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六百五十四 ◎释部二 内容: ○奉佛   袁弘《后汉纪》曰:楚王英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喜黄老,修浮图祠。 八年,上临辟雍,礼毕,诏天下死罪得以缣赎罪。 英遣郎中令诣彭城曰:"臣托在藩蔽,尾馛率先天下,过恶素积。 喜闻大恩,谨奉黄缣二十五匹,白纨五匹,以赎其愆。 "楚相以闻。 诏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图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有何嫌惧而赎其罪? 令还缣纨,以供桑门之盛馔。 "   《晋书》曰:何充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数百,縻费静篹而不吝也。 亲友至贫乏,无所施遗,以此获讥於世。 阮裕常戏之曰:"卿志大宇宙,勇迈终古。 "充问其故,裕曰:"我图数千户郡尚不能得。 卿图作佛,不亦大乎? "於时郗愔讥卼昙奉天师道,而充与弟准崇信释氏。 谢万讥之云:"一莪谄於道,二何佞於佛。 "(《世说》亦云。 )   又曰:王恭性虽抗直,而闇於机会,自矜贵,不闲用兵,尤信佛道。 临刑犹诵经,神色无惧。 《宋书·谢灵运传》曰:会稽太守孟顗事佛精恳,而为灵运所讥。 尝谓顗曰:"得道应须惠业,文人生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 "顗深恨此言。 又曰:袁粲字景倩。 幼孤,祖哀之,名曰愍孙。 孝武即位,稍迁尚书吏部郎。 文帝讳日,君臣并於中兴寺八关斋中食,竟,愍孙别与黄门郎张淹更进鱼肉食。 尚书令何尚之奉法素谨,密以白孝武,并免官。 又曰:范泰暮年事佛甚精,於宅西立祗洹精舍。 又曰:宋明帝颇好玄理,以周颙有辞义,引入殿内,亲近宿直。 帝所为惨毒之事,颙不敢显,诵经中因缘罪福事,帝亦为之止。 颙音辞辩丽,长於佛理,着三宗论,言空假义。 西凉州智林道人遗颙书,深相赞美。 言"捉鹿尾来四十馀载,颇见宗录,惟此途白黑尾筳人得者,为之发病,非意此音,猥来入耳。 "其见重如此。 《齐书》曰:竟陵王子良尝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造经呗新声。 又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 子良敬信尤笃,数於邸园营斋戒,大集朝臣众僧,至赋食行水,或躬亲其事,世颇以为收醋相体。 武帝不豫,子良启进沙门,於殿户前诵经。 武帝为感,梦见优昙钵花于经案,宣旨使御府以铜为华,插御床四角。 又曰:晋安王子懋字云昌,武帝弟七子也,廉让好学。 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花不萎。 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花竟斋不萎。 "七日斋毕,花更鲜红。 视罂中,稍有根须。 又曰:吴兴有项羽神护郡厅事,太守到郡,必须祀以轭下牛。 李安人奉佛法,不与神牛,着履上厅事,又於厅上设八关斋。 俄而牛死。 又曰:滕昙恭,南昌人也。 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爪,土俗所不产。 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 俄遇一桑门,问其故,昙恭具以告桑门曰:"我有两爪,分一相遗。 "还以与母,举室惊异。 寻访桑门,莫知所在。 及父母卒,昼夜哀恸。 时忽有神光自门而起,俄见佛象及夹侍之仪,容光显着,自屿门而入。 昙恭家人大小咸共礼拜,久之拇署。 远近道俗咸传之。 《梁书》曰:庐江何伯屿与弟幼屿俱厉节操。 伯屿卒。 幼屿好佛法,剪落长斋,持行精苦,兄弟年并八十馀。 又曰:范云从父母兄缜,字子贞。 时竟陵王子良盛招宾客,缜亦预焉。 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 子良曰:"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贵贫贱? "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堕於茵席之上,有阂篱墙落於溷粪之中。 堕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乎? "子良不能屈。 又曰:武帝大弘佛教,而亲自讲说。 太子亦素信三宝,遍览众经。 乃於宫内别立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自立三谛法义。 普通元年,甘露降於慧义殿,咸以为至德所感。 又曰:何胤居虎丘西寺讲鞠效,僧徒随之,常禁煞。 有虞人逐鹿,径来趋胤,伏不动。 又有异鸟如鹤,红色,集讲堂,驯狎如家禽。 初,开善寺藏法师与胤遇於秦望山,后卉骷,卒於锺山。 死日,胤在波若寺见一名僧,授胤香炉奁并函书,曰:"贫道发自杨都,呈何居士。 "言讫,失所在。 开函,乃是《大庄严论》,世中未有。 访之香炉,乃藏公所常用。 又於寺内立明珠柱,柱乃七日夜放光。 昭明太子钦其德,遣梳人何思澄致手令以褒美之。 又曰:建平王大球,简文第十七子也,性明惠夙成。 初,侯景围台城,武帝素归心释教,每发誓愿,恒云:"若有众生应授诸苦,讳身当代。 "时大球年甫七岁,闻而惊谓母曰:"官家尚尔,儿安敢辞? "乃不时礼佛,亦曰:"凡有众生应获苦报,悉大球代授。 "其早惠如此。 又曰:大中元年,都下疫甚。 帝於重云殿为万姓设救苦斋,以身为祷。 九月辛未,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 上释服,御法衣,清净大舍,以便省为房,用素瓦器,乘小车,私人执役。 甲午,昇法座,为大众讲《涅槃经》。 癸卯。 群臣以亿万奉赎,众僧默然。 乙酉,百辟诣寺东门,奉表请还宫,三请乃许。 帝三答书,前后并称顿首。 中大同元年二月,幸同泰寺,讲《三惠经》,乃舍身为奴。 皇太子己下群臣出钱亿万奉赎。 是夜,同泰寺为天火所烧略尽。 二年,帝昇光严殿,讲《三惠经》,又舍身,群臣以亿万奉赎,僧众嘿然。 百辟诣凤庄门,上表请帝,帝三答,皆称顿首。 丁亥,服衮冕还宫。 高祖自初舍身,后或书经坐禅,尽日不食。 又於元光殿坐师子座,讲金字经。 又曰:贞阳侯明俘执至魏,魏帝引见,明及诸将送晋阳,渤海王高澄礼明甚重,谓曰:"王与梁主和好,十有馀年,闻彼礼佛文常云:为魏主及先王。 "此甚是梁主厚意,不谓一朝失信,致使纷扰,因欲与梁通和。 又曰:初,武帝军东下,用不足,建安王伟取襄阳寺铜佛以为钱,富僧藏镪,多加毒害。 后遂恶疾,性多恩惠,尤愍穷之。 每祁寒蛔堠,则遣人载樵米,随乏绝者赋给之。 晚年崇信佛理,尤精玄学,着《二旨义》,制《性情》《几神》等论义,僧宠及周舍、殷钧、陆倕,并各精解,而不能屈。 又曰:到溉少有美名,家门雍睦,兄弟特相友爱。 初与弟洽恒同居一斋,洽卒后,便舍宅为寺。 蒋山有延贤寺,溉家世所立,溉所得禄俸皆充二寺,因断腥膻,终身蔬食,别营小室,朝夕从僧徒礼诵。 武帝每月三致净馔,恩礼甚笃。 性不好交游,及卧疾,门可罗雀。 太清二年卒,临终勒子孙薄葬之礼。 言讫,便屏家请人僧读经赞呗。 及卒,颜色如恒,手屈三指,即佛道所云得果也。 又曰:周玄正善玄理,为当世所宗,藏法师於开善寺讲说,门徒数百。 弘正年少,未知名,着红裈,锦绞髻,踞门而听。 众却曙之,弗谴也。 既而乘间进难,举座尽倾听,法师疑非世人,觇之,大相赏狎。 又曰:刘惠斐字宣文,彭城人也。 少博学,能属文,起家梁安成王法曹行参军。 常卉骷,途径寻阳,游於匡山,遇处士张孝秀,相得甚懽,遂有终焉之志。 因不仕,居东林寺。 又於山北构园一所,号曰离垢园,时人仍谓为离垢先生。 惠斐先明释典,攻篆隶,在山手写佛经二千馀卷,常所续者百馀卷。 昼夜行道,孜孜不怠,远近钦慕之。 简文临江州,遗以几杖。 论者云:自远法师没后,将二百年始有张、刘之盛矣。 又曰:庾诜,普通中诏以为黄门侍郎,称疾不起。 晚年尤遵释教,宅内立道场,环绕礼忏,六时不辍。 诵《法华经》,每日一遍。 后夜中忽见一道人,自称愿公,容止甚异,呼诜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 中大通四年,因寝忽惊觉曰:"愿公复来,不可久驻。 "颜色不变,言终而亡。 举室咸闻空中唱"上行先生己去弥〈弓〉净域矣。 "武帝闻而下诏,谥节处士,以显高烈。 又曰:张孝秀,字文逸。 长六尺馀,白晳,美须眉,仕州治中从事史。 后归山,居东林寺,有田数十顷,部曲数百人,率以力田,尽供山众,博涉群书,专精释典。 僧有亏戒律者,集众佛前作羯磨而笞之,多能改过。 又曰:马枢字理要,扶风郿人也。 博极经史,尤善佛教。 劭陵王纶为南徐州刺史,素闻其名,引为学士。 纶时自讲《大品经》,令枢讲《维摩》、《老子》、《周易》。 同日发题,道俗听者二千人。 王欲极观优劣,乃谓众曰:"与马学士论义,必使屈服,不得空立主客。 "於是学者各起问端,枢依次剖判,开其宗旨,论者拱默听授而己。 纶甚佳之。 《陈书》曰:后主沈皇后讳婺华,身居俭约,惟寻阅图史及释典为事。 常遇岁旱,自暴而诵佛经,应时雨降。 陈亡入隋,及炀帝崩,自广陵过江,於毗陵天静寺为尼,名观音。 又曰:孙玚常於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时皇兴寺朗法师该通释典,玚每造讲筵,时有抗论,法侣莫不倾心。 又曰:徐陵少而崇信释教,经论多所解释。 后主在东宫,令陵讲《大品经》,义学名僧,自远云集,描嗖筵商较,四座莫能与之抗。 又曰:徐孝克后东游,居钱塘之任义里,与论释典,遂通三论。 每日二时,旦诵佛经,晚讲礼传,道俗授旨数百人。 天嘉中,呈颠令,非其好也。 太建四年,徵为秘书丞,不就。 乃蔬食长斋,持菩萨戒,昼夜讲诵《法华经》。 陈亡,入长安。 隋文帝闻其名行,召令於尚书都堂讲《金刚般若经》,寻授国子博士,以疾卒,年七十三。 临终,正坐念佛,室内有非常香气,邻里皆惊异之。 又曰:傅縡幼聪敏,七岁诵古诗赋至十馀万言。 长好学,能属文,陈文帝召为撰史学士。 縡笃信佛教,从兴皇惠明法师授三论,尽通其学。 时有大心寺暠法师着《无诤论》以诋之,縡乃为《明道论》,用释其难。 《隋书》曰:姚察,炀帝即位,授太子内舍人。 大业二年,终於东都。 遗命薄葬,每日设清水斋食菜果□□□菜。 初,察欲读一藏经,并己究竟。 将终,曾无痛恼,但西向坐,正念云一切空寂。 其后身体柔软,颜色如恒。 《唐书》曰:白居易,会昌中罢太子少傅,致仕,与香山僧如满结香山社。 每肩与往来,自称香山居士。 常写其文集送江州东西二林寺、洛城香山圣善寺,如佛书杂传例流行□之。 遗命葬於香山如满师塔之侧。 又曰:斐休家世奉佛,休尤深於释典。 太原、凤翔近名山,多僧寺。 视事之隙,游践山林,与义学僧讲求佛理。 中年后,不食荤血,恒斋戒,屏嗜欲,香炉贝典不离斋中,咏歌赞呗,以为法乐。 与尚书纥干泉皆以法号相字。 时人重其高洁而鄙其太过。 又曰:元和中,宪宗迎凤翔法门寺佛骨至京师,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 王公士庶奔走施舍如不及,韩愈上疏,极陈其弊,贬潮州刺史。 《洛阳伽蓝记》曰:奉朝请孟仲晖者,武威人也。 父金城太守。 晖志性聪朗,学兼释氏四谛之义,穷其指归。 恒与沙门论议,时号为玄宗先生。 《谈薮》曰:王玄谟爽迈不群,北征失律,法当死。 梦人谓之曰:"汝诵《观音经》千遍可免祸。 "谟曰:"命悬旦夕,千遍何由可得? "乃口授云:"观世音南无佛,与佛有因,与佛有缘,佛法相缘,常乐我净。 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佛不离心,而诵满千遍。 "将就戮,将军沈庆之谏,遂免。 又曰:梁高祖崇信佛道,於建业起同泰寺,又於故宅立光宅寺,皆穷极工巧,殚竭财力。 百姓怨苦,殆不聊生。 自以其身施同泰寺为奴,朝廷共敛珍宝赎之。 有事佛精苦者,辄加以菩萨之号。 其下书皆云皇帝菩萨。 又曰:崔光常昼坐读佛经,有鸽入怀,缘臂上肩久之,道俗嗟异。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8 18:01:4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