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五百四十二 ◎礼仪部二十一 内容: ○拜   《说文》曰:拜,首至地也。 《尚书·舜典》曰:帝曰:"俞,咨垂,汝作共工。 "垂拜稽首,让於殳斨。 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 "益拜稽首,让於朱虎熊罴。 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 "伯拜稽首,让於夔龙。 又《大禹谟》曰: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於元龟。 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叶从,卜不习吉。 "禹拜稽首,固辞。 又《大禹谟》曰:益赞於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禹拜昌言曰:"俞。 班师振旅。 "   又《益稷》曰:皋陶拜手稽首,飏言曰:"念哉……。 "   《周礼·春官下·大祝》曰: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 (稽首,拜头至地也。 顿首,头叩地。 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 吉拜,拜而后稽颡,谓齐衰不杖以下者也。 言吉者,此殷之凶拜,周以其与顿首相近,故谓之吉拜云。 凶拜,稽颡而后拜,谓三年服者也。 杜子春云:奇读为奇偶之奇。 谓先屈一膝雅拜是也。 或云奇读倚,倚拜谓持节持戟拜,身倚之以拜也。 郑大夫云:动读为董,书亦或为董。 振董,以两手相击也。 奇拜谓一拜也。 褒谓报,报再拜是也。 郑司农云:褒拜,今时持节拜也。 肃拜但俯身下手,今时揖是也。 介者不拜,故曰为事敢肃使者。 玄谓振动战慄,变动之拜也。 《书》曰:王色变,一拜,答臣下也。 再拜,礼神与尸享献也。 谓朝献馈献也。 右读为侑。 侑劝尸食而拜。 )   《礼记·曲礼》曰:侍食於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 (以其礼於己不隆也。 )   又《曲礼》曰:君言至,则主人出拜君言之辱。 使者归,则必拜送於门外。 介者不拜,为其拜而莝拜。 (莝则失容节。 莝犹诈也。 )   又《曲礼下》曰:士有献於国君。 问之,曰:"安取彼。 "再拜稽首而后对。 又《檀弓上》曰: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 "(颓、颀,恳至也。 此俱丧拜时人行之异礼。 )   又《内则》曰:凡拜,男尚右手,女拜尚左手。 (郑玄注曰:左阳右阴。 )   《左传·僖公》曰:王使宰孔赐齐侯胙,(胙,祭肉。 尊之此二王后。 )曰:"天子有事於文、武,使孔赐伯舅胙。 "(天子谓异姓诸侯曰伯舅。 )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 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七十曰耄。 级,等也。 )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言天监察不远,威严常在颜面之前。 八寸曰咫。 )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小白,齐侯名。 余,身也。 )恐陨越於下,(陨越,颠坠也。 扬天王居上,故言恐颠坠于下。 )以遗天子羞。 敢不下拜? "下,拜,登,受。 又《僖中》曰: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 赵衰曰:"重耳拜赐。 "公子降,拜,稽首。 公降一级而辞焉。 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   又《文上》曰:公如晋,及晋侯盟。 晋侯飨公,赋《菁菁者我》。 (《菁菁者我》,《诗·小雅》,取其"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庄叔以公降,拜曰:"小国受命於大国,敢不慎仪;君贶之以大礼,何乐如之。 抑小国之乐,大国之惠也。 "侯降辞,登,成拜。 公赋《嘉乐》。 (《嘉乐》,《诗·大雅》,取"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   又《成公九年》曰:季文子如宋致女,复命。 公享之,赋《韩弈》之五章。 (《韩奕》,《诗·大雅》篇名。 其五章言蹶父嫁女於韩,后为女相所居,莫如韩乐。 文子喻鲁侯有蹶父之德,宋公如韩侯,宋土如韩乐。 )穆姜出於房,再拜曰:"大夫勤辱,不忘先君,以及嗣君,施及未亡人。 (穆姜,伯姬母,闻文子言宋乐,喜而出谢其行劳。 妇人夫死,自称未亡人。 )先君犹有望也。 (言先君亦望文子之若此。 )敢拜大夫之重勤。 "又赋《绿衣》之卒章而入。 (《绿衣》,《诗·邶风》也。 取其"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喻文子言得己意。 )   又《襄四年》曰:穆叔如晋,报智武子之聘也。 晋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肆夏》,乐曲名。 )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鸣》之三,三拜。 韩献子使行人子员问之。 对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 《文王》,两君相见之乐也,使臣不敢及。 《鹿鸣》,君所以嘉寡君,敢不拜嘉? (嘉者,以叔孙为嘉宾,故歌《鹿鸣》之诗,取其"我有嘉宾"也。 叔孙奉君命求嘉,叔孙乃所以嘉鲁君。 )《四牡》,君所以劳使臣也,敢不重拜? 《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必谘於周。 '(《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之诗也。 言中臣奉使能辉光君命,如华之皇皇然。 又当咨于忠信,以补已不及也。 )臣闻之:访问於善为咨,咨亲为询,咨礼为度,咨事为诹,咨难为谋。 臣获五善,敢不重拜? "(五善谓咨、询、度、诹、谋也。 )   又《襄二》曰:公使厚成叔吊於卫曰:"寡君使瘠,闻君不抚社稷而越在他竟,若之何不吊? "卫人使太叔仪对,曰:"群臣不佞,得罪於寡君,寡君不以即刑,而悼弃之。 君不记先君之好,辱吊群臣,敢拜君命之辱,重拜大贶。 "   又《昭四》曰:初,楚恭王无冢適,有宠子五人,无適立焉。 乃大有事於群望,而祈曰:"随神择於五人者,使王社稷。 "乃遍以璧见於群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 "既,乃与巴姬密埋璧於大室之庭,(巴姬,恭王妾。 太室,祖庙。 )使五人齐,而长幼入拜。 (顺长幼以次拜也。 )康王跨之,灵王肘加焉,子干、子哲皆远之。 王平弱,抱而入,再拜,皆厌纽。 《孝经右契》曰:制作孝经道备,使七十人弟子向北辰星而声折。 孔子绛单衣,向星而拜。 《论语·子罕》曰:拜下,礼也。 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臣祭於君,酬酢授爵,当拜於堂下。 时臣骄泰,故拜於堂上。 )   又《乡党》曰:康子馈药,拜而受之。 曰:"丘未达,不敢尝。 "(馈,进也。 拜、受敬也。 未知其故,故不敢尝,礼也。 )   《家语》曰:子贡曰:孔子为大司寇,国厩焚,有违火来者,则拜。 士一,大夫再。 曰:"其来者,亦相吊之道。 吾为有司,故拜之。 "   《尔雅》曰:启,跪也。 (郭璞注曰:小跪也。 )   《方言》曰:东齐、青、岱、北燕之郊,跪谓长骛。 (郭璞注曰:今东郡人亦呼长跪为长鹜。 )   《释名》曰:跪,危也,两膝隐地,体危倪也。 跽,忌也,见所敬者,不敢自安也。 拜於丈夫为跌,跌然屈折,下就地也;於妇人为扶,自相扶而上下也。 《汉书》曰:武帝幸不其,(如淳曰:其音基。 不其,山名,因以为县。 )祠神人於交门宫,(应劭曰:神人、蓬莱仙人之属也。 琅琊县有交门宫,武帝所造。 )若有向。 坐拜者。 作《交门之歌》。 又曰:刘章已杀吕产,帝令谒者持节劳章。 章欲夺节,谒者不肯。 章乃从与载,因节信驰斩长乐卫尉吕更始,还入比军。 复报太尉勃,起拜贺。 又曰:大将军卫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汲黯与亢礼。 或说黯曰:"自天子欲令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贵诚重,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耶? "   又曰:何武徙京兆大尹。 二岁,坐举方正。 所举者召见,槃辟雅拜,有司以为诡众虚伪,武坐左迁楚内史。 又曰:朱博为琅琊太守,门下掾贡遂,耆老大儒,教授数百人,拜起舒迟。 博出,教告主簿:"贡先生不习吏礼,主簿且教拜起,闲习乃止。 "   又曰:张禹疾,车驾自临问之。 上亲拜禹床下。 禹小子未有官,上临候禹,禹数视其小子,上即拜禹之小子为黄门郎给事中。 《东观汉记》曰:耿恭於疏勒城穿井,十五丈不得水。 恭乃正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水。 身自率士挽笼,有飞泉涌出,大得水。 吏士惊喜,皆称万岁。 又曰:陈遵为大司马护军,使匈奴,过辞於王丹。 临诀,丹谓遵曰:"俱遭世反覆,惟我二人为天地所贵。 今子当之绝域,无以相赠,赠子以不拜。 "遂揖而别。 遵甚悦之。 又曰:司徒侯霸欲与王丹定交,丹被征,霸遣子昱往。 昱道遇丹,拜於车下。 丹答之。 昱曰:"家公欲与君投分,何为拜子孙耶? "丹曰:"君房有是言,王丹未之许。 "   又曰:魏霸为光禄大夫。 霸妻死,长兄伯为霸娶妻,送至官舍。 霸笑曰:"儿子备具,何空养他家姥为? "即自入拜其妻,手奉案前。 因跪曰:"夫人视老夫复何中直而空失计义,不敢相屈。 "即拜而出。 妻惭,求去,遂送还之。 《后汉书》曰:北匈奴遣使求和亲,显宗遣郑众持节使匈奴。 众至北庭,虏欲令拜,众不为屈。 单于大怒,围守闭之,不与水火,欲胁服众。 众拔刀自誓,单于恐而止。 乃更发使,随众还京师。 华峤《后汉书》曰:郑众使匈奴,欲令众拜,不为屈。 相议复欲遣众,众曰:"今往匈奴,必恐取胜於臣。 臣不忍持大汉节对毡裘跪拜。 "明帝收系廷尉狱。 《献帝春秋》曰:董卓自号太师,御史中丞以下皆拜。 初,皇甫嵩与卓争雄,后嵩为中丞,见卓,拜车下。 卓曰:"可以服未? "嵩曰:"安知明公乃至於是。 "卓曰:"鸿鹄固有远志,但燕雀不知耳。 "嵩曰:"昔与明公俱鸿鹄,独明公今为凤凰。 "卓笑曰:"卿早服,可得不拜也。 "   《汉杂事》曰:韦玄成让侯,诏书不听,引拜之也。 又曰:马援与梁统友善,统子虎贲中郎将松往候援。 援小疾病,松拜床下。 援於床上坐视,不为礼。 左右曰:"松贵,不当礼耶? "曰:"我乃松父友,虽贵,奈何失礼。 "   《典略》曰:太子尝请文学,酒酣,坐,忻命夫人甄氏出拜坐。 众人皆伏,而刘桢独平视。 太祖闻之,收桢,减死。 胡冲《吴历》曰:孙策系豫章,先遣虞翻说华歆。 歆葛巾迎策。 策谓歆:"府君德望,远近所归。 策年幼稚,宜修子弟之礼。 "便向歆拜。 《魏志》曰:鲁国孔融,高才倨傲,年在纪、群之间。 先与纪友,后与群交,更为纪拜,由是显名。 《魏志》曰:常林年七岁,有父党造门,问林曰:"伯先在不? 汝何不拜? "对曰:"对子字父,何拜之有? "   又曰:晋宣王以常林乡邑耆德,每为拜。 或谓林曰:"司马公贵重,君宜止之。 "林曰:"司马公自欲敦长幼之序,为后生法。 贵、非吾之所畏也,拜、非吾之所制也。 "言者踧而退。 《蜀志》曰:先主为汉中王,许靖为太傅,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 又曰:伊籍随先主入益州,东使吴。 孙权闻其才辩,欲逆折以辞。 籍适入拜,权曰:"劳事无道之君。 "籍即对曰:"一拜一起,未足为劳。 "   《吴志》曰:朱冶领吴郡,举孙权为孝廉,后权历位上将。 及为吴王,冶每见,权常亲迎,执板交拜。 又曰:人诬楼玄谤讪政事,华覈上疏,乞玄自新。 孙皓疾玄名声,复徙玄及子男据,付交趾将张并,使以战自效,阴别敕并令杀之。 据到交趾,病死。 玄一身随并,讨贼持刀,见并辄拜,并未忍杀。 会并暴疾卒,玄殡敛并,於器中见敕书,还便自杀耳。 王隐《晋书》曰:何曾为司徒,与高、郑二公将见。 文帝曾在中央,独先拜。 《汉晋春秋》曰:晋公既进爵为王,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空荀顗并请诣谒。 顗谓祥曰:"相王尊重,何侯既已书敬,今日便当相率而拜,无所疑也。 "祥曰:"相国势位诚为尊贵,然要是魏之宰相。 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班例大同。 安有天子三司可辄拜人者? 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 "及入,顗遂拜,而祥独长揖。 帝曰:"今日方知君见顾之重矣。 "   《晋书》曰:潘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谄事贾谧。 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晋中兴书》曰:王猛少贫贱,鬻畚为事。 尝至洛阳货畚,有一人於市买其畚,云:"家近在此也,随我去取直。 "猛随去。 忽至深山中,此人语"且住树下,当先启导。 "须臾,猛进,见一公踞胡床,发悉白,侍从十许人,有一人引猛云:"大司马公。 "猛因拜老公。 公曰:"王公何缘拜? "即十倍酬畚直,遣人送猛出山。 既出岭视,乃嵩高山。 《晋中兴书》曰:显宗尝使太常丞张放归胙於王导,诏无下拜。 导不敢当,辞以疾。 初,显宗幼冲,见导恒拜。 《晋诸公赞》曰:司马骏镇西戎,既薨,每见其碑,读者无不拜之。 《后魏书》曰:沈文秀为慕容白曜攻之,长围数匝。 自夏至秋,始克。 文秀取所持节衣冠,俨然坐齐内。 乱兵入,文秀厉声数四,身见执而裸送于白曜。 曜左右令拜,文秀曰:"各二国大臣,无相拜之礼。 "   《曹瞒别传》曰:沛国桓邵亦轻太祖。 邵避难交州,得出,首拜谢于庭中。 太祖曰:"跪可解死耶? "遂杀之。 《郭太别传》曰:乡人见太,皆于床下拜。 《郑玄别传》曰:建安元年,自徐州还高密,道遇黄巾贼数万人,见玄皆再拜。 《樊英别传》曰:英尝病卧便室中,英妻遣婢拜问疾。 英下床答拜。 陈寔问英:"何答婢拜? "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 礼,无往而不反。 "   《荀氏家传》曰:魏文帝在东宫,武帝谓曰:"荀公为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 "荀曾病,世子问疾,拜床下。 《三辅决录》曰:孟他字伯郎。 灵帝时,中常侍张让专朝。 让监奴典任家计,他殚家财赂监奴,共结亲厚。 积年,众奴心惭,问他所欲。 他曰:"欲得汝曹拜。 "奴等皆许诺。 时宾客求见让者,门车常数百乘,或累日不得过。 他最后往,众奴以其至,皆迎而拜之,将他车骑入。 众人大惊,谓他与让善,争以珍物遗他。 他得,尽以赂让。 让大喜。 后以葡萄酒遗让,即拜梁州刺史。 《燕书》曰:皇甫真字楚季。 邺城失守,秦王初入,临前殿宴群臣。 数百人皆集东掖门,见侍中王猛来,真等望马首拜之。 明日,更见真,乃卿猛。 猛曰:"昨拜朝,卿何恭慢之相违。 "真答曰:"卿昨为贼,朝是国士。 吾冥拜贼,而卿国士,亦何所怪也? "猛嘉之。 《韩子》曰:礼者,所以貌情也。 中心怀而不谕,故疾趋卑拜以明之。 《燕丹子》曰:田先主见太子,太子侧阶而迎,迎而再拜。 《贾谊书》曰:受计之礼,主所亲拜者二:闻生民之数则拜之,闻登穀则拜之。 《郭子》曰:陶公自上流来(陶侃,字士衡。 )赴苏峻之难,含怒於庾公。 庾公谓必戮已,进退无计。 温公乃劝诣陶公:"卿但径拜,必无他。 我为卿保之。 "庾殊未了,而不得不往,乃从温言诣陶,至便拜。 庾风姿雅润,陶见拜,不觉自起,止之曰:"庾元规何缘拜陶士衡? "   江统祚《谒拜议》曰:以为诸郡吏都无太守伯叔兄敬者,近臣君服,斯服。 然则朝幹佐以下,左右者可从君而拜,君所拜统士。 古者见,宾主皆拜,今日非君臣上下,则不拜。 君之新亲者,惟幹佐小吏则可,君拜,斯拜矣。 君之诸父无道,谓之事甲辰。 仪:臣见诸王直恭敬而已,无鞭板拜揖。 虽於皇帝,为诸祖诸父,其义皆同。 又河南河内诸郡吏,前后亦为太守伯叔兄谒拜者,其比甚众矣。 尚书逸令曰:卞壸等奏:"三代以来,记籍礼经无拜臣之制,惟汉成帝拜张禹,庸主凡臣,不足为轨。 先帝拜司徒导,以元皇兴自蕃国。 布衣之交,拜,在人臣之故。 师而不改,以君拜臣,大教有违,事应改正。 "太后又诏曰:"帝幼少,宜一遵先帝。 "壸等又固争云云:"臣期不奉诏。 "又反覆,乃从外奏。 成帝拜王公,时议曹疑於仪注。 博士杜瑗及陈舒议:"礼无以君拜臣下也。 小会崇谦,非臣下所知,无在仪注之制。 "张闱受侯,不拜。 国太妃表云:昔为晋陵内史,在东海国封内。 时世孙幼小,太妃秉政,前内史迁授除拜日,及当之官,皆上疏拜图,执纯臣之礼。 闿自以虽爵有五等,然执珪受瑞,俱为列国,无相臣之体。 又晋制:拜列侯为相,内史於天朝,不曰陪於蕃国,不称臣。 臣以从古则惧有行简之讥,随俗又恐失君臣之训。 经国垂范,宜有定准,乞出臣表,下八座参详、答报。 "   《唐书》曰:田承嗣方跋扈,佷傲无礼。 郭子仪尝遣使至魏州,承嗣辄望拜之,指其膝谓使者曰:"兹膝不屈於人,今为公拜。 "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7 15:12:1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