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五百九十五 ◎文部十一 内容: ○论   李充《翰林论》曰:研核名理而论难生焉。 论贵於允理,不求支离。 若嵇康之论,成文美矣。 《文心雕龙》曰:论者,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 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仰其经目,称为《论语》;盖群论立名,始於兹矣。 论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也。 是以庄周齐物,以论为名;不韦《春秋》,六论昭别。 至如石渠论艺,白虎讲聚,述圣通经,论家之政体也。 及班彪《王命》,严左《三将》,敷述昭情,善入史体。 魏之初霸,术兼名法,传嘏、王粲,校练名理。 迄至正始,务欲守文,而何晏之徒,始盛玄论。 於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涂矣。 详观兰石之《才性》,仲宣之《去伐》,叔夜之《辨声》,太初之《本玄》,辅嗣之《两例》,平叔之《二论》,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论之英也。 至乃李康《运命》,同《论衡》而过之;陆机辨亡,效《过秦》而不及:然亦其美矣! 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 故其义贵圆通,词忌枝碎也。 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词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 是以论譬析薪,贵能破理,斤利者,越理而横断,词辨者,反义而取通:览文虽巧,而检迹知妄。 惟君子能通天下之志,安可以曲论哉? 《汉书》曰:班彪遭王莽乱,避地陇右。 时隗嚣据陇右。 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 意者纵横之事,复起於今乎? 将承运迭兴,在一人也? 愿先生论之。 "彪既感嚣言,又愍狂狡之不息,乃著《王命论》以救其时难。 《后汉书》曰:王符耿介,不同於俗,困而愤恚,著书以讥当时。 不欲彰名,号曰《潜夫论》。 又曰:仲长统字公理。 每论古今世俗行事,恒发愤叹息。 因著论,名曰《昌言》。 《晋书·裴頠传》曰:頠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术。 何晏、阮籍素有重名於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至王衍之徒,声誉大盛,位高势重,不以物务自婴,遂相放效,风教陵迟。 乃著《崇有之论》,以释其蔽。 又《范乔传》:光禄大夫李铨,尝论扬雄才学优於刘向。 乔以为立一代之书,正群籍之篇,使雄当之,故非所长。 遂著《扬刘优劣论》。 又曰:董养字仲道,陈留浚仪人也。 泰始初,到洛下,不干荣禄。 及杨后废,养因游太学,升堂叹曰:"建斯堂也,将何为乎? 每见国家赦书,谋反大逆皆赦,至於杀祖父母、父母不赦者,以为王法所不容也。 奈何公卿处议,文饰礼典,以至此乎! 天人之理既灭,大乱作矣。 "因著《无化论》以非之。 又曰:鲁褒字元道。 元康之后,纲纪大坏。 褒伤时贪鄙,乃隐姓名,著《钱神论》。 其略曰:"市井便易,不患耗折;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 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 京邑衣冠,疲劳讲肆,厌闻清谈,对之睡寐。 见我家兄,莫不惊视。 "又成公绥亦著《钱神论》。 《梁书》曰:范缜字子真,南阳舞阴人也。 齐竟陵王子良盛招宾客,缜预焉。 子良精信释教,而缜不信因果,著《神灭论》以明之。 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 王筠难缜曰:"呜呼! 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 "缜答曰:"呜呼! 王子,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 "   又曰:刘峻见任昉诸子西华等兄弟流离不能自振,平生旧交,莫有收恤。 西华冬月葛帔练衣,路逢峻。 峻泫然矜之,乃广朱公叔《绝交论》。 到溉见其书抵之於地,终身为恨。 《后周书》曰:时人论文体者,有古今之异。 虬又以为时有今古,非文有今古,乃为《文质论》。 《隋书》曰:开皇之末,国家殷盛,朝野皆以辽东为意。 刘炫以为辽东不可伐,作《抚夷论》以讽焉。 当时莫有悟者。 及大业之年,三征不克,炫言方验。 《典论》曰:余观贾谊《过秦论》,发周秦之得失,通古今之滞义,洽以三代之风,润以圣人之化,斯可谓作者矣。 《抱朴子》曰:洪造《穹天论》云:天形穹隆,如笠冒地,若谓天北方远者,视北方星宜细於三方矣。 《语林》曰:宋岱为青州刺史,著《无鬼论》,甚精,莫能屈。 后有书生诣岱,谈论次及《无鬼论》,书生乃拂衣而去,曰:"君绝我辈血食二十馀年,以君有青牛髯奴,所以未得相困。 今奴已死,可得相制矣。 "言终而去。 明日岱亡。 又《幽明录》曰:阮瞻亦著《无鬼论》。 俄而鬼见而瞻死。 ○议   《说文》曰:议,语也。 又曰:论,难也。 《周易·节卦》曰: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 《文心雕龙》曰:周爰咨谋,是谓为议。 议之言宜,审事宜也。 《易》之《节卦》:"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 "《周书》曰:"议事以制,政乃弗迷。 "议贵节制,经典之体也。 昔管仲称轩辕有明台之议,则其来远矣。 洪水之难,尧咨四岳;百揆之举,舜畴五臣;三代所兴,询及刍荛;春秋释宋,鲁桓预议。 及赵灵胡服,而季父争论;商鞅变法,而甘龙交辩:虽宪章无算,而同异足观。 迄至有汉,始立驳议。 驳者,杂也。 议不纯,故曰驳也。 自两汉之明,楷式昭备,蔼蔼多士,发言盈庭。 若贾谊之遍代诸生,可谓捷於议矣。 至如主父之驳挟弓,安国之辨匈奴,贾捐陈於朱崖,刘歆辨於祖宗,虽质文不同,得事要矣。 若乃张敏之断轻侮,郭躬之议擅诛,程晓之驳校事,司马芸之议货钱,何曾蠲出女之科,秦秀定贾充之谥,事实允当,可谓达议体矣。 汉世善驳,则应劭为首;晋代能议,则傅咸为宗。 然仲援博古,铨贯以叙;长虞识治,而属辞枝繁。 及陆机断议,亦有锋颖,而腴辞不剪,颇累文骨,亦有其美,风俗存焉。 夫动先拟议,明用稽疑,所以敬慎群务,施张治术。 故其大体所资,必枢纽经典,顾事实於前代,观变通於当今,理不谬插其枝,字不妄舒其藻。 郊祀必洞於礼,戎事宜练於兵,田穀先晓於农,断讼务精於律,然后标以显义,约以正辞。 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环隐为奇;此纲领之大要也。 若不达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穿凿会巧,空骋其华,固为事实所摈;设得其理,亦为浮词所埋矣。 昔秦女嫁晋,从文衣之媵,晋之贵媵而贱女;楚鬻珠于郑,为薰桂之椟,郑人买椟而还珠。 若文浮於理,末胜于其本,则秦女楚珠,复存於兹矣。 李充《翰林论》曰:在朝辨政而议奏出,宜以远大为本。 陆机议晋,断亦各其美矣。 《三国典略》曰:王粲才既高辨,锺繇、王朗等虽名为魏卿相,於朝廷奏议,皆阁笔不敢措手。 又曰:齐主命立三恪,朝士议之。 太子少傅魏收为议,众皆同之。 吏部侍郎崔瞻以父与收有隙,乃别立议。 收读瞻议毕,笑而不答。 瞻曰:"瞻议若是,须赞所长;瞻议若非,须诰所短。 何容读国士议文,直如此冷笑。 "收但惭而竟无言。 又曰:齐魏收尝在议曹,与诸博士引据《汉书》论宗庙事,博士笑之。 收便忿取《韦玄成传》,抵之而起。 博士夜共披寻,迟明乃来谢曰:"不谓玄成如此学也。 "   《南史》曰:马褧,梁天监初,诏通儒定五礼,有司举褧修嘉礼,除尚书祠部郎。 时创定礼乐,褧所建议多见施行。 兼中书通事舍人,每吉凶礼,当时名儒明山宾、贺玚等疑不能断者,皆取决也。 《唐书》曰:天宝中,崔昌上封,推五行之运,以国家合承周汉,其周隋不合为二王后,请废。 诏下尚书省集公卿议。 昌独见之明,群议不屈。 会集贤院学士卫包抗表陈议论,之夜四星聚於尾宿,天意昭然,上心遂定。 求殷、周、汉后为三恪,废韩介酅等公,以昌为左赞善大夫。 又曰:张平叔判度支。 平叔欲以征利中上意,以希大任,请加监榷贵售州郡。 时宰不能夺,因下其议。 韦处厚奏议,发十难以诘之,上然后深知害人,乃止。 平叔繇是始疏。 《独断》曰: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 若台阁有正处而独执异意者,曰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 下言臣愚戆议异。 其非驳议,不得言议异。 《金楼子》曰:余后为江州,副君赐报曰:"京师有语云:论议当如湘东王,仕宦当如王克。 "克时始为仆射领选也。 ○笺   《说文》曰:笺,表识书也。 《文心雕龙》曰:笺者,表也,识表其情也。 崔寔奏记於公府,则崇让之德音矣;黄香奉笺於江夏,亦肃恭之遗式矣。 公幹笺记,文丽而规益;子桓不论,故世所共遗。 若略名取实,则有美於为诗矣。 刘廙谢恩,喻切以至;陆机自叙,情周而巧,笺之善者也。 原笺记之为式,既上窥乎表,亦下睨乎书,使敬而不慑,简而无傲,清靡以惠其才,彪蔚以文其响,盖笺、记之分也。 《晋书》曰:刘卞字叔龙,东平须昌人也。 本兵家子,质直少言,为县小吏。 功曹夜醉,如厕,使卞执烛,不从。 功曹衔之,以它事补亭子。 有祖秀才者,于亭中作与刺史笺,久不成。 卞教之数言,卓荦有大致。 秀才谓县令曰:"卞公府掾之精者,卿云何以为亭子? "令即召为门下吏。 《异苑》曰:河内荀儒,字君林。 乘冰省舅氏,陷河而死。 兄伦为文求尸,积日不得。 设祭水侧,又投笺与河伯。 经一宿,岸侧冰开,尸手执笺浮出。 伦又笺谢之。 《博物志》曰:郑玄注《毛诗》曰"笺",不解此意。 或云毛公尝为北海,玄是此郡人,故以为敬。 《世说》曰:郗司空在北府,桓宣武恶其居兵权,於事素暗。 遣笺诣桓,方欲共奖王室,修复园陵。 世子嘉宾出行道上,闻信至,急遣取笺,视之,竟寸寸毁裂。 便回车,解衣帐中卧,更作笺,自陈老病不复堪人间,欲乞闲地自养。 宣武大喜,即发诏转为督五部,守会稽。 ○启   《说文》曰:启,传信也。 服虔《通俗文》曰:官信曰启。 张璠《汉记》曰:董卓呼三台尚书以下自诣卓启事,然后得行。 《文心雕龙》曰:启者,开也。 高宗云"启乃心,沃朕心",盖其义也。 孝景讳启,后两汉无称。 至魏国笺记,始云启闻,奏事之末,或云谨启。 自晋来盛启,用兼表奏:陈政言事,既奏之异条;让爵谢恩,亦表之别幹。 必辩要轻清,文而不侈,亦启之大略也。 《晋书》曰:山涛为吏部。 涛所秦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 ○书记   《文心雕龙》曰:大舜云"书用识哉",所以记时事也。 盖圣贤言辞,总为之书。 书之为体,主言者也。 扬雄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故书者,舒也。 舒布其言,染之简牍,取象乎夬,贵在明决而已。 三代政暇,文翰颇疏。 春秋聘繁,书令弥盛。 绕朝赠士会以策,子家吊赵宣以书,巫臣之责子反,子产之谏范宣,详观四书,辞若对面。 又子服敬叔进吊书於滕君,故知行人挈辞多被翰墨。 及七国献书,诡丽辐凑;汉来笔札,辞音纷纭。 观史迁之报任安,东方之谒公孙,杨惲之酬会宗,子云之答刘歆,志气盘桓,各含珠采,并杼轴乎尺素,抑扬乎寸心。 逮后汉书记,则崔瑗尤善。 魏之元瑜,号称翩翩;文举属音,半简必录;休琏好事,留意翰辞:抑其次也。 嵇康绝交,实志高而文伟矣;赵壹赠离,乃少年之激昂也。 至如陈遵占辞,百封各意;祢衡代书,亲疏得宜:斯皆尺牍之文也。 详诸书体,本在尽言,所以散郁陶,咏风采,固宜涤荡以任气,优游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 若夫尊贵差序,则肃以节文,自战国已前,君臣同书,秦汉立仪,始有表奏。 王公国内,亦称奏书。 张敞奏书於胶后,其辞义美矣。 迄至后汉,稍有名品:公府奏记,而郡将奏笺也。 《汉书》曰:苏武与常惠使匈奴,被留。 昭帝即位,数使至匈奴。 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过。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于是遣还汉。 又曰:陈遵容貌奇伟,略涉传记,赡於文辞,善书。 与人尺牍,皆以为荣。 为河南太守,既至官,遣吏西上,召善书吏十人於前,治私书谢京师故人。 遵凭机口占,目省官事数百封,亲疏各有意。 又曰:谷永字子云,便於笔札,故时人云:"谷子云之笔札,娄君卿之唇舌。 "   《后汉书》曰:邓奉反於南阳。 赵熹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 而谗者因言熹与奉合谋。 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熹书,乃惊曰:"赵熹真长者也。 "即征熹引见,赐鞍马,待诏公车。 又曰:窦章字伯向。 好学有文章。 与马融、崔瑗同好,更相推荐。 融集与窦书曰:"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欢喜,何量见於面也! 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 "   《吴录》曰:王宏为翼州刺史,不发私书,不交豪族,号曰"王独坐"。 《蜀志》曰:先主辟马良,遂为掾。 后遣使吴。 良请亮曰:"今衔国命,协穆二家。 幸为良介於孙将军。 "亮曰:"君试自为文。 "良即为草曰:"寡君遣掾马良通聘继好,以绍昆吾、豕韦之勋。 其人吉士,荆楚之令,鲜於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 愿降心存纳,以慰将命。 "权大待之。 又曰:王平字子均。 生长戎旅,手不能书,所识不过十字,而占授作书皆有意。 使人读史汉诸传,听之略知其义,往往论说不失其指。 《晋书》曰:何曾为三公,人以小纸为书者,敕记室勿报。 又曰:何绥字伯蔚,曾之孙也。 位至侍中尚书。 因以继世名贤,奢侈过度,性既轻物,翰札甚简。 城阳王尼见绥书疏,谓人曰:"伯蔚居世,而务豪乃尔,岂其免乎! "刘与潘滔谮之于东海王越,越遂诛绥。 又曰:《荀勖传》曰:勖与裴秀、羊祜共管机密。 时将发使聘吴,并遣当时文士作书与孙皓,帝用勖所作。 皓既报命和亲,帝谓勖曰:"君前作书,使吴思顺,胜十万之众也。 "   又曰:简文辅政,引高松为抚军司马。 桓温擅率众北伐,简文忌之。 松曰:"宜致书喻以祸福,自当回旆。 "便於坐为书,草曰:"寇仇宜平,时会宜接,此实为国远图,经略之大莫能加。 斯非足下而谁? "   又曰:王恭将举兵讨谯,王尚之以谋告殷仲堪、桓玄。 玄等从之,推恭为盟主,克期同赴京师。 时内外疑阻,津逻严急。 仲堪之信因庾楷达之,以斜绢为书,内箭簳中,合镝漆之。 楷送於恭,恭发书,绢文角戾,不复可识。 谓楷为诈。 《晋阳春秋》曰:刘弘为荆州刺史,每有兴发,手书郡国,叮咛款密,故莫不感悦,颠倒恭赴。 咸曰:"得公一纸书,贤於十部从事也。 "   沈约《宋书》曰:刘穆之、朱龄石并便尺牍。 尝於高祖坐与龄石共答书,自旦至日中,穆之得百函,龄石得八十函,而穆之应对无废。 又曰:徐湛之善於尺牍,音词流畅。 《南齐书》曰:周颙字彦伦,善尺牍。 沈攸之送绝交书,太祖口授,令颙裁答。 《齐春秋》曰:吴都张融字思光,临终及葬,征士何点使汝南风周英为书与融。 谢氵龠见,叹曰:"此书虽漂宕不伦,亦有破的。 "   《后周书》曰:梁台性果敢,有志操,不过识百字,口占书,词意可观。 又曰:柳庆,时父僧习为颍川郡。 地接都畿,民多豪右。 将选官,皆依倚贵势,竞来请托。 选用未定。 僧习谓子曰:"权贵请托,吾并不用,其使欲还,皆须有答。 汝等各以意为吾作书也。 "庆乃具书,草云:"下官受委大邦,选吏之日,有能者进,不肖者退,此乃朝廷恒典。 "僧习读书,叹曰:"此儿有意气,丈夫理当如是。 "即依庆所草以报。 《后唐书》曰:李袭吉掌太祖书记。 袭吉博学多通,尤谙悉国朝近事。 为文精意练实,动拘典故,无所放纵,羽檄军书,辞理尤健。 自太祖上源之难,与朱温不叶。 乾宁末,刘仁恭负恩,其间论列是非,交相骋答者数百篇,警策之句,播在人口,文士称之。 天复中,太祖与朱温修好,遣张特致书,初叙相失之由,毒手尊拳之句,温怡然大笑,谓幕史敬翔曰:"李公斗绝一隅,削弱如此,袭吉一函,抵二十万兵势,所谓彼有人可当也。 如吾之智算,得袭吉之笔才,虎傅翼矣。 "翔赧然而退。 《鲁连子》曰:燕伐齐,取七十馀城,惟莒与即墨不下。 齐田单以即墨破燕军,杀将军骑劫,复齐城,惟聊城不下。 燕将守城数月,鲁仲连乃为书,著之於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 燕将得书,泣三日,乃自杀。 《韩子》曰:郑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误於书中云"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国受书而悦之,曰:"举烛高明者,举贤而任之。 "因以之治也。 皇甫谥《高士传》曰:光武征严光,至。 司徒侯霸使西之曹属侯子道奉书,光不起,於床上箕踞发书,读讫,问子道曰:"君房素痴,今为三公,宁小差否? "子道曰:"位居台鼎,足不痴也。 "光曰:"遣卿来,何言? "子道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迫於典司,是以不获。 愿因日暮自屈语言。 "光曰:"卿言不痴,是非痴语? 天子征我,三辞乃来。 人主尚不见,当见人臣乎? "子道求报,光曰:"我手不得书。 "乃口授之曰:"君房足下,位至鼎司,甚善。 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 "无它言。 使者嫌少,可更足。 光曰:"买菜乎? 求益耶! "   《鲁国先贤志》曰:孔翊为洛阳令,置器水於前庭,得私书皆投其中,一无所发。 弹治贵戚,无所回避。 《典略》曰:太祖尝使阮瑀作书与韩遂於马上,其具草,书成,呈之,太祖揽笔欲有所定,而竟不能增损。 《语林》曰: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郡人因寄百馀函书至石头,悉掷水中,因视祝之,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达书邮。 "   魏文帝《与吴质书》曰: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 《魏文帝集》曰:上平定汉中,族父都尉还书与余,盛称彼土地形势,观其词,知陈琳所为。 李充《起居诫》曰:床头书疏,亦不足视。 或是他私密事,不欲令人见。 见之纵不能宣,谁与明之? 若有泄露,则伤之者至矣。 稽康《与山涛书》曰:素不便书,不喜作书,而人间事,堆案盈几,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堪。 延笃《答张奂书》曰:离别三年,梦想言念。 何日有违,伯英来惠之。 书盈四纸,读之及覆,喜不可言。 张奂《与阴氏书》曰:笃念既密,文章粲烂,奉读周旋,纸弊墨渝,不离於手。 《金楼子》曰:刘眭能属文,作《春秋旨义终始论》及赋、颂数十。 又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 及寝病,帝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 古诗曰: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置之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又曰: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意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8 12:58:4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