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五百二十三 ◎礼仪部二 内容: ○叙礼下   《礼记外传》曰:吉、凶、宾、军、嘉,即五礼之目也。 吉礼者,祭祀郊庙宗社之事是也;(起自神农氏,始教民种穀。 礼始於饮食,吹苇籥,击土鼓,以迎田祖,致敬鬼神,皆用乐。 此伊耆氏即神农别号。 )凶礼者,丧纪之说、年穀不登、大夫去国之事也;(黄帝始养生送死也。 )宾礼者,贡献朝聘之事是也;军礼者,始黄帝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嘉礼者,好会之事,起自伏羲以俪皮为币,始制嫁娶,(享通者,嘉会之事也。 )其后有冠、(冠者,代父之事也。 婚有继世之道,物有代谢之期,悲发於衷,乃非纯吉,故为喜慰之事也。 )乡饮酒、乡射、食耆老、王燕族人之事是也。 (四者亦嘉会也。 )但前代象天,其礼质而略;后代法地,其事烦而文。 唐虞之际,五礼明备,周公所制文物极矣。 《左传·文下》曰:齐侯侵我西鄙,遂伐曹,入其郛,讨其来朝也。 季文子曰:"齐侯其不免乎? 已则无礼,(执王使而伐其罪。 )而讨於有礼者,曰女何故行礼? 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已则反天,而又以讨人,难以免矣。 "   又《文公》曰:先大夫臧文仲教行父事君之礼,行父奉以周旋,弗敢失坠,曰:"见有礼於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 见无礼於其君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 "   又《宣十六年》曰:晋侯使士会平王室,定王享之。 原襄公相礼。 (原襄公,周大夫。 相,佐也。 )殽蒸。 (烝,外也。 升殽於俎。 )武子私问其故。 (享当体荐而殽蒸,故怪问之。 武,士会谥。 季,其字。 )王闻之,召武子曰:"季氏,而弗闻乎? 王享有体荐,(享则半解其体而荐之,所以示其俭。 )宴有折俎。 (体解节折,外之於俎,物皆可食,所以示慈惠也。 )公当享,卿当宴,王室之礼也。 "(公谓诸侯。 )武子归而讲求典礼,以修晋国之法。 又《昭二年》曰:晋侯使韩宣子来聘,(公即位故。 )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 (代赵武为政,虽盟主而修好同盟,故曰礼。 )观书於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易、象》,上下经之象辞。 《鲁春秋》,史记之策书。 《春秋》遵周公之典以序事,故曰:"周礼尽在鲁"也。 )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易·象》《春秋》,文王周公之制。 当此时儒道废,诸国多缺,惟鲁备,故宣子适鲁而说之也。 )   又《昭四》曰:楚灵王使问礼於左师与子产,左师曰:"小国习之,大国用之,敢不荐闻? "(言所闻,谦示所未行。 )献公合诸侯之礼六。 (其礼,六仪也。 宋爵公,故献公礼。 )子产曰:"小国共职,敢不荐守? "献伯、子、男会公之礼六。 (郑,伯爵,故献伯、子、男会公之礼。 )   又《昭五》曰:公如晋,自郊劳至於赠贿,(往有郊劳,去有赠贿。 )无失礼。 (揖让之礼。 )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於礼乎? "对曰:"鲁侯焉知礼! "公曰:"何为? 自郊劳至於赠贿,礼无违者,何故不知? "对曰:"是仪也,不可谓礼。 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   又《昭七》曰: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不能相仪答郊劳,以此为已疾。 )乃讲学之,(讲习也。 )苟能礼者从之。 及其将死也。 (二十四年孟僖子卒,传终言之。 )召其大夫,曰:"礼,人之幹也。 无礼,无以立。 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僖子卒时,孔丘年三十五。 )圣人之后也。 我若获没,(得以寿终。 )必属说与何忌於夫子,使事之(说南宫敬、叔何忌、孟懿子,皆僖子之子也。 )而学礼焉,以定其位。 "(知礼则位安。 )   又《昭二十五》曰:郑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 对曰:"是仪也,非礼也。 "简子曰:"敢问何谓礼? "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经者,道之常。 )地之义也,(义者,利之宜也。 )民之行也。 '(行者,人所履。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简子曰:"甚哉,礼之大也。 "对曰:"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纬经错居以相成者。 )民之所以生也。 是以先王尚之。 "   又《昭二十六》曰:齐景公曰:"善哉,吾今而后知礼之可以为国也。 "对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有天地则礼义兴。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箴,谏也。 )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从,不自专。 )妇听而婉:(婉,顺也。 )礼之善物也。 "   又《定下》曰:公会齐侯於祝其,实夹谷。 (夹谷即祝其地。 )孔丘相,(相,会仪也。 )犁弥言於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 "   又《定下》曰:邾隐公来朝,(朱子益也。 )子贡观焉。 邾子执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 (王朝者之贽。 )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 夫礼,死生存亡之礼也。 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於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 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不合法度。 )心已亡矣。 "   又《哀上》曰:太宰嚭召季康子,(嚭,吴大夫。 )康子使子贡辞。 太宰嚭曰:"国君道长大,(言君长于道路。 )而大夫不出门,此何礼也? "对曰:"岂以为礼畏大国也? (畏大国,不敢虚国尽行。 )大国不以礼命於诸侯,苟不以礼,岂可量也? 寡君既共命焉,其老,岂敢弃其国? 太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岂礼也哉? "   《春秋说题辞》曰:礼者,所以设容,明天地之体也。 《论语》曰: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又曰: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又曰: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征,成也。 杞宋二国,夏殷之后。 夏殷之礼,吾能说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 )   又曰: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世谓易姓之世也。 问其制度变易为何。 )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所损益可知也者,据时篇目皆在可校数。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自周之后,以为交易损益之极,极于三王,亦不是过也。 )   又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又曰: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言礼非但崇此玉帛而已,所贵者乃贵其安上治民。 )   《汉书》曰:汉王已并天下,诸侯共尊为皇帝於定陶。 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仪法,为简易。 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上患之。 通知上益厌之,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朝十月。 大行设九宾胪句传。 (上传语告下为胪,下告上为句。 )於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戟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 自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肃敬。 至礼毕,尽伏,置法酒,(文颖曰:作酒令法也。 苏林曰:常会须天子中起更衣,然后入置酒。 )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如淳曰:抑,屈。 )以尊卑次起上寿。 觞九行,谒者言罢酒。 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 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拜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通出,皆以五百金赐诸生。 诸生乃喜曰:"叔孙生圣人,知当世务也。 "   又曰:王者必因前王之礼,而顺时施宜,有所损益,节人之心,稍稍制作。 又曰:宣帝时,谏议大夫王吉上疏,愿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代之人,跻之仁寿之域。 范晔《后汉书·曹褒传》曰:诏召玄武司马班固,问改定礼制之宜。 固曰:"京师诸儒多能说礼,宜广招集,共议失得。 "帝曰:"谚言作舍道边,三年不成。 会礼之家,名为聚讼。 互生疑异,笔不得下。 昔尧作大章,一夔足矣。 "章和元年正月,乃召褒诣嘉德门,令小黄门持班固所上叔孙通《汉仪》十二篇敕褒曰:"此制散略,多不合经。 今宜依礼条正,使可施行於南宫东观,尽心集作。 "   《典略》曰:孔子过宋,与弟子集礼於大树下。 宋司马桓魋使拔其树。 去适郑。 《六韬》曰:太公对文王曰:"礼者,治之粉泽也。 "   《管子》曰: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为之节文者也。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孙卿子》曰:礼者,人主以为群臣尺寸寻丈检式也。 礼有三本:天地,生之本;先祖,类之本;君师,治之本。 国之本在礼也。 又曰:人生有欲,欲则求,求则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养之。 礼者,养也。 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馨,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黼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越席,沐浴机筵,所以养体也。 《庄子》曰:三王五帝之礼仪法度,不矜於同而矜於治,故譬三王五帝之礼仪法度,其犹楂梨橘柚果瓜之属耶? 其味反而皆可於口。 《文子》曰:老子云:为礼者,雕琢人性,矫拂其情。 目虽欲之,禁以法;心虽乐之,节以礼。 趋翔周旋,屈节异仪。 肉凝而弗食,酒败而不饮。 外束其形,中愁其意,汨阴阳之和而迫生命之情。 《慎子》曰:礼从俗政,上国有贵贱之礼,无贤不肖之礼;有长幼之礼,无勇怯之礼;有亲疏之礼,无爱恶之礼也。 《淮南子》曰:礼者,体情而制文者也。 又曰:夫水积则生相食之虫;(言大鱼食小鱼。 )土积则生食肉之兽;礼饰则生伪慝之儒。 (伪,诈。 慝,奸。 )夫吹灰而欲无眯,涉水而欲无濡,不可得也。 《说苑》曰:齐景公登酎,晏子修食礼以待。 公曰:"礼,寡人餍之矣。 吾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 "晏子对曰:"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 礼而治国,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驭马也。 无礼而治国家者,婴未尝闻也。 "景公曰:"善。 "乃饰酎更席,以为上客。 《尸子》曰:秋为礼,西方为秋。 秋,肃也。 万物莫不肃敬,礼之至也。 《韩诗外传》曰:晏子聘鲁,下堂则趋,授立则跪。 子贡怪之,问孔子。 孔子问晏子,晏子对曰:"夫上堂之礼,君行一,臣行二也。 今君之受币也毕,臣敢不跪乎。 "孔子曰:"善。 礼中语裥礼。 "   《董生书》曰:礼者,天所为也;文者,人所为。 谓之礼者,因人情为节文,以救其乱也。 夫堤者,水之防也;礼者,人之防也。 刑防其末,礼防其本也。 《白虎通》曰:夫礼者,阴阳之际也,百事之会也。 所以尊天地、宾鬼神、序上下之道也。 《袁淮书》曰:礼者,缘人情而为之节度者也。 严父,爱亲之情也;尊亲,敬长之义耳。 《物理论》云:礼者,履也,律也。 义同而名异。 孙卿《礼赋》曰: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军以强。 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也。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7 13:31:0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