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六百一十五 ◎学部九 内容: ○讲说   《广雅》曰:讲,读也。 《说文》曰:讲,和解也。 《易》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论语》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汉书》曰:夏侯胜每讲,常谓诸生曰:"士病不能明经,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 学经不明,不如归耕。 "   又曰:孔光居公辅位,前后十七年,时会门下诸生讲问疑难,举大义。 其弟子多成就为博士。 又曰:董仲舒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以次授业,或莫见其面。 又曰:班伯为中常侍。 成帝方向学,郑宽中与张禹朝夕入说《尚书》、《论语》於金华殿中,诏伯授焉。 又曰:元帝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 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 有荐朱云者,召入,摄斋升堂,抗首而说,音动左右。 既论难,连柱五鹿君。 (文颖曰:柱,阁也。 )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 "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又《西京杂记》曰:长安有儒生惠庄,闻朱云折五鹿充宗之角,乃叹息曰:"茧栗犊反能尔耶! 吾终耻溺死沟中。 "遂裹粮从云。 云与言,庄不能对。 逡巡而去,拊心语人曰:"吾口不能遽谈,此中多有。 "   《东观汉记》曰:朱祐字仲先。 初,光武学长安,时过朱祐,祐尝留上。 须讲竟,乃谈语。 及车驾幸祐家,问:"主人得无去我讲乎? "   又曰:建初四年,诏诸儒会白虎观,讲五经同异。 又曰:桓荣为博士。 显宗即位,乘舆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数百人,天子亲自执业。 又曰:桓荣拜议郎,入侍太子,每朝会,辄令荣於公卿前敷奏经书。 帝称善。 又曰:显宗亲於辟雍自讲所制《五行章句》,已复令桓郁说一篇。 上谓郁曰:"我为孔子,卿为子夏,起我者,商也。 "又问郁曰:"子几能传学? "郁曰:"臣子皆未能传。 觉孤兄子一人学方起。 "上曰:"努力教之,有起者即白之。 "   又曰:杨政字子行,治《梁丘易》,与京兆祁圣元同好,俱名善说。 京师号曰:"说经锵杨子行,论难僠々祁圣元。 "又周举字宣光,姿貌短陋,而博学洽闻,为儒者所宗。 京师语曰:"五经纵横周宣光"也。 又曰:井丹字大春,通五经。 时人为之语曰:"五经纺纶,井之大春。 "   又陈嚚字君期,明《韩诗》。 时语曰:"关东说诗陈君期。 "   又曰:鲁平字叔陵,兼通五经。 关东号曰:"五经复兴鲁叔陵"也。 又曰:贾逵字景伯,能讲《左氏》及五经本文,以大小夏侯《尚书》教授。 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 《后汉书》曰:郑玄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馀人,升堂者五十馀生。 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 乃使高业弟子传授於玄。 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 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於楼下。 玄因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又卢植於马融受学,融列女乐於前,植侍讲数年,未曾转眄。 马融是以敬之。 又曰: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造使要郑玄,大会宾客。 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座。 玄身八尺,饮酒一斛,秀眉明目,容仪温伟。 绍客多豪俊,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 竞设异端,百家互起。 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谢承《后汉书》曰:董春字纪阳。 少好学,究极圣旨。 后还归,立精舍,远方门徒学者常数百人。 诸生每升讲堂,鸣鼓三通,横经捧手请问者百人,追随上堂难问者百馀人。 又曰:戴冯字次仲,征拜郎中。 公卿大会,群臣就席,冯独立。 世祖问之,对曰:"博士说经者皆不如臣,坐居臣上,是以不得就席。 "正旦朝贺,帝令群臣说经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 冯重五十席。 京师谚曰"解经不穷戴侍中"。 《后汉书》曰:丁鸿字孝公。 少好《尚书》,十六能论难。 永平中引见,说《文侯》一篇,赐衣被。 章帝会诸儒白虎观,上善鸿难说,号之曰"殿中无双丁孝公"。 《魏书》曰:文帝初在东宫,氛疠大起,时人凋伤。 帝深感难,与素所敬者大理王朗书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惟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其次莫如著篇籍。 疫疠数起,士人凋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 "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馀篇,集诸儒於肃成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 《晋书》曰:郑冲为散骑常侍光禄勋,嘉平三年拜司空。 及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经亲授。 沈约《宋书》曰:魏齐王每讲肄经通,辄使太常释奠先圣先师於辟雍。 又曰:元嘉十五年,征雷次宗至京师开馆聚徒授教,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 凡四学并建之。 《梁书》曰:中宗於敬贤殿讲《老子》,仆射王褒执经,百僚皆预讲席。 中宗谈折摙辩,间以嘲谑,在座者相顾解颐。 又曰:沈峻字士嵩,武康人也。 博通五经,尤长《周礼》。 时吏部郎中陆倕与仆射徐勉书,荐峻曰:"凡圣可讲之书,必以《周官》立义。 然则《周官》一书,实为群经源本。 此学不传,多历年所,惟助教沈峻特精此书。 "比日开讲,群儒刘嵒、沈熊之徒皆执经下座,北面受业。 莫不叹服,人无间言也。 "   又《伏曼容传》曰:宋明帝好《周易》,常集朝臣於清暑殿讲,诏曼容执经。 曼容素美风采,明帝恒以方嵇叔夜,使吴人陆探微画叔夜像以赐之。 为尚书外兵郎。 尝与袁粲罢朝会言玄理,时论以为一台绝。 又曰:卢广,范阳涿人。 少明经,有儒术。 天监中归梁,位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遍讲五经。 时北来人儒学者有崔灵恩、孙详、蒋显,并聚徒讲说,而音辞鄙拙,惟广言论清雅,不类北人。 仆射徐勉兼通经术,深相赏好。 后为寻阳太守、武陵王长史,卒官。 又曰:贺琛字国宝。 幼孤,伯父玚授其经业,一闻便通义理。 玚异之,常曰:"此儿当以明经致贵。 "玚卒后,琛家贫,常往还诸暨,贩粟以养母。 虽自执舟楫,闲则习业,尤精《三礼》。 年二十馀,玚之门徒稍从问道。 初,玚於乡里聚徒教授,四方受业者三千馀人。 玚天监中亡,至是复集琛矣。 琛乃筑室郊郭之际,茅茨数间。 年将三十,便事讲授。 既世习礼学,究其微精,占术先儒,吐言辩洁。 坐之听受,终日不疲。 《后周书》梁晋熙郡王萧大圜,当元帝时,以世多忌,恐谗诉生焉,乃屏绝人事,门客左右不过两三人。 不妄游狎,恒以讲《诗》、《书》、《易》为事。 梁元帝尝自问五经要事数十条,大圜辞约指明,应答无滞。 梁元帝甚叹美之。 因曰:"昔河间好学,尔既有之;临淄好文,尔亦兼之。 然东平为善,弥高前载,吾重之爱之,尔当效焉。 "   《北史》曰:后魏元善迁国子祭酒,上尝亲临释奠,令善讲《孝经》。 于是敷陈义理,兼之以谏,上大悦,曰:"闻江阳之说,列起朕心。 "赉绢一百匹,衣一袭。 又曰:卢景裕博通经典。 齐文襄入相,於第开讲,招延时俊,今景裕解所注《易》。 景裕理义精微,吐发闲雅。 时有问难,或相诋诃,大声厉色,言至不逊,而景裕神彩俨然,风调如一,从容往复,无隙可寻。 由是士君子嗟美之。 《后周书》曰:吕思礼,东平寿张人也。 性温润,不杂交游。 年十四,受学于徐遵明。 长于论难,诸生为之语曰"讲《书》论《易》锋难敌"。 《隋书》曰:后齐将讲于天子,先定经于孔父庙,置执经一人,侍讲二人,执读一人,摘句二人,录义六人,奉经二人。 讲之旦,皇帝服通天冠,玄纱袍,乘象辂至学,坐庙堂上。 讲讫,还便殿,改服绛纱袍,乘象辂还宫。 讲毕,以一太牢释奠孔父,配以颜回,列轩悬乐,六佾舞。 行三献礼毕,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升阼即座,宴毕还宫。 皇太子每通一经,亦释奠。 又曰:马光为太子博士。 尝因释奠,高祖亲幸国子学,王公以下毕集,光升座,讲《礼》,启发章句。 已而,诸儒生以次论难者十馀人,皆当时硕学,光剖析凝滞,虽辞非俊辩,而理义弘赡。 论者莫测其浅深,咸共推服。 上嘉而劳焉。 又曰:元善通博在何妥之下,然以风流酝藉,俯仰可观,音韵清明,听者忘倦。 由是为后进所归。 妥每怀不平,心欲屈善,因善讲《春秋》,初发题,诸儒毕集。 善私谓妥曰:"名望已定,幸无相苦。 "妥然之。 及就讲肆,妥遂引古今滞义以难善,多不能对。 善深衔之。 二人由是有隙。 《唐书》曰:太宗幸国子学,视释奠,祭酒孔颖达讲《孝经》。 右庶子赵弘智问之曰:"夫子门人曾、闵俱称大孝,而今独为曾说,不为闵说,何耶? "答曰:"曾孝特优,门人不能逮也。 "制旨驳之曰:"朕闻《家语》云:昔曾晳使曾参锄瓜,而误断其本,晳怒,授大杖以击其背。 参手扑地,绝而后苏。 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 既而曾子请焉,孔子曰:舜之事父也,使之常在侧,欲杀乃不可得,小箠则受,大杖则走。 今参误于父,委身以待暴怒,陷父於不义,不孝莫大焉。 由斯而言,孰愈于闵子骞也。 "颖达不能对。 太宗又谓侍臣曰:"诸儒各生异意,皆非圣人论孝之本旨也。 夫孝者,善事父母,自家刑国,忠於其君;战阵勇,朋友信,扬名显亲,此之谓孝。 具在经典而论者多离其文,迥出事外。 以此为教,劳而非法,何谓孝之道耶? "   《语林》曰:刘真长与桓公宣武共听讲《礼记》,桓公云:"时有入心处,便觉咫尺玄门。 "   《殷氏世传》曰:殷亮,建武中征拜博士。 诸儒讲论,胜者赐席,亮重至八九。 《三国典略》曰:东魏崔暹子达拏年十三,暹令儒者教其说《周易》两字。 乃集朝贵名流,达挐升高座开讲。 赵郡睦仲让阳屈服之,暹大悦,擢仲让为司徒中郎。 邺下为之语曰:"解义两行得中郎"。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8 14:30:3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