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六百三十二 ◎治道部十三 内容: ○荐举下   《唐书》曰:杜如晦少聪悟,精彩绝人。 太宗引为秦府兵曹,俄改陕州长史。 房玄龄白太宗曰:"馀人不足惜,杜如晦聪明敏达,王佐之才。 若大王守藩,无所用之。 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 "太宗乃请为秦府掾,封延平县男,补文馆学士。 贞观初,为右仆射。 又曰:李大亮,隋末为贼所获,同辈百馀人皆死。 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於幕下。 大亮既贵,每怀张弼之恩。 贞观末,弼为将作丞,自匿不言。 大亮遇诸途,识之,持弼手而泣,悉推家产以遗弼。 弼辞不受。 大亮言於太宗曰:"臣有今日荣贵,乃张弼之恩力也。 乞回迁臣之官爵以授之。 "太宗即日以弼为中郎将,俄迁代州都督。 又曰:岑文本初事萧铣,江陵平,就授秘书郎兼直中书省。 李靖骤称其才,擢拜中书舍人,渐蒙恩遇。 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於文诰,时无迨者,冀复用之。 太宗曰:"我自举一人,公勿忧也。 "乃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典枢密。 又曰:狄仁杰授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黜陟河南。 仁杰为人诬告,立本惊谢曰:"仲尼观过知人,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特荐之,迁并州法曹。 又曰:张柬之进士擢第,为清源丞,年且七十馀。 永昌初,自免。 复应判策试毕,有传柬之考,入下科。 柬之叹曰:"余之命也。 "乃委归襄阳。 时中书舍人刘允济重考策,自下升甲科,为天下第一,擢拜监察御史,累迁荆州长史。 长安中,则天问狄仁杰曰:"朕要一好人任使,有乎? "仁杰对曰:"陛下则何任使? "则天曰:"朕方待以将相。 "仁杰曰:"料陛下若求文章资历,则今之幸相李峤、苏味道亦足为文吏矣。 岂非文士龌龊,思得大才以用之,以成天下之务者乎? "则天悦曰:"此心也。 "仁杰曰:"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真宰相材也。 且久不遇,若用之,必尽忠於国家。 "则天召以为洛州司马。 他日,又求贤。 仁杰曰:"臣前言张柬之,犹未用也。 "则天曰:"已迁之矣。 "仁杰曰:"臣荐之,请为相也。 今为洛州司马,非用之也。 "乃迁秋官侍郎。 及姚崇将赴灵武,则天令举内外堪为宰相者。 崇曰:"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 且其人年老,惟陛下急用之。 "登时召见,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年已八十。 与桓彦范、敬晖等诛二张,兴复社稷,忠冠千古,功格皇天。 又曰:张嘉贞落拓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 自平乡丞免归乡里,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 时人莫之知也。 张循宪以御史出使,还次蒲州驿。 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问驿吏曰:"此有客乎? "驿吏以嘉贞对。 循宪召以相见,咨以使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 乃命草表,又出其意外。 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与之。 则天曰:"卿能让贤美,朕岂无一官自进贤耶? "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 嘉贞仪貌甚伟,神彩俊杰,则天甚异之。 因奏曰:"臣生居草莱,目不睹朝廷之事。 陛下过听,引臣天庭,此万代一遇也。 然咫尺之间,若隔云雾。 臣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 "则天曰:"善。 "遽命卷帘。 翌日,拜监察御史。 开元中,用之为相。 又曰:姜皎荐源乾曜,玄宗见之,大悦,骤拜为相。 谓左右曰:"此人仪形庄肃,类萧至忠。 朕故用之。 "左右曰:"至忠以犯逆死,陛下何故比之? "玄宗曰:"我为社稷计,所以诛之。 然其人信美才也。 "   又曰:李勣少与乡人翟让聚众为盗,推李密为主。 言於密曰:"天下大乱,本为饥苦。 若得黎阳一仓,大事济矣。 "遂袭取之。 时在饥饿,就食者数十万人。 魏征、高季辅、杜正伦、郭孝恪辈客游,勣一见,便加礼敬,引之卧内,谈论忘疲。 及虎牢获戴胄,亟相推荐,咸至大官。 时称勣有知人之鉴。 又曰:李义府侨居於蜀,袁天纲见而奇之,曰:"此郎贵极人臣,但寿不长耳。 "因请舍之,托其子曰:"此子有七品相,愿提拔之。 "义府许诺,因问天纲寿几何。 对曰:"五十二。 此外非所知也。 "安抚使李大亮、侍中刘洎等连荐之,召见,拜监察御史,后位至宰相。 《白虎通》曰:"诸侯所以贡士於天子者,进贤称善者也。 天子躬求之者,贪义也。 治国之道,本在得贤;得贤即治,失贤即乱。 "   《孔丛子》曰:子高见齐王,王问谁可任临淄宰。 称管穆焉。 王曰:"穆也容貌陋,民不敬者。 "子高答曰:"夫见敬在德,且臣所称,其才也。 君王闻晏子、赵文子乎? 晏子长不过六尺,面貌丑恶,齐国之上下莫不宗焉。 赵文子其身如不胜衣,其言如不出口,非但体陋,辞气又讷;其相晋国以宁,诸侯敬服,皆德故也。 以穆躯形方诸二子,犹悉贤之。 昔臣尝行临淄市,见屠商焉,身长八尺,须发如戟,面正红白,市之男女,未有敬者,无德之故也。 "王曰:"是所谓祖龙始者也。 诚如先生之言。 "於是乃以管穆为临淄宰。 《韩子》曰:赵武荐四十六人於其君。 及武之死也,四十六人皆就宾位,无私德若此。 武荐白屋之士六十余家。 《战国策》曰:淳于髡见七人於宣王。 王曰:"子来也。 寡人闻千里一士,是比肩相望;百世一圣,若随踵而至者也。 今子一日而见七士,不亦众乎? "髡曰:"不然。 夫鸟同翼者聚居,兽同足者俱行。 今求茈葫、桔梗於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若求之梁甫之阴,则连目。 夫物有等。 今髡,贤者之俦,王求士於髡,譬如挹水於河,而求火於燧也。 "(言易得也。 )   《国语》曰:文公使原季为卿。 (原季赵衰。 文公二年为原大夫。 )辞曰:"夫三德者,偃之出也。 (三德:先披,先轸咠臣也。 偃,狐偃也。 三子皆偃所进。 )以德纪民,其章大矣,不可废也。 "使狐偃为卿,辞曰:"毛之智贤於臣,其齿又长。 (毛,偃之兄。 齿,年。 )毛也不在位,不敢闻命。 "乃使狐毛将上军,狐偃佐之。 又曰:赵宣子言韩献子於灵公,以为司马。 河曲之役,赵孟使人以其车乘干行,(秦与晋战,在鲁文十二年。 )献子执而戮之。 众咸曰:"韩厥必不没矣。 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车,其谁安之? "宣子召而礼之曰:"吾闻事君者比而不党。 夫周以举义,比也;举以其私,党也。 夫军事无犯,犯而不隐,义也。 吾言汝於君,惧汝不能也。 举之而不能,党孰大焉! 勉之。 临长晋国者,非汝其谁? 勉之! "告诸大夫曰:"可贺我矣。 吾举厥也而中,吾乃今知免於罪矣。 "(免失举之罪。 )   《韩诗外传》曰:魏文侯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 去而北游,谓简主曰:"吾所树朝廷之大夫半,所树边境之人亦半。 今堂上之士恶我於明君,朝廷大夫中我於法,边境之人劫我以兵,是以不复树德於人。 "简主曰:"噫! 子言过矣。 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 春树蒺藜,夏不得采其叶,秋得其刺焉。 由此观之,在所树也。 今子之所树,其非人耳。 "   《吕氏春秋》曰:管仲病,桓公往问之。 曰:"仲父之病矣,(言其病困。 )如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 "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 今病在於朝夕之中,臣奚能言? "桓公曰:"此大事,愿仲父教之寡人也。 "管仲敬诺,曰:"谁欲相? "(欲用谁相。 )公曰:"鲍叔牙可乎? "管仲对曰:"不可。 夷吾善鲍叔牙。 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於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志。 "勿己,则隰朋其可乎? "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 (自丑其德不如黄帝,又恕不若已也。 )其於国也,有不闻;(不求闻而善,求在利国而已矣。 )其於物也,有不知也;(物,事也。 非事职不求知之。 )其於人也,有不见也。 (务在济民不求见也。 )勿己,则隰朋可矣。 "夫相,大官也。 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故曰大匠不斫,(但规模而已,不复自斫削。 )大庖不豆,(调和五味,不复自列。 )大虔不闻。 又曰:魏公叔座疾,惠王往问之。 曰:"公叔之病甚矣,将奈社稷何? "对曰:"臣之庶子鞅者,愿王以国听之。 若不能听,勿使出境。 "王不应。 出谓左右曰:"岂不悲哉! 夫以公叔之贤,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 "公叔死,公孙鞅西游秦,秦孝公听之,秦果强,魏果弱。 又曰:百里奚之未遇时,至虢而虏,饭牛於秦,练以鬻五羖之皮。 公孙披得,悦之,献诸缪公。 三日,请属事焉。 公曰:"买之五羊皮而臣之,无乃为天下笑乎? "披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君为明,臣为忠,彼信贤也。 境内将服,敬国且畏,夫谁暇笑哉? "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 《说苑》曰:田子方渡西河,遇翟黄乘轩车。 子方曰:"子何以至此乎? "曰:"昔西河无守,臣进吴起;邺无令,臣进西门豹;酌无令,臣进北门可;君欲攻中山,臣进乐羊;魏于天下难治,臣进李克。 进此五大夫,爵位於此。 "   又曰:子贡问孔子曰:"今之臣孰贤? "孔子曰:"齐有鲍叔,郑有子皮。 "子贡曰:"齐无管仲,郑无子产者乎? "孔子曰:"吾闻鲍叔之进管仲,子皮之进子产;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 "   又曰:孟尝君进客於齐王,三年不见用。 故客反见曰:"不知臣之罪耶? 君之过耶? "孟尝君曰:"寡人闻缕因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畜。 夫子之才必薄矣,尚怨寡人哉? "客曰:"臣闻韩卢,天下疾狗也,见兔而指属则不失兔,望见而放狗,非不能属者罪。 "於是孟尝复属齐王,王遂使为相。 又曰:蘧伯玉使之楚,逢公子晳濮水之上,接草而待,曰:"闻上士可以托邑,中士可以托辞,下士可以托才。 三言固可得托也。 "伯玉曰:"谨受命。 "伯玉见楚王,使事毕,坐从容言士。 王曰:"何国最多士? "伯玉曰:"楚多士。 而楚不能用。 "王曰:"是何言也? "伯玉曰:"子胥生於楚而吴善用之,贲皇生於楚而晋善用之。 今者臣之来,逢子哲曰:'上士可以托邑,中士可以托言,下士可以托才。 三言者固可得托。 "於是楚王发使追公子哲濮水之上。 子哲还,重於楚,伯玉之功也。 刘向《新序》曰:楚庄王罢朝而晏,樊姬问其故。 庄王曰:"与贤相语,不知晏者也。 "樊姬曰:"贤相为谁? "王曰:"虞丘子。 "樊姬掩口而笑,王乃问其故。 曰:"虞丘子为相数年,未尝进一贤。 不知贤,是不智;知而不进,是不忠。 不忠不智,安得为贤? "明日朝,王以樊姬之言告虞丘子。 虞丘子稽首曰:"如姬之言。 "於是辞位而进孙叔敖。 叔敖相楚而庄王霸,樊姬之力。 《海内先贤传》曰:颍川锺皓,字季和,为郡功曹。 太丘长陈寔为西门亭长,皓深独敬异,岁常礼待,与同分义。 会辟公府,临辞,太守问:"谁可代君? "曰:"府君欲得其人,西门亭长可用。 "寔卒为海内高名之臣,归以公相之位。 《三辅决录》曰:颍阳游殷为郡功曹,有童子张既为书佐,殷察畏之,具设宾馔,以子楚托之。 后魏王以问,既称楚文武兼学,王遂以为汉兴郡。 《管辂别传》曰:赵孔耀至冀州,见裴使君,问:"颜色何以清减! "孔耀曰:"体本无药石之疾,然见清河内有一骐骥,拘系后厩历年,去王良、伯乐百八十里,不得骋其足以起风尘,以此憔悴耳。 ""使君言骐骥,今何所在? "孔耀言:"平原管辂,字公明,年三十六。 雅性宽大,与世无忌。 观天则能同妙甘公、石申,俯览同异则能齐司马季主;游步道术,开神无穷;抱荆山之璞,怀衣光之宝,而为清河郡所录北黉文学,可为痛心疾首者。 "裴使君闻言悦,慨曰:"如此,便相为取之。 "既檄召辂为文学从事。 一相见,清论终日,不觉罢倦。 天时大热,移床於廷前树下,乃至鸡鸣。 向晨,复出。 再相见,便转为钜鹿从事。 三相见,转为治中。 四相见,转别驾。 前至十月,举为秀才。 《文士传》曰:张华荐成公绥曰:"窃见处士东郡成公绥,年二十五,字子安。 体珪璋之质,资不器之量,知深虑明,足以妙见。 研思笃好,则仲舒之精,引之世贞斡,足以敦风笃俗。 渊才达学,足以弘导世教。 固逸伦之殊俊,搢绅之检式也。 "   荀爽《与郭叔都书》曰:陈季方才德秀出,超世逸郡,金相玉质,文章席美,终军、贾谊诚无以加。 宜遂贡之宰朝,盛其龙光。 盐车之骥,自非伯乐无以显名;采光剖璞,自独见宝,实为足下利之。 孔融《荐祢衡表》曰:伏见处士平原祢衡,淑质贞亮,英才卓荦,初涉艺文,登堂睹奥。 目所一见,辄传於口;耳所一闻,不忘於心。 性与道合,思若有神。 若得龙跃天衢,奋翼云汉,足以明近署之多士,增四门之穆穆。 应璩《荐贲伯伟文》曰:璩闻景云浮则应龙翔,治道明则隽乂臻。 是故《良哉》之歌,兴於唐尧之世;《多士》之颂,形於周文之朝。 窃见太子舍人贲琳字伯伟,禀性纯和,体素清悫,宜授以千里之涂,任以列曹之职。 陆机《荐贺循、郭纳表》曰:伏见武康令贺循,德量邃茂,才鉴清远。 丞阳令郭纳,风度简旷,器识朗拔。 准其才望资品,循可尚书郎,纳可太子洗马。 又陆机《荐戴若思文》曰:盖闻繁若登御,然后高墉之功显;孤竹在肆,然后降神之曲成。 伏见处士广陵戴渊,年三十,字若思,心智足以研幽,才鉴足以辨物。 固穷乐志,无风尘之慕;砥节立行,有渫井之洁。 诚东南之贵宝,圣朝之奇璞也。 杨方《为虞领军荐张道顺文》曰:盖闻骊龙之珠必沉紫泉之里,垂天之翼必翔青冥之表。 窃见处士吴国张道顺,天挺珪璋,明达清秀,下笔掩雕龙之文,发言吐掞天之藻。 慕西道之杨生,希北巷之颜回。 若得清水淬其锋钺,砥砺其锷,必腾跃天路,出觌圣世。 《琴操》曰:史鱼者,卫灵公之相。 时蘧伯玉执清廉之节,修仁义之方,史鱼乃荐伯玉於灵公。 公曰:"诺。 "其后未用。 史鱼复入曰:"臣闻抱玉朝君,不如贡贤。 夫国危者则思仁,思安者则急贤。 公何嫌疑? "灵公谓史鱼以庭褒虚饰,良久乃应之。 史鱼出,谓其子曰:"我荐伯玉於公,公以我言为不信,将自杀以明之。 我死后,勿厚敛也。 用伯玉,乃敛。 "语毕,进药自杀。 灵公闻之,曰:"痛哉,寡人谓史鱼徒谦退、欲进士者也! 不意乃至於身死。 "临丧,拜伯玉代史鱼。 公泣曰:"寡人负史鱼,悔焉无及者也。 "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8 16:01:2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