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六百二十二 ◎治道部三 内容: ○政治一   《释名》曰:政者,正也,下所以取正也。 《周礼·天官》太宰之职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读为悬。 )治象之治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太宰以正月朔日布王治之事于天下,至正岁,又书而悬于象魏,振木铎以徇之,使万民观焉。 小宰亦帅其属而往,皆所以重治法新王事也。 凡治有故。 言始和者,若改造云尔。 挟日凡十日。 )乃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立其监,设其参,傅其伍,陈其殷,置其辅;(乃者,更申敕之也。 以侯伯有功德者加命作州长,谓之牧。 所谓八命作牧者也。 监谓公侯伯子男各盟一国也。 郑司农云:殷治律辅为民之平也。 )乃施则于都鄙,而建其长,立其两,设其伍,陈其殷,置其辅;(长谓公卿大夫,两谓两卿也。 )乃施法于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贰,设其考,陈其殷,置其辅。 凡治,以典待邦国之治,以则待都鄙之治,以法待官府之治,以官成待万民之治,以礼待宾客之治。 凡邦之小治,则冢宰听之,待四方宾客之小治。 (大事决乎王,小事冢宰专平之。 )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正,正处也。 会,大计也。 )听其政事,而诏王废置。 (平其事来至者之功状而奏白王。 )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 (事久则听之大。 无功,不徒废,必罪之;有大功,不徒置,又赏之。 郑司农云:三载考绩是也。 )   又曰:《天官》小宰之职曰:正岁,帅治官之属,而观治象之法,徇以木铎,曰:不用法者,国有常刑。 (正岁谓夏之正月得四时之正,以出教令者审矣。 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明听也。 木铎,木舌也。 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 )   《礼》曰: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 (藏谓辉光于外而形体不见,若日月星辰之神。 )是故夫政必本於天,淆以降命。 (降,下也。 殽天之气以下教令。 天有运移之期,阴阳之节也。 )命降于社之谓淆地,(教谓令由社下者也。 社,土地之主也。 《周礼》土会之法有五地之物生也。 )降于祖庙之谓仁义,(谓教令由社下者。 大传曰:自祢率而上至于祖,远者轻仁也。 自祖率而下至于祢,高者重义也。 )降于山川之谓兴作,(谓教令由山川下者也。 山川有草木禽兽,可作器物,其国事。 )降于五祀之谓制度。 (谓教令由五祖下者,五祀有中霤、门、户、灶、行之神,此始为宫室制度。 )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 (政之行如此,何用城郭沟池之为。 )故圣人参於天地,并於神鬼,以治政也。 又曰:政以一其行。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极,至也。 )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又曰:"敢问何谓为政?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 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 君所不为,百姓何从? "公曰:"敢问为政何如? "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 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 "   又曰: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卢也。 (蒲卢蜾蠃谓土蜂也。 《诗》曰:"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螟蛉,桑虫也,蒲卢,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为己子。 政之于百姓,若蒲卢之于桑虫然。 )故为政在人。 "   又曰:子曰:"夫人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格,来也。 遁,逃也。 )   又曰:子曰:"政之不行也,教之不成也,爵禄不足劝也,刑罚不足耻也。 故上不可以亵刑而轻爵。 "(言政教所以明尝罚也。 )   又曰:圣人南面听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与焉。 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 五者一得于天下,民无不足、无不赡者;五者一物纰缪,民莫得其死。 (物犹事也。 纟比犹错也。 五事得则民足,一事失则民不得其死。 明政之难。 )   《大戴礼》曰:曾子曰:"敢问不费不劳,以为明乎? "孔子愀然扬眉曰:"参! 汝以明主为劳乎? 古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 "   《左氏传》曰:宣子于是乎始为国政,(宣子,赵盾。 )制事典,正法罪,辟刑狱,(辟犹理也。 )董逋逃,由质要,治旧洿,本秩礼,续常职,出滞淹。 既成,以授太傅阳子与太师贾佗,使行诸晋国,以为常法。 又曰:晋悼公即位于朝,始命百官,(始为政。 )施舍己责,(施恩惠,舍劳役,逋止责。 )振废滞,(起旧德。 )匡乏困,救灾患,(匡亦教也。 )禁淫慝,薄赋敛,宥罪戾,(宥,宽也。 )节器用,(节,省也。 )时用民,(使民以时。 )欲无犯时。 (不纵私欲。 )   又曰:季札聘于郑。 谓子产曰:"郑之执政者侈,难将至矣。 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之以礼。 不然,郑国将败。 "   又曰:郑子皮授子产政。 子产使都鄙有章,(国都及边鄙车服尊卑各有分部。 )上下有服,(公卿大夫服不相愈。 )田有封洫,庐井有伍。 大人之忠俭者,(谓卿大夫。 )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 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楮之,(褚,蓄也。 奢侈者畏法,故蓄藏。 )取我田畴而伍之。 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 (殖,生也。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嗣,续也。 传言郑所以兴。 )   又曰:"礼之于政,如热之有濯,以救热,何患之有? "   又曰: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论其得失。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 "子产曰:"何为?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 若之何毁之? "   又曰:子皮欲使尹何为邑。 子产曰:"少,未知可否? "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子产曰:"不可。 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今吾子爱人则以政,(以政与之。 )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 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於子? 子於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 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 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 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 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 (贯,习也。 )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子皮曰:"善哉,学者也! 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   又曰:周任有言曰:"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须之。 '"(《诗·小雅》。 觉,直也。 言德行直则四方顺从也。 )   又曰:郑子产有疾,谓子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 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 故宽难。 "(难以治。 )疾数月而卒。 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郑国多盗,聚人于萑蒲苻之泽。 (雚蒲,泽名也。 于泽中劫人,音符浦切。 )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兴徒兵以攻蒲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施之以宽也。 "   《书·大禹谟》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敏,疾也。 能知为君难,为臣不易,则其政治,而众民皆疾修德。 )禹曰:"於,帝念哉!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叹而言念,重其言,为政以德,则民怀之。 )水、火、金、木、土、穀,惟修。 (言念民之本,在先修六府。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正德以率下,利用以阜财,厚生以养民,三者和,所谓善政。 )九功惟叙,九叙惟歌。 (言六府三事之功者有次叙皆可歌乐,乃德政之所致。 )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言善政之道,美以戒之,威以督之,歌以劝之。 使政勿坏,在此三者而已。 )   又《太甲下》曰:德惟治,否德乱。 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 (言安危在所念,治乱在所法。 )终始慎厥与,惟明明后。 (明慎其所与治乱之机,则为明王明君。 )   又《盘庚上》曰: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 (先王谋任久老成人共治其政。 )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 (王布告人,以所修之政不匿其指。 )王用丕钦,罔有逸言。 民用丕变。 (王用大敬其政教,无有逸豫之言,民用大变从化。 )   又《洪范》曰:六,三德:(治民必用刚、柔、正直之三德。 )一曰正直,二曰刚克,(刚能立事。 )三曰柔克。 (和柔能治。 三者皆德。 )平康正直。 (世平安,用正直治之。 )彊弗友刚克,(友,顺也。 世彊御不顺,以刚能治之。 )燮友柔克,(燮,和也。 世和顺以柔能治之。 )沈潜刚克,(沈潜谓地虽柔亦有刚,能出金石。 )高明柔克。 (高明谓天。 言天为刚德亦有柔克,不干四时,喻臣当执刚以正君,君亦当执柔以纳臣。 )   又《立政》曰:周公若曰:"拜手稽首,告嗣天子王矣。 "用咸戒于王,曰:"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 "(周公用王所立政之事,皆戒于王曰:常所常事常所委任,谓三公六卿。 准人平法,谓士官。 缀衣,掌衣服。 虎贲以武力事王。 皆左右近臣,宜得其人。 )周公曰:"呜呼! 休兹,知恤鲜哉! (叹此五者立政之本,知忧得其人者少。 )古之人,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竞,吁俊尊上帝,(古之人道,惟有夏禹之时,乃有卿大夫室家大强,犹乃招呼贤俊与共尊事上帝。 )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禹之臣蹈知诚信于九德之行,谓贤智大臣九德皋陶所谋也。 )乃敢告教厥后曰:拜手稽首后矣。 曰: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兹惟后矣。 (知九德之臣,乃敢告教其君,以立政君矣。 亦犹王矣。 宅,居也。 居汝事六卿。 掌事者,牧。 牧民九州之伯,居外内之官及平法者,皆得其人,则此惟君矣。 )呜呼! 孺子王矣,(叹稚子今以为王矣,不可不勤法祖考之德。 )继自今,我其立政。 立事、准人、牧夫,我其克灼知厥若,丕乃俾乱,(继用今已往我其立政大臣,立事小臣,及准人、牧夫,我其能灼然知其顺者,则大乃使治之。 言知臣下之勤劳,然后莫不尽心力也。 )相我受民,和我庶狱庶慎,时则勿有间之。 (能治我所受天民,和平我众狱众慎之事。 如是,则勿有以代之。 言不可复变。 )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 (言政当用一善,善在一言而已。 欲其口无择言。 如此,我则终惟有成德之美以治我所受之民。 )呜呼! 予旦已受人之徽言,咸告孺子王矣! (叹所受贤圣说禹汤之美言,皆以告稚子王矣。 )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 "(文子孙子,从今已往,惟以正是之道治众狱,众慎其勿误也。 )   又曰:成王既黜殷命,灭淮夷,还归在丰,作《周官》。 王曰:"若昔大猷,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言当顺古大道,制治安国,必于未乱未危之前,思患预防之。 )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 (道尧舜考古,以建百官,内置百揆四岳,象天之有五行;外置州牧十二及五国之长,上下相维,内外咸治。 言有法。 )庶政惟和,万国咸宁。 (官职有序,故庶政惟和,万国皆安,所以为治也。 )夏商官倍,亦克用乂。 (禹汤建官二百,亦能用治。 言不及唐虞之清要也。 )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 "(言圣帝明王立政修教,不惟多其官,惟在得其人。 )王曰:"呜呼! 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 令出惟行,弗惟反。 (有官,君子大夫以上。 叹而戒之,使敬汝所司,慎汝出令。 从政之本,令出必惟行之,不惟反改。 若二三其令,乱之道。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 其尔典常作之师,无以利口乱厥官。 蓄疑败谋,怠忽荒政。 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积疑不决,必败其谋。 怠惰忽略,必乱其政。 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临政事必烦。 )   又《君陈》曰: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 (言善父母者,必友于兄弟,能施其政令。 )命汝尹兹东郊,敬哉。 图厥政,莫或不艰,有废有兴,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则绎。 (谋其政,无有不先虑其难。 有所废,有所起,出纳之事当用汝众言度之。 众言同则陈而布之,禁其专也。 )有弗若于汝政,弗化于汝训,辟以止辟,乃辟。 (有不顺于汝政,不变于汝教,刑之而惩止。 犯刑者乃刑之。 )狃于奸宄,败常乱俗,三细不宥。 (习于奸宄,凶恶毁败五常之道以乱风俗之教,罪虽小,三犯不赦,所以绝恶源也。 )   《论语》曰: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 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又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又曰: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又曰:齐景公问政於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   又曰: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   又曰:季康子问政於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又曰:季康子问於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   又曰: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   又曰: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   又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 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又曰: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   又曰: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又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又曰:子张问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8 15:08:0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