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五百七十五 ◎乐部十三 内容: ○锺   《释名》曰:锺,空也。 空内,受气多,故声大。 《说文》曰:锺,秋分之音,物锺成也。 《易通卦验》曰:人主冬至日,纵八能之士,击黄锺之宫,则人主敬善,公卿大夫诚信。 《礼记》曰:知悼子卒,未葬。 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锺。 杜蕢自外来,闻锺声曰:"安在? "曰:"在寝。 "杜蕢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 "又酌曰:"调饮斯。 "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 又《乐记》曰:锺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 武君听锺声则思武臣。 《周礼·冬官·凫氏》曰:凫氏为锺镈,薄厚之所震动,清浊之所由出,侈弇之所由兴。 有说,(说犹意。 )锺已厚则石,(太厚则声不发。 )已薄则播,(大薄则声散。 )侈则柞,(柞读为咋咋然之咋,声大外也。 )弇则郁,(声不舒扬。 )长甬则震。 (锺掉则声不正。 )锺大而短,则声疾而短闻;(浅则躁,躁易竭也。 )锺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 (深则安,安难息。 )   又曰:凫氏为锺,两栾谓之铣。 又曰:磬师掌教击编锺。 又《春官》曰:锺师掌教金奏。 (击金以为奏节。 金谓锺镈也。 )   《左传·襄二》曰:莒人伐我东鄙,围台。 季武子救台,遂入郓,取其锺以为公盘。 又襄六年曰:吴公子札自卫如晋,将宿於戚,(戚,孙文子之邑。 )闻锺声曰:"异哉! 吾闻之辨而不德,必加於戮。 夫子获罪於其君,以在此也,惧犹不足而又何乐? 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於幕上也。 君又在殡,而可以乐乎? "(献公卒,未葬也。 )   又曰:郑伯有嗜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锺焉,朝至而未己。 又曰:郑人赂晋侯歌锺二肆。 注曰:肆,列也。 悬锺十六为一肆,二肆,三十二枚。 又《昭二十一》曰:天王将铸无射,(周景王无射,锺名,律中无射。 )泠州鸠曰:"乐,天子之职。 夫音,乐之舆也,而锺,音之器也。 天子省风以作乐,器以锺之,(锺,聚也,以器聚音。 )舆以行之。 小者不窕,大者不槬。 窕则不咸,(不充满人心也。 )槬则不容。 (心不堪容也。 )心是以感,感实生疾。 今锺槬矣,王心不堪,其能久乎? 又曰:宋左师每食击锺。 又曰:郑伯始朝于楚,楚子赐之金。 既而悔,与之盟曰:"无以铸兵。 "故以铸三锺。 《尔雅》大锺曰镛,其中谓之剽,(音瓢。 )其小者谓之栈。 (音醆。 郭璞:醆曰镛,一曰镈。 )   《国语》曰:晋克潞之役,魏颗以身却退秦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勋铭于景锺。 又曰:周景王二十三年,铸无射而为之大林。 锺成,伶人告和。 王谓伶州鸠曰:"锺果和矣。 "对曰:"上作器,民乐之,则为和。 今民莫不怨恨。 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臣不知其和。 "(贾逵曰:大林,无射副也。 )   《汉书》曰:高祖庙有十锺,受千石。 撞之,声闻百里。 《后汉书》郑司农曰:于锺唇之上祛也,鼓所击处也。 舞县谓之旋,旋虫谓之幹。 旋属锺柄,所以悬之。 《魏志》曰:初,汉铸锺,铜工柴玉巧意多所造作。 杜夔令工铸锺,其声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 玉甚厌之,白太祖。 太祖取所铸锺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 《晋书》裴頠令荀藩终父勖之志,铸锺凿磬,以备郊庙。 《宋书》曰:汉中城固县汉水崖际有声如雷,俄顷崖崩,有铜锺十二。 《赵书》曰:将军张珍领郡县民丁万人徙洛阳六锺:猛虡、九龙、翁仲、铜驼、飞廉,锺一没盟津中。 萧子显《齐书》曰:张瑰字祖逸,吴郡吴人。 父永右光禄大夫,晓音律。 宋孝武问永以太极殿前锺声嘶。 永答曰:"锺有铜滓。 "乃扣锺,求其处,凿而去之。 声遂清越。 "   《十六国春秋》曰:石勒耕,辄闻锺铎之音或在前后。 惧以问翼伽,伽曰:"作劳耳鸣,无不祥也。 "勒至平原,常在平人师驩家为奴,有老父谓勒曰:"君龙鱼发际,际四道已成。 当贵为人主。 甲戌之岁,王彭祖可图。 "勒曰:"若如公言,不敢忘德。 "忽然不见。 每耕又闻鼓角之声,勒又告诸奴。 又闻之,因曰:"吾初在家,恒闻如是。 "诸奴白驩,驩奇而免之。 至是众归焉。 《庄子》曰:"梓庆削木为鐻,见者惊犹鬼神。 鲁侯问其术,对曰:"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 齐七日,忘吾四支,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区别,见成鐻,然后加手。 "鐻似夹锺也。 《管子》曰:黄帝作五声以正五锺,一曰青锺大音,二曰赤锺重心,三曰黄锺洒光,四曰景锺昧其明,五曰黑锺隐其常。 五声既调,然后作五行。 《尸子》曰:郑公谓子产曰:"饮酒之不乐,锺鼓不鸣,寡人之性也。 国家之不乂,朝廷之不理,与诸侯交之不得志也,子之任也。 子无入寡人之乐,寡人无入子之朝。 "自是以来,子产理郑,城门不闭,国无盗贼,道无饿人。 孔子曰:"若郑公之好乐也,虽抱锺而朝可也。 "   戴延之《西征记》曰:陕县城西北二面带河。 河中对城西北角,水涌起铜锺,翁仲头发常出水上,涨减恒与水齐。 晋军当至,发不复出,惟见水异,嗟嗟有声,声闻数里。 翁仲本在城内大司马门外,为贼所徙,当西入关,至此而没。 《吕氏春秋》曰:晋平公铸为锺,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 师旷曰:"不调。 请更铸之。 "公曰:"吾皆以为调矣。 "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知锺不调也,臣窃耻之。 "至于师涓而果知锺之不调也。 《慎子》曰:鲁庄公铸大锺,曹翙入见,曰:"今国褊小而锺大,君何不图之。 "   《鬻子》曰:大禹治天下也,以五声听之政。 曰:"教寡人以义者,击之锺。 "   《韩子》曰:叔孙相鲁,有子曰孟丙,竖牛妒之。 叔孙为丙铸锺。 锺成,丙不敢击,使竖牛请之叔孙。 竖牛不为之请,又欺之曰:"吾已为尔请之矣。 使尔击之。 "叔孙闻之曰:"丙不请而擅击锺。 "遂怒之,丙出奔齐。 《尸子》曰:锺鼓之声,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喜而击之则乐。 其意变,其声亦变。 意诚感之达於金石,而况人乎? 《晏子》曰:景公为大锺,将悬之。 仲尼、伯常骞、晏子三人俱朝,曰:"锺将毁之。 "撞之,果毁。 公见三子问之,晏子对曰:"锺大不以礼,故曰将毁。 "仲尼曰:"锺大悬,下气上薄,故曰将毁。 "伯常骞曰:"今日庚申,雷日也。 阴莫胜於雷,故曰将毁。 "   《韩子》曰:智伯欲伐仇由而道难不通,铸大锺遗之,方车二轨。 仇由大悦,除涂将内之。 赤章曼支谏曰:"此小所以事大也,今以大事小,兵必随之。 "仇由君不听,曼支因断毂而驰至齐。 十月,仇由亡。 《淮南子》曰:阖闾伐楚,破九龙之锺。 (许慎注曰:刻虡为九龙悬锺也。 贾子云:毁十龙之锺。 )   又曰:齐景公族铸大锺,撞之於庭下,郊雉皆雊。 许慎注曰:族,聚也。 锺声如雷震,雉皆应之。 "   又曰:孟秋之日,西舒御好白色,白彩撞白锺,故处西宫。 又曰:锺之与磬也,近之则锺音亮,远之则磬音彰。 (磬,石也。 音清明,远闻而彰著。 )物固有近不若远,远不若近者。 《山海经》云:丰山者有锺,霜降则鸣。 又曰:炎帝之孙伯峻。 伯崚生鼓延,是为锺。 《吕氏春秋》曰:黄帝又命伶伦铸十二锺,和五音。 始奏之,曰咸池。 《东方朔传》曰:汉武帝未央宫殿前锺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 大怪之,召待诏王朔问之,朔对曰:"有兵气。 "上更问东方朔,朔对曰:"王知其一,不知其二。 臣昔闻:铜,土之子。 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匡裥崩弛者,故锺先鸣。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上曰:"应在几日? "朔曰:"在五日内。 "居三日,南郡太守言有山崩,延袤二十馀里。 上大笑,赐帛三十匹。 郭缘生《述征记》曰:洛阳太极殿前大锺六枚。 父老云:曾有欲移此锺者,聚百数长縆挽之,锺声震地,咸惧,不敢复犯。 陆翙《邺中记》:大面广外一丈二尺,小面广七尺。 或作蛟龙,或作鸟兽,绕其上。 何法盛《晋中兴书》曰:义熙十一年,霍山崩毁,出铜锺六枚,上有文古科斗书,人莫能识。 晋潘岳《关中记》曰:汉昭帝平陵、宣帝杜陵,二陵锺在长安。 夏侯征西,欲徙诣洛阳,重不能致,悬在清明门门里道南。 其西者,平陵锺;东者,杜陵锺也。 王子年《拾遗记》曰:帝颛顼居位,文德者则锡以锺磬,武德者锡以干戈。 戴延之《西征记》曰:锺大者三十二,博山头形瑰纽作狮子头。 锺大者三十二,博山头二丈,厚八尺,大面广一丈二尺,小面七尺。 或作蛟龙,或作鸟兽,周绕其外。 《唐杂制》曰:凡私家不设锺磬。 三品已上,女乐五人。 五品已上,不过三人也。 虞喜《志林》曰:吴时於江水中得锺,有百馀字,募求读者,并无人晓。 《乐什图征》曰:君子铄金为锺,四时九乳,是以撞锺以知君,锺调则君道得。 宋均注曰:"九乳法九州。 "   又曰:圣王往承天定爵禄,人者不过其能,尊卑有位,位有物,物有宜,功成者赏,功败者罚,故里衩锺。 宋均注曰:"不过能,谓量能授爵也。 有罪,鸣锺以攻之也。 《白虎通》曰:锺之为言动也。 阴气用事,万物动成。 锺为气,用金声也。 镈者,时之声也,节度之所生也。 有节度则万物昌,无节度则万物亡。 《异苑》曰:魏时,殿前锺忽鸣。 张华曰:"蜀铜山崩。 "   《说苑》曰:鼓法天,锺法地。 秦始皇建千石之锺,立万石之虡。 傅玄《歌辞》曰:雷师鸣锺鼓,风伯吹笙簧。 西母出穴听,王父吟东厢。 《三礼图》曰:凡锺十六枚,同为一笋,虡为编锺。 特悬者谓之镈。 又曰:镈,锺之大者也。 形如锺,但大耳。 其在虡,亦一枚而已。 《三辅黄图》曰:如皇虡高三丈,锺小者千石。 《通礼义纂》曰:锺磬半为堵,全为肆。 轩悬三面,歌锺三肆。 判凭悬两面,歌锺二肆。 特悬一面,惟磬而已。 又曰:圆锺,夹锺也。 於位在卯,气生於房心、为宫,天帝之明堂。 故奏乐先奏圆锺,为宫。 又曰:驾入,撞蕤宾之锺。 左五锺皆应者。 案:蕤宾位居午,午主阳,阳主动,象王自外动而入,方居之始,故先作之。 而东厢应者,东为阳,阳主动,明以静主动,使之相应也。 驾出,撞黄锺,右五锺皆应。 黄锺位居子,子为阳,阳主动,象王自内动而出,方行之始,故先作之。 而西厢应者,西为阴,阴主静,明以动告静,使之相和也。 《广古今五行记》曰:会稽人陈清於井中得小锺,长七寸二分,上有古文十八字,其四字可识,云:会稽岳命。 郭璞云:愍怀丧覆,元帝中兴之应,自宣帝至恭帝数十八。 又曰:陕州黄河有铜锺在水,水大小恒自浮出。 每晦朔阴雨之日,辄鸣,声响悲亮。 行客闻之,莫不怆然。 又曰:晋中朝,有人悬铜为盘,晨夕恒鸣,如人扣打。 以白张华,华曰:"此盘与洛锺宫商相谐,故声相应。 可错令轻,则韵乖自止。 "   《古今乐录》曰:高庙中四锺皆秦。 时庙锺也,重千二百斤。 明帝徙二锺在南宫。 张衡《东京赋》曰:发鲸鱼,铿华锺。 薛综注曰:天子出则鸣蒲牢。 海中大鱼名鲸,海岛中语裥大兽名蒲牢,畏鲸鱼。 鲸鱼一击,蒲牢辄大鸣呼。 凡锺欲令大鸣,故作蒲牢於上,所以击之者鲸鱼。 有篆刻文,故曰华锺也。 戴延之《西征记》曰:洛阳太极殿前左右各三铜锺相对。 锺大者三十二围,小者二十五围。 《唐书》曰:唐太宗召张文收於太常,令与少卿祖孝孙参定雅乐。 有古锺十二,近代惟用其七。 馀有五锺,俗号哑锺,莫能通者。 文收吹律调之,声皆响彻。 时人咸服其妙。 ○錞于   《周礼》曰:以金錞和鼓。 《宋史》云:广汉什邡人段祖以錞于献始兴王鉴。 其器高三尺六寸,围二尺四寸,圆如筩,色黑如漆,甚薄,上有铜马,以绳悬马,令去地尺馀,灌之以水。 又以器盛水於下,以芒当心跪注錞于,以手振芒,则其声如雷,清响良久乃绝。 《后周书》:斛斯徵迁太常卿。 里裥錞于者,近代绝无此器。 或有自蜀得之,皆莫之识。 徵见之曰:"此錞于也。 "众弗之信。 徵遂引干宝《周礼注》,以芒筒捋之,其声极振,众乃叹服。 徵乃取以合乐焉。 《乐书》曰:錞于者,以铜为之。 其铜像锺,顶大,腹扌絜口弇,上以伏兽为鼻,内悬子铃铜舌。 凡作乐,振而鸣之,与鼓相和。 又曰:凡金为乐器有六,皆锺之类也。 曰锺,曰镈,曰錞,曰镯,(音浊)曰铙,(奴交切。 )曰铎。 (大各切。 )镈如锺而大。 錞于也,圆如椎;头,上大下小,所谓"金錞和鼓"。 镯,钲也,形如小锺,军行为鼓节。 铙,铃而无舌,有柄而执之。 铎如大铃。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7 18:06:25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