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六百三十 ◎治道部十一 内容: ○荐举上   《礼记·檀弓下》曰:赵文子知人,所举於晋国,管库之士,七十有馀家。 (管库之士,府吏以下官长所置也。 举之於君,以为大夫士也。 管,键也。 库,物所藏。 )   《礼记·杂记》曰:管仲遇盗,取二人焉,上以为公臣,曰:"其所与游僻也。 可人也。 "(言此人可也。 但居恶人之中,使之犯法。 )   又《儒行》曰: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左传·庄公》曰:鲍叔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 (鲍叔乘胜而进军,志在生得管仲,故托不忍之辞。 )管、召,仇也,请受而甘心焉。 "(管仲射桓公,故曰仇。 甘心,言欲快意戮杀之。 )乃杀子纠於生窦,召忽死之。 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 (堂阜,齐地。 或曰鲍叔解夷吾缚於此,因以为名。 )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於高傒,(高傒,齐卿高敬仲也。 言管仲治理政事之才多於敬仲。 )使相可也。 "公从之。 又《僖中》曰:"晋侯问原守於寺人勃鞮。 对曰:"昔赵衰以壶飧从径,馁而弗食。 "(言其廉且仁,不忘君也。 径犹行也。 )故使处原。 (从披言也。 衰虽有大功,犹简小善以进之,示不遗劳。 )   又《僖下》曰: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於暌,终朝而毕,不戮一人。 (暌,楚邑。 自旦及食时为终朝。 )子玉复治兵於蒍,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 (蒍,楚邑。 自旦夕为终日。 )国老皆贺子文子,子文饮之酒。 蒍贾尚幼,后至,不贺。 子文问之。 对曰:"不知所贺。 子之传政於子玉,曰'以靖国也。 '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 子玉之败,子之举也。 举以败国,将何贺焉? "   又曰:初,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馌之。 敬,相待如宾。 与之归,言诸文公曰:"敬,德之聚也。 能敬必有德。 德以治民,请君用之。 "公曰:"其父有罪,可乎? "对曰:"舜之罪也殛鲧,其举也兴禹。 管仲,桓公之贼也,实相以济。 《康诰》曰:'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恭,不相及也。 '《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君取节焉可也。 "文公以为下军大夫。 又曰:晋蒐於被庐,作三军,谋元帅。 赵衰曰:"郤穀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 《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礼之本也。 《夏书》:'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君其试之。 "乃使郤穀将中军。 又曰: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 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殽尸而还。 遂霸西戎,用孟明也。 君子是以知秦穆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 (周,备也。 不偏以一恶弃其善。 )与人之壹也;(一无二心。 )孟明之臣也,其不解也,能惧思也;子桑之忠也,其知人也,能举善也。 (子桑,公孙技,举孟明。 )《诗》曰:"于以采蘩,于沼於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秦穆有焉。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孟明有焉。 "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子桑有焉。 (言子桑有举善之谋。 )   又曰:晋蒐於夷,舍二军。 使狐射姑将中军,赵盾佐之。 阳处父至自温,改蒐於董,易中军。 阳子,成季之属也,故党於赵氏,且谓赵盾能。 曰:"使能,国之利也。 "是以上之。 宣子於是乎始为国政。 又《文下》曰: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高阳,帝颛顼之号。 八人,其苗裔。 )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此即垂、益、禹、皋陶之伦。 庭坚即皋陶字。 )齐、圣、广、渊、明、允、笃、诚。 天下之民,谓之八恺。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高辛,帝喾之号。 此八人,稷、契、朱虎、熊罢之伦。 )忠、肃、共、懿、宣、慈、惠、和。 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此十六族也,世济其美,不陨其名,以至於尧。 尧不能举。 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 举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义、母慈、酗裱、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 又《襄三》曰:祁奚请老,(老,致仕。 )晋侯问嗣焉。 (嗣,续其职者。 )称解狐,其仇也。 将立之而卒。 (解狐卒。 )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 "(午,祁奚子。 )於是羊舌职死矣。 晋侯曰:"孰可以代之? "对曰:"赤也可。 "(赤,职之子伯华。 )於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各承其父。 )君子谓祁奚於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其祁奚之谓矣。 解狐得举,(未得位,故曰得举。 )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一官,军尉。 物,事也。 )能举善也。 夫惟善,故能举其类。 《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祁奚有焉。 又《襄三十》曰:郑子皮授子产政,辞曰:"国小而逼,(逼近大国。 )族大宠多,不可为也。 "子皮曰:"虎帅以听,谁敢犯子? 子善相之,国无小,(言在治政。 )小能事大,国乃宽。 "(为大所恤故也。 )   《论语》子夏曰:"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选於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於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   又曰: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 "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孔曰:女所不知者,人将自举之,各举所知,则贤才无遗。 )   又曰: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 (孔曰:大夫僎本文子家臣,荐之使与已并为大夫,同升在公朝。 )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孔曰:言行如是,可谥为文。 )   《史记》曰:秦缪公以羖羊皮赎百里奚,释其囚,与语国事。 百里奚让曰:"臣不及臣友蹇叔。 蹇叔贤而世莫知。 臣尝游,困於齐,而乞食铚人,蹇叔收臣。 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 周王子颓好牛,臣以养牛干之。 及颓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诛。 事虞君,蹇叔止臣,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诚私利禄爵,且留。 再用其言,得脱。 一不用,及虞君之难。 是以知其贤。 "於是缪公使人厚币迎蹇叔,以为上大夫。 又曰:秦孝公下令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士,明行尝罚。 孝公善之,卒用鞅法,百姓便之。 乃拜鞅为左庶长。 又曰:王稽使於魏,问郑安平:"魏有贤人,可与俱西乎? "安平曰:"臣里中有张禄先生,欲见君言天下事。 "王稽知其范雎,乃载以入秦。 又曰:赵烈侯好音,谓相国公仲连曰:"寡人有爱,可以贵之乎? "公仲曰:"富之则可,贵之则否。 "烈侯曰:"然。 夫郑歌者枪、石二人,吾赐之田,人万亩。 "公仲曰:"诺。 "不与。 居一月,烈侯问歌者,曰:"公仲曰:'求,未有可者。 '"有顷,复问,公仲终不与,乃称疾不朝。 番吾君谓公仲曰:"君实好善而未知所持。 今公仲相赵四年,亦有进士乎? "曰:"未也。 "番吾君曰:"牛畜、荀欣、徐越皆贤,可。 "公仲乃进三人。 牛畜侍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明日,荀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明日,徐越侍以节财俭用,察度功德,所与无不充。 君悦,乃使使谓相国曰:"歌者之田且止。 "官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赐相国衣二袭。 《史记》: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诸大臣谋,欲与秦,恐秦城不得,见欺;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 "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舍人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交。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於赵王,故燕王欲结交於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锧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於是王召问蔺相如,以为贤,遂使奉璧入秦。 又曰:赵奢,赵之田部吏也。 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 赵奢以法治之,杀用事者九人。 平原君怒,将杀奢。 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 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 当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上下平则国强,国强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耶? "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 王用之,治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卒为名将。 又曰:陈平亡楚归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 与语而悦之,乃拜为都尉。 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欢。 后绛侯、灌婴等咸谗平曰:"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忠,又亡归汉。 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 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 "汉王疑,召让魏无知。 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 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於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 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 且盗嫂受金,又亦何足疑乎? "王乃厚赐平,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后高祖定天下,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侯。 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 "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非功而何乎? "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 "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 "乃复赏魏无知。 《汉书》曰:韩信投汉,萧何等已数言,上不用,即亡。 何闻信去,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怒,如失左右手。 一二日,何来谒,上见,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曰:"臣非敢亡,追亡者耳。 "上曰:"亡者谁? "曰:"韩信。 "上曰:"亡者十数,公无所追。 追信,诈也。 "何曰:"信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张晏曰:无事用信也。 )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   又曰:叔孙通降汉,从弟子百馀人。 然无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 弟子皆曰:"事先生数年,幸而得从降汉。 今不进臣等,专言大猾何? "通乃言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 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 诸生且待我,我不忘之。 "   又曰:张释之字季,南阳人。 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 释之曰:"久官减仲之产,不遂。 "欲免归。 中郎将爰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又曰: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爱幸。 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 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又曰:武帝初即位,是时丞相田蚡每入奏事移日,所言皆听。 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 上乃曰:"君除吏尽未? 吾亦欲除吏也。 "   又曰:韩安国为人多大略,知当世取舍,而出於忠厚,贪嗜财货。 然所推举士,皆贤於己者。 又曰:张安世,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弗复为通。 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 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 "绝不许。 已而郎果迁。 幕府长史迁辞去之官,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 "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 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 "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又曰:朱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诣阙上书,久不报。 待诏公车,粮用乏,上计吏卒更乞丐之。 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 召见,说《春秋》,言《楚辞》,帝甚悦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 又曰:前将军韩增举冯奉世,以卫候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 至伊脩城。 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攻杀汉使,奉世与其副严昌计,遂以节谕诸国王,发其兵进击莎车,攻拨其城。 莎车王自杀,传其首诣长安。 诸国悉降,威振西域。 奉世乃罢兵,以闻。 宣帝召见韩增曰:"贺将军所举得人。 "   又曰:王章奏王凤不忠,天子感悟,谓章曰:"微京兆言,吾不闻社稷计。 且惟贤知贤,君诚为朕求可以自辅者。 "於是章奏封事,荐中山孝王舅琅琊太守冯野王,上欲以代凤。 章於此为凤所忌。 又曰:何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 为楚内使,厚两龚。 在沛郡,厚两唐。 及为公卿,荐之朝廷。 此人显於世者,何侯之功也。 世以此多焉。 又曰:大将军王凤用事,上遂谦让无所专。 左右尝荐光禄大夫刘向少子歆通达有异材,上乃召见,诵读诗赋,甚悦之,欲以为中常侍。 召取衣冠,临当拜,左右皆曰:"未晓大将军。 "   又曰:王凤病,天子数自临问,亲执其手,垂涕曰:"将军病,如有不讳,平阿侯谭次将相矣。 "凤顿首泣曰:"谭等虽与臣至亲,行奢僣,无以率导百姓。 不如御史大夫音,臣敢死保之。 "初,谭等倨不肯事凤,而音敬凤,卑恭如子,故荐之。 又曰:哀帝有诏举太常,王莽私从何武求举,武不敢举。 后数月,哀帝崩,太后即日引莽入,收大司马董贤印绶,诏有司举可代司马者。 莽故大司马,辞位,辟丁、傅,众庶称以为贤。 又太后近亲,自大司徒孔光以下,举朝皆举莽。 武为前将军,素与左将军公孙禄相善,二人独谋议,以为往时孝惠、孝昭少主之世,外戚吕、霍、上官持权,几危社稷,今孝成、孝哀比世无嗣,方当选立亲近辅幼主,不宜令异姓大臣持权,亲疏相错,为国计便。 於是武举公孙禄可大司马,而禄亦举武。 太后竟自用莽为大司马。 莽讽有司劾奏武、公孙禄互相称举,皆免。 又曰:王嘉荐儒者公孙光、满昌及能吏萧咸、薛脩,皆故二千石有名称,天子纳而用之。 《续汉书》曰:虞诩以左雄有忠公节,上疏荐之曰:"伏见议郎左雄,数上封事,至引陛下身遭危难以为警戒,实有王臣蹇蹇之节、周公谟成王之风,宜擢在喉舌之官,必有匡弼之益。 "由是拜雄尚书。 又曰:陈蕃、胡广等上疏荐徐穉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治之所由也。 伏见处士豫章徐穉、城阳姜肱、汝南袁阆、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於民听。 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 "桓帝乃以安车玄纁征之。 又曰:桥玄迁司空,转司徒,素与南阳太守陈球有隙。 及在公位,而荐球为廷尉。 又曰:皇甫规字威明,安定人。 拜度辽将军,上书荐中郎将张奂自代。 及党事起,天下名贤多见染逮。 规虽为名将,素誉不高,自以西州豪杰,耻不得豫,乃先自上言:"臣前荐故大司农张奂,是附党。 "朝廷知而不问也。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8 15:49:1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