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五百四十五 ◎礼仪部二十四 内容: ○丧纪下   《礼记·曾子问》曰:"君薨而世子生,则如之何? "孔子曰:"卿、大夫、士从摄主,北面於西阶南;(变于朝夕哭位也。 摄主,上卿代君听政也。 )大祝裨冕,执束帛,升自西阶,尽等,不升堂,命无哭;(将有事,宜清净。 )祝声三,告曰:'某之子生,敢告。 '升,奠弊于殡东几上。 哭,降。 "曾子问曰:"如已葬而世子生,则如之何? "孔子曰:"大宰、大宗,从太祝而告於祢。 (告生。 )三月,乃名於祢,以名遍告,及社稷、宗庙、山川。 "   又曰:"将冠子,冠者至,揖让而入,闻齐衰、大功之丧,如之何? "(冠者,宾及赞也。 )孔子曰:"内丧则废,外丧则冠而不醴,彻馔而扫,即位而哭。 如冠者未至,则废。 "   又曰:"婚礼既纳币,有吉日,女之父母死,则如之何? "(吉曰谓娶女之日也。 )孔子曰:"婿使人吊。 若婿之父母死,则女之家亦使人吊。 父丧称父,母丧称母。 (各以其正嫡自相吊问,礼之宜。 )父母不在,则称伯父、世母。 (吊礼不废也。 )已葬,婿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丧,不得嗣为兄弟,(嗣,继。 )使某致命。 '女氏许诺而不敢嫁,礼也。 婿免丧,女之父母使人请,婿弗娶而后嫁之,礼也。 "   又曰:"大夫、士有私丧,可以除之矣;而有君服焉,其除之也,如之何? "孔子曰:"有君丧,服于身,不敢私服,又何除焉? 於是乎有过时而弗除也。 君之丧服除,而后殷祭,礼也。 "(谓主人也。 支子则否。 )   又曰:"君薨,既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 "孔子曰:"归居于家,有殷事,则之君所,朝夕否。 "曰:"君既启,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 "孔子曰:"归哭而反送君。 "曰:"君未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 "孔子曰:"归殡,反于君所,有殷事则归,朝夕否。 "   又曰:"君出疆,以三年之戒,以椑从。 君薨,其入如之何? "孔子曰:"供殡服,则子麻弁绖、疏衰、菲、杖。 (棺柩未安,不忍成服于外也。 布弁如爵弁,而用布也。 杖者,为己病。 )入自阙,升自西阶。 (阙谓毁宗也。 柩毁宗而入异于生。 )如小敛,则子免而从柩,入自门,升自阼阶。 君、大夫、士,一节也。 "   又《杂记》曰: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於是存乎书。 又曰:士之子为大夫,父母弗能主也,使其子主之。 无子则为之置后。 凡主兄弟之丧,虽疏亦虞。 (丧事虞祔乃毕。 )   又《杂记下》曰:姑姊妹其夫死,而夫党无兄弟,使夫之族人主丧,妻之党虽亲不主。 (此谓姑姊妹无子寡死。 )而夫若无族矣,则前后家、东西家;无有,则里尹主之。 又曰:或问於曾子曰:"夫既遣而包其馀,犹既食而裹其馀乎? "(言遣既郑而又包之,是与食于人已而裹其馀将去何异。 君子宁为是乎? 言伤廉也。 )曾子曰:"吾子不见大飨乎? 夫大飨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 父母而宾客之,所以为哀也。 "   又《丧服小记》曰:大夫不主士之丧,(士之丧虽无主,不敢摄大夫以为主。 )士不摄大夫,惟宗子。 又《丧大记》曰:疾病,外内皆扫,(为宾客将来问疾也。 疾困曰病也。 )君、大夫彻县,士去琴瑟。 寝东首於北牖下,(谓君来视之时也。 病者居北牖下。 )废床,彻亵衣,加新衣,体一人,(人始生在地,去床,庶几气生也。 彻亵衣,则所加者朝服也。 )男女改服,属纩,以俟绝气。 惟哭先复,复而后行死事。 君设大槃,造冰焉;大夫设夷盘,造冰焉;士并瓦盘,无冰。 设床襢第,有枕,唅一床,袭一床,迁尸于堂又一床,皆有枕席。 君、大夫、士一也。 始死,迁尸于床,幠用敛衾,去死衣。 小臣楔齿用角柶,缀足用燕几。 君、大夫、士一也。 管人汲,授御者,御者差沐于堂上。 君沐粱,大夫沐稷,士沐粱。 甸人为垼于西墙下,陶人出重鬲,管人受沐,乃煮之。 甸人取所彻庙之西北厞薪,用爨之。 管人授御者沐,乃沐。 用瓦盘,挋用巾,如他日。 小臣爪手剪发。 濡濯弃于坎。 又《三年问》曰:"三年之丧何也。 "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弗可损益也。 故曰无易之道也。 "(称其情而立文,称人情之轻重而制其礼也。 群谓亲之党也。 无易犹不易也。 )创钜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 三年者,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 又曰:"然则何以至期也? "(言三年之义如此,则何以有降至於期也。 期者谓为人后者父在为母也。 )曰:"至亲以期断。 "(言服之正,虽至亲皆期而除也。 )"是何也? "(问服断於期之义也。 )曰:"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已变矣,其在天地之中者,莫不更始焉。 是以象之也。 "(法此变易,可以期也。 )"然则何以三年也? "(言法此变易可以期,何以乃三年为。 )曰:"加隆焉尔也,焉使倍之,故再期也。 "(言於父母加隆其恩,使倍期也。 下焉犹然。 )"由九月以下,何也? "曰:"焉使弗及也。 "(言使其恩不若父母。 )故三年以为隆,緦、小功以为杀,期九月为间。 上取象於天,下取法於地,中取则於人,人之所以群居,和壹之理尽矣。 (取象於天地谓法其变易也。 自三年以至緦,皆岁时之数也。 言既象天地,又足以尽人聚居,纯厚之恩也。 )   《左传·哀下》曰:越围吴,赵孟降於丧食,(赵孟,襄子无恤,时有父简子丧。 )楚隆曰:"三年之丧,亲昵之极也。 主又降之,无乃有故乎? "(楚隆,襄子家臣。 )赵孟曰:"黄池之役,先主与吴王有质,曰:'好恶同之。 '今越围吴,嗣子不废旧业而敌之,(嗣子,襄子自谓,欲敌越救吴。 )非晋之所能及也。 吾是以为降。 "   《论语·阳货》曰: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穀既没,新穀既升,钻燧改火,其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 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言子之於父母,欲报之恩,昊天罔极。 而予也有三年之爱乎? )   《孝经援神契》曰:丧不过三年,以期;增倍五五二十五月。 义断仁,(期,十二月也。 再期,二十五月也。 言期增倍则可矣。 复云二十五月者,容有闰,故曰期而后三十五月也。 《春秋》曰:闰月葬,斋,景公看数闰也。 )示民有终,缘丧绝惰。 (再期,万物再终,丧者弥远。 远追慕杀,故因杀以绝。 )   《家语》曰:孔子在卫,司徒敬子卒,夫子吊焉。 主人不哀,夫子哭,不尽声而退。 蘧伯玉谓孔子曰:"卫国鄙俗,不习丧礼,烦吾子辱相焉。 "孔子许之。 掘中霤而浴,(中霤,室中。 )毁灶以缀足,袭尸於床。 及葬,毁宗葛行,(明不复有事于此。 缀足,欲令不解戾也。 毁宗庙之门,西而出行。 神之位在庙门之外。 )出于大门。 及墓,男子西面,妇人东面。 既封,而归,殷道也。 孔子行之。 子游问曰:"君子行礼,不求变俗,夫子变之矣。 "孔子曰:"非此之谓也。 丧事则从其质而已矣。 "   又曰:孔子之丧,公西赤掌葬焉。 唅以蔬米三具,(蔬米,粳米也。 《礼记》曰"嘉蔬"。 )袭衣十有一,称加朝服一,冠章甫之冠,佩象环,径五寸,而綦组绶。 (綦,杂色也。 )桐棺四寸,柏椁五寸,饰桐〈疒啬〉,置翣、设披,周也;设崇,殷也;绸练、设旐,夏也。 (按柩行夹,引棺者也。 崇牙,旌旗节也。 绸练,旌旗之□葬乘车所建也。 旌旗之旒,縿缁布广充幅长寻曰旐也。 )兼用三王之礼,所以尊师,且备古也。 《续汉书·礼仪志》曰:登遐,皇后诏三公典丧事。 百官皆衣白单衣,白帻冠。 闭城门、宫门。 近臣中黄门持兵,虎贲、羽林郎、中署皆严宿卫。 官府各警,北军五校绕宫屯兵,黄门令、尚书、御史、遏者昼夜行陈三公所,手足色肤如礼。 皇后、皇太子哭踊如礼,沐浴如礼。 守宫令兼东园匠将女执事,黄绵、缇缯、金缕、玉押柙如故事。 饭含珠玉如礼,冰盘如礼。 百官哭临殿下。 是日夜,下竹使符到,皆伏哭尽哀。 小敛如礼。 东园匠、考工合东园秘器,表里洞赤,文画日、月、乌、龟、龙、虎、连璧、偃明如故事。 大敛於两楹之间。 干宝《晋记》曰:大鸿胪郑默有母丧,既葬,有司依常还摄职。 默固陈,执久,乃许之。 於是定令,听大臣得终丧焉。 《宋书·礼志》曰:郑玄《丧制》:二十七月而终。 学者多云得礼。 晋初用王肃议,祥禫共月,遂以为制。 江左以来,惟晋朝施用,缙绅之士犹多尊玄议。 《齐书》曰:皇太子妃薨,左卫将军沈文季经为宫臣,未详服不。 正俭议曰:"汉魏已来,宫僚先备臣隶之节,具体在三。 存既尽敬,亡岂无服。 昔庾翼丧妻,王允、滕含犹谓府吏宜有小君之服,况臣节之重,宜依旧君之妻,齐衰,三月而除。 "   《后周书》曰:葬文宣后叱奴氏於永固陵。 帝袒跣至陵所,诏曰:"齐斩之情,经籍彝训,近代沿革,遂亡斯礼。 伏奉遗令,既葬便除,攀慕几筵,情实未忍。 三年之丧,达於天子,古今无易之道,王者之所常行。 但时有未谐,不得全制,军国务重,庶目听朝,縗麻之节,苫庐之礼,率遵前典,以申罔极。 百寮以下,宜依遗令。 "公卿上表固请俯就权制,过葬即吉。 帝不许,引古礼答之,群臣乃止。 於是,遂申三年之制。 五服之内,亦令依礼。 《冲波传》曰:宰我谓:"三年之丧,日月既周,星辰既更,衣裳既造,百鸟既变,万物既易,黍稷既生,朽者既枯,於期可矣。 "颜渊曰:"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俱知暴虎,不知凭河。 鹿生三年,其角乃堕;子生三年,而离父母之怀。 子虽美辩,岂能破尧舜之法,改禹汤之典,更圣人之文,除周公之礼。 改三年之丧,不亦难哉! 父母者天地,天崩地坏,三年不亦宜乎? "   《荀氏家传》曰:荀爽对策曰:"臣闻火生於木,故其德孝。 汉之谥帝称孝,其义取此也。 故汉制天下皆诵《孝经》,选吏则举孝廉,盖以孝务也。 夫丧亲,自尽孝之终也。 今二千石不得行三年丧,非所以崇孝道而称火德也。 顷者汉嗣数乏,枝叶不繁,其咎未必不由此。 往者文帝劳谦自约,行过于俭,故有遗诏,以日易月。 此所谓夷惠激俗,当身而已,贯万世为后嗣法者也。 "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7 15:25:3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