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五百九十三 ◎文部九 内容: ○诏   《释名》曰:诏,照也。 人闇不见事,则有所犯,以此照示,使照然知所由也。 蔡邕《独断》曰:制,诰。 制者,王者之言必为法制也;诏犹告也,告教也。 三代无其文,秦汉有也。 《文心雕龙》曰:皇帝驭寓,其言也神。 渊嘿负扆,而响盈四表,其惟诏策乎? 昔轩辕唐、虞,同称为命。 命之为义,制性之本也。 其在三王,事兼诰、誓。 誓以训诫,诰以敷政。 降及七国,并称曰:命。 命者,使也。 秦并天下,改命曰"制"。 汉初定仪,则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 敕戒州郡,诏告百官,制施赦令,策封王侯。 策者,简也。 制者,裁也。 诏者,告也。 敕者,正也。 观文、景以前,诏体浮杂。 武帝崇儒,选言弘奥。 策封三王,文同典、训,劝戒渊雅,垂范后代。 及光武拨乱,留意词采,而造次喜怒。 时或偏滥。 暨明、章崇学,雅诏间出。 和安政弛,礼阁鲜才,每为诏敕,假手外请。 建安之末,文理代兴,潘勖九锡,典雅逸群;卫觊禅诏,符采炳燿,不可加也。 自魏、晋策诰,职在中书。 刘放、张华,管于斯任,施令发号,洋洋盈耳。 魏文以下,词义多伟,至於作威作福,其万虑之一弊乎? 晋氏中兴,惟明帝崇才,以温峤文清,故引入中书。 自斯已后,体宪风流矣。 夫王言崇秘,大观在上,所以百辟其刑,万邦作孚。 故授官选贤,则义炳重离之晖;优文封策,则气含云雨之润;敕戒恒诰,则笔吐星汉之华;启戎变伐,则声存洊雷之威,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诏敕法,则词有秋霜之烈:此诏策之大略也。 《汉制度》曰: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敕。 策书者,编简也。 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篆书起年月,称皇帝,以命诸侯王。 三公以罪免,亦赐策,而以隶书,用尺一木,两行,惟此为异也。 制书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诏三公皆玺封,尚书令即重封。 露布州郡者,诏书也;其文曰:"告某官云如故事。 "诫敕者,谓敕某官。 他皆类此。 《汉书》曰:诫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敕文曰"有诏敕某官",是为诫敕。 世皆名此为策书,失之甚也。 又曰:《淮南王安传》曰: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於诸父,辨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 每为报书及赐,(师古曰:书赐之也。 )常召司马相如等视草乃遣。 《东观汉记》曰:第五伦每见光武诏书,常叹曰:"此圣主也,当何由一得见,决矣! "等辈笑之曰:"汝三皇时人也,尔说将尚不下,安能动万乘主耶? "伦曰:"未遇知己,道不同故耳。 "   范晔《后汉书》曰:隗嚣宾客掾吏多文才士。 每所有事,当世才士大夫皆讽诵之。 故帝有所答,尤加意焉。 《魏志》曰:明帝疾,欲以燕王宇为大将军。 帝引见刘放、孙资入卧内问之。 放、资对曰:"燕实自不堪大任。 "帝曰:"曹爽可代宇不? "放资因赞成之,又深陈宜速召太尉司马宣王以纲维帝室。 纳其言,即以黄纸授放作诏。 放、资既出,帝意复变,诏止宣王。 又曰:蒋济上《万机论》,帝嘉之,入为散骑常侍。 时有诏诏征南将军夏侯尚曰:"卿腹心重将,当使恩施足死,惠爱可怀,作威作福,杀人活人。 "尚以示济。 济既至,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 "济对曰:"未有它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 济具以答,因曰:"夫'作威作福'《书》之明戒,天子无戏,古人所慎,惟察之。 "於是帝意解,追取前诏。 王隐《晋书》曰:武帝泰始四年班五条诏书于郡国:一曰正身;二曰勤民;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华;五曰去人事。 又曰:楚王玮既诛汝南王亮,寻又诏云:"玮矫诏。 "行斩刑。 临死,出其怀中青纸以示监刑尚书刘颂,流涕而言:"此诏书也,受此而行,谓为社稷。 今更为罪,托体先帝,枉受如此,幸见申列。 "   《晋书·杨骏传》曰:武帝疾笃,未有顾命,佐命功臣皆已没矣。 朝臣惶惑,计无所从。 而骏尽斥群公,亲侍左右,因辄改易公卿,树其心腹。 会帝少间,见所用者,乃正色谓骏曰:"何得便尔? "乃诏中书以汝南王亮与骏夹辅王室。 骏恐失权宠,从中书借诏观之,得便藏匿。 中书监华廙恐惧,自往索之,终不肯与。 信宿之间,上疾遂笃。 又曰:齐王冏入宫,称诏废贾后。 后曰:"诏当从我出,何诏也? "   《晋中兴书》曰:初,显宗幼冲,见王导恒拜。 又帝与导手诏,则"敬白";中书作诏,则曰"敬问"。 於是以为永制。 又曰:桓玄左右称玄为"桓诏"。 桓胤谏曰:"诏者施於辞令,不以为称谓也。 汉魏之主皆无此言,愿陛下稽古帝则,令万世可法。 "玄曰:"此诏以行,今宣敕罢之。 "   《后周书》曰:冀俊善隶书,特工摸写。 魏文昌初,为贺拔岳墨曹参军。 及岳被害,太祖引为记室。 时侯莫陈悦阻兵陇右,太祖志在平之,乃令俊伪作魏帝敕书与费也头,令将兵助太祖讨悦。 俊依旧敕摸写,及代舍人主书等署,与真无异。 太祖说。 费也头已曾得魏帝敕书,及见此敕,不以为疑,遂遣步骑一千受太祖节度。 《隋书》:后齐正会日侍中宣诏,慰劳州郡国使。 诏牍长一尺三寸,广一尺,雌黄涂饰,上写"诏书"三。 计会日,侍中依仪劳郡国计吏,问刺史大守安不,及穀价麦苗善恶,人间疾苦。 又班五条诏书於诸州郡国,使人写以诏牍一枚,长二尺五寸,广一尺三寸,亦以雌黄涂饰,上写"诏书"。 正会日,依仪宣示使人。 使人归以告刺史二千石:一曰政在正身,在爱人,去残贼,择良吏,正决狱,平徭赋;二曰人生坐勤,勤则不匮,其劝率田桑,无或烦扰;三曰六极之人,务加宽养,必使生有以自救,没有以自给;四曰长吏华浮奉客,以求小誉,逐末舍本,政之所疾,宜谨察之;五曰人事意气,干乱奉公,内外溷淆,纲纪不设,所宜纠劾。 又曰:陈梁制,诸用官式,吏部先为白牒,录数十人名,吏部与参掌人共署奏。 敕或可或不。 其不用者,更铨量奏请,随才补用。 以黄纸录名,八座通署,奏可,即出付典名。 而典以名帖鹤头板,整威仪,送往得官之家。 其有特发诏授官者,即宣付诏诰局,作诏章草奏闻。 敕可,黄纸写出门下,门下答诏,请付外施行。 又曰:周武平齐,得李德林,尝谓群臣云:"我常曰惟闻李德林名及见其与齐朝作诏书移檄,我正谓其是天上人,岂言今日得其驱使,复为我作文书,极为大异。 "神武公纥豆陵毅答曰:"臣闻明王圣主,得麒麟凤凰为瑞,是圣德所感,非力能致之。 瑞物虽来,不堪使用。 如李德林来受驱策,亦陛下圣德所感致。 有大才用无所不堪,胜於麒麟凤凰远矣。 "武帝大笑曰:"诚如公言。 "   《唐书·文苑传》曰:徐安贞开元中为中书舍人集贤学士,每上属文作手诏,多令安贞视草。 《风俗通》曰:光武中兴以来,五曹诏书题乡亭壁,岁辅正多有阙谬。 永建中,兖州刺史过翔笺撰卷别,改着板上,一劳而九逸。 崔元始《正论》曰:俚语曰:"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 "永平中,诏禁吏卒不得系马宫外树,为伤害其枝叶。 又诏令雒阳帻工作帻皆二尺五寸围。 人头各有大小,不可同度,此诏不可从也。 蔡质《汉仪》曰:延熹中,京师游侠有盗发顺帝陵者,卖御物於市,市长追捕不得。 周景以尺一诏召司隶校尉左雄诣台,与三日期擒贼。 曹植《说灌均上事令》曰:孤前令写灌均所上孤章三台九府所奏事及诏书一通,置之座隅,孤欲朝夕讽咏以自警诫也。 《语林》曰:明帝函封诏与庾公,信误致王公。 王公开诏,末云"勿使冶城公知"。 导既视表,答曰:"伏读明诏,似不在臣。 臣开臣闭,无有见者。 "明帝甚愧,数月不能见王公。 《邺中记》曰:石虎诏书,以五色纸着凤雏口中。 ○策   蔡邕《独断》曰:策者,简也。 《礼》曰:"不备百文,不书於策。 "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 其次,一长一短,两编。 下篆书起年月,以命诸侯。 三公薨及以免罪,悉以策书。 《隋书》曰:诸王、三公、仪同、尚书令、五等开国、太妃、公主拜册,轴一枚,长二尺,以白练衣之。 用竹简十二枚,六枚与轴等,六枚长尺二寸。 文出集书,皆篆字。 哀册、赠册亦同。 《唐书》曰:刘迺字冰夷,为司门员外。 崔祐甫秉政,素与迺友善。 会加郭子仪"尚父",以册礼久废,至是复行之。 祐甫令两省官撰册文,未称旨。 召迺至阁,草之立就,词义典雅。 祐甫叹仰久之。 《后唐书》曰:同光三年,太常奏吴越王钱镠册礼。 案礼文用竹册,上优其礼,敕以玉为之。 议者以玉册帝王受命之重数,不可假之,非礼之宜也。 殷洪《小说》曰:魏国初建,潘勖,字元茂,为策命文。 自汉武以来,未有此制。 勖乃依商、周宪章,唐、虞辞义,温雅与典、诰同风,于时朝士皆莫能措一字。 勖亡后,王仲宣擅名於当时。 时人见此策美,或疑是仲宣所为。 论者纷纭。 及晋王为太傅,腊日大会宾客,勖子蒲时亦在焉。 宣王谓之曰:"尊君作封魏君策,高妙信不可及。 吾曾问仲宣,亦以为不如。 "朝廷之士乃知勖作也。 ○诰   《尚书·商书》曰:汤既黜夏命,复归于亳,作《汤诰》。 又《周书》曰: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 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 又曰: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馀民封康叔,作《康诰》。 又曰:康王既尸天子,(尸,主也。 主天子正号。 )遂诰诸侯,作《康王之诰》。 李充《翰林论》曰:诫诰施於弼违。 《后周书》曰:苏绰。 自有晋之季,文章竞为浮华,遂成风俗。 太祖欲革其飏,因魏帝祭庙,群臣毕至,乃命绰为《大诰》,奏行之。 其词曰:"惟中兴十有一年仲夏,庶邦百辟咸会於王庭,柱国洎群公列将罔不来朝。 时乃大稽百宪,敷乎庶邦,用绥我王。 "度词不多载。 自是之后,文笔依此体。 《三国典略》曰:周太祖大飨群臣,史宫柳虬执简书告于庙曰:"废帝文皇帝之嗣子年七岁,文皇帝托於安定公,曰:'是子也,才由公,不孝、不才亦由公,勉之。 '公既受兹重寄,居元辅之任,又纳女为皇后,遂不能训诲有成,致令废黜,负文皇帝付嘱之意。 此咎非安定公而谁? "太祖乃令太常卢辨作诰喻公卿曰:"呜呼! 我群后暨众士,维文皇帝以襁褓之嗣托於予,训之诲之,庶厥有成,而予罔能弗变厥心,庸暨乎废坠我文皇帝之志。 呜呼,兹咎予其焉避? 予实知之,矧尔众人心哉! 惟予之颜,岂惟今厚? 将恐后世以予为口实。 "   《唐书》曰:孙逖掌诰八年,制敕所出,为时流叹服。 议者以为,自开元已来,苏颋、齐澣、苏晋、贾曾、韩休、许景先及逖为王言之最。 逖尤苦思,文理精练。 《晋史》曰:高祖令制诰之辞不得虚饰冗长,必须陈其实行,以正王言。 ○教   《尚书·舜典》曰:帝曰:"契,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   《春秋元命苞》曰:天垂文,象人行其事,谓之教。 教,效也,言上为而下效也。 《文心雕龙》曰:教者,效也,言出而民效也。 故王侯称教。 昔郑弘之守南阳,条教为后所述,乃事绪明也。 孔融之守北海,文教丽而罕施,乃治体乖也。 若诸葛孔明之详酌,庾稚恭之明断,并理得而词中,教之善也。 《汉书》曰:京兆尹王遵出教令。 ○诫   《文心雕龙》曰:戒敕为文,实诏之切者。 魏武称作敕戒,当指事而语,勿得依违,晓治要矣。 及晋武敕戒,备告百官,敕都督以兵要,戒州牧以董司,警郡守以恤隐,勒牙门以御卫,有训典焉。 戒者,慎也。 禹称,戒之用,休,君父至尊,在三同极。 汉高之敕太子,东方朔之戒子,亦顾命之作也。 及马援以下,各贻家戒。 班姬《女戒》,足称母师矣。 《太公金匮》曰:武王曰:"五帝之戒,可得闻乎? "太公曰:"黄帝曰:'余君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 '故为金人,三缄其口。 慎言语也。 "   《东方生传》曰:朔戒其子以上容首阳为拙,(应劭曰:容身避容也。 )柱下为工,饱食安步以仕易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 《后汉书》曰:马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在交阯,还书诫之曰:"闻人之过失如闻亲名耳,可得闻而口不得言也。 好论人长短,妄有善恶者,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龙伯高敦厚周慎,谦约节俭,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杜李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有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之。 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似反类狗也。 "裴松之以为援此诫可谓切至之至,不刊之训矣。 杜恕《家事戒》曰:张子台,视之似鄙朴人,然其心中不知天地间何者为恶,毅然如与阴阳合德。 作人如此,富贵祸害何由而生? 陶渊明《道诫》曰:夫天地赋命,有生必有终。 自古贤圣谁能独免? 汝辈既稚小不同,生当思四海皆为兄弟之义。 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此为成,因丧立功。 它人尚尔,况共父之人哉? 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於没齿;济北汜雉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家,人无怨色。 《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汝其慎哉! 颜延年《廷诰》曰:喜怒者,有性所不能无,常起於褊量而止於弘识。 然喜过则不重,怒过则不威。 能以恬漠为体,宽愉为器,则为美矣。 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故动无堡容,举无失度,则为善也。 欲求子孝,必先为慈;将责弟悌,务念为友。 虽孝不待慈,而慈能植孝;悌非期友,而友亦立悌。 夫和之不备,或应以不和,犹信不足焉,必有不信。 傥知恩意相生,情理相出,可使家有参差,人皆由损。 枚叔有言:欲人勿闻,莫若勿为。 御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 《论语》云:"内省不疚,何忧何惧? "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8 12:48:3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