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六百一十一 ◎学部五 内容: ○勤学   《史记》曰:苏秦,洛阳人。 与魏人张仪同师鬼谷先生。 读书至睡,秦辄引锥刺股,血流至踝。 《汉书》曰:董仲舒,广川人。 景帝时为博士。 少耽学业,下帏读书,弟子传以相受,莫见其面。 十年不窥园圃,乘马三千年不知牝牡。 又曰:路温舒字长君。 父使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后汉书》曰:桓荣字春卿,沛国龙亢人也。 少与兄元卿俱在田捃拾,而荣开书读之,讲诵不息。 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 "荣笑不应。 日夜不倦。 世祖闻,召拜议郎,使入教授太子,帝称善曰:"得生几晚。 "后为太子少傅。 帝赐其车马衣服,荣得之,陈於庭,谓父兄曰:"此吾稽古之力也。 "元卿叹曰:"我本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乎? "   又曰:法真隐居大洋,讲论术艺,历年不窥园圃。 又曰:何休作《公羊解诂》,覃思不窥园者十有七年。 又曰:赵昱常就处士东莞綦毒公受《公羊传》,至历年潜思,不窥园门,亲疏稀见其面。 又曰:张霸字伯饶,成都人。 好学,七岁通《春秋》,复欲进馀经,父母曰:"汝小,未能也。 "霸曰:"我饶为之。 "故字伯饶。 四迁侍中。 谢承《后汉书》曰:戴封字平仲。 年十五,诣太学,师事东海申君。 申君卒,送丧到东海,道经其家,父母以封当还,豫为娶妻。 封蹔过拜亲,不宿而去。 又曰:高凤字文通,南阳祭人。 家以农亩为业,而勤学专精读诵。 妻尝之田,曝麦於庭,令凤护之,惧鸡,以竿授之。 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读书不觉,潦水大至,流其麦矣。 又曰:《袁闳传》:黄巾贼起,攻没郡县,百姓惊散。 闳诵不移。 贼相约语,不入其闾。 乡人就闳避难,皆得全免。 又曰:曹襃博雅疏通,尤好礼事。 常感朝廷制度未备,慕叔孙通为汉礼仪,昼夜研精,沉吟专思:寝则怀抱笔紥,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 又曰:承宫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 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 承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 《续汉书》曰:宫过徐子盛,好之,因弃其猪而留听经。 主怪其不还,求索,得宫,欲笞之。 门下生共禁止,因留之,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勤学不倦。 又曰:崔琦字子玮,济北相瑗之宗也。 引古今成败以诫梁冀,冀不能受,乃作《外戚箴》,又作《鹄赋》以为讽。 后除临济令,不敢之职,解印而去。 冀令刺客求之,见琦耕於陌上,怀书一卷,息辄偃而咏之。 刺客贤之,以实告琦,因得脱走。 又曰:荀爽字慈明,幼好学。 太尉杜乔见而称曰:"可为人师。 "爽遂耽思经籍,庆吊不行,征命不应。 司马彪《续汉书》曰:杜乔字叔荣,累祖吏二千石,以孝称。 虽二千石子,常步担求师。 又曰:李固少有俊才,雅志好学,为三公子,常躬步驱驴,负书随师。 《魏志》曰:杨浚同郡王蒙少孤,为人仆隶。 年十七,见使牧羊,而私读书,因获捶楚。 俊美其才,即赎着家中,聘娶立屋,然后与别居。 官至散骑常侍。 《魏略》曰:常林少单贫,为诸生。 耕带经锄,其妻自担饷馈之,相敬如宾。 又曰:贾逵字梁道。 好《春秋左传》,及为牧守,常自课读之,月一遍。 《蜀志》曰:谯周字元南。 耽古笃学。 家贫,未尝营产业。 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 研精六经,颇晓天文,而不留意诸子文章,非心所存。 《吴志》曰:鲁肃为人方严,寡於玩饰。 治军整顿,禁令必行。 虽在军阵,手不释卷。 又曰:阚泽字德润,山阴人。 常为人佣书,所写毕,诵之亦遍。 虞溥《江表传》曰:张纮事父至孝。 居贫,躬耕稼,带经而锄,孜孜汲汲,以夜继日,至於弱冠,无不穷览。 《晋书》曰: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 近学堂。 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手抄书,合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 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甚有惭色,将鬻已以偿。 於是许子章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 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官至太傅。 又曰:车胤字武子,南平人。 勤学不倦。 家贫,尝不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虫以照书。 《晋中兴书》曰:孙盛字安国,为秘书监。 好学,自少及长,常手不释卷。 既居史官,乃著《三国晋阳秋》。 又曰:刘寔,长不满七尺,精学不倦,虽居官职,至於皓首,手不释卷。 崔鸿《春秋前燕录》曰:豫州刺史张怖字文祖,清河武城人也。 怖少孤贫,随母长於舅氏,令其牧牛。 怖幼而好学,事母以孝闻。 每日必於牧暇采樵二束、菜二本,一以供母,一以雇人书。 昼则折木叶学书,夜则以所书者。 《宋书》曰:沈攸之字仲达,晚好读书,《史》《汉》事多所谙忆。 常叹曰:"早知穷达有命,恨不七年读书。 "   又曰: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 鲜之下帷读书,绝交游之务。 又曰:王歆字休泰,琅琊人。 家贫好学,尝三日绝粮,执书不辍。 父母家人或谓之曰:"困穷如此,何不耕农为求活乎? "歆答曰:"我当以典籍自耕耳。 "武帝以其博学有文才,累迁中书侍郎、扬州牧。 《后魏书》曰:甄琛,中山人也。 举秀才,入都累岁,常以弈棋,通夜不止。 手下苍头奴,常令执烛,或时睡,则加杖之,如此非一。 奴不胜痛楚,乃曰:"郎君辞父母仕官,若为读书执烛,不敢辞罪。 今博弈,是何事也? "琛惕然大惭,遂写书,研习经史,闻见日优,仕至侍中。 萧子显《齐书》曰: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也。 年六七岁,书昼甲子,有简三篇。 欢推计,遂知六甲。 家贫,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雀食稻过半。 父怒,欲挞之,见赋乃止。 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於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 八岁诵《孝经》、《诗》、《论》。 及长,笃志好学。 母年老,躬耕诵书,夜则燃糠自照。 又曰:隐士沈驎士,遭火烧书数千卷。 驎士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手以反故抄写,灯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 《南齐春秋》曰:江泌字士清。 少贫,昼日斫屟,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堂。 《北齐书》曰:杜弼字辅玄。 高祖令弼带州骠骑府长史。 弼性好名理,探味玄宗。 自在军旅,带经从役。 又曰:李铉字实鼎。 家贫,苦学,春夏务农,秋冬入学。 三冬不畜枕,每至睡时,假寐而已。 《后魏书》曰:李道固,顿丘卫国人,高祖赐名焉。 家寒,少孤,有大志,好学不倦。 初受业於长乐监伯阳。 伯阳称美之。 晚与渔阳高悦,北平阳尼等将隐於名山,不果而罢。 悦兄闾博学高才,家富典籍,彪遂於悦家手抄口读,不暇寝食。 《三国典略》曰:齐右仆射富平子魏收字伯起,钜鹿曲阳人。 幼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 太学博士郑伯猷调之曰:"魏郎弄戟多少。 "收惭悟,乃折节读书,坐板床积年,板亦为之锐。 收尝为《庭竹赋》以自发名。 伯猷谓之曰:"卿不值老夫,犹当逐兔。 "   《后周书》曰:樊深博物,性好学,老而不怠。 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折损支体,终亦不改。 后除国子博士。 《梁史》曰:沈约十三而遭家难,潜窜。 会赦,乃免。 既而流寓,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 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 遂博通群籍,善属文。 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 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记室。 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   《梁书》曰:韦叡族弟受字孝友,沉毅有器局。 年十二,尝游京师,值天子出游南苑,邑里喧哗,老幼争观。 爱坐读书,不释卷。 宗族莫不异之。 沈峻字士嵩,师事宗人沈驎士。 嵩在门下积年,昼夜自课。 或睡寐,辄以杖自击,其为志如此。 又曰:江革字休映,考城人。 吏部侍郎谢眺常过革第,时大寒雪,革敝絮单席而耽学不倦。 眺乃脱其所着衣并手割半毡与革。 后建安王为雍州刺史,表求记室。 人或荐之,以为征北记室参军。 与弟观少长共居,不忍离别,苦求同行。 参军沈约、任昉同与革书曰:"此雍府妙选英才,文房之职总卿昆弟,可谓驭二龙於长途,骋骐骥於千里。 "   又曰:刘峻字孝标,平原人。 勤学,去学五六里,常行读书不息,地有坑坎,每常倒蹶,然后始悟。 《隋书》曰:皇甫绩字功明。 三岁而孤,为外祖韦孝宽所鞠养。 尝与诸外兄博奕,孝宽以其惰业,督以严训。 绩叹曰:"我无庭训,养於外氏,不能克躬励已,何以成立? "深自感激,命左右自杖。 孝宽闻而对之流涕。 於是精心好学,略涉经史。 又曰:卢思道字子行。 年十六,遇中山刘松为人作碑,以示思道,读之多所不解。 於是感激,闭户读书,师事河间邢子才。 后思道为文以示刘松,松又不能甚解。 思道乃喟然叹曰:"学之有益,岂徒然哉? "   又曰:刘炫字光伯。 少以聪敏见称,与信都刘焯闭户读书,十年不出。 又曰:王劭笃学,好经史遗落世事。 用思既专,性颇悦忽,每至对食闭目凝思,盘中之肉,辄为仆从所啖,劭弗之觉,惟责肉少,数罚厨人。 厨人以情白,依前闭目,伺而获之。 厨人方免笞辱。 其专固如此。 《唐书》曰:李磎,昭宗朝为宰相。 磎自在台省,聚书至多,手不释卷。 时人号"李书楼"。 所撰文章及注解书传之阙疑近百馀卷,经乱悉亡。 《世说》曰: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邴原别传》曰:原字根矩。 家贫,早孤。 邻有书舍,原过其傍而泣。 师问曰:"童子何悲? "原曰:"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童子苟有志,我从相教,不之求费也。 "   《楚国先贤传》曰: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 常闭户,号为"闭户先生"。 《庐江七贤传》曰:文党字翁仲。 欲之学。 时与人俱入丛木,谓侣人曰:"吾欲远学,先试投我斧高木上,斧当挂。 "乃仰投之,斧果上挂。 因之长安受经。 《七贤传》曰:阮籍有奇才异质,或闭户读书连月不出,或游行丘林经日不返。 《益部耆旧记》曰:朱仓字云卿,广汉人。 畜钱八百文,之蜀从处士张宁受《春秋》。 籴小豆十斛,屑之为粮,闭户精诵。 宁矜之,敛得米二十石,仓不受。 嵇康《高士传》曰:逢真,王莽辟,不至。 尝为杜陵门下掾,终身不窥长安城,但闭门读书,未尝问政。 《吕氏春秋》曰:宁越,中牟之鄙人也。 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逸此苦也? "其友曰:"莫如学。 学三十年,则可以达矣。 "宁越曰:"请以十五岁。 人将休,吾不休;人将卧,吾不卧。 "学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 《世要论》曰:有读书倦而刺其掌。 《墨子》曰:墨子使卫,载书甚多。 强唐子见而怪之。 墨子曰:"昔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七十士。 相天子犹如此,况无事,敢废此乎? "   《邹子》曰:朱买臣孜孜修学,不知雨之流粟。 汉武帝《洞冥记》曰:董谒字仲玄,出隐无常。 常息人家,於座以笔题掌,还以竹箨写之。 书竟,舐掌中。 加以少来精勤,舐之累烂。 世谓之《董仲玄掌录》。 《西京杂记》云:匡衡好学,贫无烛,邻家甚富,穿壁引光照书。 《汉书》曰:倪宽,千乘人。 受业孔安国。 贫无资,佣作带经而锄。 在太学为弟子都养。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8 14:12:2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