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五百八十一 ◎乐部十九 内容: ○箫   《释名》曰:箫,肃也。 其声肃肃清也。 《尔雅》曰:大箫谓之{⺮言},小者谓之筊。 (郭璞注曰:{⺮言}二十二管,长尺四寸。 筊十六管,长尺二寸。 箫,一名籁也。 )   《博雅》曰:箫,大者二十三管,无底;小者,十六管,有底。 《通礼义纂》曰:伏羲作箫,十六管。 蔡邕曰:箫,编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长则浊,短则清。 以蜜蜡实其底而增减之,则和。 然则邕时无洞声者矣。 《易说》曰:夏至之乐,补以箫。 箫长四寸。 郑玄曰:箫亦管,形似鸟翼。 鸟,火禽也。 火数七。 夏时火用事,二七十四,箫之长由此也。 《三礼图》曰:雅箫长尺四寸,二寸四彄。 颂箫二寸,十六彄。 仲夏之月,令乐师均管箫。 箫长则浊,短则清。 以密蜡实其底而增减之,则和。 管成而音定,无所复调,当与琴瑟相参。 《风俗通》曰:舜作箫,其形参差,像凤翼。 十管,长尺二寸。 《白虎通》曰:箫者,中吕之气也。 《尚书·益稷》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毛诗·臣工·有瞽》曰:既备乃奏,箫管备举。 《春秋说》曰:夏至作乐,闻以箫笙。 《周礼·春官·小笙师》曰:小笙师掌吹箫。 《史记》曰:伍子胥鼓腹吹箫,乞食於吴市也。 又曰:周勃吹箫给丧事。 谢承《后汉书》曰:灵帝善鼓琴、吹洞箫。 《丹阳记》曰:江宁县南三十里有慈姥山。 积石临江,生箫管竹。 王褒《洞箫赋》所称,即此也。 其竹圆致,异於众处。 自伶伦采竹嶰谷,其后惟此簳见珍,故历代掌给乐府,而俗呼曰鼓吹。 《凉州记》曰:吕纂咸宁二年,有盗发张骏墓,得白玉樽、玉笛、紫玉箫。 《列仙传》曰:箫史者,秦缪公时人。 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 缪公女弄玉好之,以妻焉。 其后随凤去。 故秦人作凤女祠於雍宫,代有箫声。 《江表传》曰:孔权攻合肥不下,而还休,兵皆上道。 权与吕蒙等在后,魏将张辽奄至,鼓吹惊怖,不能复鸣箫唱。 甘宁援刀欲斫之,於是始作之。 《庄子》曰:南郭子綦谓颜成子游曰:"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 "郭象曰:"天籁,箫也。 "   《秦子》曰:一人执规,十手自负;一人吹箫,长短皆应。 《傅子》曰:马先生能使木人吹箫,比妙般输、墨翟,不劣古矣。 ○笳   杜贽《笳赋序》曰:昔伯阳避乱入戎,戎越之思有怀土风,遂建斯乐,美其出於戎貉之俗,有《大韶》,夏之音。 曹嘉之《晋书》曰:刘畴曾避乱坞壁,贾胡百数欲害之。 畴无惧色,援笳而吹之,为《出塞》、《入塞》之声,动其游客之思,於是群胡皆泣而去。 《蔡琰别传》曰:琰字文姬。 先适河东卫仲道。 夫亡无子,归宁於家。 汉末大乱,为胡骑所获,在左贤王部伍中。 春月登胡殿,感笳之音。 晋《先蚕仪注》曰:车驾住,吹小菰,发大菰,即笳也。 又曰:胡笳,汉旧录有其曲,不记所出本末。 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故谓曰胡笳。 《夏仲御别传》曰:激南楚,吹胡笳,风云为之摇动,星辰为之变度。 《世说》曰:刘越石为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 越石始乘月登楼清啸,胡贼闻之,皆凄然长叹。 中夜奏胡笳,贼皆流涕。 人有怀土之切,向晓又吹之,贼并弃围奔走。 ○笙   《释名》曰:笙,生也。 象物管地而生。 以匏为之,其中空以受簧。 《尔雅》曰: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郭璞曰:大笙列管,匏中施簧也。 管端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 犍为舍人曰:大笙音声众而高也。 小者音相和也。 )   《白虎通》曰:笙之言施也,牙也。 万物始施而牙。 笙者,太簇之气也,象万物之生也。 故曰笙有七正之节焉,有六合之和焉。 天下乐乐之,故谓之笙。 古之善吹笙者,有王子晋,见《列仙传》,周灵王之太子也。 《毛诗·鹿鸣》曰: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尚书·益稷》曰:笙镛以间,鸟兽跄跄。 (孔安国曰:间,迭也。 吹笙击锺,鸟兽仰德,相率而舞跄跄然也。 )   《礼记·檀弓上》曰: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 (五日弹,十日笙歌,除曲外也。 琴以手,笙歌以气也。 )   又曰:女娲之笙簧。 《周礼·春官》曰:笙师掌教吹笙。 《乡饮酒》曰:笙入奏《南陔》、《白华》。 邯郸绰《五经折疑》曰:夫笙者,法万物始生,导达阴阳之气,故有长短。 黄锺为始,象法凤凰。 蔡邕《月令章句》曰:季秋之月上丁入学,习吹笙,所以通气也。 管、箫、笙、竽、埙、篪,皆以吹鸣者也。 《穆天子传》曰:西王母吟月,吹笙鼓簧,(簧在笙中。 )衷心翔翔。 民之子,惟天之望。 《吕氏春秋》曰:墨子见荆王,衣锦吹笙。 ○竽   《易通卦验》曰:冬至吹黄锺之律,间音以竽。 竽长四尺二寸。 (郑玄曰:管类也,竹为之,形参差像鸟羽也。 )   《周礼》曰:笙师掌教吹竽。 竽三十六簧也。 《礼记·月令》曰:仲夏之月,命乐师调笙竽。 《风俗通》曰:谨案"《礼记》竽竹簧长四尺二寸。 "今二十三管。 《世本》曰:随作竽。 《楚辞》曰:代奏郑卫鸣竽,张伏献驾,辩楚劳商。 (伏羲作琴造驾辩之曲。 楚人自作劳商之歌,皆妙曲也。 )   《通礼义纂》曰:汉武帝时,丘仲作竽笙三十六管。 《乐府杂录》曰:将竽形类小钟,以手捋之即鸣。 《乐府图》曰:吹竽有以知法度。 竽音调则度数得见。 《列仙传》曰:商丘子胥者,高邑人也。 好牧豕吹竽,年七十不取妇而不老。 邑人乃奇怪之,从受道。 问其要,言但食木菖蒲根饮水,不饥,不老如此。 传世见之,三百馀年。 贵戚富室闻之,取而服之,不能终岁,辄止堕慢矣。 谓将复有匿术也。 《文心雕龙》曰:林籁结响,讽如竽琴。 《淮南子》曰:孟夏,南宫御女衣赤采,吹笙竽,煦也,立春之气,煦生万物也。 管三十六宫,管在左右,和十三宫,管在中。 今之竽,并以木代瓠而漆之,无复八音矣。 荆梁之南尚仍古制。 桓谭《新论》曰:成少伯工吹竽,见安昌侯张子夏鼓琴,谓曰:"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以为知音。 "   《韩子》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粟食与三百人等。 宣王死,湣王即位,一一听之,处士走。 或云:韩昭侯田岩使一一听之,乃知其滥吹也。 《新序》曰:楚王使谒者徐光迎方与盲人能吹竽者,龚遂乃止。 ○簧   《毛诗》曰:巧言如簧。 又曰: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 (阳阳,无所用其心也。 )   《汉武内传》曰:西王母命侍女许飞琼鼓震虡之簧。 《世本》曰:女娲作簧。 (宋均曰:女娲,黄帝臣也。 )   《三礼图》曰:雅簧上下各六。 《神仙传》曰:王遥有竹箧,未尝开。 后将茅子担箧入石室,室中有二人,遥自取一枚以二枚与室中人对,共鼓之。 《潜夫论》曰:簧削锐其头,有伤害之象,塞蜡密有口舌之类,皆非吉祥善应也。 ○埙   《世本》曰:埙,暴新公所造,亦不知何人。 周畿内有暴国,岂其时人乎? 本作壎。 (音许袁切。 )围五寸半,长三寸半,凡六孔。 宋均注云:暴公国,平王诸侯也。 《乐书》曰:壎者,喧也。 周平王时,暴辛公烧土为之。 《说文》曰:壎为乐器,亦作埙也。 壎谓声浊而喧喧然。 今雅乐部用也。 《尔雅·释乐》曰:大壎谓之嘂,即埙也。 锐上平底,形象秤锺。 大者如鹅子,声合黄锺大吕也;小者如鸡子,声合太簇夹锺也。 皆六孔,与篪声相谐。 故曰:壎篪相应。 《风俗通》曰:埙,烧土为也。 围五寸半,长三寸半,有四孔,其二通,凡六孔也。 埙,一作壎字也。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7 18:29:3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