四门以望四郊,亡国之墟则必有类焉。 君以此思,则惧至焉。 且丘闻之,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以此思,则危至焉。 "   又曰:庆封为乱於齐,而将之越,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 "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 "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安;不变是心,虽越其可以安乎? "   又曰:桓公往问管仲曰:"仲父有病,即有不幸,政将迁谁? 竖刁何如? "曰:"不可。 人情莫不爱其身。 竖刁自宫而为君治内,身之不爱,何能爱君? "公曰:"卫公子开封何如? "管仲曰:"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封事君,十年不归,不见父母,非人心也,父母之不亲,安能亲君? "公曰:"易牙何如? "曰:"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惟人肉,而易牙蒸首子而进之,其子不爱,焉能爱君? "公曰:"孰可? "管仲曰:"隰朋可。 其为人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 坚中足以为表,廉外可与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 此霸王之佐也,君其用之。 "管仲死,桓公不用隰朋,而用竖刁。 三年,桓公南游堂邑,竖刁、易牙、卫公子开封及大臣为乱,桓公馁而死。 《荀子》曰:伯禽将归於鲁,周公谓伯禽曰:"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知如士,不与士争智。 "   《韩子》曰:西门豹性急,佩韦以自缓;董安于心缓,佩弦以自急。 故能以有馀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至。 《淮南子》曰: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 《韩子》曰:天下有至贵而非势位也,有至富而非金玉也,有至寿而非千岁也。 愿恕反性则贵矣,适情智足则富矣,明生死之分则寿矣。 《韩子》曰: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时韩与魏孰强? "对曰:"魏强。 "秦昭王曰:"其无奈寡人何。 "左右皆然。 中旗伏瑟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 当六晋之时,智氏最强,灭范、中行氏,又率韩、魏之兵以围赵襄子於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城不没者三板。 智伯行水,魏宣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始不知水可以亡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 '魏宣子肘韩康子,韩康子覆魏宣子之足,接於车上,而智氏身死国亡,为天下笑。 今秦虽强,不过知氏,韩、魏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 此方其用肘足之时,愿王勿易也。 "於是秦王恐。 又曰:吴铎以声自毁,膏烛以明自铄。 又曰: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魏国之宝也! "对曰:"在德不在险。 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行不德而武王灭之。 王恃俭而不修德,舟中之人尽敌国也。 "武侯曰:"善! "   《说苑》曰:昔成王封周公,周公辞不受,乃封周公子伯禽於鲁。 将辞去,周公戒之曰:"去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矣。 我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今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 吾於天下亦不轻矣,尝一沐而三握发,一食而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之曰: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知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 此六守者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不谦者失天下,亡其身,桀纣是也,可不慎乎! 故《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诫之哉! 子其无以鲁国骄士矣。 "   又曰:《春秋》有忽然而足以亡者,国君不可以不慎也。 妃妾不一足以亡,公族不亲足以亡,大臣不任足以亡,国爵不用足以亡,亲佞近谗足以亡,举百事不时足以亡,使民不节足以亡,刑罚不中足以亡,内失众心足以亡,外嫚大国足以亡。 《说苑》曰:田子方侍魏文侯坐,太子击趋而入见,宾客群臣皆趋,田子方独不起,文侯有不说之色,太子亦然。 田子方称曰:"为子起与? 无如礼何! 不为子起与? 无如罪何! 请为子诵楚恭王之为太子也,将出之云梦,遇大夫工尹,工尹遂趋避家人之门中,太子下车从之家人之门中,曰:'子大夫何为其若是? '吾闻之,尊其父者不兼其子,兼其子者,不祥莫大焉。 子大夫何为其若是? '工尹曰:'向吾望见子之面,今而后记子之心。 '"文侯曰:"善! "太子击前,诵恭王之言而习之。 又曰: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 有一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来吊,岂有说乎? "父曰:"有说。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再拜曰:"谨受命。 愿闻馀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取。 君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   《说苑》曰:魏公子牟东行,穰侯送之曰:"先生将去冉之山东矣,独无一言以教冉乎? "魏公子曰:"微君言之,牟几忘语君。 君知夫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乎? 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乎? 富不与贵期而贵自至乎? 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乎? 骄不与罪期而罪自至乎? 罪不与死期而死自至乎? "穰侯曰:"善! 谨受明教。 "   《说苑》曰:高上尊贤,无以骄人;聪明圣知,无以穷人;资给疾速,无以先人;刚毅勇猛,无以胜人。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虽知必质,然后辩之;虽能必让,然后为之。 故士虽聪明圣智,自守以愚;功被天下,自守以让;勇力距世,自守以怯;富有四海,自守以廉。 此谓高而不危,满而不溢者也。 《说苑》曰:齐桓公为大臣具酒,期以日中。 管仲后至,桓公举觞以饮之。 管仲半弃酒,桓公曰:"期而后至,饮而弃酒,於礼可乎? "管仲对曰:"臣闻酒入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身弃。 臣计弃身,不如弃酒。 "桓公笑曰:"仲父起就坐。 "   《说苑》曰:常枞有疾,老子往问焉,曰:"先生疾甚矣,无遗教可以语诸弟子者乎? "常枞曰:"子虽不问,吾将语子。 曰:过故乡而下车,子知之乎? "老子曰:"过故乡而下车,非谓其不忘故乡耶? "常枞曰:"嘻,是已。 "常枞曰:"过乔木而趋,子知之乎? "老子曰:"过乔木而趋,非谓其敬老耶? "常枞曰:"嘻。 是以。 "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 "老子曰:"然。 ""吾齿存乎? "老子曰:"亡。 "常枞曰:"子知之乎? "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 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常枞曰:"嘻。 是以。 天下之事已尽矣,无以复语子哉! "   《说苑》曰:桓公曰:"金刚则折,革刚则裂,人君刚则国家灭,人臣刚则交友绝。 "夫刚则不和,不和则不可用。 是故四马不和,取道不长;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家室大凶。 《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因不刚也。 又曰:老子曰:"得其所利,必虑其害;乐其所乐,必顾其败。 "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人为不善者,天报以祸也。 故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戒之慎之,君子不务,何以备之? 夫上知天则不失时,下知地则不失财。 日夜慎之,则无害矣。 《太公金匮》曰:武王问师尚父曰:"五帝之戒可复得闻乎? "师尚父曰:"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栗栗如恐不满;汤之居民上,翼翼乎惧,不敢息。 "   《吕氏春秋》曰: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逸,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 三者富贵之所致者也。 《新序》曰:楚恭王有疾,召令尹曰:"常侍苑苏与我处,忠我以义。 吾与其处,不见不思也。 虽然,吾有以得也,其功不细,必爵之。 申侯伯与我处,吾所乐者,劝吾为之,吾所好者,劝吾服之。 尝与处,不见思之。 虽然,吾终无得也,其过也不细,必亟遣之。 "令尹曰:"诺。 "明日,王薨,令尹即拜苑苏为上卿,而逐申伯出於国。 《诸葛亮集》先主遗诏敕后主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於人。 汝父德薄,勿效之。 读傅必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视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知。 吾终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 《郑玄别传》曰:玄病困,戒子益恩曰:"吾家旧贫,为父母群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役。 候觐通人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 遂博稽六艺,究览傅记。 今我告尔以事,将闲居以安性,覃思以终业。 自非国君之命,问亲族之忧,展孝坟墓,观省野物,曷常扶杖出门乎? 家事大小,汝一承之。 吾茕茕一夫,曾无同生相依,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恭慎威仪,以近有德。 显誉成於僚友,德行立於己志,若致声称,亦有荣於所生耳。 "   《曹植别传》曰:植博学有高才,年十馀岁,诵《诗》、《论》及赋十万言。 性简易,不事华丽。 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颍令,年二十三。 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 今汝年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   《文士传》曰:陆景诫盈曰:"重臣贵戚,隆盛三族,莫不罹患构祸,鲜以善终。 大者破家,小者灭身,惟金、张子弟,世履忠笃,故能保贵持宠,祚锺昆季。 其馀祸败,可为痛心。 "   《东方朔集》曰:朔将仙,戒其子曰:"明者处世,莫尚於中庸;优哉游哉,与道相从。 首阳为拙,柱下为工;饱食安步,以仕代农。 依隐玩世,诡时不逢。 "   《刘向集·诫子书》曰:告歆谦之,无忽若! 未有异德,蒙恩甚厚,将何以报? 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有忧则恐惧慎事,慎事则必有善功而遗福也。 蔡邕《女诫》曰: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 面一旦不修,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 咸知饰其面,不修其心。 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 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 故览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脂则思其心之软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 蔡邕《广连珠》曰:臣闻目耳鸣,近夫小戒也;狐鸣犬嗥,家人小妖也。 犹忌慎动,作封镇书苻以防其祸。 是故天地示异灾、变横起,则人主恒恐惧而修政。 魏文帝诫子曰:父母於子日虽肝肠腐烂,为其掩蔽,不欲使乡党士友闻其罪过;然行之不改,久久人自知之。 用此仕官,不亦难乎! 王修《诫子书》曰:我实老矣,所恃汝等也。 汝今逾郡县、越山河、离兄弟、去目下者,欲令见举动之宜,以观高人远节,闻一得三。 父欲令子善,惟不能杀身,其馀无惜也。 诸葛亮诫外生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Q欲Y,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於美趣,何患於不济。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窜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又诫子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崔瑗《座右铭》曰: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惟仁吻纪纲。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6 14:47:4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