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清修妙论笺 上卷 内容: 日抄玄经秘典圣贤教戒省心律己格言计二百条高子曰:摄生尚玄,非崇异也。 三教法门,总是教人修身、正心、立身、行己、无所欠缺。 为圣为贤,成仙成佛,皆由一念做去。 吾人禀二五之精,成四大之体,富贵者,昧养生之理,不问卫生有方;贫穷者,急养身之策,何知保身有道? 指神仙之术为虚诬,视禅林之说为怪诞也。 六欲七情,哀乐销烁,日就形枯发槁,疾痛病苦,始索草根树皮,以活精神命脉。 悲哉,愚亦甚矣! 保养之道,可以长年,载之简编,历历可指,即《易》有《颐卦》,《书》有《无逸》,黄帝有《内经》,《论语》有《乡党》,居子心悟躬行,则养德养生,兼得之矣。 岂皆外道荒唐说也? 余阅典籍,随笔条记成编,笺曰《清修妙论》。 《老子》曰:“人生大期,百年为限。 节护之者,可至千岁,如膏之炷小与大耳。 众人大言我小语,众人多烦我少记,众人悸怖我不怒。 不以人事累意,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长生不死之药。 ”《庄子》曰:“能遵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今世之人,居高年尊爵者,皆重失之。 《福寿论》曰:“贫者多寿,富者多促。 贫者多寿,以贫穷自困而常不足,无欲以劳其形、伐其性,故多寿。 富者奢侈有余,贼心害性,所以折其寿也。 乃天损有余以补不足。 然有贫而促者,必德不足,是以夭耳。 故世人当安其分。 若今官爵之非分,车马之非分,妻妾之非分,屋宇之非分,货易之非分,神能记之,使之灾焉,病焉,夭焉,人不知也。 ”又曰:“故世人幸而得之者,灾也;分而得之者,吉也。 人年五十,能补其过,悔其咎,布仁惠之恩,垂悯恤之念,奉德不欺,圣人知之,贤人护之,天乃爱之,人乃悦之,鬼神敬之,富贵长守,寿命安康。 是去攻劫之患,除水火之灾,必可保生,以全上寿矣。 ”麻衣道者曰:“天地人等列三才,人得中道,可以学圣贤,可以为神仙。 况人之数与天地万物之数等。 今之人,不修人道,贪爱嗜欲,其数消减,只与物同也,所以有老病夭殇之患。 鉴乎此,必知所以自重,而可以得天元之寿矣。 ”《阴符经》曰:“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 世之人不能秉灵烛之照迷情,持慧剑以割爱欲,则流浪生死之海,是害先于恩也。 ”《参赞书》日:“年高之时,阳气既弱,觉阳事辄盛,必慎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 一度不泄,一度火灭;一度火灭,一度添油。 若不制而纵情,则是膏火将灭,更去其油。 故《黄庭经》云:‘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 ’”黄帝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可寿百岁。 ”彭祖曰:“凡人不可无息,当渐渐除之,人身虚无,但有游气,气息得理,而病不生。 ”又曰:“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不劳,神不极,可寿千岁。 ”《吕览》曰:“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 毕数之务,在乎去害。 何谓去害? 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 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 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 ”仲长统《昌言》曰:“屈者以夫伸,蓄者以夫虚,内者以夫外也。 气宜宣而遏之,体宜调而养之,神宜平而抑之,必有次和者矣。 夫善养性者得其和。 邻脐二寸谓之关,关者,所以关藏呼吸之气,禀授四体也。 故气长以关息,气短者其气稍升,其脉稍促,其神稍越。 至于以肩息而舒,其神稍专,至于以关息而气衍矣。 故养寿者,当致气于关,是为要术。 ”崔瑊《箴》曰:“动不肆勤,静不燕逸,有疾归天,医不能恤。 太上防疾,其次萌芽,腠理不蠲,骨髓奈何? ”黄帝问歧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人年至半百,而动作衰敝,时世异耶? 人将失之耶? ”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故尽终其天年,度百岁。 今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精,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 ”《亢仓子》曰:“导筋骨则形全,剪情欲则神全,靖言语则福全。 ”《唐书》有云:“多记损心,多语耗气。 心气内损,形神外散。 初虽无觉,久则为弊。 ”《续博物志》曰:“眼者身之镜,耳者体之牖,视多则镜昏,听众则牖闭。 面者神之庭,发者脑之华,心悲则面焦,脑减则发素。 精者体之神,明者身之宝,劳多则精散,营竟则明消。 ”应璩诗曰:“昔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莠。 往拜问三叟:何以得此寿? 上叟前致词:室内姬粗丑。 二叟前致词:量腹接所受。 下叟前致词:暮卧不覆首。 要哉三叟言,所以寿长久。 ”柳公度年八十九,或问之,曰:“吾不以脾胃暖冷物、熟生物,不以元气佐喜怒,气海常温耳。 ”温公《解禅六偈》曰:“忿怒如烈火,利欲如铦锋,终朝长戚戚,是名阿鼻狱。 颜回甘陋巷,孟轲安自然,富贵如浮云,是名极乐国。 孝悌通神明,忠信行蛮貊,积善来百祥,是名作因果。 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行之诚且久,是名不坏身。 道德修一身,功德被万物,为贤为大圣,是名佛菩萨。 言为百世师,行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名光明藏。 ”茅季伟诗云:“欺诳得钱君莫羡,得了却是输他便。 来往报答甚分明,只是换头不识面。 多置田庄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雕墙峻宇无歇时,几日能为宅中客? 造作田庄犹未已,堂上哭声身已死。 哭人尽是分钱人,口哭原来心里喜。 众生心兀兀,常住无明窟,心里为欺谩,口中佯念佛。 ”是皆真实不虚话也。 闻此则少者当戒,况老人乎! 薛子曰:“养得胸中无一物,其大浩然无涯。 有欲则邪得而入之,无欲则邪无自而入。 且无欲则所行自简,又觉胸中宽平快乐,静中有无限妙理。 ”又曰:“常沉静则含蓄义理深,而应事有力。 故厚重静定宽缓,乃进德之基,亦为老人养寿之要。 ”“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一毫念虑杂妄,便当克去。 志固难持,气固难养。 主敬可以持志,少欲可以养气。 ”“人若不以理制心,其失无涯。 故一念之刻即非仁,一念之贪即非义,一念之慢即非礼,一念之诈即非智。 此君子不可一念起差,至大之恶,由一念之不善,而遂至滔天。 ”“修德行义,守道养真,当不言而躬行,不露而潜修,外此一听于天。 若计较成仙作祖,邀名延誉,则日夕忧思,况未必遂,徒自劳扰,是为不知天命。 ”“才舒放即当收敛,才言语便思简默。 不可乘喜而多言,不可乘快而多事。 须有包含,则有余味,发露太尽,恐亦难继.故慎言语,养德之大;节饮食,养生之大。 ”“积德积善,不知其善,有时而得用;弃礼背义,不知其恶,有时而蒙害。 故庄敬日强,轻肆日偷。 ”“圣人不怨天,不尤人,心地多少洒落自在。 常人才与人不合即尤人,才不得于事即怨天,其心忿忮劳扰,无一时之宁泰,是岂安命顺时之道? ”“心诚色温,气和词婉,必能动人。 若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人未己合,不可急求其合。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有无限余味。 ”“佛言苦乐逆顺,道在其中。 夫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素夷狄行乎夷狄,随寓而安,圣贤也,何有苦乐逆顺之异哉? 苦乐逆顺,固外也,以吾道处之,则无不可。 ”“世人所以不达道者,正以浮幻相缠,役役无了时也。 苟能具天眼,勘破世故,则虚名薄利,皆为吾累。 古之人所以适其适,而不适人之所共适者,为己重也。 ”“人生世间,要见识高远。 见识高远,则不为浅近眩惑。 日观世事之盛衰,夜观气运之消长。 由其盛衰也,吾以出处应之;由其消长也,吾以进退随之,则祸可避而害可禳。 不然,奔役梦,几何不为时势所害? ”“世间陷阱,在在有之,要人醒醒耳。 眼一少昧,足一少偏,心一少惑,则堕落阱中,安能出哉? 身在阱中,心悔前日之非,晚矣! 此君子贵乎知微。 ”“敬者德之聚也。 敬则众善毕集,不敬则怠惰放僻随至,而德败矣。 持敬而无间断,则诚矣。 未能诚者,由敬而入,敬以存心,其体湛然,自无杂虑。 况庄敬亦是保养身心元气的工夫。 ”“衣垢不湔,器缺不补,对人犹有惭色;行垢不湔,德缺不补,对天岂无愧心? ”“君子对青天而惧,闻雷震而不惊;履平地而恐,涉风波而不惧。 ”“破爪伤肤,坏梳摘发,色为之变;聚珍瘗身,列艳靡骨,心为之安。 ”“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 倚仁义道德者,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化于未明之谓神,止于未为之谓明,禁于已着之谓察,乱而后制之谓瞽。 故于事物之扰,不可不先此三者。 ”“为家以正伦理、别内外为本,以尊祖睦族为先,以勉学修身为次,以树艺牧畜为常。 守以节俭,行以慈让,足己而济人,习礼而畏法。 可以寡过,可以静摄,而无扰扰于前矣。 ”“吾人不可以不知命,矧老人乎? 人之所志无穷,而所得有限者,命也。 命不与人谋也久矣,安之故常有余,违之则常不足。 惟介以植内,和以应外,听其自来,是安命也”。 “心本可静,事触则动。 动之吉为君子,动之凶为小人。 孟子曰:‘我四十不动心。 ’是不为外物动也。 ”“泛交不若寡交,多求不若慎守。 ”“易损而难覆者,精也;易躁而难静者,神也。 惟养元气充满,则精神融和,遇损遇躁,常有主以制之矣。 ”“造道者可谓之富,失学者可谓之贫,听天者可谓之达,无耻者可谓之穷。 ”《书》曰: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乃济。 ”君子立心,未有不成于容忍,而败于不容忍也。 容则能恕人,忍则能耐事。 一毫之拂,即勃然而怒,一事之违,即愤然而发,是无涵养之力,薄福之人也。 是故大丈夫当容人,不可为人容;当制欲,不可为欲制。 东坡曰:“蜗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疲,竟作粘壁枯。 ”此言深可为不知进退者戒也。 夫人事之役役,计谋之敝敝,人皆以人事可以致富贵,计谋可以立功名,殊不知一作一辍,有造物以宰之。 为之而成者,非其能也,命之至也,适与造物侔也。 况为之而不成者多乎? 造物无言也,人不可以惑其听;造物无形也,人不可以渎其公。 世之人役役敝敝于百年之间,无顷刻之自安者,不亦深可哀也? 不足为造物挠,深足为造物笑。 “心上有刃,君子以含容成德;川下有火,小人以忿怒殒身。 ”“惟心与天一,故理之所得者独明,而能开人心之迷。 心与地一,故水之所汲者独灵,而能涤人心之陋。 故以一杯之水,而能疗医所不治之疾,罔不瘳者,岂由水之灵哉? 实资于道之用也。 不知者为妄诞。 ”“人心思火则体热,思水则体寒。 怒则发竖,惊则汗滴,惧则肉颤,愧则面赤,悲则泪出,慌则心跳,气则麻痹。 言酸则垂涎,言臭则吐唾。 言喜则笑,言哀则哭。 笑则貌妍,哭则貌媸。 又若日有所见,夜必梦扰;日有所思,夜必谵语。 梦交则泄精,气怒则发狂。 此皆因心而生者也,人可于灵君使令一刻不在绛宫以统百属乎? ”太一真人曰:“予有经三部,共只六字,儒者诵之成圣,道士诵之成仙,和尚诵之成佛,而功德甚大,但要体认奉行。 一字经曰忍,二字经曰方便,三字经曰依本分是也。 三经不在大藏,只在灵台。 ”有味乎言哉! 又曰:“心静可以通乎神明,事未至而先知,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也。 盖心如水也,久而不挠,则澄彻见底,是谓灵明。 故心静可以固元气,万病不生,百岁可活。 若一念挠浑,则神驰于外,气散于内,荣卫昏乱,百病相攻,寿元自损。 ”嵇中散曰:“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 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修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 ”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 滋味煎其脏腑,醴醪煮其肠胃,馨香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内外受敌,身非木石,何能久乎? 又曰:“善养生者,清虚静泰,少思寡欲。 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 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不顾,非贪而后抑也。 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守白独着。 旷然无忧患,宁然无思虑。 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自济,同乎大顺。 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和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 亡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 若此以往,庶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 ”《贞白书》曰:“质像所结,不过形神。 形神合,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 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 何以能致为仙? 是修铸炼之事极,感变之理通也。 譬之为陶,当埏埴为器之时,是土而异于土,虽燥未烧,遇湿即败,烧而未熟,不久尚坏。 火力既足,表里坚固,河山有尽,此形无灭。 假令为仙者,以药石炼其形,以精灵莹其神,以和气濯其质,以善德解其缠,万法皆通,无碍无滞。 欲合则乘云驾雾,欲离则尸解质化,不离不合,则或存或亡。 各随所业,修道讲学,以跻仙路,永保长年。 ”“夫人只知养形,不知养神,只知爱身,不知爱神。 殊不知形者,载神之车也,神去人即死,车败马即奔也。 ”“养寿之法,但莫伤之而已。 冬温夏凉,不失时序之和,所以适身也。 若重衣厚褥,体不甚苦,以致风寒之疾;厚味脯腊,醉饱肥甘,以致结聚之患;美色妖冶,嫔妾盈房,以致虚损之祸;淫声艳曲,怡心悦耳,以致荒耽之惑。 故世人不终耆寿,咸多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消筋肉,血气枯槁,经络壅闭,内里空虚,招来众疾,一有所感,便不可支。 是由正气日衰,邪气日盛故耳。 ”《太上日用经》曰:“饮食餐完,禁口端坐,莫起邪念,世事俱忘,存神定意,眼不视物,耳不听声,息心内守,调息绵绵,呼吸自在,似有如无。 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中津生,灵真附体,得至长生,与天齐寿。 ”《道林摄生论》曰:“老人养寿之道,不令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久劳,皆损寿也。 时令小劳,不致疲倦,不可强为不堪之事。 食毕,少行百步,以手摩腹百过,消食畅气。 食欲少而数,恐多则难化。 先饥而食,先渴而饮,先寒而衣,先热而解,勿令汗多。 不欲多唾,唾不令远。 勿令卧熟扑扇,勿食生冷过多。 勿多奔走,勿露卧空阶,而冒大寒、大热、大风、大露。 勿伤五味: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 此数者,老人犹当加意。 ”“老人摄生,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 调引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予夺之要。 忍怒以全阴气,忍喜以全阳气。 然后将草木药饵以救亏缺,后炼金丹以定无穷。 他若自己修为,要当居贫须要安贫,居富切莫矜富。 居贫富之中,恒须守道,勿以贫富改志易性。 识达道理,似不能言,作大功德,勿自矜伐。 年至五十以外,以至百年,美药勿离于手,善言勿离于口,乱想勿生于心。 勿令心生不足,好恶常令欢喜。 勿得求全于人,勿得怨天尤命。 常当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 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神散,多欲则智乱,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丧,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憍,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述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 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惟无多无少,几于道矣。 ”《要记》曰:“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暮无大醉;终身之忌,暮常护气。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 大饱伤肺,大饥伤气。 勿当屋梁脊下睡卧,卧勿头向北。 勿点灯烛照卧,六神不安。 大汗勿脱衣,多得偏风,半身不遂。 卧处勿令有孔隙,风入伤人。 最寒勿令火炉安向头旁,令人头重目赤鼻干。 冬日冻足冻脑,春秋脑足俱冻。 寅日剪指甲,午日剪足甲,烧白发,并吉。 勿食父母本生所属禽兽之肉,令人魂魄飞扬。 勿忍溺并怒抛,以致膝冷成痹。 勿忍后并强努,以致气痔腰疼。 入庙宇必恭敬,勿姿意注目。 见怪勿得惊恐,以怪为怪。 数者是亦养生之大者,当究心焉。 ”《关尹子》曰:“人之平日,忽焉目见非常之物者,皆精有所结而然;病目忽见非常之物,皆心有所歉而然。 苟于吾心能于无中示有,则知吾心能于有中示无,但不信之,自然不神。 或曰:彼识既昏,谁能不信? 应曰:如捕蛇人而不畏蛇,彼虽梦蛇,而心亦不怖。 道无鬼神,独往独来。 ”又曰:“困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服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少言者,不为人所忌;少行者,不为人所短;少智者,不为人所劳;少能者,不为人所役。 壮者当知三在四少,以遵吾生,矧高年之人,于此可不更加珍重,以保全天年? ”“长生之法,保身之道,因气养精,因精养神,神不离身,乃得常健。 ”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又曰:“无劳尔形,无摇尔精,归心静默,可以长生。 ”“天地以生成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乐为本。 安乐所可致者,以保养为本。 先其本,则本固,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 寿岂不永? 故摄生有三:曰养神,曰惜气,曰防疾。 忘情去智,恬澹虚无,离事全真,内外清凈,如是则神不内耗,境不外惑,真一不杂,神自宁矣,是曰养神。 抱一元之本根,固归真之精气,三焦定位,六贼忘形,识界既空,参同斯契,虚实相通,名曰大通,则气自定矣,是曰惜气。 饮食适时,温凉合度,出处无犯于八邪,动作不可为勉强,则身自安矣,是曰防疾。 ”又曰:“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外贪快乐,姿情好尚,务外则虚内矣。 所谓养内者,使五脏安和,三焦守位,饮食得宜,世务不涉,是可长寿。 ”《庄子》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饮食之间为最,而不知预为之戒者,过也。 若能常自谨畏,病疾何由而起? 寿考焉得不长? 贤者造形而悟,愚者临病不知,诚可畏也。 ”“劳者,劳于神气;伤者,伤于形容。 饥饱过度则伤脾,思虑过度则伤心,色欲过度则伤肾,喜怒过度则伤肝,悲愁过度则伤肺。 又如风寒暑湿则伤于外,饥饱劳役则伤于内。 昼感则伤于荣,夜感则伤于卫。 经行内外,劳一而二,由二而十,真气外散,五邪入内,使人肌肉内消,神气短少,饮食渐减,行步无力,虽欲久生,恐无能矣。 ”《道院集》曰:“游心虚静,结志玄微,委虑无欲,归计无为。 凝神灭想,气和体舒,达延生命,寿与天齐。 ”又云:“检情摄念,息业养神。 悟妄归真,观空见性。 常习静明,不为魔动,心我两忘,神气自满。 ”又云:“止念令静,观理令明。 念静理明,不死可能。 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气和体柔,长生可求。 ”此皆至妙要论。 “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 胸臆之设,犹宫室焉;支体之位,犹郊境焉;骨节之分,犹百川焉;腠理之间,犹四衢焉。 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 故至人能理其身,亦犹明君能治其国。 爱民安国,爱气全身;民弊国亡,气衰身谢。 故上士施医于未病之先,防守于未败之日。 故摄生者,先除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屏虚妄,六曰除嫉妒。 六者若存,真经空念,不能挽其衰朽矣。 ”又曰:“冬则朝勿饥,夏则夜勿饱。 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过日出后。 心内澄则真人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秽去其身。 行欺诈则神悲,好争竞则神沮。 轻侮于人则减算,杀害于物必伤年。 行一善则神魂欢,作一恶则心气乱。 人能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神形安静,灾病不生,仙禄注名,鬼簿落籍。 寿福安宁,由此兆始。 ”《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之数七,丈夫之数八。 ”女子过七七四十九数,则任脉虚,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以渐枯槁,华色失荣。 丈夫过八八六十四数,则五脏皆衰,筋骨解弛,血脉短促,精气耗散,天道闭塞,日就憔悴,肌肉无华。 故上寿之人,年过常数,皆由衣食充足,药饵扶护,孝子贤孙,承欢爱养,调其朝夕,适其寒温,上顺天心,下契人理,顺天之道,寿命无疆。 岱翁曰:“尝见世人,治高年之人疾患,竟同少年,乱投汤药,妄行针灸,以攻其病,务欲速愈。 殊不知上寿之人,血气已衰,精神已散,至于视听聪明不及,手足举动,肢体不随,心志沉昏,头目玄晕,气脉妄行,则宿疾时发,或秘或散,或冷或热,此皆老人常态。 不慎治之,急投峻药取效,或吐或汗,或解或利,老弱之人,不能禁架。 汗则阳气泄,吐则胃气逆,泻则元气脱,立致不虞,此老病大忌。 更不可用市中买药,并他人闻说病源,不知药味,送来服饵,及虎狼之药,切宜仔细。 若身有宿疾,或时发动,则随其疾状,用温平顺气、开胃补虚中和汤药,调停饮食,或随食物变馔治之,最为要法。 ”“养寿之道,与仙佛二教最是快捷方式,故清凈明了四字最好。 内觉身心空,外觉万物空,破诸妄相,无可执着,是曰清凈明了。 ”故《说心法》曰:“前不接灭,后不引起,前后断绝,中间自孤。 当体不顾,应时消灭,知体已灭,豁然如空。 古事过去空,今事眼前空,未来决定空。 一切尘劳,是大虚妄,不可执而为有,自障吾心,结成烦恼。 ”《金经大乘法》云:“身便是幻,幻时所化,又是幻中之幻。 世即是梦,梦时所见,又是梦中之梦。 辗转虚妄,如声外有响,形外有影,形声影响,起于一真。 影外影为三等妄,梦中梦是两重虚。 ”“一切诸有,如梦如幻;一切烦恼,是魔是贼。 人生一世中,其梦无数,梦中一一称我,梦中之我,岂非空乎? 要知梦既是空,身亦如梦,何以迷着? ”“谛思身之未生,有象乎? 有名乎? 有我乎? 身之既化,有象乎? 有名乎? 有我乎? 身前身后,两不可知,安得于中偏执为我,爱恋忧怖,终日戚戚? ”“物之生成谓之造,物之变灭谓之化,性之分别谓之识,一切含识谓之相。 相续有情,名随因报,流转无穷。 有能遗物离人,超出造化之外,卓然独存,其惟大觉圣人乎? ”“万物自万物,二仪中虚空自无碍;万念自万念,一心中虚空自无碍。 ”“无数之形,自古生化而不停;无数之情,自古差别而不平;无数之事,自古烦恼而不定;无数之有,自古成坏而不久。 往者无迹,来者无极。 若悟一一皆空,即当心如太虚,洞然无碍,有何介怀,更生色相? ”“天地万物,因妄相和合而生;人世万事,因妄情交结而成。 念起念止皆自心,念起则一切烦恼起,念止则一切烦恼止。 何不见心,以息此念? 念起即觉,如川欲泄,篑土可塞,襄陵势绝。 如火欲燃,杯水可沃,燎原势灭。 觉念止念,宜速而切。 ”晁文元曰:“修行之法,两熟居先。 智断之理熟,则事事皆空,岂空留碍;力制之功熟,则念念不起,自然安闲。 智断即观,力制即止也。 ”“万沤起而复破,水性常存;千灯明而复灭,火性原在。 忘情之心,不住于相,如汤消冰,冰汤俱尽,无可分别。 触境之心,未能不动,如谷应声,即应即止,无复有余。 ”“不茹荤饮酒,是祭祀斋,非心斋也。 汝能一志,无以耳听以心听,无以心听以气听。 疏瀹汝心,除嗜欲也;澡雪汝精,去秽累也;掊击其志,绝思虑也。 无思无虑,则心专于道;无嗜无欲,则乐于道;无秽无累,则合于道。 心无二想,名曰一志。 ”《太上九行》曰:“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于动,是名上三行。 行无名,行清凈,行诸善,是名中三行。 行忠孝,行知足,行推让,是名下三行。 ”“不止之心,妄心也;不动之心,真心也。 归心不动,方是自心。 此是止息之义,故其文以自心为息。 ”又曰:“息者气也,自者从也,气从心起,故心住则息住,心行则息行。 ”所以禅道二宗,以息心为最切要。 《楞严圆觉注》曰:“心息相依,息调心静,入胜定地,似尤简径。 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入三菩提,此最权舆。 神气相合,气和神清,清和久久,自然长生。 ”晁公曰:“梦觉之初,诸念未念,方寸之室虚白生,此清境可爱。 昧爽之初,群动未动,方丈之室虚白生,此静又更可爱。 此时进道,表里相应,真可乐也。 五鼓之后,睡觉而坐,自觉神清气清,耳中音清,其妙无比。 ”又曰:“垢渐去而鉴渐明,魄渐销而月渐满。 攻竹木,先节干则枝叶易去,迎刃而解。 日损妄念,先去其胸中尤甚者。 惩忿窒欲,老人最要一事。 ”“了知起灭意,决定生死根,不复随缘转,是名不动尊。 在造化中,身不由己;在情境中,心亦如此。 悟妄识真,缘妄入理,率以为常,至于殁齿。 ”“十魔军最要提防:一欲,二忧愁,三饥渴,四触爱,五睡眠,六怖畏,七疑悔,八瞋恚,九利养虚称,十自高慢人。 ”圭峰曰:“随时随处,息业养神。 ”,昙伦云:“行住坐卧,离念凈心。 人可以利济通达者,常力行之;患难困苦者,力救之,皆如己身之事,此外功德也。 修此勿责人报,勿希天佑,天若有灵,人若有知,理合何如哉! 清心释累,惩忿窒欲,求自然智,住无碍行,此内功德也。 修此勿期道胜,勿思瑞应,经若不诬,教若不虚,理合何如哉! ”“斋戒沐浴,此外清凈也;息心玄妙,此内清凈也。 ”“所见有是有不是,此世间妄眼也。 无是无不是,方为出世真眼。 所知有可有不可,此为世间妄心也。 无可无不可,方为出世真心。 高一步者,眼界常不分别,心界常得安和。 ”“浮世乃生老病死之洪都,忧悲苦恼之窟宅,此八字无人无之。 明悟之人,知彼我同,当于事过即空,不留妄想。 ”《三根六如论》曰:“对眼根之尘,如见梦时物,如变幻化像;对耳根之尘,如闻空中风,如听禽兽语;对意根之尘,如汤释冰雪,如冶销金铁。 ”“歆然之欲,憋然之忿,隐然之忧,皆逆道心,于身心有损;翛然自得,怡然自适,恬然自息,皆顺道心,于心为益。 去彼取此,取之无斁。 ”《心经》曰:“色即是空。 ”非无色之空,恐人执色为碍耳。 “空即是色。 ”非有色之色,恐人执空为碍耳。 色空双泯,心境一如无纤尘可拂,方是了然旷达。 “恣口腹者,神仙目之为啄腐吞腥;佞富贵者,高士比之为吮痈舐痔。 ”《造化因心偈》曰:“赋象各由心,影响无欺诈。 原无造化工,群生自造化。 ”贯休曰:“举世遭心使,吾师独使心。 万缘随日尽,一句不言深。 ”“仕宦之间,暗触祸机;衽席之上,密涉畏途;轮环之中,枉入诸趣。 故世间有怨府畏途,祸胎鬼趣,积习宴安于其中,不自觉悟者,可为贤乎? ”“见彼如意极快之事,不当羡慕。 世事皆有倚伏,如意处常有大不如意之变。 事难缕述,理可尽思,以此对治,自然甘处。 ”“颜回如愚,王湛为痴,士有隐德,人何由知? 权要之门,喧烦会合;道义之宅,阒寂荒凉。 ”齐己诗云:“心清鉴底潇湘月,骨冷禅中太华秋。 ”陈陶诗云:“高僧示我真隐心,月在中峰葛洪井。 ”二诗读之,令人气格爽拔。 阴澹语索袭曰:“先生弃众人之所收,收众人之所弃。 宅不弥亩,而志忽九州岛;形居尘俗,而栖心天外。 ”《庄子》曰:“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孔旻曰:“怒气剧炎火,焚烧徒自伤。 触来勿与竞,事过心清凉。 ”《关尹子》曰:“无一心,五识并驰,心不可一;无虚心,五行皆具,心不可虚;无静心,万化密移,心不可静。 借能一则二偶之,借能虚则实满之,偕能静则动摇之。 惟圣人能敛万有于一息,故无有一物可役吾之明彻;散一息于万有,故无有一物可间吾之云为。 ”又曰:“运者车也,所以运者,是牛非车;思者心也,所以思者,是意非心也。 不知所以然而然,惟不知所以然而然,故其来无从,往无在,故能与天地本原不古不今。 ”《谭子化书》曰:“爪发者我之形,何爪可割而无害,发可截而无痛,荣卫所不至也。 则知我本无害,而筋骨为之害;我本无痛,而血肉为之痛。 所以喜怒非我作,哀乐非我动。 我为形所昧,形为我所爱。 达此理者,可以出生死之外。 ”又曰:“动而不知其动者,超乎动者也;静而不知其静者,超乎静者也。 超乎动,阳不可得而推;出乎静,阴不可得而移。 阴阳不能变,而况万物乎? 故不为物所诱者,谓之至静。 ”“形动而心静,神凝而迹移者,无为也;闲居而神扰,拱默而心驰者,有为也。 无为则理,有为则乱。 无为至易,非至明者,不可致也。 ”“阳之精曰魂与神,阴之神曰尸与魄。 神胜则为善,尸强则为恶。 制恶兴善则理,忘善纵恶则乱。 理久则尸灭而魄炼;乱久则神逝而魂消。 尸灭魄炼,神与形合而为仙;神逝魂消,则尸与魄同而为鬼,自然之道也。 夫目以娱艳为华,心以声名为贵,身好轻鲜之饰,口欲珍奇之味,耳快美好之音,鼻悦馨香之气。 此六者,皆败德伤性,伐其灵根者也。 有之则宜远,无之不可求,忘其所趣,任其自然。 ”“心上一毫不留,若有心求乐,则有所著。 功名富贵,固无可乐,道德性命,亦无可乐。 《庄子》所谓至乐无乐,可以进道。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 知天命,是至诚之道,则与数参而无待于推数矣。 ”“人心本无思虑,只是将以往未来之事终日念想。 故知事未尝累人心,人心自累于事,不肯放耳。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又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不自矜,故长。 惟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所谓曲则全,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善计不容筹策,善行无关键而不可开。 是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又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二章经》云:“断欲去爱,识自心源,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是亦为道。 ”又曰:“佛教十恶,吾亦当戒。 身恶三者:杀,盗,淫。 口恶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意恶三者:嫉,妒,恚。 此十事不顺圣道,名曰大业。 ”有骂佛者,骂止,问:“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 今子骂我,我亦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 犹响应声,影之追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恶人害贤,犹如仰天吐唾,唾不至天,还堕自身。 ”“佛经有二十难,在吾人,切身似有十四难,不可不勉。 贫穷乐舍难;豪贵好善难;忍色忍欲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人灭我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不轻贫贱难;见货不贪难。 ”“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色欲之患,甚于牢狱,牢狱有解脱之时,色交无合魂之礼。 情欲所爱,岂惮驰驱? 虽有虎口之祸,心存甘伏,投泥自溺。 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又曰:“人欲爱生,爱从忧生,忧从怖生。 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仙经》云:“觉与阳合,寐与阴并。 觉多则魂强,寐久则魄壮。 魂强者生之人,魄壮者死之徒也。 若餐元和,彻滋味,使神清气爽,至于昼夜常醒,是得长寿。 ”又曰:“性本至凝,物感而动,习动既久,胡能遽宁? 既习动而播迁,可习静而恬宴。 故善习者,寂而有裕;不善习者,烦而无功。 是以将躁而制之以宁,将邪而闲之以正,将求而抑之以舍,将浊而澄之以清。 于此习久,则物冥于外,神鉴于内,不思静而心自静矣。 ”《大道歌》曰:“大道不远在身中,万物皆空性不空。 性若不空和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 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 物在心中神不清,耗散真精损筋骨。 神御气兮气留形,不须药物自长生。 术则易知诀难遇,纵然遇了不专行。 所以千人万人学,毕竟终无一个成。 神若出兮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 如此朝朝并暮暮,自然赤子产灵胎。 ”重阳师曰:“老人于十二时中,行住坐卧,一切动中,要把心似泰山,不摇不动,谨守四门眼耳鼻口,不令内入外出,此名养寿紧要。 ”又曰:“断缘者,断尘俗事也。 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足。 恬简自安,尘累日远。 《经》云:‘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或显德露能,或救人扶己,或遗问庆吊,以事往还,或假修隐逸,以希誉望,或酒食结朋,以图厚报。 此皆巧蕴心机,以干时利,既非顺道,更防养寿。 凡此之类,悉令远去。 ”《收心论》曰:“烦邪乱想,随觉即除;毁誉善恶,闻即拨去。 莫将心受,心受则满,心满则道无所居。 要令闻见是非,不入于心,是心不外受,名曰虚心。 使心不逐外,是名安心。 心安而虚,道自来居。 ”《真观论》曰:“真观者,智士之先觉,能人之善察也。 一餐一寐,俱为损益之源;一行一言,乃系祸福之本。 虽则巧持其末,不如拙戒其本。 观本知末,又非躁竞之情。 是故收心简事,日损有为,体静心闲,方可观妙。 ”“人居尘世,难免营求。 虽有营求之事,而无得失之心,即有得无得,心常安泰。 与物同求而不同贪,与物同得而不同积。 不贪即少忧,不积则无失。 迹虽同人,心常异俗。 ”又曰:“若色病重者,当知染色都是由想之一字上来。 想若不生,终无色事。 色想外空,色心内忘,妄想心空,谁为色主? 《经》云:色者想尔,想悉是空,何关于色? ”“心如眼也,纤尘入眼则不安。 小事关心,心必乱动。 既有动病,难入定门。 养性静心,急除此病。 ”《西升经》曰:“形神合同,故能长久。 ”《生神经》曰:“身神并一,则为真身。 ”入道之人,力有浅深,深则兼被于形,浅则惟及于心。 被形者,神人也。 及心者,但得慧觉,不免凋谢。 何者? 慧是心用,用多则心劳,初得少慧,悦而多辨,神气漏泄,无灵光润身,遂致早终。 若大人含光藏辉,以期全备,凝神宝气,神与道合。 故山有玉,草木以之不凋;人怀道,形骸与之永久。 ”《坐忘枢要》曰:“人心当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绝,无以于心。 然后内观正觉,觉一念起,即须除灭,随起随灭,务令安静。 惟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冥虚心,不冥有心。 不依一法,而心常住,此法玄妙,利益甚深。 ”又曰:“得道之人,心身有五时七候。 心有五时者,一、动多静少;二、动静相半;三、静多动少;四、无事则静,事触还动;五、心与道合,触而不动。 进至此地,罪垢灭尽,无复烦恼,始得安乐。 七候者,一、举动顺时,容色和悦;二、宿疾并消,身心轻爽;三、填补天伤,还元复命;四、延数千岁,名曰仙人;五、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六、炼气成神,名曰神人;七、炼神合道,名曰至人。 虽久学定,心身无五时七候者,促龄秽质,色谢归空。 ”《坐忘铭》曰:“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公堂。 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自长。 触则形弊神逸,想则梦离尸僵。 气漏形归厚土,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昌。 转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 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 造化不知规准,鬼神莫测行藏。 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 ”文逸《曹仙姑歌》云:“我为诸君说真的,命蒂从来在真息。 照体长存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 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须教谨防失。 宫室虚闲神自居,灵腑煎熬枯血液。 ”又曰:“朝丧暮损人不知,气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用竭元和神乃去。 无心心即是真心,动静两忘为离欲。 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 本来二物互相亲,失却将何为本柄? 混合为一复忘一,可与元化同出没。 ”又曰:“念中景象须除灭,梦里精神牢执持。 元气不住神不安,蠹木无根枝叶干。 休论涕唾与精血,达本穷源总一般。 此物何曾有定位,随时变化因心意。 在体感热即为汗,在眼感悲即为泪,在肾感合即为精,在鼻感风即为涕。 纵横流转润一身,到头总是神水溃。 神水难言识者稀,资生一切由真气。 但知恬淡无思虑,斋戒宁心节言语。 一味醍醐甘露浆,饥渴消除见真素。 ”又云:“不去夺名与逐利,绝了人情总无事。 自然决裂滞何人,在我更教谁制御? 掀天声价又何如? 倚马文章何足贵! 荣华衣食总无心,积玉堆金成何济。 ”又曰:“名与身兮果孰亲? 半生岁月太因循。 比来修炼赖神气,神气不全空苦辛。 可怜一个好基址,金屋玉堂无主人。 ”谭景升曰:“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 只此忘之一字,是无物也。 六祖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斯之谓欤? ”白玉蟾曰:“薄滋味以养气,去嗔怒以养性,处卑下以养德,守清凈以养道。 名不系簿籍,心不在势利,此所以出人之彀,与天为徒。 ”又曰:“大道以无心为本,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凈为基。 若施于身,必节饮食,绝思虑,静坐以调息,安寝以养气。 心不驰则性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拔则丹结。 然后灭性于虚,宁神于极,可谓不出户庭而妙道得矣,岁月其有穷乎? ”郝太古曰:“道不负人,人自负道。 日月不速,人算自速。 勇猛刚强,不如低心下气;游历高远,不如安静养素;图名逐利,不如穷居自适;饱饫珍馐,不如粗粝充腹;罗绮盈箱,不如布袍遮体;说古谈今,不如缄口忘言;逞伎夸能,不如抱元守一;趋炎附势,不如贫穷自乐;怀怨记仇,不如洗心悔过;较长量短,不如安心自怡。 道气绵绵,行之得仙,得意忘言,自超太玄。 ”释兴曰:“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明色非色。 人为六根贪使,不能自神其神。 人能眼不贪视美色,耳不贪听淫声,鼻不贪闻香馥,舌不贪嗜珍馐,身不贪恋色欲,意不贪妄思虑,一心不动,六门严守,物物头头,左右护持,不伤真性,神聚气全,与天长年。 ”栖云先生曰:“心随境转,境逐心生。 若要心定,世人爱的我不爱,世人做的我不做,红尘万缘,勾引不动,自然心清意静,阴阳不能陶铸。 ”《书》曰:“喜乐无极则伤心,心伤则意不存,而皮革焦枯。 怒忿炎烁则伤肝,肝伤则血不荣,而筋萎破阴。 临食更忌暴嗔,令人神惊梦逸。 ”“心之神发于目,久视则伤心。 肾之精发于耳,久听则伤肾。 ”《书》云:“唾者,溢为醴泉聚,流为华池府,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溉脏润身,宣通百脉,化养万神,肢节毛发,华采坚固,故曰: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又曰:“息心以养气,息机以死心。 ”《经》曰:“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 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流,外三宝不诱中而扰。 ”《天隐子》曰:“洁身虚心,深居静室,收心复性,遗形忘我,万法通灵,是为五渐之门。 ”《孙真人卫生歌》曰:“天地之间人为贵,头像天兮足像地。 父母遗体能宝之,洪范五福寿为最。 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 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 欲求长生须戒性,火不出兮心自定。 木还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还延命。 贪欲无穷忘却精,用心不已失元神,劳形散尽中和气,更仗何因保此身? 心若太费费则劳,形若太劳劳则怯,神若太伤伤则虚,气若太损损则绝。 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 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热难停。 发宜多梳气宜炼,齿宜数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仑, 【注曰:昆仑即人之头面也,当如下句修之。】 双手揩摩常在面。 【注曰:以双手扯摄两耳,抱头摇摆,以两手一呵十搓,擦面四围,以合骨摩拂双眼,以双手抱脑后,】【以中食二指互击天鼓,皆修昆仑法也。】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日增辛聊减苦,秋来辛减少加酸,季月大咸甘略戒,自然五脏保平安。 若能全减身康健,滋味能调少病难。 春寒莫着绵衣薄,夏月汗多须换着,秋冬觉冷渐加添,莫待病生才服药。 惟有夏月难调理,伏阴在内忌冰水,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至秋冬成疟痢。 身旺肾衰色宜避,养肾固精当节制,常令肾实不空虚,日食须知忌油腻。 太饱伤神饥伤胃,太渴伤血多伤气,饥餐渴饮莫太过,免致膨(月享)损心肺。 醉后强饮饱强食,去此二者不生疾。 人资饮食以养生,去其甚者自安逸。 食后徐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 夜半灵根灌清水,丹田浊气切须呵。 饮酒可以陶情性,剧饮过多招百病。 肺为华盖倘受伤,咳嗽劳神能损命。 慎勿将盐去点茶,分别引贼入人家。 下焦虚冷令人瘦,伤肾伤脾防病加。 坐卧防风吹脑后,脑内受风人不寿。 更兼醉饱卧风中,风入五内成灾咎。 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鲤朝北知臣礼,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鬼神俱不喜。 养体须当节五辛,五辛不节反伤身。 莫教引动虚阳发,精竭容枯百病侵。 不问在家并在外,若遇迅雷风雨大,急宜端肃畏天威,静坐澄心须谨戒。 恩爱牵缠不自由,利名萦绊几时休? 放宽些子留余福,免致中年早白头。 顶天立地非容易,饱食暖衣宁不愧,思量难报罔极恩,朝夕焚香拜天地。 身安寿永事如何? 胸次平夷积善多。 惜命惜身兼惜气,请君熟玩卫生歌。 ”《西升经》曰:“凡人见人之死亡而哀之,何不哀自身? 哀身不如爱神,爱神不如舍神,舍舍不如守身,守身长久长存也。 神生形,形成于神。 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 形神合同,相生相成。 神常爱人,人不爱形,故绝去圣智,归无为也。 ”《大有经》曰:“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 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哺有方,长而滋味不偏,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 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哺不足,长而滋味过多,壮而声色恣放者,弱而夭。 生长而合度,加之以道养,寿年未可量也。 ”胡孔明曰:“常人不得无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约念,静身损物,先去乱神犯性者,此亦啬神之一术耳。 ”《黄帝中经》曰:“静者寿,躁者夭。 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 然静易御,躁难持,尽慎养之宜者,静亦可养,躁亦可养也。 凡重贵势者,虽不中邪,精神内伤,亦多死亡。 ”又曰:“养性者,要使习以成性,性自为善,外病不得而侵,能治病于未病之先,不特饵药餐霞。 其于平居,五常俱全,百行周备,虽无药饵,亦可长年。 德行不足,纵有金丹,寿亦不永。 ”嵇中散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薄为四难;神荡精散为五难。 五者不去,心虽希寿,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挽其夭且病也。 五者能绝,则信顺日济,道德日全,不祈生而有神,不求寿而延年矣。 扁鹊论曰:“食能排邪而安脏腑,神能爽志以资血气。 摄生者,气正则味顺。 味顺则神气清,神气清则合真之灵全,灵全则五邪百病不能干也。 故曰:水浊鱼瘦,气昏人病。 夫神者,生之本,本者,生之真。 大用则神劳,大劳则形疲也。 ”《彭祖摄生论》曰:“目不视不正之色,耳不听不正之声,口不尝不正之味,心不起不正之念。 四者忘魂丧精,减折寿算者也。 ”《黄帝内传》曰:“食风者灵而延寿算,食谷者多智而劳形神,食草者愚痴而足力,食肉者鄙勇而多嗔,服气者常存而得道。 ”《小有经》曰:“才所不胜而强思之,伤也;力所不任而强举之,伤也。 深忧而不解,重喜而不释,皆伤也。 ”《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故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凶。 夫不祥者,人之所不争;垢辱者,人之所不欲。 能受人所不欲则足矣,得人所不争则宁矣。 ”《妙真经》曰:“视过其目者明不居,听过其耳者精不守,爱过其心者神不居,牵过于利者动即惧。 ”“道言吉凶祸福,窈冥中来。 其灾祸也,非富贵者可请而避;其荣盛也,非贫贱者可欲而得。 惟修福则善应,为恶则祸来。 ”又曰:“神者魂也,降之于天;鬼者魄也,经之于地。 是以神能服气,形能食味。 气清则魂爽,形劳则魄浊。 服气者绵绵而不死,身腾于天;食味者混混而殂,形归于地,理自然也。 ”《上仙经》曰:“有者因无而生,形者须神而立。 故有乃无之宫,形乃神之宅也。 莫不全宅以安主,修身以养神。 若气散归空,游神为变,犹火之于烛,烛靡则火不居;水之于堤,堤坏则水不住。 魂劳神散,何以长年? ”《定观经》曰:“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惟一。 制而不着,放而不动,处喧无恶,涉事无恼者,此是真定。 以无事为真定,有事为应迹。 ”《群仙语录》曰:“专精养神,不为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 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保气以存精。 思虑兼忘,冥想内视,则身神并一,以近于道。 ”《理论要记》曰:“性耽玄虚,情寡嗜好。 不知荣华之可贵,非强身以自高;不见淫僻之可欲,非闲防以自正。 体至仁,含至静,超迹尘滓,栖真物表,想道结襟,以无为为事,近于仙道,一也。 其次,希高敦古,克意尚行。 知荣华为浮寄,忽之而勿顾;知声色能伐性,捐之而勿取。 剪阴贼,树阴德,惩忿欲,齐毁誉,处山林,修清真,近于仙道,二也。 其次,身居禄位之场,心游道德之乡。 奉上以忠,临下以义。 于己薄,于人厚,仁慈和易,博爱弘施,外混嚣尘,内含澄寂,潜迹密修,好生恶死,近于仙道,三也。 其次,潇洒荜门,乐贫甘贱。 抱经济之才,泛然若无;洞古今之事,旷然若虚。 爵之不动,禄之不受,确乎以方外为尚,恬乎以摄生为务,近于仙道,四也。 其次,禀明颖之资,怀秀拔之节,奋志机之旅,当锐巧之师,所攻无敌,一战而胜。 然后静以安身,和以保神,精以致真,近于仙道,五也。 其次,追悔既往,洗心自新,虽失之于壮齿,冀收之于晚年。 以功补过,过落而功全;以正易邪,邪忘而正在。 坎坷不能易其操,喧哗不能乱其性,惟精惟一,积以诚着,近于仙道,六也。 其次,至忠至孝,至贞至廉,按真诰之言,不待修学而自得。 比干剖心而不死,惠风溺水而复生。 伯夷叔齐之高风,曾参闵子之大孝。 人见其殁,而道见其存。 如此善行,充塞天地,谓之隐景潜化,死而不忘,此亦自然,人品超越,近于仙道,七也。 人能得此七近,谓之拔陷区,出溺途,碎祸车,登福舆,可与涉养生之玄,神仙之津矣。 ”《阴阳论》曰:“阴阳交泰,万物化生。 故阴阳自少至老,化为五行。 少阳成木,老阳成火,少阴成金,老阴成水,参土而和之,以成夫妇。 故木以发之,火以化之,水以滋之,土以和之,金以劲之,故得品物成焉。 五胜者,皆以生我为利,克我为用,利用相乘,故有成败。 动静者,终始之道;聚散者,化生之门也。 阳其动乎? 阴其处乎? 动以生之,静以息之。 ”“发宜多栉,齿宜多叩,液宜常咽,气宜清炼,手宜在面。 此为修昆仑之法。 五者为不死之道。 ”《太玄经》曰:“喜怒伤性,哀乐伤神。 伤性则害生,伤神则侵命。 故养性以全气,保神以安心。 气完则体平,心安则神逸,此全生至要诀也。 ”寒山子曰:“修生之道,除嗜去欲,啬神保和,所以无累也。 内抑其心,外检其身,所以无过也。 先人后己,知柔守谦,所以安身也。 善推于人,不善归己,所以积德也。 功不在大,过不在小,去而不二,所以积功也。 然后内行充而外丹至,可以冀道于彷佛耳。 ”益州老父曰:“凡欲身之无病,必须先正其心,使心不乱求,心不狂思,不贪嗜欲,不着迷惑,则心先无病矣。 心君无病,则五脏六腑虽有病不难疗矣。 ”《真西山先生卫生歌》:“万物惟人为最贵,百岁光阴如旅寄。 自非留意修养中,未免病苦为心累。 何必餐霞饵大药,妄意延龄等龟鹤。 但于饮食嗜欲间,去其甚者即安乐。 食后徐徐行百步,两手摩胁并腹肚,须臾转手摩肾堂,谓之运动水与土。 仰面仍呵三四呵,自然食毒气消磨。 醉眠饱卧俱无益,渴饮饥餐犹戒多。 食不欲粗并欲速,宁可少餐相接续。 若教一饱顿充肠,损气损脾非是福。 生食粘腻筋韧物,自死禽兽勿可食。 馒头闭气不相和,生冷偏招脾胃疾。 鲊酱胎卵兼油腻,陈臭腌藏皆阴类,老年切莫喜食之,是借寇兵无以异。 炙爆之物须冷吃,不然损齿伤血脉。 晚食常宜申酉前,向夜须防滞胸膈。 饮酒莫教饮大醉,大醉伤神损心志。 酒渴饮水并吃茶,腰脚自兹成重坠。 尝闻避风如避箭,坐卧须教预防患。 况因饮后毛孔开,风才一入成瘫痪。 不问四时俱暖酒,大热又须难向口。 五味偏多不益人,恐随肺腑成殃咎。 视听行藏不必久,五劳七伤从此有。 四肢亦欲常小劳,譬如户枢终不朽。 卧不压缩觉贵舒,饱则入浴饥则梳,梳多浴少益心目,默寝暗眠神晏如。 四时惟夏难将摄,伏阴在内腹冷滑。 补肾汤药不可无,食肉稍冷休哺啜。 心旺肾衰何所忌? 特忌疏通泄精气。 卧处尤宜绵密间,宴居静虑和心意。 沐浴盥漱皆暖水,卧冷枕凉皆勿喜。 瓜茄生菜不宜食,岂独秋来多疟痢? 伏阳在内三冬月,切忌汗多阳气泄。 阴雾之中毋远行,暴雨震雷宜远避。 道家更有颐生旨,第一令人少嗔恚。 秋冬日出始求衣,春夏鸡鸣宜早起。 夜后昼前睡觉来,瞑目叩齿二七回。 吸新吐故无令缓,咽漱玉泉还养胎。 摩热手心熨两眼,仍更揩擦额与面,中指时将摩鼻频,左右耳眼摩数遍。 更能干浴遍身间,按髀暗须扭两肩,纵有风劳诸冷气,何忧腰背复拘挛。 嘘呵呼吸吹及呬,行气之人分六字。 果能依用力其间,断然百病皆可治。 情欲虽云属少年,稍知节养自无愆。 固精莫妄伤神气,莫使苞羽火中燃。 有能操履长方正,于名无贪利无竞,纵向邪魔路上行,百行周身自无病。 ”涪翁《食时五观》:一曰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煮乃成,用功甚多。 何况杀害生灵,为己滋味,一人之食,十人作劳。 家居则食父母心力所营,纵是己财,亦承余荫。 仕宦则食民之膏血,大不可言。 二曰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全此三者,应受供养,无愧缺则已。 否当愧耻,不敢尽味。 三曰防心为过,贪等为宗。 于上味食,务远物而求难得,是之谓贪。 于下味食,起恚怒,以口腹之故鞭扑人,是之谓嗔。 食不过充饥,而求食前方丈,是之谓痴。 君子食无求饱,离此过也。 四曰正事良药,为疗形苦。 五谷五蔬以养人,鱼肉以养老。 形苦者,饥渴为主病,四百四病为客病,故须食为医药,以自扶持。 是故知足者,举箸常如服药。 五曰为成道业,方受此食。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先结款状,然后受食。 既食,不可怠于道业。 《达庄论》曰:“恬于生而静于死,恬生则不惑死,静死则神不离生。 故能与阴阳化而不易,从天地变而不移,生究其寿,死终其宜,心气平治,消息不亏。 故求得者丧,争明者失,无欲者自足,空虚者受实。 是以作智巧者害于物,明是考非者危其身。 修饰显洁者惑于生,畏死而崇生者失其贞。 ”庾阐《神论》曰:“天地者,阴阳之形魄;变化者,万物之游魂。 神籁与无穷并吹,大冶与造运齐根。 生资聚气之迹,死寄玄牝之门。 视荣辱其犹尘埃,邈高尚而不顾。 故能外安恬逸,内体平和。 ”北宫子曰:“衣其短褐,有狐貉之温;进其茙菽,有稻粱之味;庇其蓬室,若广厦之荫;乘其荜辂,若文轩之饰。 终身怡然,不知其为贫也。 ”《象山要语》曰:“此道非争竞务进者能知,惟静退者可入。 ”又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夫权皆在我,若在物,则为物役矣。 ”“学者不可用心太紧,深山有宝,无心于宝者得之。 ”“利害、毁誉、称讥、苦乐,能动摇人,释氏谓之八风。 ” 发布时间:2025-09-28 11:10:2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