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好善足以治天下 内容: 好善足以治天下【原文】鲁欲使乐正子①为政。 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 ”公孙丑曰:“乐正于强乎? ”曰:“否。 ”“有知虑乎? ”曰:“否。 ”“多闻识乎? ”曰:“否。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 ”曰:“其为人也好善②。 ”“好善足乎? ”曰:“好善优于天下③,而况鲁国平? 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④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也也(6),予既(5)已知之矣。 ’也也之一声音颜色距(7)人于千里之外。 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8)之人至矣。 与谗诌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注释】①乐正子:复姓乐正,名克。 ②好善:这里特指喜欢听取善言。 ③优于天下:优于治天下的意思。 优,充足。 ④轻:易,容易,不以为难。 ⑤也也(yi):自满的样子。 (6)既;尽,都。 (7)距:同“拒”。 (8)谗:说陷害人的坏话。 馅:巴结,奉承。 谀:讨好逢迎。 【译文】鲁国打算让乐正子治理国政。 孟子说:“我听到这一消息,欢喜得睡不着觉。 ”公孙丑问:“乐正子很有能力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有智慧有远见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见多识广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那您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觉呢? ”孟子回答说:“他为人喜欢听取善言。 ”公孙丑问:“喜欢听取善言就够了吗? ”孟子说:“喜欢听取善言足以治理天下,何况治理鲁国呢? 假如喜欢听取善言,四面八方的人从千里之外都会赶来把善言告诉他;假如不喜欢听取善言,那别人就会摹仿他说:‘呵呵,我都已经知道了/呵呵的声音和脸色就会把别人拒绝于千里之外。 士人在千里之外停止不来,那些进谗言的阿谈奉承之人就会来到。 与那些进谗言的阿波奉承之人住在一起,要想治理好国家,办得到吗? ”【读解】在孟子看来,治理好一个国家并不单靠执政者个人的能力、智慧和学识,而应当广泛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集思广益。 这样,就会吸引天下的有识之士,治理国家,乃至于治理天下就会游刃有余了。 相反,如果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那真正的有识之士就会被拒之于千里之外,而一奸一邪的馅媚之徒就会乘虚而入。 这样一来,想治理好国家就是不可能的了。 这里所说的“好善”主要指喜欢听取善言。 而问题则在于对这“善言”的理解上。 什么叫善言,善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话”,而是指对于治理国家有益的忠言。 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忠言当然不都是“逆耳”的,正如良药不一定都是苦口的一样。 但却的确有那么些忠言是“逆耳”的,甚至是非常不中听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看那听取善言的人是真好善还是假好善了。 真好善的人雍容大度,宰相肚里能撑船,对于不那么中听的话也照样能够听取,采纳其合理的对于治国平天下有益的良方。 假好善的人心里就不那么痛快,甚至会恼羞成怒,即便不当面发作,也会在下来以后找个碴儿把那进言的人给开销掉。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著名的好皇帝,也是“好善”的典范之一,但他不也多次想杀掉那一再进“逆耳”之言的魏徽吗? 由此看来,如果乐正于真是“好善”的人,那就的确非常不简单。 孟子一听说他将执政于鲁国就高兴得睡不着觉,也就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了。 发布时间:2025-09-28 12:23:5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