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五百六十三 ◎乐部一 内容: ○雅乐上   《易》曰:雷出地奋,豫。 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书》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胄子,国子也。 古者司乐以教国子。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周礼》曰:大合乐,以致鬼神,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悦远人,以作动物。 又曰:天子宫悬,(四面如宫。 )诸侯轩悬,(去南面,馀三面形如轩,亦曰典轩。 )大夫判悬,(又去其北面。 )士特悬。 凡乐,锺磬之半为堵,全为肆。 又曰: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郑玄注曰:均,调也。 乐师主调其音,大司乐主受此成事已调之乐。 )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 (中犹忠也。 和,刚柔适也。 祗,敬也。 庸,有常也。 )以里耧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兴谓以善物喻善事也。 道读曰遵也者,言古以喻今。 )以乐舞教国子:《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护》、《大武》。 又曰:大司乐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锺,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太簇,歌应锺,舞《咸池》,以祭地祗;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卷》,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黄锺,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护》,以享先妣;乃奏无射,歌夹锺,舞《大武》,以享先祖。 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 又曰: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祗,再变而致羸物及山林之祗,三变而致鳞物及丘陵之祗,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祗,五变而致介物及土祗,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 又曰:凡乐,圜锺为宫,夹锺为角,太簇为征,姑洗为羽。 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於地上之圆丘奏之。 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 凡乐,函锺为宫,大簇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灵鼗,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於泽中之方丘奏之。 若乐八变,则地祗皆出,可得而礼矣。 凡乐,黄锺为宫,大吕为角,大簇为徵,应锺为羽。 路鼓,路鼗,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磬》之舞,於宗庙之中奏之。 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 又曰:凡乐事,以锺鼓奏《九夏》:《肆夏》、《王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簇夏》、《祴夏》、《骜夏》。 (以锺鼓者,先击锺,次击鼓。 九夏,夏,大也,乐之大歌有九。 祴读为陔鼓之陔。 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四方宾来奏纳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出祭奏齐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陔夏,公出入奏骜夏。 )   《礼》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於声。 声成方,谓之音;(方犹文章。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毛,谓之乐。 (干,楯也;戚,斧也;武舞所执也。 羽,翟也,旄牛尾也。 文舞所执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凡音浊者尊,清者卑。 怗懘,弊败不和貌也。 )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卑,其君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衰,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於慢矣。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正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惟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知乐,则几於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同谓齐好恶,异谓别贵贱。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流谓合行不敬也。 离谓析居不和也。 )里裆中出,(和在心也。 )礼自外作。 (敬在貌也。 )里裆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 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 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 (述谓训其义也。 )作者谓之圣,述者谓之明。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化犹生也。 谓犹形体异也。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 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 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 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 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惟大圣乎? 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 仁近於乐,义近於礼,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居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偾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内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僻、邪散、简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故曰:乐者,乐也。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道谓仁义也。 欲谓邪淫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向方,可以观德矣。 (方犹道也。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 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於心,然后乐气从之。 又曰:魏文侯问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 新乐之如此,何也? "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 弦匏笙簧,会守拊鼓。 始奏以文,复乱以武。 治乱以相,讯疾以雅。 君子於是语,於是道古。 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 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 及犹侏儒,犹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 此新乐之发也。 "文侯曰:"敢问溺音,何从而出也? "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傲僻骄志。 此四者,淫於色而害於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夫肃肃,敬也。 雍雍,和也。 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 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 《诗云》:'诱民孔易',此之谓也。 然后圣人作为鞉、鼓、椌、楬、埙、篪。 此六者,德音之音也。 然后锺、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 锺声鉴,鉴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锺声,则思武臣。 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 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 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 鼓鼙之声,欢,欢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 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 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 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 致乐所以治心者也。 (致犹深审也。 子读如不子之子。 油然,新生好貌也。 善心生则寡於利欲,寡於利欲则乐矣。 志明行成,不言而见信如天也,不怒而见畏如神。 )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 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鄙诈入之谓利欲生。 )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 故乐也者,动於内者也;礼也者,动於外者也。 乐极和,礼极顺。 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不生易慢焉。 (极,至也。 )故德辉动於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 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措之天下无难矣。 乐也者,动於内者也;礼也者,动於外者也。 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 (减犹倦也。 盈犹冫益也。 )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里癔而反,以反为文。 (乐以统情,礼以理行,情溢而行倦,则进之,隘之则使反。 进谓自负强,反谓自损神也。 文犹美也。 )礼减而不进则销,里癔而不反则放。 故礼有报,而里裥反,(放,淫于声乐不能止也。 报读曰褒,犹进也。 )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 (得谓晓其义,知其归。 )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钺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 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侪焉。 "   又曰:孔子闲居,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 "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 "子夏曰:"三无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 "孔子曰:"'夙夜基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 "子夏曰:"言尽於此而已乎? "孔子曰:"何为其然也? 君子之服,犹有五起焉。 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 无声之乐,气志既得;无体之礼,威仪翼翼;无服之丧,施於四国。 无声之乐,气志既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服之丧,以畜万邦。 无声之乐,日闻四方;无体之礼,日就月将;无服之丧,纯德孔明。 无声之乐,气志既定;无体之礼,施及四海;无服之丧,施於孙子。 "   又曰:入门而金作,示情也。 升歌《清庙》,示德也。 下管象武,示事也。 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 又曰: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 德威而教尊,五穀时熟,然后赏之以乐也。 又曰:《郊特牲》曰:宾入大门而作《肆夏》,示易以敬。 (宾,朝聘者。 易,和悦也。 )卒爵而乐阕,孔子屡叹之。 (美此礼也。 )里裆阳来者,礼由阴作者,阴阳和而万物得也。 《传》曰:曹太子来朝,享曹太子。 初献,乐奏而叹。 (酒始献也。 )施父曰:"曹太子其有忧乎! 非叹所也。 "(施父鲁大夫也。 )   又曰:晋郄至如楚聘,且莅盟。 楚子享之,子反相,为地室而悬焉。 郄至将登,金奏作於下,(击锺而奏乐也。 )惊而走出。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7 17:01:0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