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五百二十九 ◎礼仪部八 内容: ○五祀   《礼记·祭法》曰: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太厉,曰户,曰灶。 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 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 适士立二祀,曰门,曰行。 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郑玄注曰:五祀,门、户、中霤也。 此者小神,居人之间,司察小神也。 )   又《月令》曰:孟春其祀户,孟夏其祀灶,季夏其祀中霤,孟秋其祀门,孟冬其祀行。 (馀吉,吉礼门。 )   《白虎通》曰:何谓五祀者? 门、户、灶、井、中霤也。 又曰:《曲礼下》记云:天子祭天地、四方、山川、五祀,岁遍;诸侯方伯祀山川,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 凡祀有废之,莫敢举也;有举之,莫敢废也。 非所当祭而祭之,名为淫祀,无福。 祭五祀所以岁遍何? 慎五行也。 《五经异议》曰:大戴说礼器云:灶者,老妇之祭。 许君按:《月令》孟夏之月,其祀灶,五祀之神,王者所祭,非老妇也。 郑玄曰:灶神祝融是老妇。 又曰:王为群姓立七祀:一曰司命,主督察人命也;二曰中霤,王宫室居处也;三曰门,四曰户,主出入;五曰国行,主道路也;六曰大厉,主杀也;七曰灶,主饮食也。 《汉书》议曰:祠五祀,谓五行金木水火土也。 木正曰勾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皆古贤能治成五行有功者也,主其神祀之。 《魏名臣奏》曰:秦静议云:祭法七祀有国行,今《月令》谓行为井,是以俗废行而祀井。 武帝始定天下,兴复旧祀,造祭祀门、户、井、灶、中霤。 文帝称诏。 静按:凡诸祠祀,所以尊敬神灵,不宜称诏。 高堂隆议曰:国、中霤、门、井、灶多不遍,惟祀在者,故曰祭。 五祀在於庙,今每门、户辄祭之,自汉以来,非旧典也。 祭井自汉,从水类,不列五祀,宜除井祀行。 《世本》曰,征作禓五祀。 (征者,殷王八世孙也。 禓者,强死男也。 谓时难索宣驱疫逐强死鬼也。 五者,谓门、户及井、灶、中霤也。 )   傅玄《五祀议》曰:礼大记云:室中央中霤,谓四霤之中也。 祭於漏井,盖失之矣。 七祀之文,皆云祀行而无井,祭灶而不祭井,於事则阙。 夫设祀者,非惟报功而已,亦神道设教,使民慎之幽冥也。 臣以为帝之都城,宜祭一门,正宫一门,正室一户,井、灶、中霤,亦各择其一正者祭之。 ○四望   《尚书·舜典》曰: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 (孔安国曰:望秩于山川者,以尊卑祭之也。 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其馀小者,或卿、大夫、伯、子、男。 )   《周礼·春官上》曰:大宗伯之职,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 (四望,五岳、四镇、四渎也。 )   又《春官》曰:小宗伯之职,掌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类亦如之。 又《春官上·典瑞》曰:掌玉瑞玉器之藏,四澥裥邸,以祀天、旅上帝。 两澥裥邸,以祀地、旅四望。 又《春官下·大司乐》曰:春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礼四望。 《公羊传·僖下》曰:夏四月,卜郊,不从,乃免牲。 犹三望,三望者何? 望祭也。 则曷为祭? 祭太山、河海。 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 (此皆助天气成功,故祭天及之。 )   《五经通义》曰:王者所以因郊祭日月、星辰、风伯、雨师、山川何? 以为皆有功于民,故祭之也,皆天地之别神从官也。 缘天地之义,亦欲及之,故岁一祭之。 礼日于南门外,礼月、四渎于北门外,礼山川、丘陵西门外,祭风伯、雨师于东门外,各即其位也,以是明之。 其祭之奈何乎? 曰祭日者悬,祭月者毁,祭风者明,祭雨者布疏,祭山川者沉,各像其貌也。 《三辅黄图》曰:宰衡王莽奏曰:冬至,使有司祭天神于南郊,高祖配而望群阳。 夏至,使有司祭地祇于北郊,高后配而望群阴。 《隋书·志》曰:梁朱异议,郑众云四望谓日月星海。 郑玄云谓五岳四渎。 寻二郑之说,互有不同。 窃以望是不即之名。 凡厥遥祭皆有斯目,岂容撅褛星海,拘于海渎。 请今天司有关水旱之义,爰有四海、名山、大川能兴云致雨,一皆备祭。 ○高禖   《礼记·月令》曰:仲春,玄鸟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 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醴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立于高禖之前。 (蔡邕《章句》曰:高禖,祀名也。 高犹尊也。 禖者,所以祈子孙之祀也。 天子所御谓后妃以下王妾御者。 韣,弓衣也。 祝以高禖之命,饮以醴酒,带以弓衣,尚使得男者也。 郑玄注曰:玄鸟遗卵,娥简狄吞之,生契,后以为禖官,嘉祥而立祀也。 )   《汉书》曰:太子据立为皇太子。 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为立禖,(张晏曰:禖,求子禖神。 )使东方朔、枚皋作禖祝。 《续汉书》曰:仲春之月,立高禖,祀于城南,礼以特牲。 《五经异议》曰:王者一岁七祭天地。 仲春,后妃郊禖。 禖亦祭天也。 《五经要议》曰:契母简狄以玄鸟至之日,祀于高禖而生契。 高禖者,盖先王所以祈子孙之祀也。 玄鸟感阳而至,集人栋宇,有孳乳之祥,故重其至日,因以用事。 《五经异议》曰:郑记曰:玄鸟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 注曰:高辛氏世娀简狄吞燕子而生契,后王以为禖官,嘉祥其祀焉。 王权问曰:"以注言之,先商之时,未有高禖。 《生民》诗曰:'克禋克祀,以祓无子。 '传以为古者必以郊禖焉。 姜嫄禋祀上帝而生稷,是则郊禖之祀,非以生契之后立也。 "谯乔答曰:"先商之时,自必有禖氏祓除之祀,位在南郊,盖亦以玄鸟至之日。 然其所禋,乃于上帝娀简狄吞一子之后。 王以为禖官,嘉祥祀之以配帝,谓之高禖。 "   晋束晳《高禖坛石议》曰:元康六年,高禖坛上石破为二段,诏书问置此石来几时? 出何经典? 今应复不? 博士议:礼无高禖置石之文,未知造设所由。 既已毁破,无可改造设。 高辛氏有简狄吞卵之祥,今此石有吞卵之象,盖俗说所为,而史籍无记。 可但收聚,复于旧处而已。 太常以为吞卵之言,盖是逸俗之失义。 因今毁破,便宜废除。 下四府博士议。 贼曹属束晳议:夫未详其置之故,而欲必其可除之理,理不可然。 按《郊祀志》,秦汉不祀高禖,汉武帝《五子传》武帝晚得太子,始为立禖,其事未之能审。 许慎《五经异说》云:山阳民祭,皆以石为主。 然则石之为主,由来尚矣。 其此象矣,而祭礼龟策。 祭器敝则埋之,而改置新石。 今破则宜埋而更造,不宜遂废。 收集破石,积之故处,于礼无依,于事不肃,思所未安也。 时公卿从太常所处,此议不用。 其后得高堂隆故事,魏青龙中造立此礼,诏书更镌石,令如旧置,高禖坛上埋破石,入地一丈。 《隋书·礼志》曰:梁太庙北门内道西有石,文如竹叶,小屋覆之,宋元嘉中修庙所得。 陆澄以为孝武时郊禖之石,然则江左亦有此礼矣。 后齐高禖为坛于南郊,傍广轮二十六尺,高九尺,四陛三坛。 ○祷祈   《周书》曰:四月,孟夏,王初祈祷于宗,乃尝麦于庙。 《毛诗·甫田》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戒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又《生民·行苇》曰:曾孙惟主酒醴,维醹酌以大斗,以祈黄耇。 又《臣工·噫嘻》曰:春夏祈穀于上帝也。 (祈犹祷求。 )   《周礼·春官上·小宗伯》曰:小宗伯掌大灾,乃执事祷祠于上下神祗。 又《春官下》:太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祈福祥,求永贞。 (马融传曰:神,天神;鬼,人鬼;祗,地祗也。 )   《礼记·月令》曰:孟春,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穀于上帝。 《左传·襄上》曰: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 又《定上》曰:鲁昭公出,故季平子祷于炀公。 九月,立炀宫。 (平子逐君,惧而请祷于炀公。 昭公死于外,自以为获福,故玄其宫。 )   又《哀上》曰:卫太子祷曰:曾孙蒯聩敢昭告皇祖文王、(周文王。 皇,大也。 )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郑胜乱从,(胜,郑声公名,释君助臣为从于乱。 )晋午在难,(午,晋定公名。 )不能治乱,使鞅讨之。 (鞅,赵简子名。 )   《论语·八佾》曰: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何谓也? "(王孙贾自周出仕于卫也。 宗庙及五祀之神皆祭于奥。 室西南隅谓之奥。 )子曰:"不然。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明当媚其尊者。 夫灶者,老妇之祭。 )   又《述而》曰:子疾病,子路请祷。 (祷,谢过于鬼神。 )子曰:"有诸? "(观子路晓祷礼否。 )子路对曰:"有之。 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 "(诔天神之辞也。 )子曰:"丘之祷久矣。 "(孔子自知无过处。 )   《五经异义》曰:《礼·祭法》云:天子有祧。 远庙曰祧,将祧而去之,故曰祧。 去祧曰坛,去坛曰墠。 皆藏于祖庙,有事则祷,无事则止。 《说文》曰:吉事求福为祷。 《汉书》曰:文帝曰:"昔先王远施不求其报,望祀不祈其福。 今吾闻祠官祝厘,(如淳曰:厘,福。 )皆於朕躬,不为百姓。 夫以朕之不德而专飨,独美其福,百姓不与,是重吾不德也。 其令祠官致祀,无有所祈。 "   《东观汉记》曰:邓太后尝体不安,左右忧惶,至令祷祠,愿以人为代。 太后闻之,即谴怒,敕掖庭令以下,何故乃有此不祥之言。 左右咸流涕,叹太后临大病,不自顾而念兆民。 后病瘳,岂非天地之应与? 《晋中兴书》曰:大旱经久。 太兴四年四月始雨,有奏应报赛宗庙山川。 中宗诏曰:"祈庙云报赛,非奉尊上辞也。 吾意有疑,以为旧山川有许报,故雨赛,非大事不应告庙。 臣子无要君之道,黩祭称赛,於礼有违。 "   《唐书》曰:宪宗谓宰臣曰:"穰灾祈福之说,其事信否? "李藩对曰:"臣窃观自古圣达,皆不祷祠。 故楚昭王有疾,卜者谓河为祟,昭王以河不在楚,非所获罪。 孔子以为知天道。 仲尼疾病,门人子路请祷。 仲尼以为神道助顺,系於所行,已既全德,无愧屋漏,故答子路云:'丘之祷久矣。 '《书》云'惠迪吉,从逆凶',言顺道则吉,从逆则凶。 《诗》云'自求多福',则祸福之来,感应行事。 若苟为非道,则何福可求。 是以汉文帝每有祭祀,使有司敬而不祈。 其见超然,可谓盛德。 若使神明无知,则安能降福? 必其有知,则私己求媚之事,君子尚不可悦也,况于明神乎? 由此言之,则履信思顺,自天佑之,苟异于此,实难致福。 故尧舜之务,惟在修已以安百姓。 管仲云:'义于人者和于神。 '盖以人为神主,故但务安人而已。 虢公求神以至危亡,王莽妄祈以速汉兵。 古今明诫,书传所记,望陛下每以汉文、孔子之意为准,则百福具臻矣。 "上深嘉美之。 又曰:文宗开成中,以久旱,分命郡官遍祠祈祷于紫宸殿,对宰臣忧形於色。 宰臣以星官所奏,"天时当尔,乞不过劳圣虑"。 上凛然改容曰:"朕为天下主,无德及人,致此灾旱。 今又谪见于上,若三日不雨,当退归南位,更选贤明以主天下。 "宰臣呜咽流涕,各请罪,乞免相位。 是夜,澍雨大洽。 又曰:孔戣为广州刺史。 先是,准诏祷南海神,多令从事代。 戣必自越风波而往。 韩愈为潮州,作诗美之。 《华阳国志》曰:梁辅为郡五官,时天大旱,请雨不降。 辅出祷,乃积薪祝神曰:"二日不雨,则欲自焚,谢罪百姓。 "言终而雨。 《长沙郡耆旧传》曰:祝良为洛阳令,时亢旱,天子祈不得。 良乃曝身阶庭,告诚引罪,自晨至中,紫云沓起,甘雨登降。 民为之歌曰:"天久不雨,烝民失所。 天王自出,祝令特苦。 精符感应,滂沲而下。 "   《列仙传》曰: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云,"祷请风雨,莫不辄应"。 常有两虎在祠左右,今日祠讫即有虎迹。 《异苑》曰:晋简文既废世子道生,次子郁又早卒,而未有息嗣。 濮阳令在弟前祷至三更,郁有黄气自西南来,逆室前,尔夜幸李太后,而生孝武皇帝。 《韩子》曰: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 "其夫曰:"何少也? "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 "   《吕氏春秋》曰:昔殷汤克夏,而天下大旱,五年不收。 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方。 万方有罪,在予一人。 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神伤民之命。 "于是剪其发,丽其手,自以为牲,用祈福于上帝。 民悦,雨乃大至。 《淮南子》曰:圣人者,不耻身贱而愧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也。 是故禹为水以身解于阳肝之河,汤为旱以身祷于桑林之下。 圣人之忧民,如此其明也。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7 14:07:4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