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七百二十 ◎方术部一 内容: ○养生   《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传》曰: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听国政。 )昼以访问,(问可否。 )夕以修念,(念所施。 )夜以安薯。 於是节宣其气,(宣,散也。 )勿使有所地壅闭湫(子小切。 )底(音止)以露其体,(湫,集也。 底,滞也,露,裸也。 宣之则血气集滞而体裸露。 )兹心不爽,而昏乱百度。 (兹,此也。 爽,明也。 百度,百事之节。 )   《老子养生要诀》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 胸臆之设犹宫室也。 支体之位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川也,腠(七构切。 )理之间犹四衢也。 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 故志人能理其身,亦犹明君能治其国。 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气所以全其身。 民弊即国亡,气衰即身谢。 是以志人上士,当施医於未病之间,不追修施於既败之后。 故知国难保而易丧,气难清而易浊。 审机权可以安社稷,制嗜欲可以保性命。 若能摄生者,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 何名六害? 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捐滋味,五曰屏虚妄,六曰除疽妒。 六者若存,则养生之道徒设耳。 盖未见其有益也,虽心希妙理,口念贞经,咀(才与切。 )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促矣。 诚者,所以保和全贞,当须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寿怒,少乐少愁,少恶少好,少事少机。 夫多思则神散,多念则心劳;多笑则脏腑上翻,多言则气海虚脱;多喜则膀胱纳客风,多怒则腠理奔浮血;多乐则心神啸筤,多愁则头面焦枯;多好则气智溃溢,多恶则精爽奔腾;多事则筋脉乾急,多机则智虑沉迷。 兹乃伐人之生甚於斤斧,蚀人之性猛於豺狼。 无久行,无久坐,无久立,无久卧,无久视,无久听。 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 体欲少劳,食欲长少。 劳则勿过,少勿令虚。 冬则朝勿虚,夏则夜勿饱。 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过日出后。 心内澄则真人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 行欺诈则神悲,行争竞则神沮。 轻侮於人当减算,煞害於物必伤年。 行一善则魂神欢,除一恶则魄神喜。 魂神欲人生,魄神欲人死。 常欲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神形安静,灾病不生。 仙录必书其名,死籍必消其咎,养生之理,尽在此矣。 至於炼琼丹而补脑,化金液以留神,此上贞之妙道,非食穀啗血越分而修之。 万人之中,得者殊少,深可诫焉。 《庄子》曰:"善养生若牧羊,视其后者而鞭之。 周威公曰:"何谓? "曰:"鲁有单豹者,岩居而谷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 不幸遇饿虎,煞而食之。 有张毅者,高门悬薄,无不走也。 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 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 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 (夫守一方之事,至于过理者不及于会通之适者,鞭其后者,去其不及耳。 )   又曰:养形必先之以物。 物有馀而形不养者有之矣。 有生必先无离形,形离而生亡者有之矣。 其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也。 悲夫! 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养形神情,果不足以存生。 《文子》曰: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 肥肌肤,充腹肠,开嗜欲,养生之末也。 (《淮南子》同。 )   《韩子》曰:神不注於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得。 得者,得身也。 《吕氏春秋》曰:凡竖之长也,顺之也。 使生不顺者,欲也。 故圣人必先適欲。 (适,节也。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 多阴则蹶,多阳则痿,(蹶也,逆寒疾也。 痿躃不能行。 )此阴阳不適之患也。 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 味不众珍,衣不燀(之演切。 )热。 燀热则理塞,(脉则闭节。 )理塞则气不达。 味从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音坠,惫也。 )中大鞔则气不达,以此求长生,其可得乎? 昔先圣王之为苑囿园池也,足以观望劳形而己矣;其为宫室台榭也,足以辟燥备湿而己矣;其为与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己矣;其为饮食酏(音移)醴也,足以適味充虚而己矣;其为声色音乐也,足以安性自娱而己矣。 此五者,之所以养性也,非好俭而恶费也,节于性也。 又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 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 圣人察之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长焉。 长也者,非短而续之者也,毕其数也。 毕数之务在去乎害。 何谓去害? 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雾,六者动精,则生害矣。 (诸言大者,皆言过制。 )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 又曰:汤问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 "伊尹曰:"欲取天下,天下可取。 身将先取。 (身先为天下所取也。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啬其大宝,(大宝,身也。 )用新弃其陈,凑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反其天年,此之谓真人。 昔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 故善响者不於响,於声;善景者不於景於形。 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 《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言正诸身也。 故反道而身善矣,行义而人善矣。 《淮南子》曰: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 内便於性,外合於义。 循理而动,不系於物者,正气也。 重於滋味,淫於声色,发於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 邪与正相伤,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一置一废,故圣人损欲而从事於性。 凡治身养性,节寝处,適饮食,和喜怒,便动静,而邪气自不生。 岂若忧瘕疵之兴,痤疽之发,而豫备之哉? 又曰:今万物之来擢拔吾性,扌搴取吾精,势若泉源,虽欲勿廪,庸可得乎h囫夫树木,灌以潦水,畴以肥壤,十人养之,一人拔之,则必无馀蘖。 况以一国同伐之,虽欲久生,岂可得哉? 今盆水在廷,清之终日,未能见眉睫,浊之不过一挠,而不能察方员。 人神易浊而难清,犹盆水之类也。 又曰:夫水之性清而沙土汨之,人之性安而嗜欲乱之。 夫人之所授於性者,耳目之於声色也,鼻口之於芳臭也;肌肤之於寒暖也,其情一也。 或通於神明,或不免於痴狂者何也? 其所以为制者,异也。 是故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矣。 智,心之府也,智公则心平矣。 人莫鉴於流沫而鉴於止水者,以其静也。 莫窥於生铁而窥於明镜者,以其易也。 夫惟易且静,故能形物之情性,由此观之用者也。 是故虚室生白,吉祥止焉。 又曰:圣人不变其宜,不易其常,放准修绳,曲因其当。 夫喜怒者,道之邪;悲忧者,德之失;好憎者,心之过;嗜欲者,性之累。 夫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瘖,惊怖为狂。 忧悲多悉,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 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性而不变,静之至也。 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爱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粹之至也。 能此五者,则通于神明。 通于神明者,得其内者也。 《抱朴子·内篇》曰:夫太元之山,难知易求。 不天不地,不沉不浮;绝险缅邈,崔巍崎岖;和气烟缊,神童并游;玉井泓窈,灌溉延休;百二十官,曹府相由;离坎列位,玄芝万株;绛树特生,其实如珠;金玉嵯峨,醴泉出隅;还年之土,甘其清流;子能修之,松乔同俦。 此一山也。 长谷之山,杳杳巍巍。 玄灵飘飘,玉液霏霏;金紫之房,在乎其隈;愚人竞往,至皆死归;有道之士,登之不衰;彩服黄精,以致天飞。 此二山也,古贤之所秘,子精思之。 又曰: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贵要,博见而择善。 偏胁筳事,不足必赖也。 又好事之徒,各伏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帷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惟行气足以延寿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惟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惟奇药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能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 又曰:余祖鸿胪,少时当为临沇令,云此县有民家世寿考,或出百岁,或八九十。 后徙去,子孙转多夭折。 他人居其故宅,后亦累世寿考。 由此乃觉是宅之所为,而不知何。 疑其井水殊赤,乃试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去井数尺,此丹砂汁因泉渐入井,是以饮其水而得寿。 况乃炼丹砂而服之乎? 又曰:人亦有不病者,各有所制摄生。 食不欲饱,眠不欲扇,星下不卧。 里语曰:"人在人间,日失一日。 "如牵牛以诣屠所,描帏一步,去死转近也。 夫入九泉之下,长夜罔极,始为蝼蚁之粮,终与尘埃合体,令人怛然心热。 求生之志,何可不营? 《新论》曰:曲阳侯王根迎方士西门君惠,从其学养生却老之术。 君惠曰:"龟鹤称三千岁,以人之才,何乃不如虫鸟耶? "   《白虎通》曰:男子六十闭房户,所以辅衰故,重性命也。 《会稽典录》曰:王充年渐七十,乃作养生之书,凡十六篇,养气自守,闭明塞聪,爱精自辅,服药导引,庶几获道。 《刘根别传》曰:取七岁男齿女发,与己劲垢合烧,服之一岁,则不知老;常为之,使老有少容也。 嵇康《养生论》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减,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精散,此五难也。 五丈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夭其年也。 五者无於胸中,则信顺日深,玄德日全,不祈喜而自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所归也。 又曰:夫为稼於阳,世偏有一溉之功者。 虽终归於焦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心,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种田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通称也。 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 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 谓商无十倍之价,农于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知也。 薰辛害同,豚鱼不养,世所识也。 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癭,齿居晋而黄。 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 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 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而世人不察,惟五穀是嗜,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腑脏,醴醪煮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内外授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神仙传》曰:彭祖云:"养寿之道,但莫伤之而己。 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適身也。 美色淑姿,安闲性乐,不致思欲之感,所以通神也。 车服威仪,知足无求,所以一志也。 八音五色,以养视听之欢,所以导心也。 凡此皆以养寿,而不能斟酌之者,反以速患。 古之至人,恐下才之子不识事宜,流遁不还,故绝其源,故经有"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过,不如独卧;色使目盲,声授鼹聋,味令口爽"。 言若能节宣其宜適,抑扬其通塞者,不减年算而得其益。 凡此之类,譬犹水火,可否失適,反为害耳。 人不知其经脉损伤,血气不足,肉理空疏,髓脑不实,体己先病,故为外物所犯,因风寒酒色以发之耳。 若本充实,岂有病乎? 凡远思氰唷伤人,忧愁悲哀伤人,喜乐过量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戚戚所患伤人,寒暖失节伤人,阴阳不交伤人。 人所伤者其众,而独责房室,不亦惑哉? 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也,所以道养神气,使人不失其和。 天地得交接之道,故无终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残折之期。 能避众伤之事,得阴阳之术,则不死之道也。 天地昼离而夜合,一岁三百六十交,精气和合者有四,故能生育万物,不知穷极。 人能则之,可以长存。 次则有服气得其道,则邪气不能入,治身之本要也。 其馀历藏导引之术,及念体中万神有含影中形之事,不然于心志也。 人能爱精养体,服气炼神,则万神自守。 其不然者,营卫枯疲,万神自逝,非思念所留者也。 《魏志》曰:吴普尝问道於华他,他谓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如摇动则穀气易消,血脉通流,病不得生。 譬犹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以其常动故也。 是以仙者及汉时有士君,旧为导引之事,熊经鵄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汝可行之。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 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 普施行之,遂年九十馀。 《博物志》曰:魏武帝问封君达养生之术。 君达曰:"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虚。 省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 春夏施写,秋冬闲藏。 "武帝行之,有效。 高湛《养生论》曰:王叔和,高平人也。 博好经方,洞识摄生之道。 尝谓人曰:"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当时或无灾患,积久为人作疾。 "寻常饮食,每令得所多餐,令人彭亨短气,或致暴疾。 夏至秋分,少食肥腻饼臛之属,此物与酒食瓜果相妨,当时不必习病,入秋节变,阳消阴息,寒气忽至,多诸暴卒,良由涉夏取冷大过,饮食不节故也。 而不达者皆以病至之日便谓是授病之始,而不知其所由来者渐矣。 岂不惑哉? 《养生要》曰:起,东向坐,以两手相摩令热。 以手摩额,上至顶上,满二九止,名曰存泥丸。 又清旦初起,以两手人两耳极上下之,二七止,令人不聋。 次缩鼻闭气,右手从头上引左耳,二七止。 次引两发鬓举之,令人血气流通,头不白。 又摩手令热,以摩身体,从上至下,名乾浴。 令人胜风寒、时气、寒热、头痛,百病皆除。 《庄子》曰:吹喣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己矣。 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也。 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养生要·伏气经》曰:道者,气也,宝气得道长存。 神者,精也,宝精则神明长生。 精者,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神。 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是以为道者务宝其精。 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时,正僵仆,瞑目握固,(握固者,如婴儿之卷手。 )闭气不息,於心中数至生二百,乃口吐气出之,曰增息。 如此身神具,五藏安。 能闭气数至二百五十,华盖明,(化盖,眉也。 )耳目聪,举无病,邪不入。 宝气,一名曰行气,一名长息。 其法:正僵仆,徐潄澧泉(澧泉,唾也。 )而咽之。 因行气,口但吐气,鼻但内气,徐缩引之,莫大极,满者难还入五息,己一息,自可吐也。 一息数之至九十息,频伸讫,复为之,满四九三百六十息为一竟,咽之,乃鼻内气也。 不尔或令咳,凡内气上外吐气,则气不流自觉周身也。 《抱朴子》曰:城阳郄俭,少时行猎,堕空冢中,饥饿,见冢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俯或仰。 俭素亦闻龟能导引,乃试随龟所为,遂不复饥。 百馀日后,人有偶窥冢中,见俭而出之。 后竟能咽气断谷。 魏王拘置土室中闲试之,一年不食,颜色悦泽,气力自若。 又曰:尔乃咀吸宝华,谷神大清,外珍五耀,内守九精。 《修养杂诀》曰:老子云: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言口鼻也。 天地之门以吐纳阴阳生死之气。 每至旦,面向午,展两手於膝之上,徐按捺百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所以吐故纳新。 是蹙气良久,徐徐吐之,仍以左右手上下前后拓。 取气之时,意想太和,元气下入毛际,流于五脏,四支皆授其润,如山纳云,如地授泽。 若气通则竟腹中咽,咽转动。 若得十通,即竟,身体润泽而光色涣,耳目聪明,饮食有味,气力倍加,诸疾去矣。 《守九精法言》曰:生气时,床铺厚软,枕与身平,仰卧,展脚握固去身四五寸,两手亦去身四五寸,微微鼻引大阳清气入,竟送此气遍身体,即闭气至极,然后细从口吐之,勿令耳闻吐气之声也。 《着生论》曰:大凡着生,先调元气。 身有四气,人多不明。 四气之中,各主生死。 一曰乾元之气,化为精,精反为气。 精者连於神,精益则神明,精固则神畅,神畅则生健。 若精散则神疲,精竭则神去,神去则死。 二曰坤元之气,化为血,血复为气。 气血者通於内,血壮则体丰,血固则颜盛,颜盛则生合。 若血衰则发变,血败则脑空,脑空则死。 三曰庶气。 庶气者,二元交气。 气化为津,津复为气。 气运於生,生托於气,阴阳动息,滋润形骸,气通即生,菩蕈则死。 四曰众也。 众气者,谷气也。 穀济於生,终误於命。 食穀味虽生,蕴穀气还死。 精能附血,气能附生,常使循环,即身永固,乾元之阳,阳居阴位,脐下气海是也。 坤元之阴,阴居阳位,脑中血海是也。 生者属阳,阳贯五脏,喘息之气是也。 死者属阴,阴纳五味,秽恶之气是也。 气海之气,以壮精神,以填骨髓。 血海之气,以补肌肤,以流血脉。 喘息之气,以通六腑,以扶四支。 秽恶之气,以乱身神,以腐五脏。 《修养杂诀·气铭》曰:一气未分,三才同源。 清浊既异,元精各存。 天法象我,我法象天。 我命在我,不在於天。 昧用者夭,善用者延。 性和者寂,守一神闲。 灵芝在身,不在於山。 返一守和,理合玄玄。 精极拇树,神极乃灵,气极乃精,无精气乃冥。 因气而衰,因气而荣;因气而死,因气而生。 喜怒乱气,性情交争,拥构成患,神形岂宁? 炼阳销阴,其气自行,以正遣邪,其患自平,乾坤澄净。 子后午前,闭目平坐,握固冥然。 纳息卢中,吐息天关。 入息微微,出息绵绵。 以意引气,脏腑回旋。 前后呵之,荣卫通宣。 但有不和,遣之踵前。 五呵六呵,无疾不蠲。 凡欲胎息,导引为先。 经脉不拥,关节不烦。 或如射雕,侧身弯环。 或举腰膝,如蟾半圆。 交枝脑后,左旋右旋。 劲展两足,气出指端。 摆掣四肢,捉搦三关,熟摩尺泽,气海亦然。 叩齿集神,合眸固关。 置心亡形,任意往还。 觉气调匀,拥塞喉间。 拥气则咽,茸苁相连。 转舌潄入,咽下丹田。 以意送之,令声泊然。 一咽茸苁,再咽如前。 三十六咽,胎息成焉。 大道无为,为於无为。 不为无为,莫若无为。 不思为思,莫若无思。 万法自然,不假施为。 不寒不热,不渴不饥。 恬淡无为,以道自怡。 妙中之妙,微中之微,怀道君子,铭之珮之。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29 16:21:1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878.html