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五百二十八 ◎礼仪部七 内容: ○迎气   《礼记·月令》曰:孟春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蔡邕《章句》曰:迎春者,礼昊天句芒之神也。 于东郊,就其位也。 邑外为郊,去邑八里,内因木数也。 《周礼》:建国之神位,兆五帝於四郊,以苍珪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方之色。 乐奏《太簇》,歌《青阳》冕,执干戚舞《云翘》《育命》,所以导牧时和也。 )孟夏,迎夏于南郊;(《章句》曰:迎夏者,礼炎帝祝融神也。 于南郊七里,因火数也。 玉用赤璋,牲币各放其色。 乐奏《中宫》,歌《朱明》,其他皆如孟春也。 )孟秋,迎秋于西郊;(《章句》曰:迎秋者,礼少昊蓐收之神。 于西郊九里,因金数也。 玉用白琥,牲币各放其色。 乐奏《夷则》,歌《自藏》,其他如孟夏之礼。 )孟冬,迎冬于北郊。 (《章句》曰:迎冬者,礼颛顼玄冥之神也。 于北郊六里,水数。 玉用玄璜,牲币各放其色。 奏乐《应锺》,歌《玄英》,其祀皆为孟秋之礼。 )   《续汉书·礼仪志》曰:立春之日,百官皆衣青,迎气青郊;郡县皆青服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立夏之日,百官皆衣赤,迎气赤郊。 立秋之日,百官皆衣白,迎气白郊。 立冬之日,百官皆衣皂,迎气黑郊。 又《祭祀志》曰:县邑常以立春之日,皆青幡青帻,迎春于郭外。 令一童男帽青巾衣,先在郭外,迎春者至自野中,出迎者拜之而还。 《皇览》:礼,天子迎四节日,天子迎春、夏、秋、冬之乐,又顺天道。 是故距冬至日四十六日,则天子迎春于东堂,距邦八里,堂高八尺,堂阶八等,青税八乘,旂旐尚青,田车载矛,号曰助天生。 倡之以角,舞之以羽,此迎春之乐也。 自春分数四十六日,则天子迎夏于南堂,距邦七里,堂高七尺,堂阶七等,赤税七乘,旂旐尚赤,田车载弓,号曰助天养。 倡之以徵,舞之鼓鼗,此迎夏之乐也。 自夏至数四十六日,则天子迎秋于西堂,距邦九里,堂高九尺,堂阶九等,白税九乘,旂旐尚白,田车载戟,号曰助天收。 倡之以商,舞之以干戚,此迎秋之乐也。 自秋分数至四十六日,则天子迎冬于北堂,距邦六里,堂高六尺,堂阶六等,黑税六乘,旂旐尚黑,田车载甲,号曰助天诛。 倡之以羽,舞之以籥,此迎冬之乐也。 所以迎四时,乐养九志于西堂,冬养九胜于北堂,养后三月而止。 天子行杀,必顺天道。 《宋书·礼志》曰:汉明帝据《月令》有五郊迎气服色之礼,因采元始中故事,兆五郊于洛阳,祭其帝与神,车服各顺方色。 魏晋依之。 江左以来,未遑修建。 ○禘祫   《毛诗·清庙·雍》曰:《雍》,禘太祖也。 (禘,大祭。 )有来雍雍,至止肃肃。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又《商颂》曰:《长发》,大禘。 (禘,郊祭天也。 《礼记》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出其祖配之,是谓也。 )濬哲维商,长发其祥。 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 (笺云:长犹久也。 陨,当作圆。 圆谓周也。 深知乎维商家之德也,久发见其祯祥矣。 乃用洪水,禹敷下土正四方,定诸夏,广大其竟界之时,始有王天下之萌兆,历虞夏之世,故为久也。 )   《礼记·曾子问》曰:当七庙五庙无虚主。 虚主,惟天子崩,诸侯薨与去其国,与祫祭于太祖,为无主耳。 《礼记·大传》曰:礼,不王不禘。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凡大祭曰禘。 自,由也,大祭其先祖所由生,谓郊祭天也。 王者之祖先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 昔用正月郊祭之,盖特尊焉。 《孝经》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凡配五帝也。 )   《周礼·宗伯》职曰:以肆献祼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宗庙之祭,有此六享。 肆献祼馈食,在四时之上,则是祫也,禘也。 )   《礼稽命曜》曰:三年一祫,五年一禘,以衣服想见其容色。 三日斋,思亲志意,相见所好,意喜,然后入庙。 《左传·昭四》曰:十五年春,将禘于武公,戒百官。 (杜预注曰:戒,斋也。 )梓慎曰:"禘之日其有咎乎? 吾见赤黑之祲,非祭祥也,丧氛也,(祲,妖气也。 )在其莅事乎? "   《公羊传·文上》曰:祫者,何也? 合祭也。 其合祭奈何? 毁庙之主,陈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太祖。 《尔雅》曰:禘,大祭也。 (郭璞注曰:五年大祭。 )   《白虎通》曰:祭宗庙,所以禘祫何? 尊人君,贵功德,广孝道。 位尊德盛,所及弥远。 《五经异义》曰:今《春秋公羊》说,祠宗庙筮而不卜。 《传》曰:禘祫不卜。 又曰:谨案:叔孙通宗庙有月祭之礼,知古而然也。 三岁一祫,此周礼也;五岁一禘,疑先王之礼也。 又曰:古《春秋左氏》说,古者先王日祭于祖考,月荐于曾高,时享及二祧,岁祷于坛。 禘及郊宗石室。 《五经通义》曰:王者诸侯,所以三年一祫,五年一禘何? 三年一闰,天道小备,故三年一祫。 祫者,皆取未迁庙主合食太祖庙中。 五岁再闰,天道大备,故五岁一禘。 禘者,谛也,取已迁庙主合食太祖庙中。 《礼记外传》曰:禘祫谓之殷祭,(殷,多盛也。 )祫大而禘小。 (祫,合也。 合毁庙之主,出而陈列之,亲庙之主升入太庙,功臣又得配享,其礼大也。 禘则各于宫,神主不出庙也。 祭大何以名祫? 祭卑不敢降尊也。 )《春秋》之《经》,有禘而无祫,(《经》云:大事于太庙。 又云:有事于其庙。 即是禘也。 此是国之大事,时云有事。 )毁庙无时祭,(时祭月祭,皆近庙耳。 玄孙之子于高祖亲尽也。 )但五年有二殷祭耳。 (祭及远祖,象年再闰也。 )神主入庙,先为一禘,(为将递迁,遍告之也。 )明年春,禘而又祫。 (祫后二年一禘,禘后三年一祫,自此为常。 )   《汉书》曰:元始五年春正月,祫祭明堂,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馀人。 助祭礼毕,皆益户赐爵及金帛,增秩补吏,各有差。 又刘歆曰:《春秋传》曰:日祭月祀,时享岁贡。 终王祖祢,则日祭;曾高,则月祀;二祧,则时享;坛墠,则岁贡;(张晏曰:去祧为坛,扫地祭之也。 )大禘则终王。 (服虔曰:《夷蛮经》曰:"王乃入助祭,各以珍贡,以助大祫之祭也。 ")弥远弥尊,故禘为重矣。 《续汉书·祭祀志》曰:建武二十六年,诏问张纯禘祫之礼,奏三年一祫,五年一禘。 禘之言谛,谛昭穆尊卑之义,以夏四月阳气在上,阴气在下,故正尊卑之义。 祫以冬十月,五穀成熟,故骨肉合聚饮食。 《汉杂事》曰:元帝时,匡衡、贡禹以经义毁先帝亲尽之庙。 高帝为太祖,孝文为太宗,孝武为世宗,孝宣为中宗,祖宗庙皆世世奉祀,其馀惠、景以下皆毁。 五年而再殷祭,犹古之禘祫。 王隐《晋书》曰:太康中,太庙成,迁神主于新庙,上帅百官奉迎于道左,遂亲禘祫。 《后魏书》曰:世宗景明二年,夏六月,秘书丞孙思蔚上言:"古之祭法,时祫并行。 天子先祫后时,诸侯先时后祫。 此施当世,在今则烦,且礼有升降,事有节文。 适时之制,圣人弗违。 当祫之月,减时祭以从要省。 "制可。 十一月,壬寅,改筑圆丘于伊水之阳;乙卯,仍有事焉。 《宋书·礼志》曰:凡禘祫大祭,则神主悉出,庙堂为昭穆以安坐,不复停室也。 又《志》曰:博士徐道娱上议曰:"太庙烝尝仪注,皇帝行事毕,出便坐,三公已上献,太祖送神于门。 然后至尊还拜,百官赞拜,乃退。 谨寻清庙之道,所以肃安神也。 《礼》曰:庙者,貌也,神灵所凭依也。 事亡如存,若恒在也。 既不应有送神之文,自陈豆荐俎,车驾至止,并弗奉迎。 夫不迎而送,送而后辞,暗矩之情,实用未达。 "又博士江邃议:"在始不迎,明在庙也;卒事而送,节孝思也。 若不送而辞,是舍亲也;辞而后送,是速神也。 故孝子不忍违其亲,又不忍违神。 是以祝史送神,以成烝尝之义。 "   又《礼志》曰:禘祫之礼,三年一,五年再。 《公羊》所谓五年再,殷祭也,在四时之间。 《周礼》所谓凡四时之间,礼也,盖历岁节,月无定,天子、诸侯先后弗同礼。 天子祫尝,诸侯烝祫,有田则祭,无田则荐。 郑注:天子先祫后祭,诸侯先时祭,然后祫。 有田者,既祭又荐,新祭以首,时荐以仲月。 然则大祭四祀,其月各异。 天子以孟月殷,仲月烝;诸侯孟月尝,仲月祫也。 《齐书·礼志》曰:右仆射王俭议:"按《礼记·王制》:天子先祫后时祭,诸侯先时祭后祫,《春秋》鲁僖公二年祫,明年春禘。 自此以后,五年再殷。 "   《孔纬稽命征》曰:"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经记所论禘祫与时祭,其言详矣。 "   《唐书》曰:元和中,太常上言,按《礼》,祭不欲数,太庙禘祫,祭礼重于时飨。 时飨与禘祫同月,即其月但行禘祫祭,不行时飨,盖不欲烦,是礼先重者。 今时飨重于朔望荐食,稽求礼情,参酌轻重,请每至时及腊,但行飨礼。 其月朔望,荐食请停,知告庙。 日与朔望,荐食日同,请先行告礼,然后荐食。 ○六宗   《尚书·舜典》曰:禋于六宗。 (郑注曰:六宗谓星、辰、司中、司命、风雨师也。 )   《尚书大传》曰:万物非天不生,非地不载,非春不动,非夏不长,非秋不收,非冬不藏。 故《书》曰"禋于六宗",此之谓也。 《五经异义》曰:今《尚书》欧阳夏侯说,六宗者,上不及天,下不及地,旁不及四方。 居中央,恍忽无有神助。 阴阳变化,有益于人,郊天并祭之。 又曰:古《尚书》说,六宗者,天地属神之尊者,谓天宗三,地宗三。 天宗,日、月、北辰也;地宗,岱山、河、海也。 日月为阴阳宗,北辰为星宗,岱为山宗,河为水宗,海为泽宗也。 祀天则天文从,祀地则地理从也。 《续汉书·祭祀志》曰:安帝以《尚书》欧阳家说云,六宗者,在天地四方之中,为上下四方之宗,以元始。 故《书》谓六宗亦六子之气,日月雷风山泽者为非。 三月,更立六宗祠于洛阳城西北地,礼比太社。 《东观汉记》曰:光武即帝位,燔燎告天,禋于六宗。 《李郃别传》曰:郃侍祠南郊,不见六宗祠,奏曰:"按《尚书》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 汉兴于甘泉汾阳,祭天地亦禋六宗。 至孝成时,匡衡奏立北郊,复祠六宗。 至建武都洛阳,制郊祀不道祭,六宗由是废,不血食。 今宜复旧。 "上从公议。 由是遂祭六宗。 张纯《六宗表》曰:臣窃以十一家凡有六统,而所据各异,考之经礼,大义不通。 臣谓禋于六宗,祀祖考所尊者。 六宗,则三昭三穆也。 《魏书》曰:明帝问王肃:"六宗竟几? "对曰:"《坎》为水,《离》为火,《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 此乾坤六甲子也。 "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7 14:02:5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